第16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22: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
课时
在我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树格外 “倔强”—— 它不挑生长环境,哪怕是风沙呼啸的荒原、寒风凛冽的高原,都能扎下深根;它不追求外形的柔美,没有弯弯绕绕的枝丫,只有笔直向上的枝干。
古往今来,文人总爱为植物写 “赞歌”,作家茅盾为这看似 “普通” 的白杨树动笔,写下了《白杨礼赞》。他笔下的白杨,藏着一种让人动容的精神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一起读懂白杨的 “特别”。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内在精神”的写作脉络
理解白杨树的品质与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感受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蚀》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本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预习检测
词语解释
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锤炼: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婆娑:
美而高。颀,修长。
秀颀:
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妙手偶得: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坦荡如砥: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潜滋暗长:
形容精神不振作、昏昏欲睡的样子。
恹恹欲睡: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旁逸斜出:
一、画其形体
小组合作:朗读第5段,圈画描写白杨树外形的语句,感受白杨的外形美。
活动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白杨部位
显著特点




笔直,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没有倒垂。
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下面是三位同学简单勾勒的白杨外形图,根据你对白杨外形的品读,选取最符合白杨外形特点的一幅。
活动二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4段
二、画其背景
背景是画面中主体后面的所有景物,在画面中可以渲染、衬托主体。背景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有利于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地方地域特点,点明深化丰富主题,加强画面内容的真情实感。
快速浏览2-3段,圈画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活动三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
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为什么要先描写黄土高原的环境,再写白杨树的外形?
交代生长背景:黄土高原是白杨的 “故乡”,暗示白杨的 “不平凡” 源于这片土地的滋养,赋予白杨 “地域精神”;
烘托白杨形象:用高原的 “单调”(让人倦怠)反衬白杨的令人“惊奇”,形成 “欲扬先抑” 的效果;
暗指时代背景:“黄土高原” 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根据地,“雄壮”“伟大” 象征根据地军民的力量。
这是一种先贬低后褒扬的形成反差对比的写作技巧。
其核心作用在于突出强调核心特质、增强情感表现力、使情节跌宕起伏,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三、画其神韵
作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中国画更是追求“神韵”,我们绘制的图画不仅要展现整体画面,更要展现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小组合作:品读5-9段,抓住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关键词语,分析白杨树的精神内涵。
活动四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作者仅仅在赞美白杨树吗?
作者由树及人地概括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四个直言象征的反问句,感情要一句比一句饱满,一句比一句强烈,读出作者对白杨、对北方抗日军民、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
三、画其神韵
活动五
女生读: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男生读: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师读: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6段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8、9段
三、画其神韵
说说图片中除了白杨树,还加入了哪些元素来彰显白杨树的精神?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活动六
此图启发了我们,我们可以在设计的图画中加入哪些元素来彰显白杨的神韵?
解放军的背影
军民相扶的画面
“军民一心,抗击日贼”的文字
茅盾的诗作《题白杨树》
鲜红的旗帜
……
四、为图命名
每一幅画作都会有一个适宜的名字,名字能给图片添光加彩,也能帮助人们理解画作的内涵,我们可以为这幅画作命名为?
主旨探究
标题 “白杨礼赞” 的内涵: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 表面是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外形、品格),深层是借白杨树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朴质、坚强、团结,以及中华民族在抗战中 “力求上进” 的精神,是 “托物言志” 的集中体现。
礼赞: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是比赞赏更书面的一种用法,带有敬重和钦佩的心情赞美。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揭示作品的主旨。
“白杨”精神
我们将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从历史深处走来,
向未来无限展望,
成为新时代的“小白杨”!
“象征”延伸
事物 象征意义 理由
梅花
荷花
翠竹
蜡烛

小练笔
以“校园里的XX(如松树、樟树)”为对象,模仿《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写一段200字短文。
可借助AI提供“象征手法写作框架”(如“外形描写→相似人物/精神→情感赞美”)。
学生完成后,使用AI从“手法运用”“语言流畅度”两方面打分,并根据建议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