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1《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1《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20: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1《三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三峡》是《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仅150余字,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三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而又富有韵味,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值得细细品味体悟。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感受文言之美。要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文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领略山川风物之灵秀,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还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材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以“诵读感音韵 描摹现美景”为主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发挥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发挥想象,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3.积累词句,理解文言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发挥想象,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积累词句,理解文言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十元人民币背面的画面,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
预设——
这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也是瞿塘峡的起点,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中最短但最雄伟险峻的一段,两岸崖壁陡峭。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作为河流意义上的三峡早已不复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南北朝时期旅游达人郦道元的文章《三峡》,一起领略一下1500多年前雄壮绝美的三峡风光。
二、读三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重点字音。
2.指名试读,正音。
3.小组练读,标注停顿和重音。
4.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指导——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并列短语间一般要作停顿;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和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示例——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齐读课文,读出文言味。
三、说三峡
1.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风光,你觉得哪里最美?说说理由。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觉得三峡的山美,因为它高大巍峨,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预设——
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非常湍急,你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特别安静,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觉得三峡的水美,因为它飞速而下,你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我觉得三峡的景色美,因为没得自由,你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觉得三峡秋季美,因为它美得凄凉,你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我觉得三峡美,美在触景生情,你看“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我觉得三峡的猿猴美,因为它们站在高处,发出的叫声能引来阵阵回声,传得很远,你听“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相机突破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2.三峡很美,文章分四段为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春夏秋冬。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一段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预设——
山:雄奇险峻(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突出山的连绵高峻与磅礴气势)。
水:奔放迅疾(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展现江水的汹涌与流速之快)。
春:清幽雅致(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描绘春景的素净、生机与宁静之美)。
夏:雄浑壮阔(通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浩渺水势,凸显夏季三峡的磅礴与威严)。
秋:凄清肃杀(以“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秋景的萧瑟、悲凉与空旷感)。
四、想三峡
展开想象,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说一句心中的三峡美景。
示例——
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三峡的石美,你看,被中外地质科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长江三峡,简直就是大自然恩赐的一个五彩缤纷的石头世界。每一枚三峡奇石都形神毕肖、色彩斑斓,每一枚三峡奇石都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不朽的画。
三峡的传说美,你听,"白帝城刘备托孤","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为美丽的三峡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心驰神往。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与郦道元共游《三峡》,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律之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停顿、“清荣峻茂”的节奏,都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大家用“雄奇险峻”“奔放迅疾”等词精准概括了三峡山水的意境,更通过想象让1500年前的三峡在心中重现。文言的简约背后是丰富的意蕴,让我们再齐读课文,带着今日的感悟,让三峡的雄奇与秀美在诵读中延续。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第三、四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三峡》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游记,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本文抓住三峡“山”“水”的主要特征,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奇绝的自然风光。《三峡》的艺术价值很高,“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辞章”(余秋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理解了三峡之美。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通览全篇析文脉 字斟句酌品艺法”为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严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联读《宜都记》,进而学习山水游记的写作技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感受作者构思之妙。
2.品读语句,赏析文章精美语句,学习作者写景之法。
3.拓展阅读,欣赏相关写景文字,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感受作者构思之妙。
2.品读语句,赏析文章精美语句,学习作者写景之法。
教学难点
拓展阅读,欣赏相关写景文字,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这样评价《三峡》,“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辞章”,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峡》一探究竟。
二、析《三峡》
1.齐读课文,圈文章中体现行文脉络的词语,梳理文章的写景顺序。
预设——
第1段的“自”,第2段的“至于”,第3段的“则”,第4段的“每至”。作者通过这些词语串联起了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文本以第3段的“则”字为分界线:1、2段分别写三峡山之高与多、夏水之盛与急,突出其“壮美”;3、4段分别写三峡的“春冬之景”与“秋景”,突出其“秀美”与“凄美”。另外,还可以关注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2.讨论:作者为何先写三峡之“山”,再写三峡之“水”?作者为何先写夏水,再写“春冬之时”,最后写秋景?最后一段写秋景为何要加上渔者之歌?秋景与渔歌之间有何关联?
预设——
郦道元在《三峡》中以“山”开篇,再转而写“水”,这一顺序的安排基于以下逻辑: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游览视角的合理性。
作者按季节描写江水时,未遵循“春夏秋冬”的常规顺序,而是以“夏→春冬→秋”为脉络,这一安排体现了对“水”的核心特征的突出:夏水最能体现三峡的“险”与“势”,春冬展现三峡的“秀”与“静”,秋以“悲”收束,深化意境。
最后一段写秋景时,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其作用是:以声衬景,强化秋的“悲”;融入人文视角,拓展主题;结构上的收束作用。
三、赏《三峡》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学语文不能“得意忘言”,也就是说,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文章说了什么,而不注意作者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细读《三峡》,批注其在写法山的特征。用“《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预设——
《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想:“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高猿长啸”“哀转久绝”这是凄婉。
(5)《三峡》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四、比《三峡》
1.虽然《三峡》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但是郦道元却从未到过三峡。他所写的《三峡》,其实是在东晋袁山松《宜都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读《宜都记》,看看两文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作者又加入了哪些元素,为什么要加这些元素。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五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引用《宜都记》)
预设——
两文相似之处:高山障日、猿鸣山谷、绝壁林木。
郦道元加入的元素:水势描写、四季景色、人文元素。
郦道元加入这些元素的主要原因:增强文学性、全面描述地理特征、融入人文情感。
2.如果让你继续改写《三峡》,你还会加入哪些元素?为什么要加入这些元素?(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探寻了《三峡》的奥秘:我们曾惊异于山水相依的匠心布局,看群山为屏、江水为墨,绘就三峡四季长卷;我们曾沉醉于遣词造句的精妙绝伦,品“清荣峻茂”一字成景,叹“朝发白帝”万里豪情;我们更领悟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的交融共生,听渔歌猿啼里藏着的千年诗情。愿你们从此刻出发,带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以慧眼观万物,以妙笔写山河——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每一次阅读都生长出洞察世界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为三峡写一段解说词,可以加上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请尽量用上郦道元文中的句子。
2.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