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辩论话题四: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是否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正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反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并未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这个单元所选古诗均为唐代律诗。在此之前,我们学过的以多首古代诗歌为学习内容的课文都采用多种诗体或不同朝代作品混编的形式,这样的课文选编方式是第一次见到,这样选诗会不会让我们感觉单调呢?在单元预习课和晨读时间,大家已把五首诗背熟了,感觉单调吗?一定没有。
用同朝代同诗体的五首诗组成课文,只能说明,它们都足够好且各具特色。但有人对唐律诗的种种格律限制提出了质疑,说这些规矩会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对此,你怎么看?
《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五首唐诗,能读出节奏和韵味,初步感受唐代律诗的格律之美;
2.参考课文后的补白,学习关于律诗的知识,能初步了解并举例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作的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与同学分享、交流;
4.比较阅读多篇唐诗作品,能基于多篇诗作间某个共性特点深入品析。
学习目标
活动一: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一)先借助注释了解五首唐诗的大意,再将自己读到的情感和诗中直接间接传达情感的词语填入表格。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二)先根据自己从每首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判断背景资料对应的诗人诗作,完成连线,再结合具体诗句向同学阐述自己判断的理由。
阐述判断理由不少于3条,且须按如下要求表达:
①将背景资料与自己理解的诗中词、句的意蕴关联阐述
②将背景资料与“思考·探究·积累”中与诗作对应的问题关联阐述
③将背景资料与自己以前积累的相关知识关联阐述
具体阐述方式详见“判断理由阐述示例”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背景资料1
背景资料2
背景资料3
背景资料4
背景资料5
王绩《野望》
崔颢《黄鹤楼》
王维《使至塞上》
李白《渡荆门送别》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我做出判断的理由有三:①……;②……;③……。
我判断:背景资料1对应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判断理由如下:
①背景资料中提及作者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我从[白沙堤]的注释中得知杭州百姓为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将此堤称为“白堤”;
②从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我能感受到当地百姓生活安宁,“新燕”能安心筑巢说明这户人家给了它足够的安全感;从“谁家”这处措辞中我还能感觉到作者似乎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很熟悉、很亲近,他看到刚飞回的燕子时第一反应是“这是谁家的燕子啊?这么早就回来了!”好像迫不及待要去这户人家探访究竟似的,这与背景资料中那个关心百姓的刺史形象很吻合。
③背景资料上说诗人葬于香山,我记得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判断理由示例1
我判断:背景资料2对应的是王绩、《野望》。
判断理由如下:
①背景资料中提及诗人一直处于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我从“徙倚”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他的迷茫和矛盾。
②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温馨喜悦的画面:牧人和猎人都带着劳动的收获往家走,脸上尽是满足的笑意。但作者实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联想到自己一直找不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看着别人的欢乐徒增惆怅,更因时间无人理解自己的愁苦而倍感孤独。
③我知道诗中“采薇”的典故暗指隐居,这与背景资料中提及的诗人曾三次归隐扣合;我还知道古诗中常用秋景和夕阳渲染悲伤凄凉的心情,诗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正是这种用法。
判断理由示例2
诗人少年时读书刻苦,中进士之后历任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因此被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后因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外放某地任刺史,在任一年半,他兴修水利,一心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不惜得罪权贵,离任时,官员百姓出城相送,依依不舍。他治理的地方,社会安宁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文宗太和元年,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
背景资料1
对应诗人 ,诗作:《 》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诗人生平可以用“三仕三隐”来概括。
15岁客游长安,被重臣杨素称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年间,应孝廉举,授秘书正字;不久托病去官,后求为扬州六合丞,任上嗜酒遭弹劾而弃官,此为一仕一隐。隋末他前往河北依附友人,后进入长安,唐朝新立五年,被征为门下省待诏,享“斗酒学士”之名;不久辞官还乡,此为二仕二隐。后因家贫赴选,为太乐丞;不到两年,又弃官还乡,此为三仕三隐。后自撰墓志铭,忧愤而卒。
诗人清高自恃,喜好老、庄及魏晋玄学,钦慕嵇康、阮籍、陶潜,但始终未放弃建功立业的抱负,一直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
背景资料2
对应诗人 ,诗作:《 》
王绩
野望
诗人处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才华横溢,但年少轻狂,喜好赌博饮酒,有一身才华,却不是可用之才。
唐朝诗歌盛行,他早年写诗,多有轻薄之意,因此渐渐无人青睐举荐,中了进士之后,担任过一些不起眼的小官,因有才无行,郁郁不得志,索性辞官。
唐代要进入仕途必须经过考试,据闻,他为了赶考20岁时就离家了,之后因为官场不得志,在外游历了20年,在游历过程中,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连李白看了都自愧不如。
因其人格低下,唐朝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记载的笔墨也不多,最终默默无闻地客死异乡。
背景资料3
对应诗人 ,诗作:《 》
崔颢
黄鹤楼
诗人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画家。出身显赫家族,于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河西节度使判官等。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大胜吐蕃,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宣慰。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品秩很低的官员,此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对诗人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象、体验和欣赏境界的好机遇。本诗即作于此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的远途外派期间。
此人修佛参禅,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
背景资料4
对应诗人 ,诗作:《 》
王维
使至塞上
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五岁开始读书,博览群籍,思通古今;十五岁学剑术,常于月下舞剑啸吟,心雄万夫;二十五岁“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在踏上人生新起点时作此诗。
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大量抒情诗表现了非凡抱负,奔放激情,豪侠气概,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昂扬奋发;他还常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不少诗作中也有极具个人色彩的细腻多情的情感表达。他的诗意境格外丰富,在严格而精致的形式中包含新奇的感受和强大的表现力。
背景资料5
对应诗人 ,诗作:《 》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活动二: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一)自主阅读课本72页的补白,对照本课的五首古诗,了解律诗的格律规则,体会这些规则究竟是使诗歌更具审美价值了呢?还是限制了诗歌的表现力,弱化了它情景自然交融的美感。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二)回顾之前在单元预习课和晨读时间背熟的五首唐诗,联系你的对诗意的理解和刚自学的关于律诗的知识,根据提示默写对应诗句。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三)任选五首诗中的一首为例,参考下面的示例,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明确自己关于第五个辩论话题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我的观点是,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下面我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例阐述理由。
1.《黄鹤楼》严整的格律表现在句、字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
①句数字数。句数字数整齐划一,共8句,每句7字;
②押韵。全诗通押“ou”韵,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均为平声韵,韵脚“楼”“愁”为阳平,“悠”“洲”为阴平;
③平仄。每句音调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平仄为“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未完,见下页
明观点、说格律、谈理由示例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④对仗。颔联颈联上下句对仗,如颈联中的“晴川”对“芳草”,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历历”对“萋萋”,都是形容词、叠词;“汉阳树”“鹦鹉洲”都含地名且都是名词性短语。
2.诗人虽煞费苦心遵照格律规则遣词造句,但还是有些诗句无法完全符合规则。如“黄鹤”一词在首联两句的同样位置出现,一定无法保证上下句平仄相对;再如颔联“一去”和“千载”中的数词可对应,但动词“去”和名词“载”词性不同,“不复返”和“空悠悠”更无法对仗。
因此,如完全按格律规则写诗,诗人必定无法自然自如地传达情感,连唐诗中被李白赞誉的名篇都做不到既符合格律,又使情景水乳交融,只能为更自然地传达情感部分放弃对严整格律的追求。这足以证明格律限制了表达,是束缚诗人的枷锁。
明观点、说格律、谈理由示例
(接上页)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三)任选五首诗中的一首为例,参考下面的示例,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明确自己关于第五个辩论话题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我的观点是,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不仅没有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还使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抵达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巅峰。下面我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阐明理由。
1.《使至塞上》严整的格律表现在句、字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
①句数字数。句数字数整齐划一,共8句,每句5字;
②押韵。全诗通押“an”韵,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均为平声韵,韵脚“延”“圆”“然”为阳平,“天”为阴平;
③平仄。每句音调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未完,见下页
明观点、说格律、谈理由示例
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④对仗。颔联颈联上下句对仗,如颔联中的“征蓬”对“归雁”,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都是边塞的典型景象且植物对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变化,还都是能承载孤寂凄凉情感的形象;“出”对“入”,两个动词互为反义,对仗极严整;“汉塞”对“胡天”,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两词配合将诗人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以最凝练的方式作了交代。
2.诗人王维虽严格遵守格律规则,但诗作意境雄浑开阔,叙事、写景、抒情自然流畅,水乳交融,全诗既大气又不失细腻;而且诗作读来声韵和谐,抑扬顿挫,又富有音乐的节奏和起伏变化,堪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
因此,优秀的唐代律诗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炉火纯青,完全可以驾驭格律规则,格律不仅没有限制诗人,反而推动优秀诗人不断挑战极限,创造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名篇佳作。
明观点、说格律、谈理由示例
(接上页)
作业
1.默写《唐诗五首》。
2.朗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秋夜喜遇王处士》《入若耶溪》《送张判官赴河西》《登金陵凤凰台》和《南湖早春》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任选2首标注四联的名称、韵脚、平仄和对仗工整的词语。
《秋夜喜遇王处士》《入若耶溪》《送张判官赴河西》《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南湖早春》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柳》《辋川别业》《春兴》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活动一: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借助注释了解五首唐诗的大意,将自己读到的情感和诗中直接、间接传达情感的词语填入表格。
篇目 诗中情感 直接传情的词语 间接传情的词语
《秋夜喜遇王处士》
《入若耶溪》
《送张判官赴河西》
《登金陵凤凰台》
《南湖早春》
活动二:
比读诗中春景,品味措辞精妙
比读诗中春景,品味措辞精妙
阅读丛书中的《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辋川别业》《春兴》《柳》与同学交流以下话题: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色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分别描写了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2.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3.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4.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比读诗中春景,品味措辞精妙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生,如烟似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参考示例
活动三:
依据不同标准,匹配同类诗作
依据不同标准,匹配同类诗作
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不同的归类标准为六首格律诗匹配相同类型的诗作。同类诗作可从丛书中选,也可从自己平时积累的其他诗作中选。
依据不同标准,匹配同类诗作
(二)完成归类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归类结果,就观点分歧展开讨论,各自结合诗中具体词句阐明自己这样归类的理由。
参考示例
依据不同标准,匹配同类诗作
我认为,从对仗的严整程度考量,王维的《送张判官赴河西》与王绩的《野望》同属对仗工整类。
如《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对“山山唯落晖”,“树树”和“山山”是意义相关的名词对名词、叠词对叠词,“皆”和“唯”是副词对副词,“秋色”和“落晖”是两个偏正短语相对;《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沙平连白雪”对“蓬卷入黄云”,“沙”和“蓬”两个名词都写了边塞的特有景象,“平”和“卷”都是动词,分别写“沙”和“蓬”的状态,且前者为静态,后者为动态,动静相对,“连”“入”是动词对动词,“白雪”对“黄云”是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其中颜色对颜色,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
从手法角度考量,这两首诗同样运用了典故。如《野望》中用“采薇”暗示归隐,《送张判官赴河西》用张飞、霍去病暗示忠勇报国。
理由阐述示例
活动四:
比读崔、李诗作,多角度体会不同
比读崔、李诗作,多角度体会异同
传说李白游至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欲题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思来想去无法超越,遂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请将这首连李白都为之叹服的《黄鹤楼》与丛书中李白的《鹦鹉洲》对比,从多个角度给两首诗加星,并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两首诗的看法吧。
篇目 情感真挚程度 情景交融自然程度 格律工整程度 我的喜爱程度
《黄鹤楼》
《鹦鹉洲》
理由
辩论话题四: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是否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小结:
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有严密格律限制的诗体。唐代科举取士,以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帖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毋庸置疑,唐律诗中有许多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艺术水准极高;但同时要在有限的篇幅和严密的格律限制中进入自由表达的境界,好比戴着镣铐跳舞,而又要求舞步的优雅自如,这当然会给诗歌创作者带来特殊的困难。唐人律诗数量众多而成功之作比例并不大,原因可能在此。
所以,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尽可以结合具体诗作继续讨论,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反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并未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资源使用建议
1.第1课时设计意图在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唐诗五首》感受唐律之美,辩论话题为激活思维的触发器,驱动学生理解体会五首唐律丰富的情思意蕴,初步了解律诗严整的形式特点,最终明了唐代律诗的美学价值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起始,尽量不出示学习目标,用辩论话题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且结论不求统一,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表达个性化观点。
2.第2、3课时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均以比较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多篇作品进行研读比较,深化对王绩、崔颢、王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作品主旨、情感的理解和对律诗形式特点的认知把握。建议根据教学需要将四个活动切分在两课时进行,活动一和活动二设为必做活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研读、交流,其他两个活动可根据实际学情取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五首唐诗,能读出节奏和韵味,初步感受唐代律诗的格律之美;
2.指导学生参考课文后的补白,学习关于律诗的知识,能初步了解并举例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作的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与同学分享、交流;
4.指导学生比较阅读多篇唐诗作品,能基于多篇诗作间某个共性特点深入品析。
【拓展资源】
《秋夜喜遇王处士》《入若耶溪》《送张判官赴河西》《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南湖早春》《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柳》《辋川别业》《春兴》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2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五首唐诗,能读出节奏和韵味,初步感受唐代律诗的格律之美;
2.指导学生参考课文后的补白,学习关于律诗的知识,能初步了解并举例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导入】
辩论话题: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是否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正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反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并未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活动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一)填写表格信息。
(二)根据背景资料完成连线并阐明理由。
阐述判断理由不少于3条,且须按如下要求表达:
①将背景资料与自己理解的诗中词、句的意蕴关联阐述
②将背景资料与“思考·探究·积累”中与诗作对应的问题关联阐述
③将背景资料与自己以前积累的相关知识关联阐述
【判断理由示例】
1.我判断:背景资料1对应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判断理由如下:
①背景资料中提及作者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我从[白沙堤]的注释中得知杭州百姓为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将此堤称为“白堤”;
②从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我能感受到当地百姓生活安宁,“新燕”能安心筑巢说明这户人家给了它足够的安全感;从“谁家”这处措辞中我还能感觉到作者似乎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很熟悉、很亲近,他看到刚飞回的燕子时第一反应是“这是谁家的燕子啊?这么早就回来了!”好像迫不及待要去这户人家探访究竟似的,这与背景资料中那个关心百姓的刺史形象很吻合。
③背景资料上说诗人葬于香山,我记得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2.我判断:背景资料2对应的是王绩、《野望》。
判断理由如下:
①背景资料中提及诗人一直处于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我从“徙倚”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他的迷茫和矛盾。
②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温馨喜悦的画面:牧人和猎人都带着劳动的收获往家走,脸上尽是满足的笑意。但作者实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联想到自己一直找不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看着别人的欢乐徒增惆怅,更因时间无人理解自己的愁苦而倍感孤独。
③我知道诗中“采薇”的典故暗指隐居,这与背景资料中提及的诗人曾三次归隐扣合;我还知道古诗中常用秋景和夕阳渲染悲伤凄凉的心情,诗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正是这种用法。
背景资料1:诗人少年时读书刻苦,中进士之后历任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因此被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后因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外放某地任刺史,在任一年半,他兴修水利,一心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不惜得罪权贵,离任时,官员百姓出城相送,依依不舍。他治理的地方,社会安宁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文宗太和元年,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
对应诗人:白居易 诗作:《 钱塘湖春行 》
背景资料2:诗人生平可以用“三仕三隐”来概括。
15岁客游长安,被重臣杨素称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年间,应孝廉举,授秘书正字;不久托病去官,后求为扬州六合丞,任上嗜酒遭弹劾而弃官,此为一仕一隐。隋末他前往河北依附友人,后进入长安,唐朝新立五年,被征为门下省待诏,享“斗酒学士”之名;不久辞官还乡,此为二仕二隐。后因家贫赴选,为太乐丞;不到两年,又弃官还乡,此为三仕三隐。后自撰墓志铭,忧愤而卒。
诗人清高自恃,喜好老、庄及魏晋玄学,钦慕嵇康、阮籍、陶潜,但始终未放弃建功立业的抱负,一直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
对应诗人崔颢 ,诗作:《 黄鹤楼 》
背景资料3:诗人处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才华横溢,但年少轻狂,喜好赌博饮酒,有一身才华,却不是可用之才。
唐朝诗歌盛行,他早年写诗,多有轻薄之意,因此渐渐无人青睐举荐,中了进士之后,担任过一些不起眼的小官,因有才无行,郁郁不得志,索性辞官。
唐代要进入仕途必须经过考试,据闻,他为了赶考20岁时就离家了,之后因为官场不得志,在外游历了20年,在游历过程中,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连李白看了都自愧不如。
因其人格低下,唐朝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记载的笔墨也不多,最终默默无闻地客死异乡。
对应诗人崔颢 ,诗作:《 黄鹤楼 》
背景资料4:诗人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画家。出身显赫家族,于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河西节度使判官等。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大胜吐蕃,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宣慰。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品秩很低的官员,此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对诗人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象、体验和欣赏境界的好机遇。本诗即作于此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的远途外派期间。
此人修佛参禅,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
对应诗人 王维 ,诗作:《 使至塞上 》
背景资料5: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五岁开始读书,博览群籍,思通古今;十五岁学剑术,常于月下舞剑啸吟,心雄万夫;二十五岁“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在踏上人生新起点时作此诗。
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大量抒情诗表现了非凡抱负,奔放激情,豪侠气概,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昂扬奋发;他还常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不少诗作中也有极具个人色彩的细腻多情的情感表达。他的诗意境格外丰富,在严格而精致的形式中包含新奇的感受和强大的表现力。
对应诗人李白 ,诗作:《渡荆门送别 》
活动二:引导学生自学律诗知识,感受格律之美。
(一)自主阅读课本72页的补白,了解律诗的格律规则,并思考:这些规则是使诗歌更具审美价值还是限制了诗歌的表现力,弱化了情景自然交融的美感。
(二)完成理解性默写。
(三)任选五首诗中的一首为例,参考示例,详述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明确辩论话题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正方观点示例】
我的观点是,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下面我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例阐述理由。
1.《黄鹤楼》严整的格律表现在句、字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
①句数字数。句数字数整齐划一,共8句,每句7字;
②押韵。全诗通押“ou”韵,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均为平声韵,韵脚“楼”“愁”为阳平,“悠”“洲”为阴平;
③平仄。每句音调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平仄为“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④对仗。颔联颈联上下句对仗,如颈联中的“晴川”对“芳草”,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历历”对“萋萋”,都是形容词、叠词;“汉阳树”“鹦鹉洲”都含地名且都是名词性短语。
2.诗人虽煞费苦心遵照格律规则遣词造句,但还是有些诗句无法完全符合规则。如“黄鹤”一词在首联两句的同样位置出现,一定无法保证上下句平仄相对;再如颔联“一去”和“千载”中的数词可对应,但动词“去”和名词“载”词性不同,“不复返”和“空悠悠”更无法对仗。
因此,如完全按格律规则写诗,诗人必定无法自然自如地传达情感,连唐诗中被李白赞誉的名篇都做不到既符合格律,又使情景水乳交融,只能为更自然地传达情感部分放弃对严整格律的追求。这足以证明格律限制了表达,是束缚诗人的枷锁。
【反方观点示例】
我的观点是,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不仅没有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还使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抵达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巅峰。下面我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阐明理由。
1.《使至塞上》严整的格律表现在句、字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
①句数字数。句数字数整齐划一,共8句,每句5字;
②押韵。全诗通押“an”韵,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均为平声韵,韵脚“延”“圆”“然”为阳平,“天”为阴平;
③平仄。每句音调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④对仗。颔联颈联上下句对仗,如颔联中的“征蓬”对“归雁”,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都是边塞的典型景象且植物对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变化,还都是能承载孤寂凄凉情感的形象;“出”对“入”,两个动词互为反义,对仗极严整;“汉塞”对“胡天”,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两词配合将诗人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以最凝练的方式作了交代。
2.诗人王维虽严格遵守格律规则,但诗作意境雄浑开阔,叙事、写景、抒情自然流畅,水乳交融,全诗既大气又不失细腻;而且诗作读来声韵和谐,抑扬顿挫,又富有音乐的节奏和起伏变化,堪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
因此,优秀的唐代律诗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炉火纯青,完全可以驾驭格律规则,格律不仅没有限制诗人,反而推动优秀诗人不断挑战极限,创造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名篇佳作。
【作业布置】
1.默写《唐诗五首》。
2.朗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秋夜喜遇王处士》《入若耶溪》《送张判官赴河西》《登金陵凤凰台》和《南湖早春》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任选2首标注四联的名称、韵脚、平仄和对仗工整的词语。
【教学建议】
第1课时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唐诗五首》感受唐律之美,辩论话题为激活思维的触发器,驱动学生理解体会五首唐律丰富的情思意蕴,初步了解律诗严整的形式特点,最终明了唐代律诗的美学价值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起始,尽量不出示学习目标,用辩论话题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且结论不求统一,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表达个性化观点。
第2、3课时 辅助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作的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与同学分享、交流;
2.指导学生比较阅读多篇唐诗作品,能基于多篇诗作间某个共性特点深入品析
【拓展资源】
《秋夜喜遇王处士》《入若耶溪》《送张判官赴河西》《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南湖早春》《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柳》《辋川别业》《春兴》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唐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二:引导学生比读诗中春景,品味措辞精妙。
阅读丛书中的《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辋川别业》《春兴》《柳》与同学交流以下话题: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色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分别描写了春天的哪个阶段,并阐明理由。
1.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2.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3.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4.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参考示例】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生,如烟似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活动三:引导学生依据不同标准,匹配同类诗作,并小组交流归类结果与理由。
诗作范围:从丛书或平时积累的诗作中选。
【理由阐述示例】
我认为,从对仗的严整程度考量,王维的《送张判官赴河西》与王绩的《野望》同属对仗工整类。
如《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对“山山唯落晖”,“树树”和“山山”是意义相关的名词对名词、叠词对叠词,“皆”和“唯”是副词对副词,“秋色”和“落晖”是两个偏正短语相对;《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沙平连白雪”对“蓬卷入黄云”,“沙”和“蓬”两个名词都写了边塞的特有景象,“平”和“卷”都是动词,分别写“沙”和“蓬”的状态,且前者为静态,后者为动态,动静相对,“连”“入”是动词对动词,“白雪”对“黄云”是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其中颜色对颜色,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
从手法角度考量,这两首诗同样运用了典故。如《野望》中用“采薇”暗示归隐,《送张判官赴河西》用张飞、霍去病暗示忠勇报国。
活动四:组织学生比读崔、李诗作,多角度体会不同。
将《黄鹤楼》与丛书中李白的《鹦鹉洲》对比,从多个角度给两首诗加星,并结合具体词句谈谈对两首诗的看法。
【回扣辩题】
辩论话题:唐代律诗严整的格律是否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正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限制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反方观点:唐代律诗的严整格律并未限制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小结】
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有严密格律限制的诗体。唐代科举取士,以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帖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毋庸置疑,唐律诗中有许多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艺术水准极高;但同时要在有限的篇幅和严密的格律限制中进入自由表达的境界,好比戴着镣铐跳舞,而又要求舞步的优雅自如,这当然会给诗歌创作者带来特殊的困难。唐人律诗数量众多而成功之作比例并不大,原因可能在此。
所以,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尽可以结合具体诗作继续讨论,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建议】
第2、3课时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均以比较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多篇作品进行研读比较,深化对王绩、崔颢、王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作品主旨、情感的理解和对律诗形式特点的认知把握。建议根据教学需要将四个活动切分在两课时进行,活动一和活动二设为必做活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研读、交流,其他两个活动可根据实际学情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