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6-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6-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26 07: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的: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教学
讲述法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讲授新课】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时期
生产方式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
群体采集和狩猎
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没有对人类构成危险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
工业科技突飞猛进
出现污染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
背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思想: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
从城乡看:城市,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密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农村的生态破坏严重。
从全球看: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均严重,且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工业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经济目标
环境观念
经济行为
措施
传统经济
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价值
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先污染后治理
发展经济
经济、环境、教育、健康、安全等领域
人类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
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产生,发展中治理
环境问题是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产生。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
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总结新课】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直面环境问题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后作业:
完成九十七页活动:请你谈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