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写作 语言要连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明确语言连贯的核心要求: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过渡自然,理解语境和谐、表述角度一致对连贯的辅助作用。
能熟练运用关联词(如 “不仅…… 也……”“因为…… 所以……”)、提示语(如 “例如”“有一次”)、过渡句,实现句子间的紧密衔接。
能在段落及篇章写作中,围绕中心话题,按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安排内容,避免语序混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 “不连贯文段” 与 “修改后文段”(如课件中 “爸爸的事例”),自主探究语言连贯的修正方法。
结合课文范例(《昆明的雨》《济南的冬天》《背影》),小组合作分析 “语序安排”“衔接技巧” 在名篇中的运用。
通过 “片段修改”“篇章写作”“互评修改” 的实践,逐步掌握语言连贯的写作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 “语言连贯” 是清晰表达思维、有效沟通的关键,培养对语言表达的严谨态度。
在赏析名篇连贯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逻辑美与流畅美,提升对语文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话题统一” 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内容,避免中途切换话题。
学会合理安排语序:根据内容需求选择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如《济南的冬天》用空间顺序写雪景,《我为什么而活着》用逻辑顺序谈爱情)。
运用关联词、过渡句实现衔接:能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转折、因果、递进等)选择恰当的衔接方式。
(二)教学难点
在篇章写作中,兼顾 “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自然”,实现全文整体连贯。
结合语境调整语言,做到 “表述角度一致”(如课件中母爱小诗的补写)、“情景相宜”(如《背影》中 “祸不单行” 的背景与情感连贯)。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 “生活中表达混乱的案例”(如 “同学说活动流程没条理”)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 “不连贯” 的弊端。
案例分析法:依托课件中的名篇片段(《昆明的雨》写菌子、《背影》写奔丧),拆解连贯语言的设计思路。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 “不连贯文段的问题”“衔接技巧的运用”,共同完成修改任务。
实践练习法:通过 “片段修改→篇章写作→互评反馈” 的阶梯式练习,巩固所学技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知 “语言连贯”—— 明确要求,学习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教师呈现两个场景:
场景 1:同学描述 “运动会接力赛” 时说:“小明跑第一棒,操场人很多,小红接棒时差点掉了,我给小红加油,最后我们班赢了。”
场景 2:课件中 “不连贯的爸爸事例”(既说工作又说家庭,无中心、语序乱)。
提问引导:“大家听这两个表述,有没有觉得‘听不明白’或‘不舒服’?问题出在哪里?”
小结导入:这些表述的问题是 “语言不连贯”—— 要么话题乱,要么顺序错,要么没衔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如何让语言连贯”。
(二)新知探究,拆解方法(25 分钟)
1. 探究一:话题统一 ——“一根线串起所有珠子”
课件呈现 “爸爸事例” 的原文与修改稿:
原文:爸爸爱工作(获奖、修机器)→ 爸爸花时间陪家人(郊游、买攻略)(无中心,话题跳转生硬)。
修改稿:中心句 “爸爸是一个既热爱工作又热爱家庭的人”→ 先讲工作(获奖、修机器)→ 过渡句 “工作之余,爸爸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 再讲家庭(买攻略、郊游)。
小组讨论:“修改稿加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改后更连贯?”
教师小结:话题统一 = 中心句统领 + 不随意切换话题,中心句像 “主线”,所有内容都要围绕它展开;若要换子话题(如从 “工作” 到 “家庭”),需用过渡句衔接。
2. 探究二:语序合理 ——“按‘规矩’排顺序”
呈现两个范例,小组分析语序特点:
范例 1(空间顺序):《济南的冬天》“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从高到低,空间层次清晰)。
范例 2(逻辑顺序):《我为什么而活着》“寻求爱情,首先…… 其次…… 最后……”(从主到次,逻辑明确)。
补充常见语序类型:
语序类型 适用场景 示例
时间顺序 写事件发展、过程(如做饭、活动) “烧水→冲洗茶具→倒茶→分茶”(课件中泡茶步骤)
空间顺序 写景物、场所(如校园、景点) “教室前排→中间→后排”“远处的山→近处的湖”
逻辑顺序 讲道理、谈观点(如议论文、说明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原因到结果”
小练:课件中 “湖水段落” 修改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引导学生按 “湖水整体→湖水动作→水中生物” 的顺序调整,使语序合理)。
3. 探究三:衔接过渡 ——“给句子‘搭桥梁’”
呈现《昆明的雨》片段:“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提问:“句子间用了哪些词让衔接更顺?”(“但是” 表转折,“因为” 表因果,“而且” 表递进)。
梳理衔接工具:
关联词:转折(但是、然而)、因果(因为、所以)、递进(不仅…… 还……)、并列(一方面…… 另一方面……)。
提示语:举例子(例如、比如)、表顺序(首先、然后)、表总结(总之、因此)。
过渡句:用于段落间切换(如 “工作之余,爸爸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
(三)课堂小结,巩固认知(5 分钟)
教师用 “三问” 梳理重点:
怎样保证 “话题统一”?(定中心句,不跑题)
怎样安排 “语序”?(选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
怎样实现 “衔接”?(用关联词、提示语、过渡句)
学生快速记忆:“语言连贯三要素 —— 话题不偏,语序不乱,衔接不断”。
(四)课后作业(10 分钟布置)
基础题:修改课件中 “乡村旅游” 的病句(“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补充 “的需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鹤立鸡群” 换为 “鳞次栉比”)。
实践题:写一段 “我的一次早餐制作过程”,要求:①围绕 “做早餐” 话题;②用时间顺序;③至少用 2 个关联词(如 “先…… 然后……”“因为…… 所以……”)。
第二课时:运用 “语言连贯”—— 实践修改,篇章写作
(一)复习回顾,衔接旧知(5 分钟)
抽查学生作业(“早餐制作过程”),邀请 2 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是否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自然?”
针对问题补充:如 “语序颠倒”(“煎蛋后倒油”→“倒油后煎蛋”)、“缺少衔接”(“煮牛奶。烤面包”→“煮牛奶的同时,我把面包放进烤箱”)。
(二)片段修改,强化技巧(20 分钟)
发放 “不连贯片段” 材料(改编自课件思路):“我们班的图书角很受欢迎。图书角有童话书、科普书、作文书。小明经常来借科普书,他说能学到很多知识。图书角是上个月成立的,班主任和我们一起整理的。下课后,很多同学围在图书角选书,安静又热闹。”
小组合作修改要求:
第一步:定中心句(如 “我们班上个月成立的图书角,种类丰富,很受同学欢迎”)。
第二步:调语序(先讲 “成立时间”,再讲 “图书种类”,最后讲 “同学反应”)。
第三步:加衔接(如 “图书角里的书很丰富,有……”“因为种类多,下课后……”)。
各组展示修改稿,教师点评:重点关注 “中心句是否统领”“语序是否合理”“衔接是否自然”,明确修改亮点与不足。
(三)篇章写作,综合运用(35 分钟)
写作题目:《校园里的一处好去处》(或《难忘的一次班级活动》,二选一)。
写作要求:
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如 “操场的紫藤花架是好去处”“元旦联欢会很难忘”)。
选择合适的语序(写 “好去处” 用空间顺序,写 “活动” 用时间顺序)。
至少用 3 处衔接(2 个关联词 + 1 个过渡句)。
字数:300-400 字。
写作流程:
构思(5 分钟):列提纲(中心句 + 分点内容 + 语序选择)。
写作(20 分钟):根据提纲完成初稿,注意语言连贯。
互评(10 分钟):同桌交换作文,用 “语言连贯三要素” 评分表(如下)打分并提修改建议。
评分维度 具体要求 分值(10 分) 得分 修改建议
话题统一 全文围绕中心句,无跑题 3
语序合理 顺序清晰(时间 / 空间 / 逻辑) 3
衔接自然 有关联词、过渡句,无生硬跳转 4
(四)范文点评,总结提升(10 分钟)
选取 2-3 篇典型作文(1 篇优秀,2 篇有共性问题),投影展示:
优秀范文:分析 “中心句统领”“语序清晰”“衔接巧妙” 的具体表现(如 “紫藤花架的顶部…… 中间…… 底部” 用空间顺序,“不仅能遮阴,还能赏景” 用关联词)。
问题范文:指出 “话题偏移”(写 “紫藤花架” 却突然讲 “操场跑步”)、“语序混乱”(先写 “在花架下看书”,再写 “花架的位置”)、“衔接缺失”(从 “花的样子” 直接跳到 “同学的反应”),引导全班共同修改。
教师总结: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 ——“一篇文章怎么才算‘通顺’?选用的词语贴合意思,段落句子安排得顺畅,这就是‘通顺’”,强调 “语言连贯” 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 “思维清晰” 的体现,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琢磨、多修改。
(五)课后作业
修改稿:根据同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校园里的一处好去处》(或《难忘的一次班级活动》),重新誊写。
拓展题:阅读《背影》全文,找出 3 处 “衔接过渡” 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如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用 “见着父亲”“想起祖母” 衔接场景与情感)。
【板书设计】
写作 语言要连贯
一、核心要求(三要素)
话题统一方法:定中心句→不跑题(如 “爸爸既爱工作又爱家庭”)技巧:换话题时用过渡句(如 “工作之余……”)
语序合理类型:
时间顺序(做早餐:烧水→煎蛋→摆盘)
空间顺序(紫藤花架:顶部→中间→底部)
逻辑顺序(谈观点:首先→其次→最后)
衔接自然工具:
关联词(不仅…… 也……、因为…… 所以……)
提示语(例如、然后、总之)
过渡句(段落间切换)
二、辅助原则
语境和谐(如《背影》“祸不单行” 的沉重氛围)
表述一致(如母爱小诗:“融在…… 吮着”“含在…… 尝着”)
三、关键口诀
话题不偏,语序不乱,衔接不断,思维连贯!
【教学反思】
本次 “语言要连贯” 教学围绕两课时展开,以 “认知方法 — 实践运用” 为逻辑主线,结合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写作实践等环节,试图让学生掌握 “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自然” 的核心技法。课后回顾教学全过程,既有可延续的亮点,也存在需优化的问题,现从以下三方面反思:
一、教学亮点:立足学生认知,强化 “学用结合”
情境导入贴近生活,快速激活学习需求开篇以 “同学混乱描述运动会”“不连贯的爸爸事例” 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受 “语言不连贯” 带来的理解障碍 —— 有学生当场反馈 “听同学说接力赛时,不知道他到底想讲‘比赛过程’还是‘现场氛围’”,这种真实体验让 “为什么要追求语言连贯” 的问题无需过多说教,学生自然领会其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主动探究的基础。
案例选择 “从课本到生活”,降低理解难度在讲解 “语序合理” 时,既依托《济南的冬天》(空间顺序)、《我为什么而活着》(逻辑顺序)等课本名篇 —— 学生对熟悉文本的分析热情更高,能快速找出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的空间层次;又补充 “做早餐”“整理书包” 等生活案例,让抽象的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变得可感知。如在 “早餐制作” 小练中,多数学生能按 “准备食材→烧水→煎蛋→摆盘” 的顺序写作,初步达成 “语序合理” 的目标。
小组合作聚焦 “问题解决”,提升实践能力第二课时的 “片段修改” 环节,让小组围绕 “图书角” 不连贯片段展开讨论,要求 “找出问题→定中心句→调语序→加衔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现 “话题跳转(从‘图书种类’突然到‘成立时间’)” 的问题,还能主动运用过渡句(如 “这个图书角是上个月班主任和我们一起整理的,里面的书种类特别多”)和关联词(如 “因为图书种类丰富,所以下课后很多同学会围过来选书”),部分小组的修改稿甚至超出预期,体现了 “合作探究” 对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不足:细节落实不到位,关注存在差异
抽象概念讲解仍需 “可视化” 支撑第一课时讲解 “逻辑顺序” 时,虽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但部分学生对 “首先→其次→最后” 的 “主次逻辑” 理解仍不深刻 —— 有学生在后续写作中,将 “校园好去处” 的内容按 “自己喜欢的理由→位置→样子” 排列,逻辑混乱。反思发现,未借助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梳理 “逻辑顺序” 的类型(如 “从主到次”“从原因到结果”),导致抽象逻辑关系难以被学困生理解。
关联词运用 “知而不精”,练习深度不足课堂上虽梳理了 “转折、因果、递进” 等关联词,但练习多停留在 “识别” 层面(如找出《昆明的雨》中的关联词),缺乏 “运用纠错” 的深度训练。课后作业中,仍有学生出现 “关联词搭配错误”(如 “爸爸不仅热爱工作,却也花时间陪家人”)、“关联词冗余”(如 “因为我喜欢紫藤花架,所以它的位置在操场东侧,所以春天会开很多花”)的问题,说明 “关联词运用” 需增加专项纠错练习。
互评环节 “有效性不足”,学困生关注不够第二课时的篇章写作互评中,部分学生仅按 “评分表” 打分数,未具体指出 “语序混乱”“衔接缺失” 的位置,也未提出修改建议(如仅写 “语序乱”,未说明 “应先写花架的样子,再写在花架下做的事”);同时,对学困生的关注存在疏漏 —— 有 3 名学生因未能掌握 “中心句统领” 的方法,写作时仍出现 “跑题”(写 “紫藤花架” 却大篇幅讲 “体育课”),课堂上未及时发现并个别指导,导致其课后修改仍有困难。
三、改进策略:优化细节设计,兼顾全体发展
借助 “可视化工具”,化解抽象难点针对 “语序类型”“逻辑关系” 等抽象内容,后续教学可增加思维导图、示意图等工具:如讲解 “空间顺序” 时,用简笔画画出 “紫藤花架(顶部:藤蔓→中间:花朵→底部:石凳)”,让学生直观看到 “从上到下” 的顺序;讲解 “逻辑顺序” 时,用表格梳理 “类型 + 适用场景 + 示例”,帮助学困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增加 “专项纠错” 练习,深化关联词运用设计 “关联词错题集” 专项练习:①给出 “关联词用错” 的句子(如 “虽然雨下得很大,但是我们还是去郊游了” 应改为 “尽管雨下得很大,我们还是去郊游了”),让学生修改;②提供语境(如 “爸爸热爱工作,爸爸陪伴家人”),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关联词(“不仅…… 还……”)并造句。通过 “纠错 + 运用” 的双重训练,强化关联词使用的准确性。
优化互评流程,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改进互评环节:①设计 “具体评价量表”,将 “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自然” 拆解为可操作的评价点(如 “话题统一:是否有明确的中心句?是否有跑题内容?请画出中心句并标注跑题部分”);②采用 “1+1 帮扶” 模式,让小组内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困生结对,互评时需 “共同找出 1 个问题 + 提出 1 条修改建议”,确保互评有实效;③课堂写作时,教师增加巡视频次,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提纲构思,及时提醒 “避免跑题”,课后针对其问题进行 10 分钟左右的个别辅导。
四、总结
“语言要连贯” 是写作的基础能力,需在 “理解方法 — 反复实践 — 精准纠错” 中逐步提升。本次教学虽让多数学生掌握了核心技法,但在 “细节落实”“全体关注” 上仍有改进空间。后续教学中,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难点,用更具象的工具、更精准的练习、更细致的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 “从‘会写’到‘写顺’” 的突破,真正让 “语言连贯” 成为其思维清晰表达的助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写作
语言要连贯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语言是咱们生活里沟通的必备工具,更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思考能力的高低。没人愿意与表达混乱、没有条理的人交流,就像没人会喜欢读一篇逻辑不清、前后矛盾的文章。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语言表达的连贯,就成了一件必须重视的事。
同学们,语言表达既是日常交流的刚需,也是思维品质的直接体现。
素养目标
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能够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通过篇章写作,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语言连贯
因此,在书面表达中,就要特别讲究句子之间的排列组合,文章段与段之间,都要加强语言之间联系与衔接,从而让句、段、文都能做到连贯。
语言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语言要连贯
保持话题统一
注意语序合理
注意衔接过渡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该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而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
注意句与句、段与段的顺序,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句序和段落层次
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段),可以让句子衔接得更紧密
巧用关联词,不仅使语言更加连贯,也使叙述变得曲折生动,更有情趣。
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文字不连贯
统一话题:补写中心句
调整句序:先观点后事例
补充关联词、过渡句等
爸爸是一个既热爱工作又热爱家庭的人。 爸爸工作出色,在单位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他的。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也 在惦记工作。有一次,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把机器修好了。
修改了中心句,总写爸爸的特点,统领下文。
调整句子顺序,调整关联词“不仅……都……”为“不仅……也……。
工作之余,爸爸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 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我们每次郊游,都能看到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
补充过渡句,将叙述内容从工作转向生活,自然连贯。
调换语序,因研究了路线而能看到很多美景,更符合逻辑。
作者为文段添加中心句,使其形成总分的结构,中心突出,层次清晰。同时,补充过渡句,调换关联词,调整语序,使文段连贯自然、焕然一新。
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语言连贯?
《昆明的雨》中写昆明菌子极多的那部分文字:
作者提到了:①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②比牛肝菌略贵的青头菌;③菌中之王,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的鸡土枞菌;④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⑤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首先应该保持话题统一。
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语言连贯?
例如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
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语言连贯?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
语言连贯还应该注意句子的衔接过渡。
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语言连贯?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语境要和谐一致。
如何多角度地做到语言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 含在饭菜里,尝着它,幸福满满。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表述角度要一致。
阅读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节保持连贯。
话题言之有序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只有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写作顺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中......
——《我为什么而活着》
保持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尤其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都必须和谐一致。
语境和谐一致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
交代了背景,家庭变故,冬天等渲染了凄惨的氛围,这一句与背影都暗含着沉重深远的怀念。
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用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如用表示关联的“可是”“比如”“例如”等这样的提示性词语来引出例子,使句子上下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衔接过渡自然
那天,我先烧水,接着冲洗茶具。我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玫瑰花茶小心地倒入干净的茶壶,再往茶壶里注入开水,盖上茶壶盖,闷一小会儿。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我便把过滤器放在第二个茶壶上,学着古人的样子,一只手拎着茶壶,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在茶壶盖上,往第二个茶壶里倒茶水。只见粉中带着些褐色的茶水在空中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度,稳稳地落入茶壶中。然后,我再提起茶壶依次往各个茶碗中倒茶。
步骤呈现清晰
提示性词语
适当运用关联词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汪曾祺
语言合乎规范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合乎规范
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彩,不生造词语;
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等毛病;
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和乱象纷陈的网络用语等。
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耿耿于怀。
近年来,我们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指人而非建筑物,对象错误
这里用来指“恩情”不恰当
此处补上“的需求”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怎么才算‘通顺’?选用的词语贴合意思,段落句子安排得顺畅,这就是‘通顺’;反过来,词语用得别扭、不合情理,段落句子乱糟糟没条理,那就是不通顺。” 希望同学们多琢磨咱们课堂上学的连贯技法,多练习运用,争取每个同学都能写出既通顺、又连贯的文章!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