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与朱元思书》山水课
吴均
目 录
入境·唤醒山水心
识人·触摸南朝风骨
通读·扫清语言障碍
入境·解构山水秘技
活用·拓展与演练
课后任务
些些意
入境·唤醒山水心
01
些些意
富春江
你心中的理想山水是怎样的?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曾向往过一片能让你心神宁静的山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陶弘景
九寨沟
本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析,学习本文多层次写景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感与价值
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的高洁志趣。
识人·触摸南朝风骨
02
些些意
吴均其人
字号籍贯: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所处时代:南朝·梁。
身份:史学家、文学家。
特点:出身寒微,自幼聪慧,有史才。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等,惜皆已亡佚。
“吴均体”
其诗文清新挺拔,描绘山水见长,时人效之,谓之“吴均体”。
“清拔有古气”
即清峻、脱俗,有古朴之风。
《梁书》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
时代背景
南朝政局更迭,社会动荡,士人阶层中 隐逸思想 流行。
+
个人境遇
仕途不如意,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梁武帝被免职。
=
写作契机
借山水寄托情怀,寻求精神慰藉。
文体知识
“书”为何物?
“书”
古代文体的一种,即 书信 。常用于叙述见闻、抒发情怀。
骈 (pián) 文
盛行于南北朝,讲究 对偶、辞藻、用典、声律 。
知识链接:“骈文”与“山水文学”
骈文
盛行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声律和谐。本文是南朝骈文中的写景佳作。
山水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摆脱经学附庸,自然山水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如 谢灵运、谢朓 )。
通读·扫清语言障碍
03
些些意
生难字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窥谷( )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ɡ
yīnɡ
yuān
lì
lún
kuī
聆听范读,感受音韵之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意梳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都。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
绝好的,独一无二的。
文意梳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青白色。
一直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文意梳理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沿江两岸。
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互相和鸣。
鸟鸣声。
文意梳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
树木的枝干。
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互相掩映。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许1
戾
古义:
今义:
经纶
古义:
今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一百许里
应允,或者,可能。
至,到达。 例句:鸢飞戾天者
罪过,乖张。
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绝
上
猿则百叫无绝( )
天下独绝( )
负势竞上( )
横柯上蔽( )
动词,穷尽、断绝
形容词,绝妙
动词,向上生长
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
直视无碍( )
争高直指( )
形容词,一直
形容词,笔直
百
一百许里( )
猿则百叫无绝( )
数词,指十个十
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无
直视无碍( )
猿则百叫无绝( )
副词,没有
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
互相轩邈( )
任意东西( )
风烟俱净( )
横柯上蔽( )
猛浪若奔( )
望峰息心( )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入境·解构山水秘技
04
1、文章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八个字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营造了宏大、清澈、宁静的意境。这是一个极其纯净、辽远的背景。
规定了此次游赏的视角和方式:正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日子里,作者才能“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种自由的状态与开阔的景色相得益彰。
引出总评: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出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结论才显得水到渠成,极具说服力。
精细研读
2、文章整体采用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
总-分结构。
纲举目张,脉络清晰:首段总写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如同一个预告,瞬间抓住读者的好奇心。随后第二、三段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让读者带着期待去验证和感受其“奇”与“异”在何处。
重点突出,主旨鲜明:这种结构使得文章的重点——对“异水”和“奇山”的描摹——非常突出,所有的笔墨都紧紧围绕“独绝”二字展开,中心明确。
精细研读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水之“异”?
从两个核心角度:水色与水势。
水色(静态之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缥碧”写其清澈的颜色,“千丈见底”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深且清,“游鱼细石”两个细微之物皆“直视无碍”,从细节上强化了其无与伦比的透明度。这是宁静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水势(动态之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比喻(如箭、如奔马),化动为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江流湍急、波涛汹涌的另一面。这是充满力量与气势的美。
精细研读
4、在写“水”的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手法:动静结合。使得富春江的水不再是平面、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富于变化的。
“静”的描写(水色)展现了其秀丽、澄澈的内在美,让人心生宁静。
“动”的描写(水势)展现了其奔放、雄奇的阳刚美,让人心潮澎湃。
二者结合,完整地呈现了富春江“异水”的丰富内涵,证明了其“天下独绝”并非虚言,避免了描写的呆板,富有艺术感染力。
精细研读
5、作者写“奇山”,具体写了山的哪些方面?
山之势:“夹岸高山……互相轩邈。” 通过“竞上”、“轩邈”等拟人手法,将静止的山写出了生命力与竞争意识,仿佛群山皆有灵魂,在争相向上、向远处伸展。这是视觉上的奇观。
山之声:“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这些声音并非嘈杂,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交响乐。此处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正是由于山谷极其幽静,这些清脆、连绵的声音才显得如此清晰动人,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宁静。
山之感(由景生情):“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慨。雄伟的山峰能使追逐名利者平息热心,幽美的山谷能让忙于政务者流连忘返。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山之光影:“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深茂密,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
精细研读
6、本文作为骈文,在语言上有何显著特点?请结合例句说明。
主要特点是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对仗工整: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辞藻清丽:如“风烟俱净”的“净”,“天山共色”的“共”,“缥碧”、“寒树”等词语,不尚华丽浓艳,而追求一种清峻、拔俗的美感,这正是“吴均体”的特色。
间用散句: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等句,穿插于工整的骈句之间,使文气流畅不呆板,富于变化。
精细研读
7、通观全文,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最终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①对自然之美由衷的热爱与赞美:这是文本最表层、最直接的情感。
②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倦与疏离:结合其背景,可知这美景是他精神上的避难所。
③对归隐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他希望像这山水一样,摆脱束缚,保持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由状态。
④对友人的劝慰与共勉:书信的形式,使得这份情感的表达更为真挚,意在邀请友人共享这片精神净土。
精细研读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活用·拓展与演练
05
本文与《三峡》之比较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南朝)
景物:清丽、奇异、充满生机
情感:热爱、归隐、厌弃尘俗
手法:多感官、多层次
《三峡》
作者:郦道元(北魏)
景物:雄奇险峻、四季各异
情感:客观描绘,蕴含惊叹
手法:抓住特征,按四季顺序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精神寄托
不仅是景物,更是文人精神的寄托.
道德比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精神家园
“归隐山林”是文人的理想。
基础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缥(piāo)碧 B. 急湍(tān) C. 轩邈(miǎo) D. 戾(dāo)天
2.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 从流飘荡 (2) 直视无碍 (3) 争高直指
3. 翻译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
跟、随。
一直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内容理解辨析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
B. 第二段写水,突出了水的清澈和湍急。
C. 第三段写山,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展现了山的生机。
D. 作者通过描写山水,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和追求。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
①对世俗名利的厌弃——以“鸢飞戾天者”暗喻追求功名利禄之人;
②对自然力量的推崇——认为纯净山水能净化人的功利之心;
③归隐山林的志趣——借景抒怀,表明自己向往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延伸阅读与学习资源
书籍
《南北朝文选》
《山水诗选》
纪录片
《诗词中国》
《江山多娇》
网站
古诗文网等
权威学习网站
课后任务
06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笔记,完成课后作业。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课后任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