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禁锢(kù) 周济(jì) 杳无消息(yǎo)
B.横蛮(hèng) 炽热(zhì)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C.吹嘘(xū) 佃农(diàn)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D.诘责(jié) 滞留(zhì) 和蔼(ǎi) 广袤无垠(m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荧光 犀利 愚钝 油光可鉴 筋皮力尽
B.妯娌 侏懦 崎岖 热泪涟涟 任劳任怨
C.平庸 燥热 粲然 器宇轩昂 和颜悦色
D.劳禄 长髯 蒙味 微不足道 小心翼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C.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止2023年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在内的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达47%左右,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B.被称作“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由AI创作的诗歌,不过是一种浅表的类型化文本,丰富生动的审美体验无法让读者实现,只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D.在2023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相关视频,展示了一段未来在月球上建造基地的构想。
5.下列文段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
我看着父亲两鬓霜花尽染,走路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虎虎生风,①不知道那个曾经专横霸道的人去哪儿了?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的老者,看得我心中生出痛楚。③“爸爸,您的箫呢?”我说:“真想听您再吹吹!”父亲笑,把箫放在嘴边比画着,④一首“月光下的风尾竹”仍能吹响,曲调却没有当初那么流畅了。
A.① B.② C.③ D.④
6.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分)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孤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 ① _________ 。虹的宽度色彩与雨滴的大小有关。雨滴愈大,虹带愈窄, ②_________ ;雨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
名著导读
名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一篇的摘录,说说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摘录一: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摘录二:
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摘录三:
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古诗文填空
庭中有奇树, 。
,志在千里 。
(3).《赠从弟》刘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 。
(4)《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
9.综合性学习
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诚信”吧!
【引经据典话诚信】
古代先哲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请写出两条有关信的名言:
【环顾身边觅诚信】
(2).诚信不难做到,诚信就在我们身边。请找同学中讲诚信的人,并讲述他的故事。
人名:
故事:
二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0、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2.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
13.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基于多学科汇聚交叉研究,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推出阶段性科研成果——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该剧场借助尖端影像建模、数据交互大屏、三维沉浸投影、XR虚拟叙事等数字设备,融合人文历史、信息管理、文学艺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构建了“数字孵化—虚实融合—协同演绎—沉浸体验—智慧服务”五位—体的完整创新链条,以支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在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内,借助数据交互大屏,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馆藏的3D模型在记者的指尖触碰下被放大、翻转,甚至还能打开一些器物的盖子察看器物内部的铭文。戴上VR眼镜,可以瞬间置身于敦煌石窟的虚拟空间中,佛像雕塑、壁画尽收眼底。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数字时代,数字采集记录技术可以处理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多种形式的数字文献。这些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通过抽取、分类、标引等数据化处理,形成结构化的主数据和元数据资源;经过语义建模、关联标注、集成整合,进一步对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蕴含的概念实体、知识单元和文化基因进行细粒度编码表示和跨域链接,并借助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形成可信的、跨模态的、富语义的、可追溯和再利用的智慧数据资源集合,最终完成文化遗产的数据态转型。
在运用现有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由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实景三维集群建模软件——“重建大师”,突破了实景三维构建过程中数据量庞大、渲染缓慢的技术瓶颈,构建了高质、高效、智能语义的智能三维重建引擎。该软件打破了国外实景建模软件Context Capture的长期垄断。在“珞珈三号01星”发射升空后,该软件可以通过卫星数据对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场景和文化遗产地进行快速精准建模。“重建大师”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国家大型活动,以及长城保护和上百个城市三维数字底座建设中。以京郊怀柔区八道河乡境内的箭扣长城为例,该长城坐落于海拔千余米的险峰断崖上。部分城墙、烽火台、楼梯在岁月侵蚀下破损严重,亟待保护和修缮。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双鱼倾斜摄影机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集多角度影像15000余张,对箭扣长城进行了实时三维重建。通过地面补拍实现局部毫米级精度,砖瓦缺失、墙面裂痕等破损细节得以精准呈现。黄先锋向记者介绍称,三维建模完成后,他们发现表面破损的细节可以在模型中更细致地放大并呈现出来。通过深度学习网络和模型对多形态数据进行一系列级联神经网络处理,他们检测出箭扣长城的破损部分及其结构缺陷,监测判断出需要修缮的墙面裂痕和砖瓦缺失,并生成相应的3D形状和砖墙。这让箭扣长城的修缮工作得以更快、更准确、更高效地进行。
针对建模过程中出现的纹理与模型错位问题,以及图像色差、纹理分块映射带来的几何与色彩接缝问题,黄先锋团队研发了可一站式解决三维模型纹理贴图的专业软件——贴图大师。该软件实现了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几何模型的精准映射。先扫描再贴附的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山西窦大夫祠、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十家文博单位的数字化项目。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教授张帆牵头的数字文化遗产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技术,能实现低质量二维图像分辨率提升2倍,三维模型重建精度提升20%,低质量三维模型纹理信息分辨率提升2倍。这一技术可帮助实现数字文化遗产数据质量持续增强,提升对文化遗产本体的数字化时空关联感知能力,为数字文化遗产数据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提供保障,已在云冈石窟得到应用推广。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向数字空间迁移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和地理跨时代演变的映射,拓宽了人文研究的时空跨度与研究尺度。为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概念。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智能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信息与知识进行采集、记录、分析、组织、挖掘、表达、关联、传播、展示活动的总称。他希望通过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现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再造,探索文化遗产大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以促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现实世界向数字空间迁移,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赓续和全景化展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明海英《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创新链条支撑文化遗产活化》)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支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文化遗产数字演绎剧场隆重登场。
B.人们借助数据交互大屏,可以瞬间置身于虚拟空间中,将敦煌石窟的佛像雕塑、壁画尽收眼底。
C.通过语义建模、关联标注、集成整合,并借助知识图谱、区块链技术等,可以形成结构化的主数据和元数据资源。
D.突破实景三维集群建模瓶颈的“重建大师”因能实现快速精准建模而得以在国外被广泛应用。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大规模实景三维集群建模软件“重建大师”研制出来后,就可以对世界各地的大型城市场景进行快速精准建模。超然客公众号
B.先三维扫描文物,再针对色彩、纹理等问题进行贴附处理,这就是实现了三维几何模型精准映射的“贴图大师”的工作原理。
C.数字文化遗产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的技术,能使低质量二维图像分辨率成倍提升,有望在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山西窦大夫祠等推广使用。
D.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过程,既拓宽了人文研究的时空跨度和研究尺度,又提高了不同人群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17.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化遗产借用数字技术得以活化”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字敦煌”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B.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地图携手研发,共同推出“玩转故宫”小程序,以轻应用玩转“大故宫”。
C.杭州亚运会以“数实融合”的形式完成主火炬点燃,打造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
D.《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深度权威讲解三星堆考古挖掘近百年的前世今生。
1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涉及文理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
数字化技术“克隆”出的文物三维模型惟妙惟肖。
B.为了说明文化遗产的数据态转型的过程,文章第二段按照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一般详尽地介绍了转型过程。
C.文章列举重建大师、贴图大师、内容与质量持续增强技术,主要说明将实体文物转化为智慧数据需要多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D.王晓光提出的“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概念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再造,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赓续。
19.假如你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要对安徽省博物院的“云纹铜五柱器”进行数字活化,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古代文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做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毕业歌
肖复兴
①有一天放学,在学校门口,我碰见了玉石。他显然是在校门口等我半天了。他要我跟着他一起去一个地方,我虽然很敬佩他的学习,毕竟比他低三个年级,平常很少和他在一起,不知道他要我跟他去干什么。
②我跟着他一直走到东便门外,那时候,蟠桃宫还在,大运河也还在,顺着河沿儿,我们一直走到二闸,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个地方,人越来越少,已经是一片凄清的郊外了。他带着我走到了一个废弃的工地上,这时候,天擦黑了,暮霭四起,工地上黑乎乎的,显得有些瘆人。他悄悄对我说,你就在这里帮我看着,如果有人来了,你就跑,一边跑,一边招呼我!他这么一说,让我更有些害怕,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不一会儿,就看见他从工地上拉出好多钢丝,还有铜丝,见没人,拽上我就跑,跑到收废品的摊子前,把东西卖掉。
③终于有一天,我们让人给抓到了。虽然是废弃的工地,还有不少建筑材料,也有人看守。玉石拉上我就跑,那人追上我们,一把揪着我们的衣领子,像拎小鸡似的把我们抓到他看守的一间板房里,打电话通知我们学校。来的老师,骑着自行车,高高的身影,大老远就看出来了,是玉石的班主任丁老师。那人余怒未消,对丁老师气势汹汹地叫嚷道:你们学校得好好教育这俩学生,明目张胆地偷东西,太不像话了!丁老师点着头,把我们领走,推着他那辆破自行车,沿着河沿儿,一路没有说话,只听见自行车嘎嘎乱响,我感到我们的脚步都有些沉重。走过东便门,走到崇文门,在东打磨厂路口,丁老师停了下来,对我们说:快回家吧。然后,他从衣兜里掏出了几块钱,塞在玉石的手里。玉石不要,他硬塞在玉石的兜里,转身骑上车走了。走进打磨厂,路灯亮了,我看见玉石悄悄地抹眼泪。
④玉石和我再也没有去工地。学校破例给了他助学金,一直到他高中毕业。1963年,他考入地质学院后,和他妈妈一起从我们大院搬走,我就再没有见过他。
⑤前不久,我接到玉石从西宁打来的电话,他说他退休后在学习作曲,而且出过专辑的唱盘。他告诉我,他学作曲,是想为丁老师作一支曲子。那个晚上,丁老师让他难忘,让他感受到世界上难得的理解和温暖。他说,这么多年,只要一想起丁老师,心里就像有音乐在涌动。
⑥我告诉他,丁老师好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他说我知道,所以,我想你把我的这番心思写篇文章好吗?我想借助你的文章让人们知道丁老师。过几天,我会把歌寄给你。
⑦我收到了玉石作的歌,名字叫《毕业歌》。说实在的,曲子一般,但其中一句歌词让我难忘:毕业了那么多年,你还站在我的面前;那个懵懂的少年,那个流泪的夜晚。
20.“那个晚上,丁老师让他难忘。”从选文看,那个晚上发生的什么事让他难忘?
21.从全文看,对第②段郊外凄清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从衣兜里掏出了几块钱,塞在玉石的手里。玉石不要,他硬塞在玉石的兜里,转身骑上车走了。
23.“这么多年,只要一想起丁老师,心里就像有音乐在涌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4.选文中写了“我”、玉石和丁老师的故事,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三、写作
25.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4)不得抄袭。
答案
1、D 2.C 3.C 4.B 5.B 6.①. 示例:就能看到完整的彩虹 ②. 示例:色彩愈艳丽。7.红军们谦卑、没有架子,像普通人一样,没有架子。他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无论生活再艰苦,他们都能克服,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品质 8.(1)绿叶发华滋 (2)老骥伏枥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9.(1)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信义兄弟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国人民。
10、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11、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12.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
13、插叙。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14、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
不背离。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15.A 16.A 17.C 18.A
19.①运用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扫描、精准建模。②对建模过程中出现的纹理与模型错位问题,以及图像色差、纹理分块映射带来的几何与色彩接缝问题,运用贴图大师进行贴附、修正。③借助数据交互大屏、三维沉浸投影等数字设备,使人们与文物互动。
20.他伙同“我”到废弃的工 地偷东西被抓,丁老师来领人时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塞给他几块钱。
21.渲染瘆人的气氛,用“我”的害怕烘托玉石的大胆,突出玉石在困境中做出偷盗行为的无奈。
22.给钱时连用两个“塞”字,突出了丁老师对玉石偷盗行为的理解和同情,以及想以此感化玉石的良苦用心。
23.少年时犯下的严重错误,从丁老师那里换来的却是理解、原谅和帮助,玉石的内心充满了对丁老师的感激之情,丁老师的恩德值得颂扬。
24.示例一:玉石。文章从年少时偷盗建筑材料写到年老时学作曲、请“我”“写篇文章”,玉石这个人物一直贯串其中。文章通过刻画玉石这个人物形象,赞颂了知恩图报的美德。示例二:丁老师。我们年少时偷盗建筑材料,丁老师教导有方,并给予无私的帮助。文章通过刻画丁老师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人性的善良和由此产生的强大感召力。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