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0: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课后·知能演练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zāo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ɡǒu”“严丝合缝”有了深刻的认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尴尬(  ) 严丝合缝(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āo(  )遇 一丝不gǒu(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科学家精神启示我们 ① 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② 要肩负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以科学家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4.在文段中①②两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    更
B.如果 就
C.因为 所以
D.即使 也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座椅,面对一台电脑,四周摞满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景。
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日,先生看到小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师,就叫她“陈老师”。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就叫‘小平’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是在讲“礼”,让人欲拒不能。
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属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 ”一个“玩”字,可见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便是先生和师母伉俪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选自2024年4月26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搭配自然合理。
B.第6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
6.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7.本文一边叙述拜谒刘先生的过程,一边插入很多相关的回忆,你认为这样叙述有何好处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9.文章倒数第2段引用鲁迅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10.从本文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
三、综合运用
11.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2017年9月15日,已为“中国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病离开了我们,享年72岁。为了纪念南仁东,人们把他称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后,网友们纷纷发声,表达缅怀、敬佩之情。
(1)阅读下面网友的发言,在后面跟上一帖,表达自己的心声。
【网友一】 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网友二】 正是有这些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中国的科技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向为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
【网友三】 国家痛失一栋梁,令人心碎肠断。一生竭心尽力,为吾辈之楷模。
【你的跟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实录,请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
【记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仁东昔日同事】 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记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天文台工作人员】 目前正值“中国天眼”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的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
参考答案
1.gà fèng
2.遭 苟
3.在“科学技术”后加上“的发展”。
4.A 解析:结合语境,“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和“要肩负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是递进关系,故选A项。
5.B 解析:结合第6段“与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和“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先生请教”可知,本段通过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侧面展现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6.①待客热情周到。“我”和荣声均偕夫人去看望刘先生,先生身体不便,还让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我们。②谦逊讲礼。先生始终称呼教中学的小平为“陈老师”。③生活俭朴。先生拿水和糖招待“我们”。④热爱生活。先生把学英语说成是“玩英语”,晚年时还想学开车。(答出3点即可)
7.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相关回忆,补充了与人物有关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8.“一把”“一台”从数量上突出了先生书房的陈设简单。“摞满”则与前面的“一把”“一台”形成对比,凸显了一位学者对外物的超脱坦然、对学术研究的极力追求。
9.①赞扬了先生所求极少、所做极多的高尚品质;②使文章更具文学底蕴;③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10.示例 做学问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人就应该淡泊名利、一心务实。(合理即可)
11.示例 (1)①您闭上了双眼,却为祖国打开另一只“天眼”,向您致敬!
②感谢您为中国、为人类贡献的“眼睛”,我们为您而骄傲!
(2)①您认为南仁东先生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
②对于南仁东先生的逝世,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