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咬文嚼字(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咬文嚼字(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6:05:5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文中论证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咬文嚼字”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举例论证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归纳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资料库】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2、背景探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对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文字看成是“雕虫小技”,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这一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件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旨在引导人们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生齐读,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呢?人生在世,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感受其中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二、预习检测
1、注音
没镞(mò zú ) 下乘(shénɡ ) 锱铢(zīzhū)必较 岑(cén)寂
尺牍(dú ) 付梓(zǐ) 灞(bà)桥
2、释义
(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4)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5)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6)陈言务去: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革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该如何理解?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指出成语本意即可,在文中的理解可以在第三段里有所提及,可提示学生注意理解。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在文章中筛选出主要信息。)2·1·c·n·j·y
明确:过分的斟酌字词句,也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在文中是贬词褒用。指“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全文可分为那几个部分?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注意圈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等,再根据每段所讲内容划分层次,会归纳概括文段信息。)21·世纪*教育网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善用联想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读者应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并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琢磨的好习惯的主旨。21·cn·jy·com
四、深入探讨,合作交流
1、在文中我们明白了“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咬文嚼字”这个道理,那么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什么道理?并思考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www-2-1-cnjy-com
分析:学生能从每段中提炼出主要事例,能归纳概括出关键信息,并能根据作者的分析理解举出这一事例要说明的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完成下面表格。
事例 道理 论证方法
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针对同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的角度强调不论何种句式,都必须为准确的表达思想情感服务。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
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对王若虚修改的否定和批评,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贾岛“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此例说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突出为文炼字的重要性。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诗句的剖析 论述联想的正面意义,说明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控制好了,“可以使意蕴丰富”,控制的不好,则“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指出误用联想意义的负面效果,引出“套板反应”,并说明“套板反应”是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21教育网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分析: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的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感情,文字的推敲,其实是在情感上的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对问题的理解就能够清晰一些了。www.21-cn-jy.com
明确: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是为了指出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是从文字和情感上的推敲出发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阅读时,品味语言,更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透彻,情感凝练,这样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2-1-c-n-j-y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是随笔,却有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在写法上在举例子,析观点上都很有特点,在写作上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21*cnjy*com
明确:(1)举例典型,论证有方。作者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所举例子都很典型,很精辟,说服力极强。如文中所举用字成功之例,都是名篇中的名句,并且事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句式上、字数上、字眼上,正反相间,有古有今,避免了重复,又增强了论证的力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叙议结合,析评交织。如文章开篇举出炼字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边讨论,叙中有议,评不离析。文中提出的观点有事例做论据,有分析作支撑。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周密而精要。【出处:21教育名师】
五、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 “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21*cnjy*com
(使学生在学完一课之后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在归纳总结时启示要明确,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21cnjy.com
示例: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如文中对“你这”式、“你是”式两种语法的探究比较,告诉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一个字都不能马虎。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如文中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如文中作者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对于郭沫若、王若虚、韩愈这些名人,不盲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语中提出了“读书不求甚解” 观点,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反,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看法。老师引导总结: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版权所有:21教育】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鲁迅把“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这一改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
“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表达上有什么变化?
“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六、总结
我们通过本文学习,知道了我们不但读书应该咬文嚼字,写作更应该字斟句酌。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希望同学以后应该发扬认真的态度,钻石的精神,认真读书,认真写作。【来源:21cnj*y.co*m】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文中论证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咬文嚼字”精神。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介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对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文字看成是“雕虫小技”,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这一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件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旨在引导人们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准字音
没镞
 
下乘
 
锱铢
 
岑寂
尺牍
付梓
 
灞桥
mò zú
shénɡ
zīzhū
cén



理解词义
援例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付梓
陈言务去
引用成例。援:引用。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形容富有文才。
把稿件交付刊印。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革新。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咬文嚼字”
本意:过分的斟酌字词句,也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在文中是贬词褒用。指“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整体感知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5段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6、7段
文字善用联想的意义。
第8段
总结全文,点明读者应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并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琢磨的好习惯的主旨。
合作探究
事例 道理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哪些论据和方法论述观点的
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针对同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的角度强调不论何种句式,都必须为准确的表达思想情感服务。
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对王若虚修改的否定和批评,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贾岛“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此例说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突出为文炼字的重要性。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诗句的剖析
论述联想的正面意义,说明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控制好了,“可以使意蕴丰富”,控制的不好,则“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指出误用联想意义的负面效果,引出“套板反应”,并说明“套板反应”是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是为了指出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是从文字和情感上的推敲出发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阅读时,品味语言,更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透彻,情感凝练,这样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举例典型,论证有方。作者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所举例子都很典型,很精辟,说服力极强。如文中所举用字成功之例,都是名篇中的名句,并且事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句式上、字数上、字眼上,正反相间,有古有今,避免了重复,又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2)叙议结合,析评交织。如文章开篇举出炼字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边讨论,叙中有议,评不离析。文中提出的观点有事例做论据,有分析作支撑。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周密而精要。
拓展延伸
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 “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如文中对“你这”式、“你是”式两种语法的探究比较,告诉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一个字都不能马虎。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如文中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如文中作者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对于郭沫若、王若虚、韩愈这些名人,不盲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拓展延伸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语中提出了“读书不求甚解” 观点,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反,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拓展延伸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语中提出了“读书不求甚解” 观点,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反,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拓展延伸
鲁迅把“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这一改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拓展延伸
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表达上有什么变化?
“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总结
我们通过本文学习,知道了我们不但读书应该咬文嚼字,写作更应该字斟句酌。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希望同学以后应该发扬认真的态度,钻石的精神,认真读书,认真写作。
作业布置
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祝大家学习愉快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援例:引用。 B岑寂:寂静。
C付梓:刻字。 D尺牍:书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于29日正式公布。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www.21-cn-jy.com
D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B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21·世纪*教育网
C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
D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4、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提出______.
(2)人不是铁打的,你紧张地工作以后,必须得到______的休息,精力才能恢复。
(3)说实话,办实事,______了他的务实精神。
(4)大西北是一个______的天地,青年人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A质疑 充分 表现 广阔 B疑问 充足 体现 辽阔
C疑问 充分 体现 广阔 D质疑 充足 表现 辽阔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 ,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www-2-1-cnjy-com
A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B只要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C凡是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D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因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
二、阅读提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在年底的网络购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区分,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可分为四类:【来源:21cnj*y.co*m】
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辨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加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出处:21教育名师】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项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⑦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随机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动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的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到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叫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肉眼可以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图形验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它在防恶意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2-1-c-n-j-y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囤票。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代替。21*cnjy*com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3期)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了 顺序。
7、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12306图形验证码遭“吐槽”是因为它只能防垃圾注入。
B手机短信验证码不能解决黄牛恶性囤票,是因为它的功能太少。
C视频验证码目前还没有得到推广是因为这种验证码的技术难度太大。
D验证码会越来变得越复杂。
8、信息化时代,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验证码会出现,但同时黑客和恶意破解者也会想办法破解,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1cnjy.com
三、语言运用
9、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都有语病,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4月20日(1)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在益阳大剧院认真听取抗冰救灾烈士熊大勇的英雄事迹报告。熊大勇生前是太平洋保险株洲中心支公司的查勘员,今年1月16日在处理理赔事故时以身殉职。(2)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3)听过熊大勇烈士的同事、亲属所作的报告,使与会人员深受感动。大家表示要以熊大勇为榜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2·1·c·n·j·y
10、为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某杂志社开辟了“咬文嚼字”栏目。该栏目以分析、纠正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错误或不规范现象为主要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1*cnjy*com
请你为这一栏目写一则宣传口号,要求:能够反映栏目内容;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言简意赅,鲜明有力。
参考答案
1、C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2、D 解析:A 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使用对象错误。C咬文嚼字: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此处应为“字斟句酌”。D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与语境义相符合。 21·cn·jy·com
3、B 解析:A成分赘余:"不必要"和"啰嗦"。C成分残缺:缺主语。D逻辑错误:手机不属于证件。
4、C 5、A
6、验证码 逻辑顺序
7、C
8、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黑客和恶意破解者的行为只会促进验证码的技术的提高,加速验证码的研究。21教育网
9、(1)去掉"近"或"余"(2)将"追认"改为"追授",且去掉"为"(3)去掉"听过"或"使"
10、示例一:咬尽天下文章,嚼出个中“字”味
示例一: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天下耐嚼之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文中论证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咬文嚼字”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举例论证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资料库】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2、背景探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对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文字看成是“雕虫小技”,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这一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件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旨在引导人们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生齐读,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预习检测
1、注音
没镞( ) 下乘( ) 锱铢( )必较
岑( )寂 尺牍( ) 付梓( ) 灞( )桥
2、释义
(1)援例:
(2)锱铢必较:
(3)学富五车:
(4)才高八斗:
(5)付梓:
(6)陈言务去: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该如何理解?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全文可分为那几个部分?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四、深入探讨,合作交流
1、在文中我们明白了“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咬文嚼字”这个道理,那么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什么道理?并思考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1·cn·jy·com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完成下面表格。
事例 道理 论证方法
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对王若虚修改的否定和批评,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贾岛“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诗句的剖析
指出误用联想意义的负面效果,引出“套板反应”,并说明“套板反应”是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21教育网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延伸
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 “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启示明确,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mò zú shénɡ zīzhū cén dú zǐ bà
2、(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4)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5)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6)陈言务去: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革新。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过分的斟酌字词句,也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在文中是贬词褒用。指“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善用联想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读者应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并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琢磨的好习惯的主旨。21cnjy.com
深入探讨,合作交流
事例 道理 论证方法
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针对同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的角度强调不论何种句式,都必须为准确的表达思想情感服务。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
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对王若虚修改的否定和批评,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贾岛“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此例说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突出为文炼字的重要性。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诗句的剖析 论述联想的正面意义,说明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控制好了,“可以使意蕴丰富”,控制的不好,则“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指出误用联想意义的负面效果,引出“套板反应”,并说明“套板反应”是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2、明确: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是为了指出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是从文字和情感上的推敲出发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阅读时,品味语言,更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透彻,情感凝练,这样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明确: (1)举例典型,论证有方。作者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所举例子都很典型,很精辟,说服力极强。如文中所举用字成功之例,都是名篇中的名句,并且事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句式上、字数上、字眼上,正反相间,有古有今,避免了重复,又增强了论证的力度。www.21-cn-jy.com
(2)叙议结合,析评交织。如文章开篇举出炼字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边讨论,叙中有议,评不离析。文中提出的观点有事例做论据,有分析作支撑。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周密而精要。2·1·c·n·j·y
拓展延伸
示例: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如文中对“你这”式、“你是”式两种语法的探究比较,告诉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一个字都不能马虎。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如文中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如文中作者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对于郭沫若、王若虚、韩愈这些名人,不盲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