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短文两篇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自/康乐以来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又数刀毙之 D.水陆草木之花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加点字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解衣欲睡 清心寡欲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自寻烦恼
C.相与步于中庭 寸步难移
D.盖竹柏影也 遮天盖日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解衣欲睡/喷薄欲出
跃跃欲试/清心寡欲
B.念无与为乐者/念念有词
万念俱灰/一念之差
C.寻张怀民/自寻烦恼
寻章摘句/寻幽探胜
D.盖竹柏影也/铺天盖地
遮天盖日/欲盖弥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成人之美
晓雾将歇/将功补过
B.欲界之仙都/一家之辞
古来共谈/同甘共苦
C.猿鸟乱鸣/百家争鸣
与其奇者/生死与共
D.五色交辉/疾言厉色
自康乐以来/自强不息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二、填空题
8.《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苏轼字子瞻,号 ,是 (朝代)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苏辙合称为“ ”,他们三人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9.《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答谢中书书”中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亦未寝
藻、荇交横
遂 竹柏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猿鸟乱鸣
(4)沉鳞竞跃
1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3)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
(4)盖竹柏影也
古义:
今义:
13.填空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三、默写
14.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表现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3)《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 , , ”。
(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 , , ”。
四、文言文阅读
下面是学校八年级正在开展的“走进苏东坡”系列活动 ,邀请你 一起参加 。
【甲】黄州安国寺记 元丰二年①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⑦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⑦汝:汝州,指今河南郏县。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行香子·述怀①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5.诗言志 ,文栽道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的古诗文填空 。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白在 “① ,江入大荒流 ”的开阔景象中抒发了外出游历的喜悦;“② ,终岁常端正”,刘桢借松柏的刚劲表明志向之坚贞;王绩在“③ ,④ ”的山林秋景中流露出彷徨惆怅;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富有生机的“⑤ ,⑥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朝暮之景表达对人间仙境的痴迷;苏轼眼中的“空明”月色,又何尝不是心境志趣的影射呢?
16.参考表中所给的方法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求所以自新之东方 课内迁移: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私窃乐之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成语类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语境推断:①从高处往低处看;②到;③面对;④对着书画范本摹仿学习 。 (填序号)
17.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得 城 南 精 舍 曰 安 国 寺 有 茂 林 修 竹 陂 池 亭 榭
18.请根据丙文中的内容判断配图是否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19.在甲文中,作者听了继连的话“余是以愧其人”。你如何理解其“愧 ”?请结合内容分析。
20.乙、丙两文中“闲人”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甲文中哪些地方也有“闲”的表现,请找出并分析与乙、丙两文中“闲”的异同。
阅读下文, 完成 各 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1.《答谢中书书》 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安之若素 B.良 多趣味/良辰美景
C.四时俱备/一应俱全 D.沉鳞竞跃/物竞天择
23.请你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24.两篇短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5.通过对两篇美文的学习, 简单谈两点自己在写景方面的收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东坡志林;东坡居士;北宋;文学;苏洵;三苏
9.【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10.【答案】xiē;tuí;lín;yù;qǐn;zǎo xìnɡ;suì;bǎi
11.【答案】(1)辉映
(2)都
(3)此起彼伏
(4)争相
12.【答案】(1)只是;表转折的连词
(2)悠闲自在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3)门;窗子
(4)大概是;器物上起遮盖作用的东西
13.【答案】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14.【答案】(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5.山随平野尽;冰霜正惨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6.用来……的(办法);对……感到快乐(以……为乐);危险;②
17.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18.示例一:合适。词中“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一句与配图的画面较为符合,图中只画了一个人,与月夜构成一种静谧孤独之感,与词的意境相符合。
示例二:不合适。由“月色如银”可见当日应是圆月,与图中的缺月不符,此外图中也缺少酒、琴等要素,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词的意境,所以不合适。
19.继连成为得道高僧,对朝廷的赏赐他选择辞别离开,因为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疑惑。作者之所以“愧”,是因为他被贬黄州后,虽“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但是言辞之中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仍有不平之意,并非一念清净,真心“悔改”,所以让他感到有“愧”。
20.乙、丙两文中“闲人”的含义是相似,乙文写于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在黄州,当日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而发出感慨;丙文写于元祐元年,作者再度被诬陷,遂提笔抒发感慨,两个“闲人”流露出作者的自嘲,一种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甲文中“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等句子也有“闲”的表现,但是世事的纷扰是无处不在的,心灵的淡定也只能靠自己来营造。因受“乌台诗案”之陷,苏轼被贬黄州,内心愤愤不平,虽“使思过而自新焉”,然“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旷达与乐观。
【答案】21.陶弘景
22.C
23.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4.两篇短文都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5.例如: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按照时间顺序等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