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B.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为:成为。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赤壁》的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唐代诗人,后世称之为“诗魔”。
5.根据提示填空。
(1)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要让心灵进入幽僻旷远之境,其实不必避开喧嚣、归隐山林,这正如《饮酒》(其五)中所说:“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 ”。
二、专题学习
6.班级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对联】 为了颂扬孔子和孟子两位先哲的仁爱功德,传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老师组织同学们为这次专题学习活动拟写对联。请在下面写出你拟的对联。(每联不少于5个字)
上联:
下联:
(2)【成语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演化为成语,至今仍广泛运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 和 不是出自《论语》《孟子》。(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杞人忧天 ⑧见贤思齐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托物起兴,借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B.三、四两句作假设,感慨周瑜赤壁之战能取胜得益于地利。
C.末句中“铜雀”指铜雀台,这是曹操休闲行乐的地方。
D.整首诗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
8.同样是描写战争,此诗后两句通过假设周瑜没有东风的帮助就难以取胜,暗含诗人生不逢时的慨叹,反映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燕昭王招贤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委而去之( )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对战争的剖析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本文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本文语言晓畅明白,精练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大量排比,气势磅礴。
12.在当今社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3.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提示,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人恒过 查阅字典法:①固定的,永久的;②恒心;③经常,常常 (1)恒: (填序号)
而后喻 成语借鉴法:不言而喻 (2)喻:
太宗谓侍臣曰 语境推断法: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3)谓:
犹割股以啖腹 课内迁移法:屠自后断其股 (4)股: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1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 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中心论点: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中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
16.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①。先是②,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③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②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③钤(qián)辖:地方统兵官。
17.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提示,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军士吏被甲 通假字 (1)被:
天子且至 查阅词典法:①连词,并且,而且;②连词,况且;③连词,尚且;④副词,暂且,姑且;⑤副词,将要。 (2)且: (填序号)
延州诸寨多失守 成语借鉴法:诸如此类 (3)诸:
诏诸路入讨 课内迁移法: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诏: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1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语句,将下列序号处补充完整。
【甲】 营门迎接方式:
霸上军、棘门军:“ ① ”周亚夫:“持兵揖”
周亚夫不拜皇帝,众人反应:
群臣:“皆惊”皇帝:“称善者久之”
【乙】 康定元年御敌方式:
先前:“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范仲淹:“ ② ”
①
②
20.甲、乙两文刻画了两位将军的鲜明形象,他们除了治军有方的共同特点之外,甲文中还着重刻画了周亚夫 的将军形象,乙文则突出了范仲淹 的将军形象。
四、写作
21.走出困境,是新路的发现;走出苦恼,是心灵的解脱;走出偏见,是自我的突破。走出意味着成熟,走出意味着腾飞……走出中有反思,走出中有奋起,走出中有新生……
请以《走出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力求有新意;(2)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信念、品格;(3)不少于5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为”,担任。
2.D 解析:A项,兴起,指被任用/启发;B项,助词,的/动词,到,往;C项,即使/虽然;D项,都是“才”的意思。
3.A 解析:正确的停顿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D 解析:“后世称之为‘诗魔’”有误,“诗魔”指白居易。后世称李贺为“诗鬼”。
5.(1)无可奈何花落去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1)示例 圣贤功德垂青史 儒家经典照古今(宽对即可)
(2)③ ⑦
7.B 解析:“感慨周瑜赤壁之战能取胜得益于地利”理解有误。“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诗人慨叹的是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8.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戍边将士为国捐躯、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9.(1)四面包围
(2)护城河
(3)放弃
(4)巩固国防
10.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11.B 解析:本文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精辟论断。
12.示例 ①对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②对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百姓着想。③对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讲求仁义道德。
13.(1)③
(2)了解、明白
(3)对……说
(4)大腿
14.(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做国君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
15.列举事例 磨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16.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守法度、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乙】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我常常思索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我常常思索这些,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些事务委托给你们,把你们当作我的耳目。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17.(1)同“披”,穿着
(2)⑤
(3)许多,众多
(4)下令
18.(1)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
(2)范仲淹担任将领之时,敌军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19.①将以下骑送迎 ②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20.忠于职守 关心百姓
【乙】 参考译文 康定元年,元昊反叛,延州诸寨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御敌。在此之前,朝廷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敌人来了需要抵御时,就派官位低的先出击。范仲淹说:“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按照官位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做法啊。”于是他聚集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位将领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人。
第二年正月,皇帝下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时塞外十分寒冷,我方军队无所隐蔽,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势必容易制服。我们应当占据险要之地,开拓疆土抵御敌寇,这是上策。”皇帝全部采用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请求修建承平、永平等寨,逐渐召回流亡的百姓,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
范仲淹担任将领之时,敌军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21.写作提示 本题可以从个人成长、情感体验、思想认知等角度立意。比如从个人成长角度,可写走出学习困境、运动瓶颈等,展现克服困难后的成长;从情感体验角度,可写走出亲情矛盾、友情破裂的苦恼,收获更深刻的情感;从思想认知角度,可写走出偏见、狭隘观念,实现自我突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突出“走出”后的积极变化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