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六单元复习讲义
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体裁是寓言。作者名寇(御寇)是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杞人忧天》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4.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5.杜甫,唐朝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6.李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7.《赤壁》,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文体知识
1.《孟子》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寓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结构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3.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课内知识点
1.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山水“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如 “洛(洛河)阳”位于洛河北岸;“华(华山)阴”位于 华山北面。
3.古人年龄称谓。
4.行冠礼。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男子20岁时举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在女子15岁时举行。
5.古代礼仪的词语(《周亚夫军细柳》)。
(1)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揖:古代的拱手礼。
(3)拜: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4)改容式车: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表示敬意。这里是汉文帝被周亚夫所感动。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解析】A.有误。《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故选A。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单元整理
①利 ②得
③戒 ④道
⑤居 ⑥发
⑦士 ⑧拂
⑨且 ⑩焉
军 使
骑 诏
●小试牛刀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B.且焉置土石(况且)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成为)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解析】C.句意: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为:担任。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操蛇之神闻之 已而之细柳军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蒙乃始就学
【解析】A项,两个“且”分别是“将近”“况且”的意思;B项,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代这件事”“动词,到,往”的意思;C项,两个“以”分别是“凭借”“来”的意思;D项,两个“乃”都解释为“于是,就”。故选D。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E%9F%E8%99%BD%E5%AF%BF / 2356846" \t "_blank )》)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单元整理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④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⑤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丈夫之冠也(古义:对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⑦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⑧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不偏斜,与“歪”相对)
⑨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⑩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
------《孟子》三章
①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今义:常指方向或方形)
②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③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④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
⑤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⑥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今义:房屋)
⑦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指向等)
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
⑨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荷花)
⑩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边。今义:尾巴、末端)
-------愚公移山
①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
②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⑤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⑥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
--------周亚夫军细柳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意思。
●单元整理
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②往之女家(同“汝”,你)
③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④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⑥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⑦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⑧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⑨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⑩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单元整理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④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使……饥饿)
⑦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⑧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2)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
(3)名词作动词
①军棘门(驻军)
②介胄之士(披甲戴盔)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4)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②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5)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6)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4)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小试牛刀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D.上自劳军(慰问)
【解析】A项中“饿”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应为“使……饥饿”。故选A。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往之女家 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 D.始一反焉
【解析】A.“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C.“曾”同“增”,增加;D.“反”同“返”,往返;故选B。
5.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①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③此真将军矣! ④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省略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省略句)
②(愚公)聚室而谋曰 / (室人)杂然相许
③帝感(于)其诚 /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3)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正常的语序:于帝告之。)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倒装句)
④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4)被动句
②天子为动。 ②帝感其诚。
6.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有:留、删、换、调、补。
留:人名、地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在翻译时直接保留。
如:”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译为: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的。“霸上”“棘门”“军”等保留。
删:删除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等。
如:上句的“耳”不译,删减。
换:古语换为今语,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若”替换为“像”, “固”替换为“ 一 定”。
调: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如:“相与步于中庭”调为“相与于中庭步”。
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省略的成分,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过中”“太丘”保留;“至”替换为“到”,“舍”替换为“舍弃、不再等候”, “去”替换为“离开”;补充“朋友”“他”。
四、默写句子
《<孟子>三章》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世界人民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诗词五首》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写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春望》中,表现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0)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2)《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句子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1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理想与愿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描写登楼远望之景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由眼前景不由得让词人联想到国土沦陷,表现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7)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8)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五、阅读重点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思路。
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观点。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上:苦其心志;身体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愚公移山》
1.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2.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有长远眼光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周亚夫军细柳》
文章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
运用对比的写法,把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诗词五首》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乐景衬哀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显诗人之感时、惜别之悲;拟人化表达,移情于物,不仅人深受安史之乱的摧残,连无辜的花、鸟都深受其害,更显战争之残酷。前者更能表现诗人心境,后者更能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长安城景象。两种理解都能表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局的感伤、对离别的怅恨。
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作具体说明。
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后两句诗抒发议论感慨,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后果,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的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生动形象,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国破家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所以不好。
5.《渔家傲》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①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叹。
②借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古诗文考点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如“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常见设问方式:
①用“/”给文中画线子断句(限断X处);
②选出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③用“/”标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停顿处;
④选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D )
A.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B.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C.按辔(pèi) 曩者(nánɡ) 介胄(zhòu)
D.未销(xiāo) 谩有(màn) 蓬舟(péng)
2.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答案】A【解析】B项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应是:其将/固可袭而虏也;D应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以天下之所顺 (顺:通顺,顺利)
B.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C.将军约(条约) 诏将军(下诏)
D.欲辨已忘言(名词,言语)
【解析】A顺:归顺,服从;C“约”:规定;D“言”应是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考点三:句子翻译
答题要求: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戒,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愚公移山》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D.《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
考点五: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2)《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要求: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3)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4)谈谈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今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考点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小试牛刀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2)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考点八:古诗词鉴赏
1.主旨情感。
答题点拨:
(1)知人论世
(2)寻抒怀句
(3)析景与情
●小试牛刀
(1)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安史之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2.词句赏析。
答题策略: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小试牛刀
(1)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3)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3.诗歌形象、意境。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诗中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4)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题技巧:
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
画面描绘=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
●小试牛刀
(1)《雁门太守行》诗人抓住了哪些意象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
答: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 鳞”“角声”“秋色”“燕脂”“易水”“霜”“黄金台”“玉龙”,将这些新奇的意象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渔家傲》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六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体裁是寓言。作者名寇(御寇)是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杞人忧天》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文学、文体常识
4.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5.杜甫,唐朝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6.李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7.《赤壁》,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文体知识
1.《孟子》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寓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结构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常见体例: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形式记叙历史。如《史记》。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如《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史记》体例: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3.《史记》
4.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课内知识点
1.典故。
2.古人年龄称谓。
3.山水“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如 “洛(洛河)阳”位于洛河北岸;“华(华山)阴”位于 华山北面。
4.行冠礼。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男子20岁时举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在女子15岁时举行。
5.古代礼仪的词语(《周亚夫军细柳》)。
(1)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揖:古代的拱手礼。
(3)拜: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4)改容式车: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表示敬意。这里是汉文帝被周亚夫所感动。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A
【解析】A.有误。《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故选A。
●小试牛刀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文言文基础知识
●单元整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B.且焉置土石(况且)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成为)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C
【解析】C.句意: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为:担任。故选C。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操蛇之神闻之 已而之细柳军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蒙乃始就学
【解析】A项,两个“且”分别是“将近”“况且”的意思;B项,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代这件事”“动词,到,往”的意思;C项,两个“以”分别是“凭借”“来”的意思;D项,两个“乃”都解释为“于是,就”。故选D。
D
●小试牛刀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④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⑤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丈夫之冠也(古义:对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⑦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⑧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不偏斜,与“歪”相对)
⑨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⑩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
------《孟子》三章
●单元整理
①方七百里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今义:常指方向或方形)
②河阳之北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③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④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今义:并且)
⑤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⑥聚室而谋曰
(古义:家。今义:房屋)
⑦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指向等)
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
⑨荷担者三夫
(古义:肩负、扛。今义:荷花)
⑩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边。今义:尾巴、末端)
-----《愚公移山》
①天子先驱至
(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在前端的人)
②军中闻将军令
(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⑤请以军礼见
(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⑥使人称谢
(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 ------《周亚夫军细柳》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意思。
●单元整理
①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②往之女家
(同“汝”,你)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④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⑥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⑦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⑧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⑨军士吏被甲
(同“披”,穿着)
⑩改容式车
(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使……惑乱、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 (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④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 (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 (使……饥饿)
⑦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⑧空乏其身 (使……受到贫困之苦)
(2)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指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在国外)
(3)名词作动词
①军棘门
(驻军)
②介胄之士
(披甲戴盔)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
(4)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②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
(5)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6)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4)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 (被……所感动)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D.上自劳军(慰问)
A
【解析】A项中“饿”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应为“使……饥饿”。故选A。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往之女家 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 D.始一反焉
【解析】A.“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C.“曾”同“增”,增加;
D.“反”同“返”,往返;故选B。
B
●小试牛刀
5.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①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③此真将军矣!
④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省略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省略句)
②(愚公)聚室而谋曰 / (室人)杂然相许
③帝感(于)其诚 /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3)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
(正常的语序:于帝告之。)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
(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文中后面的五个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倒装句)
④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4)被动句
②天子为动。 ②帝感其诚。
6.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换、调、补。
留:人名、地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在翻译时直接保留。
如:”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译为: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的。“霸上”“棘门”“军”等保留。
删:删除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等。
如:上句的“耳”不译,删减。
换:古语换为今语,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若”替换为“像”, “固”替换为“ 一 定”。
调: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如:“相与步于中庭”调为“相与于中庭步”。
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省略的成分,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过中”“太丘”保留;“至”替换为“到”,“舍”替换为“舍弃、不再等候”, “去”替换为“离开”;补充“朋友”“他”。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
(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世界人民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 ,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 , 。
(4)《富贵不能淫》中“ , ; , ”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 , ,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默写句子
《<孟子>三章》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磨炼益处的句子: , 。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 ,国恒亡。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 , 。
(3)《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
(4)《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 , ?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诗词五首》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 , 。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写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
, 。
(4)《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
(5)《春望》中,表现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6)《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 , 。
(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词五首》
(8)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 。
(10)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 。
(11)《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
, 。
(12)《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句子是: , 。
(1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 !”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理想与愿望。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 。
(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 。
(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描写登楼远望之景的句子是“ ”。
(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由眼前景不由得让词人联想到国土沦陷,表现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
(7)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
(8)荷花,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思路。
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观点。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上:苦其心志;身体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阅读重点
《<孟子>三章》
《愚公移山》
1.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2.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有长远眼光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文章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
运用对比的写法,把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周亚夫军细柳》
《诗词五首》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乐景衬哀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显诗人之感时、惜别之悲;拟人化表达,移情于物,不仅人深受安史之乱的摧残,连无辜的花、鸟都深受其害,更显战争之残酷。前者更能表现诗人心境,后者更能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长安城景象。两种理解都能表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局的感伤、对离别的怅恨。
《诗词五首》
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作具体说明。
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后两句诗抒发议论感慨,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后果,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的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生动形象,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国破家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所以不好。
5.《渔家傲》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①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叹。
②借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如“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诗文考点
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
①用“/”给文中画线子断句(限断X处);
②选出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③用“/”标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停顿处;
④选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小试牛刀
【解析】B项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应是:其将/固可袭而虏也;D应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A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A顺:归顺,服从;
C“约”规定;
D“言”应是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B
考点三:句子翻译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戒,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B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小试牛刀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愚公移山》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D.《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
D
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答题思路】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2)《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后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前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
●小试牛刀
(3)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明确: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愚公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
明确:可以搬家、修盘山公路、打通隧道或者发展旅游事业,让别人进山来等等。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不管是什么举措,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
(4)谈谈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今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考点七:比较阅读
【答题思路】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小试牛刀
比较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2)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D
考点八:古诗词鉴赏
1.主旨情感。
答题点拨:(1)知人论世(2)寻抒怀句(3)析景与情
(1)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安史之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
2.词句赏析。
答题策略: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答: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④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⑤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3.诗歌形象、意境。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诗中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4)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题技巧:
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
画面描绘=找出景物(或事物)+概括其特点+描写画面。
●小试牛刀
(1)《雁门太守行》诗人抓住了哪些意象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
答: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 鳞”“角声”“秋色”“燕脂”“易水”“霜”“黄金台”“玉龙”,将这些新奇的意象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渔家傲》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
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
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
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
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