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辩论话题二: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是否寄寓了消极悲观
正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一定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反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不一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短文二篇》的作者分别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前者先入仕,后隐居;后者少年得志,中老年时却遭遇数次贬谪。有人说,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有归隐之心的人和屡遭贬谪的人在写景时一定会流露出弃世、厌世的消极、悲观情绪;也有人认为经历丰富的人心量大,活得比多数人更加通透,游目山川美景总会让他们忘怀得失,他们的“景语”中不仅没有负能量,反而会有疗愈心灵创伤的神力。
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让我们一起细读文章,做出自己的判断吧。
《短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两类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和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的美感;
2.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能任选其中1—2篇,将其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并与原文比较,体会文言之美。
3.细读两类文章,能关注景物特征并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体会作者心境和言外之意,理解、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能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其妙处;
学习目标
活动一:
背诵翻译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背诵翻译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一)全班齐声背诵两篇短文,比较它们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陶弘景生活在骈文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其作品自然会带有时代特色。《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作者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读来整饬和谐,与郦道元《三峡》的美感有相似之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读者会获得一种散淡自然、灵动洒脱的感受。
参考示例
背诵翻译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二)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改写文字不必刻板地逐词对应,但要用心斟酌词句,尽量保持或彻底颠覆原作的行文风格。(建议有实力或感兴趣的同学改写两篇或互换风格改写)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得可以一眼望到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间到处是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它们总在迎候着你。清晨,薄薄的雾就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改换风格·参考示例
《答谢中书书》
山川的美,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巍峨山峰,直插云天,清澈溪流,一望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映生辉。青葱林木,苍翠竹丛,四季都有。清晨薄雾,即将消散,高猿飞鸟,自在啼鸣;傍晚斜阳,沉沉西坠,沉潜游鱼,争相跃起。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往后,就不再有能欣赏这奇景的人了。
保持风格·参考示例
背诵翻译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深夜,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忽然高兴了,起身走出门去。想到没有人跟我一起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中的月光像积了一泓清水般空明澄澈,水里居然还有藻、荇交错纵横,恍惚间突然明白了,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个夜晚没有月光 什么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保持风格·参考示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晚间脱衣,打算睡觉,月光进门,笑着出去。想到没人,一起游乐,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没睡,一起散步。院里月光,很像清水,空明澄澈,水里还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其实那是,竹柏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缺闲人,就像我俩。
改换风格·参考示例
活动二:
关注特征结尾,揣摩言外之意
关注特征结尾,揣摩言外之意
(一)《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陶弘景笔下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多层言外之意: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为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感到惋惜;
③“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审美情趣的超拔脱俗而自许,自恃能与谢公比肩之得意溢于言表。
④表达对与谢中书“与其奇”的期待、向往。
参考示例
关注特征结尾,揣摩言外之意
(二)这篇课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如果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信亡佚的部分补全,你会怎么写?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分享,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也给其他同学的修补方案提几条建议吧。
苔痕愈翠,映水成碧。晨露坠松,风过簌簌;暮云归岫,蝉鸣和泉。渔舟泛溪,鳞光映网;归樵负薪,歌调萦崖。此般清趣,岂丝竹案牍间可得?君若有暇,亦怀采薇,共觅幽径,吟赏烟霞,不亦乐乎?
参考示例
活动三:
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和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明月知我意》,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不仅无职无权,且无人肯近,自是清闲,内心悲凉亦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性格坚韧乐观,其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参考示例
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二)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之后,经过几百年,清末画家家任伯年画了一幅《承天夜游图》,也就是教材中的插图。浏览插图,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插图《承天夜游图》呈现的是文章哪部分内容?
2.有人认为《承天夜游图》“少了月亮有点遗憾”,你同意吗
1.插图呈现了文章后半段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散步的情景。
具体语句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示例
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二)结合插图,赏夜景,悟情思。
2.有人认为《承天夜游图》“少了月亮有点遗憾”,你同意吗
不同意。插图虽然没有正面画月亮,但呈现的都是月亮下的夜景,竹柏的影子清晰可见,侧面写月光,细节的处理与苏轼文异曲同工。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都在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月光流泻,像一池碧水空明澄澈,“藻荇交横”,像水草一样摇曳生姿,整个意境静中有动,“积水空明”一是形容月光本身,“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呈现出月光下静谧美好的澄明境界;二是暗示二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无论政局如何诡谲,仕途如何多舛,坚守月光般清明坦荡的初心不变且无时无处不在。这些意蕴文中不明说,画中也不必明示。
参考示例1
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二)结合插图,赏夜景,悟情思。
2.有人认为《承天夜游图》“少了月亮有点遗憾”,你同意吗
同意。《记承天寺夜游》中,月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营造了文章整体的意境。因见美好月色,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共赏,两人在承天寺院中散步交谈,月光空明澄澈,像一潭积水,竹柏的影子犹如很多水草在摇曳,这里的细节描写精彩绝伦,没有一个月字,却处处都在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读者能领会此妙境与苏轼高妙笔法有关,亦与文章开头对“月亮”已有所交代有关。而插图仍对“月亮”留白却不甚妥当,因为绘画与文学的表现方式不同,只能呈现瞬间印象,无法交代前因后果,虽然想要通过月光下竹柏的倒影来侧面呈现月光,但没有像文章一样的前期交代,总会使读者有种缺失感;而且月亮也是苏轼清明澄澈的内心世界的象征,画面中没有月亮相当于没有了画面的灵魂。
参考示例2
小结:
我们常会在古诗文中遇见隐逸者或贬谪者,在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会认为他们都是失败者,由此推断他们的作品会流露消极悲观情绪。但当我们或出声诵读或精心默读或展开联想想象再现他们笔端的景物时,感受到的却是生机、希望、自由、和谐、宁静、安顿、坦荡、自足……
凡此种种,恰是因为他们为坚守初心主动选择离开或抗争后,反而获得了源自自然的顶级馈赠——凡俗之人看不到的最美的风景。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怎会消极、悲观呢?眼里心中由此等风景之人,只会源源不断地为世间输送积极、乐观的精神养料。读了他们的文字,你被滋养到了吗?
辩论话题二: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是否寄寓了消极悲观
正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一定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反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不一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作业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骖鸾录(三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岳阳纪行》《书上元夜游》《书临皋亭》《临皋闲题》《记游松风亭》《龙井题名记》,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后,从中任选3篇细读,用导读单“类文阅读”部分的表格完成文言词语的积累、梳理(重点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特殊文言现象)。
《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记游松风亭》
《书临皋亭》《临皋闲题》《龙井题名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活动一:
深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妙处
深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妙处
(一)解释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红色加粗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示例
共:共同。
交:交相。
倶:都。
入:耸入;见:看见。
将:将要;乱:纷乱。
欲:将要;竞:争着。
共:共同。
深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妙处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妙处体会参考示例
“交”引领读者用平远视角极目远眺,方可将石壁的斑斓尽收眼底,以极简笔写尽极繁复之景
“倶”传达观景者对青翠林竹的由衷喜爱和赞叹暗示美景引人流连,自己的观察欣赏四季不停歇
“入”写出了静态山峰的动感,夸张表现山之高“见”写出了观水者的感受,侧面烘托水之净
“将”“欲”赋予“晓雾”“夕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引人凝神观其变化;“乱”“竞”则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本应有的宁静,突出鸟、鱼自在恣意的生命状态,使景物极具生命力
“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能方驾康乐,追比古人。
深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妙处
(二)借助注释读懂丛书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的大意,从文中任选3—5个意蕴丰厚的词语品析,并参考示例与同学分享它们的妙处(尽量从每篇文章中至少选一处体会、分享)。
篇目 妙词 妙词出处 词语释义及妙处赏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蔓” “可”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蔓”是蔓延之意,将静态的草木写出了蓬勃恣意生长的生命力,观景者的赞叹喜悦之情也呼之欲出;
“可”有两解,分别为“可以”和“值得”,王维想告诉裴迪春已至,可以游山赏景乐,更想说山景美不胜收,特别值得一道携手流连欣赏。
《骖鸾录(三则)》
《岳阳纪行》
活动二:
再探言外之意,再解闲人意蕴
(一)借助注释和译文理解《书临皋亭》和《龙井题名记》的大意,说说两文所写景物各有什么特征;再根据阅读提示和自己读《记承天寺夜游》的经验,揣测两篇文章中的议论句有什么言外之意,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再探言外之意,再解闲人意蕴
(二)阅读《书临皋亭》《临皋闲题》《记游松风亭》,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大意并结合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想想这三篇文章传达的心境、情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再探言外之意,再解闲人意蕴
活动三:
骈散诵读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先出声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书上元夜游》,体会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美感;再朗读《书临皋亭》《临皋闲题》《记游松风亭》《龙井题名记》《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根据自己的朗读体验将以上文章归类,把不同类型文章的题目分别填入表格后与同学分享交流。
骈散诵读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作业
朗读《与朱元思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后,完成导读单的“读前准备”部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两类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和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的美感;
2.指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能任选其中1—2篇,将其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并与原文比较,体会文言之美。
3.引导学生细读两类文章,能关注景物特征并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体会作者心境和言外之意,理解、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4.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能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其妙处。
【拓展资源】
《明月知我意》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
《书上元夜游》《记游松风亭》《书临皋亭》《临皋闲题》《龙井题名记》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3课时
第1课时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体会两类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和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的美感;
2.指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能任选其中1—2篇,将其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并与原文比较,体会文言之美。
【课型】教读引领课
【拓展资源】《明月知我意》
【教学过程】
【导入辩题】
辩论话题: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是否寄寓了消极悲观。
正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一定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反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不一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活动一:组织学生背诵翻译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一)齐声背诵,比较不同,分享感受。
【参考示例】
陶弘景生活在骈文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其作品自然会带有时代特色。《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作者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读来整饬和谐,与郦道元《三峡》的美感有相似之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读者会获得一种散淡自然、灵动洒脱的感受。
(二)改写白话文。
【改换风格·参考示例】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得可以一眼望到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间到处是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它们总在迎候着你。清晨,薄薄的雾就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保持风格·参考示例】
《答谢中书书》
山川的美,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巍峨山峰,直插云天,清澈溪流,一望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映生辉。青葱林木,苍翠竹丛,四季都有。清晨薄雾,即将消散,高猿飞鸟,自在啼鸣;傍晚斜阳,沉沉西坠,沉潜游鱼,争相跃起。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往后,就不再有能欣赏这奇景的人了。
【保持风格·参考示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深夜,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忽然高兴了,起身走出门去。想到没有人跟我一起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中的月光像积了一泓清水般空明澄澈,水里居然还有藻、荇交错纵横,恍惚间突然明白了,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个夜晚没有月光?什么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改换风格·参考示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晚间脱衣,打算睡觉,月光进门,笑着出去。想到没人,一起游乐,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没睡,一起散步。院里月光,很像清水,空明澄澈,水里还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其实那是,竹柏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缺闲人,就像我俩。
活动二:指导学生关注特征结尾,揣摩言外之意,尝试补全书信。
【参考示例】
陶弘景笔下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多层言外之意: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为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感到惋惜;
③“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审美情趣的超拔脱俗而自许,自恃能与谢公比肩之得意溢于言表。
④表达和谢中书一起“与其奇”的期待、向往。
【参考示例】
苔痕愈翠,映水成碧。晨露坠松,风过簌簌;暮云归岫,蝉鸣和泉。渔舟泛溪,鳞光映网;归樵负薪,歌调萦崖。此般清趣,岂丝竹案牍间可得?君若有暇,亦怀采薇,共觅幽径,吟赏烟霞,不亦乐乎?
活动三: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生平,体味闲人意蕴。
(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和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明月知我意》,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示例】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不仅无职无权,且无人肯近,自是清闲,内心悲凉亦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性格坚韧乐观,其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二)浏览教材插图《承天夜游图》,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插图《承天夜游图》呈现的是文章哪部分内容?
【参考示例】
插图呈现了文章后半段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散步的情景。
具体语句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有人认为《承天夜游图》“少了月亮有点遗憾”,你同意吗?
【参考示例】
①不同意。插图虽然没有正面画月亮,但呈现的都是月亮下的夜景,竹柏的影子清晰可见,侧面写月光,细节的处理与苏轼文异曲同工。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都在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月光流泻,像一池碧水空明澄澈,“藻荇交横”,像水草一样摇曳生姿,整个意境静中有动,“积水空明”一是形容月光本身,“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呈现出月光下静谧美好的澄明境界;二是暗示二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无论政局如何诡谲,仕途如何多舛,坚守月光般清明坦荡的初心不变且无时无处不在。这些意蕴文中不明说,画中也不必明示。
②同意。《记承天寺夜游》中,月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营造了文章整体的意境。因见美好月色,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共赏,两人在承天寺院中散步交谈,月光空明澄澈,像一潭积水,竹柏的影子犹如很多水草在摇曳,这里的细节描写精彩绝伦,没有一个月字,却处处都在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读者能领会此妙境与苏轼高妙笔法有关,亦与文章开头对“月亮”已有所交代有关。而插图仍对“月亮”留白却不甚妥当,因为绘画与文学的表现方式不同,只能呈现瞬间印象,无法交代前因后果,虽然想要通过月光下竹柏的倒影来侧面呈现月光,但没有像文章一样的前期交代,总会使读者有种缺失感;而且月亮也是苏轼清明澄澈的内心世界的象征,画面中没有月亮相当于没有了画面的灵魂。
【回顾辩题,明确反方观点】
辩论话题: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是否寄寓了消极悲观
正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一定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反方观点:隐逸者、贬谪者的“景语”中不一定寄寓消极、悲观情绪。
【小结】
我们常会在古诗文中遇见隐逸者或贬谪者,在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会认为他们都是失败者,由此推断他们的作品会流露消极悲观情绪。但当我们或出声诵读或精心默读或展开联想想象再现他们笔端的景物时,感受到的却是生机、希望、自由、和谐、宁静、安顿、坦荡、自足……
凡此种种,恰是因为他们为坚守初心主动选择离开或抗争后,反而获得了源自自然的顶级馈赠——凡俗之人看不到的最美的风景。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怎会消极、悲观呢?眼里心中有此等风景之人,只会源源不断地为世间输送积极、乐观的精神养料。读了他们的文字,你被滋养到了吗?
【作业布置】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岁月留痕3》中的《骖鸾录(三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岳阳纪行》《书上元夜游》《书临皋亭》《临皋闲题》《记游松风亭》《龙井题名记》,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后,从中任选3篇细读,用导读单“类文阅读”部分的表格完成文言词语的积累、梳理(重点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特殊文言现象)。
第2、3课时 辅助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读两类文章,能关注景物特征并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体会作者心境和言外之意,理解、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能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其妙处。
【拓展资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
《书上元夜游》《记游松风亭》《书临皋亭》《临皋闲题》《龙井题名记》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妙处。
(一)解释课字词,并体会其妙处。
(二)借助注释读懂丛书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骖鸾录(三则)》《岳阳纪行》的大意,从文中任选3—5个意蕴丰厚的词语品析,并参考示例与同学分享它们的妙处(尽量从每篇文章中至少选一处体会、分享)。
活动二:引导学生再探言外之意,再解闲人意蕴。
理解《书临皋亭》和《龙井题名记》的文章大意,填写表格,并分享交流。
活动三:引导学生骈散诵读比较,体会不同美感。
出声朗读诗歌,完成表格填写。
【预习作业】
朗读《与朱元思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后,完成导读单的“读前准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