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环节
作者及背景介绍
文意疏通&精细研读
课外探究及作业
壹
导入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官场惯例,他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但苏轼的文人脾气上来了,在表中夹带了几句牢骚,暗讽朝廷推行新法用的是“新进勇锐之人”,而自己这等保守派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几句话,像火星掉进了干草堆。
当时朝中掌权的是王安石一派的新党人物。他们早就将才华横溢、言论犀利的苏轼视为眼中钉。苏轼的这份谢表,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突破口。于是,御史台的官员们(其官署庭院多乌鸦,故称“乌台”)像猎犬一样,开始疯狂搜罗苏轼的诗词文章,断章取义,罗织罪名。他们从苏轼出版的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找出大量句子,指控他讥讽皇帝、诽谤朝政、包藏祸心。
导入故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场由诗文引发的文字狱,就此拉开大幕。
当年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朝廷派出的官差逮捕,押解赴京,关入乌台监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声势浩大,令他受尽审讯和折磨,身心俱疲。那么,是谁救了苏轼呢?一方面是人心向背。当时上至皇亲国戚(如太皇太后曹氏),下至许多退隐的老臣(包括王安石),都为他上书求情,认为“圣朝不宜诛名士”。另一方面,或许是宋神宗本人也并未完全相信那些牵强附会的指控,惜其才华。最终,在年底,皇帝下了判决: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就是被流放到湖北黄州,挂个虚职,受地方官监视。
这场大难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他初到黄州时,心情是“寂寞沙洲冷”般的惊惧与孤寂。但正是在黄州这片土地上,他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名篇,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乌台诗案如同一场淬火,将曾经的才子苏轼,锻造成了后世敬仰的、豁达洒脱的苏东坡。
乌台诗案
贰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起起落落的一生。
凤翔
杭州
密州 徐州湖州
黄州
京城
杭州
惠州
儋州
判官
(旧党欧阳修)
(反对新党新政)
通判
知州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旧党重启)
中书舍人
(不容于新旧两党)
京城
琼州别驾
知州
节度副使
凤翔府签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作品简介
叁
文意疏通&精细研读
朗
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
副词,就
疏通文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交错纵横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照进门里,(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还有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疏通文意
文言字词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念无与为乐者( )
月色入户( )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古今异义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精细研读
1、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哪个词是关键的转折点?它体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关键的转折点是“欣然”。
这个词生动地捕捉到苏轼看到“月色入户”时,内心瞬间迸发的纯粹喜悦与主动回应。它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在困顿中依然对自然之美保持高度敏感、并立即行动去拥抱这份美的能力。这初步展现了他超然的乐观精神。
精细研读
2、苏轼为何“念无与为乐者”时,独独去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张怀民也是贬官至黄州,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这选择反映了苏轼在孤独中寻求的是精神上的知己,是能理解他此刻雅兴的“同道中人”。
“亦未寝”三个字,则绝妙地写出了两人之间深刻的默契。无需预约,心照不宣,这种知己的陪伴,是他在逆境中重要的精神慰藉。
精细研读
3、作者不直写月光皎洁,而说“庭下如积水空明”,妙在何处?
其妙处在于:第一,化无形为有形。将视觉感受的“光”转化为触觉可感的“水”,使月光有了体积感和质感,仿佛充盈整个庭院。第二,意境升华。“空明”一词不仅写其清澈,更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静谧的深远意境,这既是月色的特征,更是作者此刻心境的投射。
精细研读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为何要先写错觉再揭示真相?
这是一种极具匠心的笔法。首先,它制造了一个由错觉到顿悟的审美过程,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经历“发现”的惊喜,充满情趣。其次,它通过这种细微的观察,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与清澈,只有极好的月光才能让影子如此清晰,产生如水草般的错觉。最后,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赋予了静态的画面一种灵动的生命感。
精细研读
5、这短短一句写景,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它在全文结构中起何作用?
因为它用极简的文字构建了极丰富的意境,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美学。
在结构上,它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前面的叙事是为引出此景,这里的空明之境则是后文抒发“闲人”之慨的物质基础与情感依托。没有这般美景,后面的议论便无从谈起。
精细研读
6、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否是废话?作者为何这样反问?
绝非废话,而是充满哲理的铺垫。
作者意在指出:美(明月、竹柏)其实是寻常的、无处不在的。这样写是为了强力衬托出下句,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客观景物,而在于主观的人,在于能欣赏这美景的“闲心”。这为点明主旨做了最有力的准备。
精细研读
7、如何全面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的复杂情感?
“闲人”是全文的“文眼”,有三层含义:
表层(自嘲):指被贬谪闲置、有职无权的身份,含有仕途失意的淡淡苦闷和无奈。
深层(自许/豁达):指拥有闲适的心境和审美的眼光的人。只有内心超脱、不为俗务所累的“闲人”,才能发现这寻常景色中的不寻常之美。
升华(自豪):在逆境中,能与知己共同享受这份清闲与美景,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令人自豪的际遇。这里的“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富足。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苏轼贬谪黄州时,与友人张怀民月夜同游承天寺的经历。作者以精妙的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描绘出空灵澄澈的月下庭院美景。看似寻常的夜游,却深刻展现了苏轼身处逆境(“闲人”身份)时,依然保有发现美、欣赏美的闲情逸致,以及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胸襟,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寻求心灵宁静与生活诗意的超然态度。
肆
课外探究&课后作业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
苏东坡与美食的故事,是一曲在逆境中谱写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完美诠释了何为“人间有味是清欢”。
【东坡肉】当苏轼被贬至黄州,生活困顿,他发现当地猪肉价贱如泥。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煮。这位天才文人却挽起袖子,写下《猪肉颂》作为菜谱:“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他用文火与时间,将卑微的猪肉化作酥烂醇香的千古名菜。这道诞生于人生低谷的佳肴,正是他化平凡为神奇、将苦难炖成诗意的生动写照。
美食家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
绍圣年间,年近花甲的苏轼被一贬再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当时岭南被视为蛮荒瘴疠之地,是对官员的严厉惩罚。 然而,苏轼在那里发现了人间至味——荔枝。他写下著名的《惠州一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晚年被贬至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海南儋州。在那里,他发现了另一种美味——生蚝。 此事未见其诗,却在其写给幼子苏过的信中有生动记载。他详细描述了两种吃法:一是将生蚝肉与酒一起煮,品尝其鲜美;二是取大个生蚝,烤熟食用。他吃得心满意足,在信末幽默地叮嘱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美食家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
苏轼的书法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典范与最高成就,位居“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他突破了唐代法度的束缚,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强调书法应自由抒写性情与学识,开创了以笔墨表达个人意趣的新境界。其书风丰腴跌宕,结字扁平欹侧,天真自然。
代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其书法与文学、心境完美融合的巅峰之作。笔墨随诗情起伏,将贬谪生涯中的沉郁与旷达宣泄无遗,成为“尚意”美学的实体宣言。
苏轼的书法理论与实践,将学问修养置于技法之上,奠定了文人书法的核心精神,对中国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书法家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
苏轼的绘画成就虽作品传世极少,却在中国艺术史上拥有无可替代的理论奠基地位。他首次从理论上系统确立了“文人画”的概念,将其与画工画明确区分。其核心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械摹写物象外形,强调艺术应超越形似,重在传递内在神韵、主观情感与哲学思考,奠定了文人画“重神似、重意境、重抒情”的审美基调。
在实践上,他擅画枯木、怪石、墨竹等象征高洁品格的题材,其传世名作《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以简单构图蕴含强大精神张力:扭曲盘旋的枯木与状如涡旋的怪石,并非自然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其胸中郁结不平之气与顽强生命力的外化,是“抒胸中逸气”的典范。同时,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著名观点,大力倡导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题跋款识的综合审美范式。
因此,苏轼的绘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理论开创性与精神象征性。他以卓越的文学修养和哲学思辨,将绘画提升为寄寓人格、表达性灵的高层次精神活动,从而引领了中国艺术从重技术再现向重精神写意的历史性转折。
画家
苏东坡的多重身份
苏轼 枯木怪试图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3、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