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0: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仿佛与故人相见。跟随鲁迅,见到说话抑扬顿挫的藤野先生;跟随萧红,来到鲁迅先生桌前,弯腰伏案,跟着 ① 对书籍;遇见看到“中国天眼”建成时 ② 的南仁东,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走进居里夫人的 ③ 热的小屋,在里面待一待,出一出汗,感受她的平凡伟大……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抑扬顿挫(A.cuò B.zuò)  
2.依次填入文段中①③处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较  躁    B.校  躁    C.较  燥    D.校  燥
3.在文段中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瞠目结舌 B.热泪盈眶 C.筋疲力尽 D.和颜悦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呢。②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还是碌碌无为、无所适从 ③“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这句话道尽了青春的真谛。④脚下仍是千山万水,但前行的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少不了艰难险阻。⑤当代青年    敢于立大志、担大任,    能不惑于未来。
4.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5.请提取第④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主语,并写在下面。
6.请在第⑤句中的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7.下面句子中的“他”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  )
他曾当过窑工,有一副格外友善的模样,少了两颗门牙,笑起来嘴张得很大,就像个顽皮的孩子。
A.贺龙     B.徐海东     C.刘龙火     D.邓发
二、专题学习
8.班级开展以“走近名人”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第一期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③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 几个生活细节
①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
②鲁迅先生在大冷天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1)【认识鲁迅】 根据材料,拟写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已有同学写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2)【为人物立传】 如果要给人物写一篇传记,下列要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
B.写传记时,作者可以借助合理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C.传记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摹,这样才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D.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3)【汲取精华】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爸爸教我们读诗
琦 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
【A】 爸爸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坐骑白马。它英俊健壮,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着它飞奔起来,像在腾云驾雾。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 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
【B】 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的额角上呢。你看家里老人们的额角上,不是有雪白的霜吗 ”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方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呀!”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他解释道:“风吹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们说有趣不有趣 ”
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说:“原来读诗像猜谜,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明白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唱得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在我心里,哥哥是个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我是多么想念爸爸和哥哥啊!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9.读回忆性散文要抓住文章选取的典型事件,请你概括本文记叙的典型事件。
10.读回忆性散文要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或B中任选一句,完成赏析式批注。
11.爸爸不仅是“我”童年的温暖回忆,也是“我”未来生活中的宝贵财富。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链接,谈谈爸爸给予了“我”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链接 病榻之间,他常口授《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书,要我不仅记忆史实,更要体会其义理精神,并勉我背诵《论语》《孟子》《传习录》《日知录》,可以终生受用不尽。《曾国藩家书》与《饮冰室文集》亦要熟读;他说为人为学是一贯道理,而敦品励行尤重于学业。他说自己身为军人,戎马倥偬中,总不离这几部书……父亲的教诲,使我于后来多年的流离颠沛中,总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我,不至颠仆。
(节选自《琦君散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握瑾怀瑜 成风化人
终其一生,冯天瑜溯源中华元典、探寻文化生成,倾尽心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人生。
寸阴尺璧,       
去过冯天瑜家的人,都对客厅悬挂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生命最后几年,冯先生也是清晨5点即起,伏案写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冯天瑜的学生傅才武说。
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新忆起,有一次在外地开学术会议,他去冯天瑜入住的酒店拜访:“快到门口时,保洁阿姨好奇地向我打听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每天用餐后就回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是个怪人!我敲门进去,但见先生正哼着小调,手持书稿来回踱步,桌旁还放着早餐剩下的半个馒头……”
冯天瑜曾在日本讲学研学5年,只要有空便扎进图书馆,成为每天最先入馆、最后离馆的读者。回国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发列队欢送,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刻苦的学者”。
惜时勤勉,也是冯天瑜对学生的要求。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张薇回忆先生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冯天瑜要求她抓紧时间不松懈,“写完一章交一章”,这令她丝毫不敢怠慢。“后来,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也养成了惜时敬业的习惯。”张薇说。
专注执着,不改其志
“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湖北大学教授何晓明感慨。冯天瑜曾有多次进京任职、当大学校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他说:“任职当官亦可大有贡献,只是我一心做学术,故辞谢之。”
一心学术,使研究广博深厚。课堂上的冯天瑜,汉学,宋学,吐鲁番文书,东亚同文书院调查,乾嘉考据学,三重证据法……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彬彬看来,冯天瑜人生的最后10年,是又一个学术爆发期。“《周制与秦制》,初稿四五十万字,先生每天写作8小时以上,一年半便完成了书稿。2022年底进重症监护室的头两天,先生还在修改书稿。这种工作强度,纵然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淡泊达观,光风霁月
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有些东西一用就是四五十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姜念琪曾走进冯天瑜书房拍摄纪录短片,对他家里的陈设印象很深:“沙发非常硬挺,没有能往下陷的海绵,包括两边的竹椅,都不是坐着很舒服的那种。坐在上面时,整个人会不自觉挺拔起来。”她心生景仰:“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冯先生一样,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不为奢靡浮华所惑。”
冯天瑜家学深厚,父亲冯永轩师承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名家巨擘,毕生收藏了许多书画、钱币等文物,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舍得变卖一件。冯天瑜同样热爱这些“传家之宝”,整理出版了文物图册“冯氏三藏”(《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不少人欲高价收购这些宝贝,皆被他谢绝。然而,他却为宝贝找到了更好的归宿——2018年12月,冯天瑜和其兄冯天瑾教授将数百件家藏珍贵文物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冯氏捐藏馆”。此外,他还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湖北大学和家乡湖北红安县。他说:“文物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的等价物!”
心有大我,弘道天下
“先生脾气随和,待人诚恳。住所‘门虽设而常开’,相识或不相识者登门,他都热情接待。”何晓明告诉记者,“学生、同事、朋友托先生帮忙,新著作序、指导论文、查询资料……先生无不竭诚相助。”
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依旧记得当年登门的情形:“先生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陋室里,卧室和书房不分。我们几个少不更事,常去先生家请教,有时甚至三更半夜去敲门。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相迎,悉心解答。”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向冯天瑜求教的学生,往往有“小叩大鸣”之感。临别之际,冯天瑜往往取出新作,问清姓名,工工整整在扉页写下“某某同志惠存”“某某君雅览”字样,馈赠一册。
很多人并未受教冯天瑜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方学富曾是湖北武汉江岸区的一名技术工人,后来担任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他讲起当年慕名向冯天瑜求教的情景:“对几个年轻人的贸然造访,先生没有摆名人架子,轻声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啊 我说,碰见什么就看什么,侧重艺术、科学和文史哲之类。他说,年轻人看书不要过于狭窄,开始可以泛读,之后再精读。我和先生交往多年,他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生践行之。晚年,他不顾身患重病,尽心竭力推动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两届“大河对话”,策划“长江文明之心”等城市重大战略布局。
“中华民族正驾驭巨舟,升起云帆,在无垠的文明沧海破浪远航,‘诞敷文德’。”《中国文化生成史》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位历史学家以一片赤诚丹心,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深祝愿。
(选自2024年7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2.结合文章第2~5段的内容,将第一个小标题补充完整。
13.第10段关于冯天瑜家学深厚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14.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很多人“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的原因。
15.作者采用第三者的口吻来写冯天瑜,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四、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旅程中,每一程都铺展着不同的风景,每一刻都蕴含着特别的意义。这些风景可能是你在自然风光中体验到的山水之美,也可能是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忘的动人故事,或者是你在新闻报道中见证的社会变迁,抑或是你在阅读传记时感受到的人物精神。它们不仅开阔了你的视野,温暖了你的心灵,也启发了你的思考。
请以《成长路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A
2.D
3.B 解析:A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C项,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D项,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4.将句号改为问号。
5.前行的路
6.示例 只有……才……
7.B
8.(1)示例 冷眉锐笔呐喊彷徨
(2)C 解析: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3)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遵循着精神的指引,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应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定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9.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起听爸爸唱诗、讲故事的事件。
10.示例 ①我选A句。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笑容满面”“牵起哥哥和我的手”等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爸爸坐轿子回家后带领“我”和哥哥唱诗、讲故事的场景,刻画出爸爸亲切慈爱、对子女疼爱有加的形象。
②我选B句。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通过“摸摸”“笑嘻嘻”等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爸爸给“我”解读诗歌时的场景,刻画出爸爸亲切随和的形象。
11.①爸爸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从小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读诗作诗都是很有趣的事;②爸爸培养了“我”的诗歌审美力,让年幼的“我”对于怎样的诗才是好诗有了一定的理解;③爸爸给了“我”幸福温馨的童年,他教“我”和哥哥读诗的时光,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这份记忆是滋养“我”一生的养料;④爸爸对孩子教导严格,他以丰厚的学识勉励“我”读书,少年所读之书成为支撑“我”一生的力量。
12.示例 惜时胜金
13.叙述冯天瑜家学深厚的背景,不仅阐释了冯天瑜淡泊达观的渊源,也流露出作者对冯天瑜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
14.①人们因曾受冯天瑜的点拨而心存感恩;②人们为冯天瑜精湛的学术和质朴、平易近人的品质所折服。
15.作者以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不仅有利于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也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
16.写作提示 题目要求围绕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进行写作。这里的“风景”不仅指自然风光,更广泛地涵盖了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是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章应着重叙述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通过描述具体的“风景”,表达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自己的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坚韧或富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