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1: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挟着书( ) 畸形( ) 不逊( ) 匿名信( )
诘责( ) 教诲 (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
深恶痛疾( ) wǎn( ) 如 zhǎng( ) 故 落dì( )
托cí( ) wū( ) 呼 qī( ) 然
2.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别寻去处  别有用心  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哥哥几天前去上学了, 今天才给我们打电话, 杳无消息, 让我们很担心。
B. 他的演讲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 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C.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正人君子, 诚实守信, 值得我们信赖。
D. 我对这种欺诈行为深恶痛疾, 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你把一生的精力献给国家和人民, 让世人景仰。【甲】从狂人的眼睛里, 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 从阿Q 的身影中, 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你在孤独中呐喊, 你在黑暗中彷徨, 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乙】你既是勇敢的战士, 而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4.【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
5.【乙】处画线句有语病, 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 , , ,更要立志报效相国。[中&国教育*%出@~]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已及人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副词,用.标出,说说它们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东京无非是这样。
作用: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作用:
(3).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作用:
8.整本书阅读 班级举办《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交流活动, 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 请你补充下面的表格的内容。
辨人物 然而大家都对我说, 他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 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 , 身材矮胖, 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 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 共尝士兵们的艰苦, 早年往往赤脚走路, 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 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 从不诉苦, 难得生病, 度量很大, 万事采用民主方式, 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选段中的“他”指的是① ___________。(有改动)
忆历史 红军在长征途中历尽千辛万苦, 作者认为长征是“惊人的征战”。《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斗, 一次是② _______________, 另一次是③ 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 作者在书中说: “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 往往会忘掉了自己的悲观, 鼓起勇气来, 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 乐观的, 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息, 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 ‘好呀!’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 有热烈的求知欲, 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 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 请用书中的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段话。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这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 但爱国一脉相承。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谈谈你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
二、阅读理解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各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9. 根据选文,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去仙台学医。
文中对藤野先生衣着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和性格?
“我”看到藤野先生为“我”添改的讲义后,感到“吃惊”“不安”“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与“我”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一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一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平分”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一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一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所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黄土带人口稠密,黄土的“自我加肥”性能是关键要素。
B.南方农业文明的兴起离不开人口转移;山地梯田等的开发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C.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发挥了“命脉”般的作用。
D.哈尼山降水量丰沛、地势陡长,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土土质既适合农业发展,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黄土带生态问题突出,又促成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这些恰是“事物存在两面性”的有力例证。
B.“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作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
C.哈尼先民开启山地稻作的转变,客观上是因为红河谷地的平坝土地资源紧张,主观上是因为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候。
D.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更强,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
1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谐共生理念”观点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很多王侯实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政策。
B.《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
C.汉代,出现了“人工肥力观”,认为对肥沃土壤只用不养,就会沦为贫瘠之地,故提倡“用养结合”。
D.宋太祖建隆二年二月下诏:“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图无法完全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关系。
B.从地理尺度来说,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C.③处初始阶段,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
D.在自然气候上,④处或比②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
17.全国两会上,某位代表提出要更加重视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如莲(节选)
邓涛
①南昌郊外竟然有周敦颐先生的旧迹,我将信将疑,信在于周先生曾在这一带为官,疑则是太久远了,很难寻到一条准确的线索证明他出入于一个并不出名的村落,何况一个如此显赫的大儒,到了21世纪才在冷清的田园里获取他的一些消息,未免太迟。
②但当一片荷塘出现时,我便不想再考究了。
③黑色的泥汁耸起一枝高挑的杆,白的或红的瓣在清凉的风中裂开,沾着甘露的大叶前呼后拥地呵护着倔强的莲,偶有莲蓬调皮地伸着脖子张望。
④环视宋朝的文化山河,从散文六家及词的万千气象的缝隙里瞄见了叫《爱莲说》的短文,沿着寥寥百余字往里走,一片壮观陈铺在眼前,这是宋朝文化的另外半壁。
⑤孩童看莲,想起的是哪吒;书生们看莲,则不约而同地记起周敦颐先生。
⑥有一位专家告诉我,鲁迅的远祖即为周敦颐。我毫不怀疑,似乎能从他身上遥见周敦颐儒雅的名士风范。在我看来,周先生应该是着一尘不染的白衫,喜爱在水边从容地缓缓踱步。
⑦在他的家乡湖南道县就有这样一条水溪,清澈且宛转,名曰濂溪。
⑧先生时常怀想这条荡漾着他童年欢笑的水溪,那溪上有桥,桥有小亭,敦颐先生带着一身书香好游其间,正是这种剪不断的怀想,才有了濂溪先生的称谓,濂溪也成了有鲜明个人品牌效应的书院【注】,名称遍布大江南北,尤其是湘赣两地。
⑨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⑩周敦颐生于湘,终老于赣。
山水相连的湘赣两地祭祀周敦颐先生的书院到处生根,经历漫长的宋、元、明、清而不衰。
这是一个君子形成的强大气场,很多年以来,周敦颐成为古代书生们追寻的形象标准,莲也成了一种象征。
何为君子?这一如莲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标准?
我的许多朋友喜爱画莲,但我总认为仅仅在耍弄技术而已,无法传神,是的,植物也有神,倘若要说出一句原因的话,可能是他们心里无香。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人格崇拜,文质彬彬的君子无疑是汉人贵族精神的外在称谓,孔夫子言论中对君子的标准至少设立了十余项,诸如忠、信、义等。
周先生为人低调,在人才济济的北宋竟一时未曾显山露水,不妨从一些文人的话语中来感受周敦颐的人格。对他的评价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当推大文豪黄庭坚的赞叹: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黄庭坚的这句话是周敦颐品格、风范的真实写照,他还有一段评论:“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我们还可以从潘兴嗣的《濂溪先生墓志铭》的盖棺之词中认识遥远的周敦颐,他是一个“笃气义,以名节自砺”的人,谈及周敦颐“奉养至廉”时,举了他临终时的例子:“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
洁净自爱的周敦颐干净地来,干净地去。除了如炬的思想,在物质上,他几乎一无所有。这是一种凄凉,孤绝的莲花,在清冷的风中摇曳,独放的凄凉,却在我们心中挺立成不凋谢的美丽。
周敦颐的价值观在他的文章里都有清晰的阐述,除了著名的《爱莲说》外,其实还有一篇他在湖南永州时写的《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这就是周敦颐,对当下中国都是具有模范作用的君子。君子三乐中他已失去了一乐,此乃天意不可违背,然而二三乐人力可寻,他用一生的时间在寻找其中的快乐。
他除了立身立言,作为一个文化的“布道者”还不遗余力地立书院,我截取了一段他在江西的不凡的履历。
康定元年(1040年),敦颐先生来到修水,任洪州分宁县主簿。他广结鸿儒,创立了景濂书院。到了庆历元年(1041年),敦颐以分宁主簿的身份监税袁州萍乡县芦溪镇,也“立书院以教授”,即为宗濂书院。
在虔州(今赣州)任职时,与知州赵抃一起去赣县讲学,因赵抃谥号清献,周敦颐号濂溪,于是,后人把他们讲学的书院命名为清溪书院。
赵抃先生奉召赴京,敦颐难舍这种缘分,相送甚远,并一起周游今万安境内的龙溪,后来任职于此的地方官员感慨赵周之间的情义,建了一座龙溪书院祀二人,最后书院亦更为濂溪之名。
周敦颐期待着这些书院里能走出一个个和他一样中正仁义的君子。
(有删改)
【注】书院: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
18.阅读本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从黄庭坚的赞叹与评论、潘兴嗣的《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敦颐?
(2)你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拙赋》中读到了周敦颐怎样的价值观?
19.周敦颐除了立身立言还不遗余力地立书院,仅江西一地文中就提到多处。你觉得周敦颐“立书院”在当时乃至后世有什么意义?
20.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概括。
21.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可借鉴之处?请列出两个要点。
三、写作
22、 请仔细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 运用白描手法对其进行描写, 100 字以上。
答案
1、xié jī xùn nì jié huì yǎo cuò wù 宛 掌 第 辞 呜 凄 2.A 3.A
4.将“沉重”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5.把“而是”改为“也是” 6.B 7.(1) 无非。揭示东京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清国留学生崇洋媚外思想,表达作者的失望。(2) 最 指出程度深,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热爱。(3) 终于 表现鲁迅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的精神和对日本“爱国青年”的愤慨。8.(1)①朱德 ②巧渡金沙江 ③飞夺泸定桥 ④示例: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通行证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写了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样有原则的孩子们, 不正是中国的希望吗?
(2)示例:《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如何艰苦卓绝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镇压,如何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无私奉献。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无论是在学习上, 还是在生活中,我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胸怀大志, 不畏困难,积极向上,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 因为东京的环境不能满足鲁迅先生渴望学到本领来报效祖国的愿望,东京不学无术、浑浑噩噩的清朝留学生也让他厌恶之极。
10. 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11. “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极其认真、仔细地为“我”这个中国学生订正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心费力;“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严格要求。
12. 第一次谈话,纠正“我”解剖图中的错误;第二次谈话,对“我”肯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第三次谈话,询问“我”中国女人缠足的情况。
13、D 14.B 15.A 16.C
17.①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
18.(1)示例:作者从黄庭坚的赞叹与评论、潘兴嗣的《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读到了一个洁身自爱、思想如炬、(物质上)一无所有、孤傲凄美的周敦颐。
(2)我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拙赋》中读到的价值观是:君子应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应求拙不取巧。 19.示例:周敦颐“立书院”,在当时,对人才培育、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书院的发展;对后世,有利于书院文化的传承,为学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借鉴。 20.(1)表达对周敦颐品格、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之情;(2)希望当下中国人能以周敦颐为模范,做“如莲的君子”。 21.(1)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人物的品格和精神;(2)选材时可以将读过的书籍、文章作为间接材料;(3)通过合理的想象刻画人物形象。
22、例文:我的爷爷今年七十五岁了,一根根灰白的短发倔强地立在头上。他走起路来腰板挺得很直,步伐很是稳健。闲暇时, 我喜欢陪着他去公园里散步。每当在花坛里看到一朵朵开得灿烂的花朵时,或是在小路上遇到相熟的人时,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就会绽开笑容。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丝毫没有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