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0: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唐诗五首
课后·知能演练
一、基础巩固
1.根据提示填空。
(1)《野望》中描绘动态近景,写出放牧和打猎的人皆有所归、有所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表达眺望故乡而不见,心生无限愁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誉为“独绝千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借写对故乡水的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宇在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这一美景。
二、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3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徙倚”二字表现出诗人徘徊无依的彷徨心境。
B.颔联描写了残阳尽染的萧瑟秋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C.颈联采用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田园生活的真实场景。
D.尾联表明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②忆长安。
香雾云鬟③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眷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未解:尚不懂得。③云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实写妻子在鄜州独看明月的情景,借以表达诗人对妻儿的思念。
B.颔联“怜”字意味深长,既是“怜”小儿女们的天真幼稚,又“怜”妻子的孤独,反衬诗人的思念之深。
C.“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儿女们尚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儿女们不理解母亲看月的心思。
D.颈联的“湿”与“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说明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7.请简要赏析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参考答案
1.(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C 解析:颈联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用质朴的语言描画田园生活的真实场景。
3.示例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4.“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船上的诗人看着两岸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使景物富于动态,表现出诗人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
5.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A 解析:A项,“实写”错误,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妻子的担忧焦虑表达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时对妻儿的思念。
7.尾联运用想象手法,想象未来夫妻团聚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团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