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逊(xùn) 诘责(jié) 抑扬顿挫(zuò)
B.瞥见(piē) 畸形(qí) 杳无消息(yǎo)
C.解剖(pōu) 匿名(nì) 油光可鉴(jiàn)
D.烂熳(màn) 芦荟(huì) 深恶痛疾(è)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借鉴 C.当镜子照
(2)出言不逊( )
A.谦逊 B.避让 C.差
(3)抑扬顿挫( )
A.挫折 B.挤压 C.降低
(4)深恶痛疾( )
A.疾病 B.急速 C.痛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曾经携款外逃,杳无消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B.作为一篇微型小说,如果在情节上不能做到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不足以吸引读者。
C.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接二连三制造恐怖袭击,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恶痛疾。
D.近年来,日本政府屡屡突破“和平宪法”,不断扩充军备,明明是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却美其名曰:“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 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 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新航线陆续开辟,使盐城南洋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除了在手机上打游戏,刷微信、微博,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和这些时间相处。
B.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
C.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良善。
D.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③⑤④①②⑥ B. ④⑤③①②⑥
⑥⑤③④②① D. ⑥⑤③④①②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8.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整体感知。
(1)本文以作者的 为线索,具体地说,是以 为明线,以作者的 为暗线,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本文以 为顺序,按地点 、 、 的转换来回忆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重点叙述了和 的交往过程。
(3)文章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吧!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干事查看讲义,其实是查看藤野先生是否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是否在考前漏泄题目给“我”。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这里称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的中国留学生为“爱国青年”,实则讽刺。
C.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在“漏”字旁边加上一个圈,暗中讥讽鲁迅考前得到泄漏的试题才得到高分的。
D.“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鲁迅之所以说谎,是不想看到关心他鼓励他的藤野先生凄然伤心。
1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
B.全文线索分明线与暗线,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写了不少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2.“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文中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其中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3年,新中国年轻的桥梁设计师、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之一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里发现了汴河上结构特殊的木拱桥,正应《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之称。这一发现曾轰动一时,引发了世界桥梁史学界对木拱桥的研究兴趣。
唐寰澄和当时的很多技术史学者都曾经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构拱桥在历史上早已被更为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取代,在世界各地都绝迹了。但之后在闽浙等省的深山地区相继发现了各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不但有古代建造的木拱桥在持续使用,还有世代相传的工匠在继续建造这种桥梁。唐寰澄根据其构造原理,名之曰“编木拱”桥。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新一代建筑史学者刘妍的《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一书出版。他没有像常规的技术史写作那样,直接从传世文物和图像资料出发进行类型学分析,而是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对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菜茵桥进行推测和复原,指出恺撒的莱茵桥正是一种编木拱桥。更进一步,刘妍回到中国的闽浙山区,考察在真正的生产生活中持续使用至今的中国木拱桥。除了完成对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的爬梳工作,他还在山涧之间、急流之上,实地测绘了一座又一座古代和现代用相同技术建造的编木拱桥;在工作室内完成了模型制作;更带着人类学者的眼界和历史学者的深思,深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不止一次地全程参与造桥匠人的实际营造工作。他得以完成这样一部从外部和内,.从历史和当下的各个立足点出发,深入探究“编木拱桥这个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的奇特、罕见现象”的“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如此高超、有效的站艺何以罕见?刘妍通过对比东西方木作传统在应对跨度问题时所使用的“编木拱”和“桁想”这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回答了这个问题:“桁架与编木拱,均是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针对桁架结构力学特征的科学研究,是现代结构科学的基础,理想’桁架拉、压分明的受力特征,可以方便地简化为抽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因此桁架理论是结构科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与之相对,“编木拱虽然为拱形结构,却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其“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刘妍多次深度参与到桥匠家族的建造工作,从备料开始,全程观察、记录,学习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秘知识,试图以结构科学读解工匠的语言和操作,揭开这种“暧昧不明”的力的秘密。他发现,编木拱桥的“梁木正是通过编织关系相互别压、制约,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都是受弯构件①。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并认识到,“这些产生于施工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力,是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的难点。准确的计算需要建立在对结构现状的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上”。简而言之,有一点可以明确: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依靠其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只有木头才能编织出的结构。反之,桁架结构中的木杆仅仅是一个几何结构中的部件,替换成其他材料,依然有效。
人类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承,似乎遵循着与物种演化相同的规律。正如达尔文所说:“生存下来的物种可能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同样,技术和知识得以保存并流传演化,也不在于其精妙和高超,而是取决于其普遍的实用性,可操作、可传授的程度,以及可与其他技术知识相配合的灵活度。现代科学正是以传统的经验技术知识为基础,通过简化参数、归纳定律、建立模型,从而减少其传授的难度,增加其适用的灵活度,得以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那么在这“物竞人择,适者流传”的知识演化进程中,西方木作传统中这种可抽象表述、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而编木拱这种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暧昧不明”的力,竞争不过桁架结构那种简洁明了的力,未能进入技术演化的主流,只能作为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特化的演变结果,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摘编自王艺《柔韧的智慧》)
【注】①受弯构件: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拱桥极其少见,具存在常常被质疑.直到唐寰澄发现《清明上河图》里结构特殊的木拱桥与《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相符,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B.刘妍不仅涉猎多诺种文献古籍,还入深山,踏访遗存现场,测绘了一座又一座编木拱桥,让这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从历史中浮现出来。
C.编木拱桥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复杂而不明朗”的力的秘密,使得这一构造技艺奇特而又罕见。
D.以达尔文主义的生物演化规律来看.编木拱桥被更精妙、高超且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超越,退出技木演化的主流,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是一部展现出现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编木拱桥的“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的建筑史学著作。
B.刘妍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借助恺撒在《高卢战记》中的文字记载,指出恺撒的莱茵桥正是一座来源于我国闽浙地区的编木拱桥。
C.编木拱桥曾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建筑文明和历史时期,但现今只有在中国,尤其是闽浙山区,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D.西方木作传统中的桁架结构,因其具有可抽象表述、可替换性等特点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
1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表现编木拱的“‘暖昧不明’的力”的一项是()
A.编木拱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B.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 秘知识,很难以结构科学去读解。
C.编木拱构造的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难以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
D.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难以对结构现状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
16.“编木拱”和“桁架”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17.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木牛流马运输军粮”有所记载,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木牛流马消失的原因,并结合刘妍的研究过程给相关专家提出使木牛流马重现的建议。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皮黄①一响
宋明珠
①父亲在舞台上拉京胡,灯光聚在他身上。我看见他的琴弓进退,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心事、发出一声沉吟。松香的灰尘在灯光里飞舞,又寂寂地落下。一曲终了,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就结束了。随着大幕拉上,父亲收起琴,转身,走下舞台和我站在一起。那个时候我经常陪他演出,静静地站在侧台,观察一个故事如何在父亲拉起琴弓的时候展开,收回手腕的时候结束,如何在皮黄交替中娓娓道来。
②我看着父亲收琴入匣,看着苍白的松香灰覆满琴身,好像是一身风霜,伴着他走来,路在他的脚下一寸一寸地慢慢生长。那是一条碧绿的湖边小路,路上经过一座小桥,过了桥,有一座朱红漆门的院子。院门开的时候,父亲潸然泪下。
③父亲反复要我背诵那座小院的位置: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那是我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就必须背诵的地点,那里的一切风物我早已在父亲的反复叮嘱中烂熟于胸。比如:齐桓公带着人马踩出来的马踏湖,住着五位先贤的五贤祠,比人还高的芦苇,湖里的鱼虾、黄鳝和藕,院子里的枣树和桃树……这些,都挤挤挨挨地塞在父亲的琴盒子里,每当黄昏,父亲照例拉起弓,我仿佛听见这些风物在琴弦上吱吱呀呀地响。挂念变成松香的灰尘,一层一层积在琴身上。待父亲刚收弓,我便伸手去摸松香新落处,滚烫。
④同样热的还有眼泪。父亲说,再不回去看看就要上学了,不一定能抽出时间,我才回到那个背诵了无数遍的地点。
⑤没几天,我就发现桓台可太好了,华沟也太好了,可以到处疯跑。我辈分大得很,一出门有人喊我小奶奶,有人喊我小姑。一开始不习惯,但好处是,集上有什么我就能吃到什么,酥脆的周村烧饼、厚厚的锅饼。有的时候随便路过谁家,往院子里一探头,人家看见我便笑着说,小奶奶来了,递给我葡萄、枣子、无花果,有的时候还有刚炸好的藕盒子、豆腐匣子。惹得比我年纪还大的外甥女追着我喊,小姨,别跑……
⑥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拉胡琴的好手。只要他回到老家,村里的戏台就热闹起来。只有过年时才打开的戏箱子,这时也会开一次。化妆箱子、服装、月琴、板胡……一一在后台排开。我带着一众晚辈站在台下,嘴里随便嚼着点什么,目不转睛地看台上光景流转,台上唱得高兴,不拘京剧、吕剧,好像父亲他们总也不累,总也不老。
⑦以后很多次,在舞台上,在家里,在很多地方听到父亲的京胡,总觉得只有在桓台,他拉得才是最响亮的。声音穿过青青的苇帐,留在马踏湖的飘渺的雾中。
⑧假期很快过去,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外甥女带着我去五贤祠磕了头。
⑨再回桓台总是匆匆。考上大学了,回去;考上研究生了,回去;工作了,回去……每次回去,父亲他们照例是要凑在一起唱戏的。皮黄一响,戏台上的出将入相又连起来一段光景的起点和终点。
⑩我从台下走到后台。一口服装箱子,几个凳子,仅此而已。服装和化妆待在后台没事做,见我走来,热情地招呼我扮上试试。化妆扔掉手里的瓜子,拉过我勒头、吊眉、油彩打底……画眼睛的时候,她皱起眉,眯着眼,叹了口气,说:“这老眼,花的呀。”服装倚着墙,嚼着瓜子笑。台下看的,台上唱的,也都已老眼昏花。
台上响起一段小过门儿,我听见琴弓由父亲的手腕引着进退自如。我跟着舒开水袖,父亲的琴声托着我飞得很高,飞到马踏湖上,看有人划着小船,在青青的苇帐中穿行……芦苇有两人高,遮着视线让人看不清里面的故事。我隐隐看见一个小男孩在专心地蒙琴筒,想要做他的第一把京胡。
可是,等到皮黄一响,他就老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19日,有删改)
【注释】①皮黄:戏曲声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
18.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华沟也太好了”?请简要概括。
19.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加点词的含义。
待父亲刚收弓,我便伸手去摸松香新落处,滚烫。
20.第⑥段“好像父亲他们总也不累,总也不老”与第 段“可是,等到皮黄一响,他就老了”两句,前后表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21.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艺术在传承上面临巨大挑战。联系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如何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材料一:
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摘自《社戏》
材料二:
唢呐博士刘雯雯在维也纳大厅用一曲《百鸟朝凤》燃爆全场。曾经,不少人认为唢呐很“土气”,可近年来,唢呐正以破竹之势闯入年轻人的世界,掀起一阵热潮。唢呐“跨界”也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唢呐与摇滚结合、与戏剧结合、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答案
1、C 2.(1).C (2).A (3).C (4).C 3.B 4.D 5.B 6.D 7。(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神态描写 8.(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留”而不“学”,一心打扮的情景。(2)运用了“反语”,讽刺了那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9.(1)思想感情变化 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爱国主义思想 (2)时间 东京 仙台 北京 藤野先生 (3)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13、D 14、B 15.B
16.(1)编木拱:①结构部件具有不可替代性。梁木通过编织关系相互制约,只有木头才能编织出这种结构。②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难以观察计算。
(2)桁架结构:①结构部件具有可替代性。木杆仅仅是几何结构中的部件,可替换成其它材料。②力学特征分明,可以方便简化为抽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17.(1)木牛流马失传的原因:①实用性的“普遍”度欠缺,只用于运输军粮,而没有推广到民间。②可操作、可传授的程度低,由于其军事保密性质可能不宜传授技术。③与其它技术知识配合的灵活度欠缺。(或者答“适用的灵活度欠缺”也可。)
(2)重现木牛流马的建议:①梳理文字和图像资料等,对其有初步体验。②进行模型制作,试验其使用可行性。③结合实际制作,使其重现。
18.辈分高受尊重、食物丰富自由、生活自在有趣。 19.表面温度:松香灰因琴弦摩擦生热而温度高;深层情感:凝聚父亲对故乡的炽热思念,体现“我”触摸时内心的强烈触动。 20.不矛盾。两者描写的视角不同。第⑥段从小孩子的视角来写,写孩童时期的印象。父亲唱戏时神采飞扬,让“我”感觉他们充满活力,仿佛时光停滞;第 段是长大后的视角,写成年后的感悟。皮黄声勾起时光流逝的慨叹,突显父亲在岁月中真实老去的事实,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21.示例:扎根生活土壤。如父亲回乡唱戏,村民自发搭台,使艺术融入乡土生活,保有生命力;创新表现形式。借鉴唢呐与摇滚、戏剧跨界融合,用现代元素吸引年轻受众;注重观众体验。避免《社戏》中老旦脱离观众的冗长表演,需增强互动性与感染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