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层:精准掌握 “鲜腴(yú)、密匝匝(zā)、黄焖(mèn)鸡、缅甸(miǎn diàn)” 等 10 个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与语境义;辨析 “圈(juàn 圈养 /quān 圆圈)、晕(yūn 晕倒 /yùn 红晕)、菌(jūn 细菌 /jùn 菌子)”3 个多音字的用法,能结合课文例句造句。
提升层:梳理文章以 “昆明的雨” 为线索串联的 “景(雨季浓绿草木、雨中街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友人德熙)、事(为宁坤作画、小酒馆小酌)”,能绘制 “文脉关联图”。
拓展层:能举例分析汪曾祺 “雅俗共赏” 的语言特点,区分 “文言引用(如‘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与 “口语表达(如‘这东西这么好吃?!’)” 的融合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 “三读三析”(默读析脉络、齐读析氛围、精读析细节),掌握 “抓线索 — 品细节 — 悟情感” 的散文阅读方法。
借助 “小组合作探究 + 教师点拨”,完成 “菌子描写与雨季特点的关联”“苗族女孩形象的衬托作用” 等深度问题的分析,培养文本细读能力。
通过 “仿写练笔 + 跨文本对比”,学习 “以小见大、借琐事抒情” 的写作手法,能迁移运用到家乡风物描写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对昆明雨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的独特感受,理解昆明作为作者 “青春记忆载体”“第二故乡” 的深层意义(关联西南联大求学经历、友情与爱情萌芽)。
激发 “发现平凡生活之美” 的意识,能结合自身经历,分享 “家乡中像‘昆明的雨’一样令人动情的小事 / 风物”,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层落实)
层级 重点内容 落实策略
基础重点 梳理 “景、物、人、事” 与 “昆明的雨” 的关联 发放 “文脉梳理任务单”,标注对应段落与关键词
核心重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聚焦直接抒情句(如 “我想念昆明的雨”)与间接抒情细节(如缅桂花 “心软软的”)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分步突破)
难点 1:理解 “形散神聚”—— 为何写 “仙人掌辟邪”“菌子味道” 等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始终围绕 “昆明的雨”?突破步骤:① 先让学生列举 “无关琐事”,再追问 “这些事 / 物是否只能在昆明雨季出现?”;② 结合 “倒挂仙人掌开花”“菌子家家都有” 等细节,分析 “雨是万物生长的前提,也是记忆的触发点”;③ 绘制 “‘雨’的辐射图”(雨→草木→菌子→杨梅→人→事),直观呈现 “神聚于雨与情”。
难点 2:品析 “淡而有味” 的语言 —— 如何从平实语句中读出情感?突破步骤:① 选取典型句对比(如 “杨梅黑红黑红的” vs “火炭般的杨梅”),分析 “比喻的隐性情感”;② 聚焦 “炼字”(如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中的 “更加”,体会 “雨的柔和” 与 “人的娇美” 的叠加);③ 设计 “删改对比”(如删去 “不时吆喝一声”,对比表达效果差异),感受细节的感染力。
【教学准备】(多维支撑)
素材准备:① 多媒体课件(含昆明雨季实景视频、仙人掌 / 菌子 / 缅桂花高清图片、西南联大旧址老照片);② 任务单(文脉梳理表、语言品析卡、小组探究问题清单);③ 拓展材料(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片段、昆明雨季民俗资料)。
学情预设:① 学生可能对 “西南联大”“苗族服饰特点” 背景陌生,需提前 5 分钟播放简短纪录片片段;② 对 “缅桂花” 认知不足,可提前准备实物(或仿真花)让学生观察 “带雨珠的形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入 “雨” 境 —— 梳理脉络,感知特点
(一)情境导入:5 分钟(五感唤醒)
视觉唤醒:播放 30 秒昆明雨季视频(镜头:雨滴打在青石板上、草木挂着水珠、苗族女孩卖杨梅),提问:“你看到了昆明的雨有什么不一样?”
语言唤醒:开展 “雨之印象” 词语接龙(如 “江南雨:缠绵、朦胧”“北方雨:猛烈、干脆”),再出示汪曾祺评价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追问:“‘明亮’不是形容阳光吗?为何用来形容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雨里找答案。”
(二)背景与作者:7 分钟(关联情感)
作者故事化介绍:“1939 年,19 岁的汪曾祺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读书。在这里,他听沈从文先生讲课,和挚友朱德熙在茶馆谈论文学,还遇见了后来的妻子施松卿。昆明的 7 年,是他青春中最难忘的时光 —— 所以 40 年后,他写下这篇《昆明的雨》,不是写雨,是写‘藏在雨里的青春记忆’。”
背景补充:展示西南联大老照片(教室、学生宿舍),说明 “昆明雨季的湿润,不仅滋养了草木,也滋养了他的文学梦”,为后文 “怀念” 情感铺垫。
(三)字词积累:10 分钟(语境化学习)
读准字音:① 指名读(重点纠 “焖(mèn)”“匝(zā)”,避免读成 “mēn”“zá”);② 齐读 “词语串”(如 “鲜腴的杨梅、密匝匝的枝叶、辟邪的仙人掌、黄焖鸡的香气”),结合画面记读音。
理解词义:① 结合课文语境解词(如 “鲜腴”——“杨梅是雨季的果子,黑红黑红的,鲜腴可口”,通过 “黑红”“可口” 推导 “新鲜肥美”);② 多音字运用(如 “昆明雨季,菌(jùn)子长得旺,可别把菌(jūn)类和其他食物混放”)。
形近字辨析:出示 “逛 / 诳 / 狂”,让学生填空:“雨天没事,汪曾祺和德熙去(逛)街,没遇到(诳)骗的人,只觉得雨中的昆明一点不(狂)躁。”(结合课文情境强化记忆)
(四)整体感知:20 分钟(任务驱动)
默读任务 1(8 分钟):发放 “文脉梳理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类别 | 具体内容 | 对应段落 | 与 “雨” 的关联 ||------|----------|----------|--------------|| 景 | 雨季草木、雨中街景 | ④⑤段、⑩段 | 雨滋养草木,雨营造街景氛围 || 物 | 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 ⑥⑦⑧⑨段 | 雨是万物生长的前提 || 人 |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德熙 | ⑧⑨ 段 | 雨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 事 | 为宁坤作画、小酒馆小酌 | ①②段、 段 | 画因雨而起,小酌因雨添情 |
小组讨论 1(7 分钟):“表格中哪一项内容最让你觉得‘昆明的雨很特别’?为什么?”(如 “仙人掌倒挂开花”,因为 “其他地方的仙人掌不会在雨中倒挂开花,体现昆明雨多”)
全班展示 + 教师总结(5 分钟):① 选取 2 组分享,教师补充;② 板书核心:“所有景、物、人、事,都是‘昆明的雨’的‘见证者’—— 雨是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3 分钟
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昆明的雨,梳理了雨里的人和事,下节课我们一起品一品:这雨里藏着的‘动情’究竟是什么。”
作业:① 熟读⑥-⑨段,用 “△” 标出描写 “物” 的细节词;② 预习思考:“作者写菌子,为什么要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来写?”
第二课时:品 “雨” 味 —— 析细节,悟情感,学语言
(一)复习导入:3 分钟(线索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昆明的雨’串联的事物,谁能说说,作者最直接的情感是什么?”(学生答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过渡:“这份‘想念’藏在每个细节里,今天我们一起‘拆细节’,找‘想念的理由’。”
(二)细节研读:25 分钟(分层探究)
探究 1:物的细节 —— 雨的 “滋养”(10 分钟)
聚焦菌子(⑦段):
指名读⑦段,提问:① “作者写了几种菌子?每种菌子的特点是什么?”(牛肝菌:滑嫩鲜香;青头菌:浅绿色、格调高;鸡枞:无可方比;干巴菌:择净后好吃;鸡油菌:配色用);② “‘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这句话说明什么?”(菌子多,雨季物产丰富,体现雨的 “丰满”)。
小组讨论:“如果删去‘干巴菌要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这个细节,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学生答 “失去生活气息,体现不出作者对菌子的熟悉和喜爱”)。
教师点拨:“汪曾祺写菌子,不是写‘菌子是什么’,是写‘吃菌子的日子’—— 雨带来了菌子,也带来了平凡生活的乐趣。”
聚焦杨梅(⑧段):
齐读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声音娇娇的”,提问:① “‘火炭般的杨梅’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杨梅的什么特点?”(比喻,颜色黑红、饱满);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外貌 “小花帽子、绣花鞋”、声音 “娇娇的”,衬托雨的 “柔和”,让雨有了 “人情味”)。
探究 2:人的细节 —— 雨的 “温情”(8 分钟)
聚焦缅桂花(⑨段):
精读 “房东母女常常……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提问:① “房东母女为什么送缅桂花?”(“缅桂花不值钱,送花是心意”,体现昆明人的淳朴);②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心软软的’是什么感受?”(学生答 “温暖、舒服”,教师补充:“是雨的柔和 + 人的友善,让作者感到亲切,这份亲切无关乡愁,只属于昆明的雨季”)。
聚焦小酒馆( 段):
指名读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提问:① “‘那天的情味’是什么?”(雨的清新、酒香的醇厚、和朋友相处的闲适、淡淡的乡愁);② “为什么‘四十年后还忘不了’?”(这不是普通的喝酒,是青春记忆里的 “雨季限定”,雨成了记忆的 “锚点”)。
探究 3:语言的细节 —— 雨的 “味道”(7 分钟)
品 “雅俗共赏”:
出示例句对比:
雅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引用古诗,增添典雅感)
俗句:“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口语化表达,有生活气息)
小组讨论:“这两种风格的句子放在一起,会不会不协调?为什么?”(学生答 “不会,因为都围绕‘喜欢’,雅句写整体感受,俗句写具体体验,很真实”)。
品 “炼字”:
分析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中的 “过分”“夸张”:“这两个词是贬义吗?”(不是,是突出雨季草木的生机勃勃,体现作者对雨的赞叹)。
(三)拓展迁移:10 分钟(读写结合)
跨文本对比(5 分钟):
出示《端午的鸭蛋》片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提问:“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写平凡风物,语言平实,细节具体,藏着对家乡的爱),总结汪曾祺 “以小见大、平淡见真情” 的风格。
仿写练笔(5 分钟):
任务:“模仿汪曾祺的写法,写一段‘家乡的小风物’(如外婆做的饺子、村口的老槐树),要求:① 用 1 个细节描写;② 不直接说‘我爱它’,但能让人感受到喜爱。”
示例引导:“家乡的老槐树,每到夏天就挂满槐花。风一吹,花瓣落在石桌上,奶奶会捡起来,和面粉拌在一起蒸糕。咬一口,满是槐花的甜香,连风里都带着软乎乎的味道。”
(四)课堂总结:5 分钟(情感升华)
师生共答:“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 —— 昆明的雨为什么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亮:雨滋养的草木浓绿,人心明亮;丰满:物产丰富,生活有滋有味;动情:藏着青春记忆、友情、温情)。
教师结语:“汪曾祺写的不是雨,是雨里的生活,是生活里的温暖。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在平凡的家乡小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情时刻’。”
(五)作业布置:2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仿写,补充到 300 字左右,标注出 “细节描写句”。
拓展作业:阅读汪曾祺《人间草木》选段,写一段 50 字的读后感,谈谈 “你从哪句话里读出了‘生活之美’”。
【板书设计】
plai
昆明的雨(汪曾祺)
↗ 线索:雨(形散神聚)
↗ 核心情感:想念(青春+生活)
↗
景:浓绿草木(④⑤)—→ 明亮、丰满
物:仙人掌(⑥)—辟邪防畜 | 菌子(⑦)—多而鲜 | 杨梅(⑧)—黑红 | 缅桂花(⑨)—软心
人:苗族女孩(⑧)—娇美 | 房东母女(⑨)—淳朴 | 德熙( )—挚友
事:为宁坤作画(①②)—引回忆 | 小酒馆小酌( )—记情味
↘
↘ 语言风格:淡而有味(雅俗共赏)
↘ 启示:发现平凡生活之美
【教学反思】
优势:① 环节设计 “从入景到品味” 层层递进,符合八年级学生 “具象→抽象” 的认知规律;② 任务单(文脉表、探究清单)和可视化工具(辐射图、板书)能降低理解难度;③ 读写结合环节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表达欲。
预设不足:① 学生对 “西南联大与作者青春的关联” 可能理解不深,需在背景介绍时补充 “汪曾祺在联大的文学创作起步” 细节;② 仿写时部分学生可能不知如何选 “风物”,可提前提供 “家乡风物清单”(如早餐摊、老巷子、特色小吃)。
改进方向:① 第二课时可增加 “学生互评仿写” 环节,用 “是否有细节”“是否藏情感” 两个标准打分,深化对写法的理解;② 拓展作业可增加 “班级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读后感,形成 “读 — 写 — 评” 闭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