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朱元思书》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与朱元思书》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10:2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与朱元思书》《三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写景短文的精美;
2.指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3.引导学生能在品读中关注景物的特征,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情境,理解作者面对美景的感受、感想并与同学分享。
4.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描写山水的名篇,能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拓展资源】
《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
《登大雷岸与妹书(节选)》《巫山神女峰(节选)》《徐霞客游记(节选)》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第1课时 课文阅读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写景短文的精美;
2.指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拓展资源】
《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导入辩题】
辩论话题:“吴均三书”的“景语”能否与《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正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能与《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反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比《水经注》的“景语”略逊一筹。
活动一:指导学生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观察课本68页的插图——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思考:插图有没有体现文中所写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以用分析插图或诵读、思维导图的形式说明理由。
活动二:指导学生寻感想,品“景语”,会深意。
(一)探究作者感想。
(二)探究“吴均三书”意旨。
活动三: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思考并交流:
(一)三篇文章被并称为“吴均三书”的原因及相似之处。
(二)作为描写山水的名篇,它们受到钱钟书先生推崇的原因。
(三)钱先生认为这三篇文章描写山水的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辩题小结】:
细读“吴均三书”时,我们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现,为什么呢?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对“吴均三书”的评价真可谓一语中的:“吴、郦命意铸词,不特抗手,亦每如出一手焉。”这两位作者不仅都善于抓住景物最吸睛的特征从多个感官角度,用多种表现手法,调遣凝练词语、齐整句式、和谐音韵来描摹景物的神韵,还都是融情于景的高手,能把丰富的情思意蕴不着痕迹地融入“景语”中。其实,不管持哪种观点,探讨的过程都会助力我们以更专业的视角欣赏精品、学习语言,让我们的文学欣赏品位在名篇佳作的浸润中不断提升。
【作业布置】
(一)解释加点词语,并仿照示例说明其特殊用法。
(二)阅读丛书中的《巫山神女峰(节选)》和《徐霞客游记(节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后,用导读单“类文阅读”部分的表格完成文言词语的积累、梳理(重点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
第2课时 类文阅读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在品读中关注景物的特征,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情境,理解作者面对美景的感受、感想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描写山水的名篇,能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拓展资源】《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登大雷岸与妹书(节选)》《巫山神女峰(节选)》《徐霞客游记(节选)》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再读“吴均三书”借助联想想象,感受胜景。
活动二:引导学生品读比较,体会“景语”共性,填写表格。
【作业布置】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西湖漫笔》《遇见天空》《明月知我意》,把握景物特点,梳理作者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2.留意庭院、街道、小区、学校的风景,从多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独有的特征,想想自己想用本单元学到的哪些方法把景物的特征描写出来,突出这些景物特征是想通过它传达什么样的情思感悟。(共31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辩论话题三:“吴均三书”的“景语”能否与
《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正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能与《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反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比《水经注》的“景语”略逊一筹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但也有人不同意钱钟书的观点,说吴均是南朝的寒门学士,郦道元是北朝的博学官宦,前者的家世、境遇明显不如后者,文笔也略输。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看得出张岱对北方人郦道元写山水的文字大加赞赏,对与自己同为江南人士且与郦道元同处南北朝时期的吴均,却只字未提。这就是吴均笔力稍逊于郦道元的有力佐证。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与朱元思书》《三峡》
+
《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写景短文的精美;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3.能在品读中关注景物的特征,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情境,理解作者面对美景的感受、感想并与同学分享。
4.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描写山水的名篇,能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学习目标
活动一:
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请仔细观察课本68页的插图——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边观察边思考:文中所写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这幅插图中有没有体现。如有,就在图中指出并结合文中词句给同学讲解清楚;如没有,就告诉同学,如果你负责给课文配插图,你打算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如果自己不懂画,就把整篇课文有感情地背诵给同学听(把“独绝”之处用有设计感的语音、语调、重音、停连呈现出来),还可以把昨天的作业(思维导图)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插图中部分体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你看,画面中景物线条很清晰,体现了“风烟俱净”;从上到下色调一致,体现了“天山共色”;右侧两只小船都没有帆、桨和竹篙,体现了“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水面平静,没有波纹,而且设色单一,没有任何浓淡变化,体现的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的颜色在水墨画中无法表现,但“皆”“见底”说明广大水域中全是一样清澈见底的水,画家便用最简净的笔法来呈现,把“异水”的两个“独绝”之处——“清”“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插图中没有体现“异水”另一方面的特点——湍急。可能是因为教材编者只选了黄公望画作的一部分,无法全面展示富春山水的全貌。如果我来画插图,我会画成连环画,其中一张画一人乘船在江中朝岸上挥手,另一人在岸上边骑马飞驰边面朝船上的人呼喊,以此表现江水流速与飞奔的马相仿,对应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参考示例1:联系插图说“独绝”
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倶”“共”设计为重音,突出富春山水的明净至极;两句间的逗号处不停顿,连贯起来读,能表现赏景人被“天下独绝”的山水吸引,乘船游览的过程中,目光始终在追随变化的美景,不愿错过任何一处景致,甚至将自己也融入奇山异水中的陶醉。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湍”和“猛浪”后面设计短促停顿,意在提醒读者关注“异水”的另一特征——湍急迅猛,同时短促停顿使声音节奏鲜明,适合表现动感十足的景物;“箭”“奔”设计成重音,意在强调水流速度之快令人惊异,再扣水之“异”,读时用较快语速。
参考示例2:设计诵读显“独绝”
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赏名画,诵美文,说“独绝”
参考示例3:
思维导图
理“独绝”
“独绝”之处——
水之“异”:
明净缥碧,清澈见底;或静或急,动静相宜;泉水激石,声音清越。
山之“奇”:
夹岸高耸,连绵陡峭,负势竞上;万物欣荣,鸣声各异,光影变换。
活动二:
寻感想,品“景语”,会深意
寻感想,品“景语”,会深意
(一)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感想,又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出现在作者感慨议论之后,再度写景,稍显突兀。但细细品味,似有深意:或许是想对友人说冗繁的世务就像上蔽的横柯,会遮蔽眼睛和心灵,让人即便身处佳境也如在昏暗之中;但如果主动敞开心扉去感受美好,就如有日光从疏朗的枝条间穿过,驱走笼罩心灵的晦暗。
参考示例
寻感想,品“景语”,会深意
(二)有人说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你应该已读出这层意旨了吧?“吴均三书”的另外两篇也是写给友人的信,其中是否也有此意?
有。《与顾章书》中的“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就是告诉友人:“我既然崇尚隐居生活,就在这山上造物居住,幸运的是这里有很多菊花和竹实,山谷中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者和智者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啊!”
这段文字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感激,作者在得到了善解人意的自然山水的倾情馈赠之后,喜不自胜,迫不及待地向友人炫耀自己的幸福、满足之感,其中自然隐含着劝友人放下功利心,寄情山水之意。
参考示例1
寻感想,品“景语”,会深意
(二)有人说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你应该已读出这层意旨了吧?“吴均三书”的另外两篇也是写给友人的信,其中是否也有此意?
有。《与施从事书》中的“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就是告诉友人:“悠闲地欣赏这样美好的景致,的确能荡涤人们心中的负累、烦恼,保养身心,在闲散地欣赏景物的过程中,内心有所感悟。”
这段文字中尽是作者从自然山水中获得的感悟,吴均将自己忘情于天地大美中的切身体会用最凝练的方式分享给友人,自然隐含着劝友人放下功利心,寄情山水之意。
参考示例2
活动三: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所选“吴均三书”的另外两篇——《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之后,思考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以下话题:
(一)为什么三篇文章被并称为“吴均三书”,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二)作为描写山水的名篇,它们受到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推崇,原因何在?
(三)钱先生认为这三篇文章描写山水的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你同意此观点吗?同意与否,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一)为什么这三篇文章被并称为“吴均三书”,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三篇文章被并称的原因是,它们都具有“吴均体”小品文的显著特征:
1.从文体角度看,三篇文章都已“与……书”为题,均属于“书札”;
2.从句式、声韵角度看,三篇文章都是“骈体文”,讲究“骈偶”和“四六”,即句子两两对仗,以四字句为主,间用六字句,三至十字句偶有使用,极少,每篇仅一句,读起来音韵和谐,流利自然;
3.从内容角度看,三篇文章均以写景见长,文章主体都是描写浙江安吉、杭州一带的自然风光,描摹景物的同时自述心志,透露归隐之意;
4.从结构角度看,三篇文章都先简笔交代地点,再细致描摹自然风物,最后用简洁蕴藉的语句抒写感悟;
5.从语言风格角度看,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清奇秀拔,典雅隽永;
6.从手法角度看,三篇文章都从多感官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和动静、虚实、明暗、正侧结合等表现手法。
参考示例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二)作为描写山水的名篇,它们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推崇,原因何在?
吴均模山范水的手法高妙,能将景物的动静之态、光影变幻、各色声响和多种难以言传的触动观景者感官、心灵的细腻情态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和别样情味的自然山水画卷。
例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摹景物,功力非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既是远景总览,又是俯视水的全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聚焦近处之景,深度俯视,所见既有动态的游鱼,又有静态的细石,“无碍”既点出观水者的细腻体验,又回扣上句的千丈见底,再度突出水之清澈;多次写“清”,令人印象深刻却全无重复乏味之感。“急湍”“猛浪”均写动态之水,措辞却富于变化,不单调;“甚箭”“若奔”为同一本体匹配了两个喻体,夸张自然也融入其中,都极醒目,极贴切,水之湍急跃然纸上。
吴均善用多种感官、手法增强写景表现力,自然会被钱先生推崇。
参考示例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二)作为描写山水的名篇,它们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推崇,原因何在?
吴均的文字富有诗意,不仅词句清丽脱俗,用典和藻饰都比较节制,而且上下句平仄相对,诵读时会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文意浅显易懂,措辞简约清新,自然天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感;但细品却能发现作者的精心设计——“急湍”“猛浪”都写流速快的水,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但前者为平声,后者为仄声,意同而音不同;“甚箭”“若奔”都用修辞手法写水流速快的程度,但前者为仄声,后者为平声,手法同、意思同而音不同。这样的精妙设计使文章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在形象美、措辞美、意境美、手法美的基础上又平添了音韵之美。
吴均为文精雕细琢却并未落入六朝骈文堆砌辞藻的俗套,追求尽善尽美却保持了清新自然的文风,被钱先生推崇当然在情理之中。
参考示例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二)作为描写山水的名篇,它们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推崇,原因何在?
吴均的小品书札短小精悍,立意清拔,寥寥数笔就能写出景物风神,能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且景中自然含情蕴思,虽语意不深,却耐人寻味。
例如:“缥碧”二字值得玩味。
意为透亮的浅青色。既点出水的颜色,又极写水之清澈——浑浊自然无光亮,还能透露出作者不俗的审美情趣——偏爱的简、明、清、淡,均与隐逸者的精神追求契合。
吴均能让词语传达出景物神韵,能在寥寥数笔间贮蓄丰富的情蕴,其佳作时称“吴均体”被赞“文体清拔有古气”,难怪被钱先生赞誉。
参考示例
读“三书”,议“并称”,论“成就”
(三)钱先生认为这三篇文章描写山水的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你同意此观点吗?同意与否,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同意。因为我在《与朱元思书》中读到了与《三峡》极相近的描写。例如:“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把湍急的水比作飞奔的马,虽句式不同,一骈一散,但景物的特征神韵极其相似。
我还在《与顾章书》中读到了与《三峡》相近的描写。例如:“孤峰限日”意思是孤峙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这与《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绘的景象何其相似,所用手法都是侧面描写,用日光被遮蔽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我还在《与施从事书》中读到了与《黄牛滩》相近的描写。例如:“绿嶂百重,清川万转”与“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都极写江流迂回曲折的特点,虽前者用夸张,后者用侧面描写,表现手法不同,但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示例
小结:
细读“吴均三书”时,我们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现,为什么呢?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对“吴均三书”的评价真可谓一语中的:“吴、郦命意铸词,不特抗手,亦每如出一手焉。”这两位作者不仅都善于抓住景物最吸睛的特征从多个感官角度,用多种表现手法,调遣凝练词语、齐整句式、和谐音韵来描摹景物的神韵,还都是融情于景的高手,能把丰富的情思意蕴不着痕迹地融入“景语”中。其实,不管持哪种观点,探讨的过程都会助力我们以更专业的视角欣赏精品、学习语言,让我们的文学欣赏品位在名篇佳作的浸润中不断提升。
正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能与《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反方观点:“吴均三书”的“景语”比《水经注》的“景语”略逊一筹
辩论话题三:“吴均三书”的“景语”能否与
《水经注》的“景语”相提并论
作业
(一)解释加点词语,并仿照示例说明其特殊用法。
作业
(二)阅读丛书中《巫山神女峰(节选)》和《徐霞客游记(节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后,用导读单“类文阅读”部分的表格完成文言词语的积累、梳理(重点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
《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
《登大雷岸与妹书(节选)》
《巫山神女峰(节选)》《徐霞客游记(节选)》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活动一:
借助联想想象,感受胜景
借助联想想象,感受胜景
再读“吴均三书”,梳理文中绘形、绘声、绘色的语句,借助想象和联想,进入文章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
活动二:
品读比较,体会“景语”共性
品读比较,体会“景语”共性
“吴均体”清奇秀拔,工于写景,且能融自述心志之语于“景语”之中而不着痕迹。这种笔法被时人及后世文人纷纷效仿。请仿照示例从不同角度梳理“吴均三书”和《巫山神女峰(节选)》《徐霞客游记(节选)》《登大雷岸与妹书(节选)》等文章的共同特点,并把对应语句摘录在表格的相应位置。
品读比较,体会“景语”共性
品读比较,体会“景语”共性
作业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得《西湖漫笔》《遇见天空》《明月知我意》,把握景物特点,梳理作者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2.留意庭院、街道、小区、学校的风景,从多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独有的特征,想想自己想用本单元学到的哪些方法把景物的特征描写出来,突出这些景物特征是想通过它传达什么样的情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