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一)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在那间充满消毒水味的解剖室里,一位hé ǎi( )的老教授正在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他用温和的语气安慰着略显紧张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和实践。他的jiào huì和劝勉,让同学们在医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1)给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解剖( ) 安慰( )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2分)
hé ǎi( ) jiào huì(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孩子们学着古人摇头晃脑的样子读书,自然灵动的表情,清脆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诵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B.当那位瘦弱的初中生举起200公斤杠铃的瞬间,全场观众瞠目结舌,仿佛目睹了现实版超人诞生。
C.村民多次听到山体异响,但都不以为然,最终导致滑坡事故发生。
D. 夕阳下的老农扶着锄头,筋疲力尽的影子被拉长成一片沉默的土地。
3.下列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①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时尚。②人们在观看精彩赛事之余,游览美景,品尝特色美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③这个“五一”假期,到四川成都,可以感受汤尤杯羽毛球比赛的激情、观赏国宝熊猫的可爱;到贵州榕江,可以体验“村超”赛事的乡土气息、领略苗乡侗寨的独特风情……④体育赛事为人们的假日生活增添新选择,为地方发展增加新活力。
A.① B.② C.③ D.④
4.古诗词默写。(6分)
诗文名句整理单
分 类 诗文名句 评点
山川之胜 树树皆秋色,(1) 。(王绩《野望》) 东皋山上,秋意盛浓。
晴川历历汉阳树,(2) 。 (崔颢《黄鹤楼》) 晴日原野,草木茂盛。
(3)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西湖早春,莺歌燕舞。
情感之美 (4)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家园荒芜,慷慨激愤。
(5)岂不罹凝寒? 。[刘桢《赠从弟》(其二)] 松柏之志,无限期望。
5.名著阅读。(6分)
八年级(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读红色经典,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名著探究活动。小八所在的小组选择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他们的探究名著。下面是他们组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制作的表格。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忆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请写出诗歌颈联提及的两件事。(2分) ① ②
思文体
红军告诉我,除了在川西的经验以外,他们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大军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的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他们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当然,他们对红军的政纲是很少有什么概念的,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毛泽东笑着告诉我有一个这样的代表团来欢迎“苏维埃先生”! (2)结合左边语段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与鉴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2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摇动。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6.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2)良多趣味
(3)哀转久绝 (4)河中漱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春冬之时 水陆草木之花
B.若坠复倚 未若柳絮因风起
C.而能入石 学而时习之
D.其间千二百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9.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2分)
《美丽的颜色》(节选)
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
1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
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1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3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问题。(12分)
“我的心向着你们”——悼念茅盾同志
曹 禺
①最近一个时期,常常听到茅盾先生的身体时好时坏。
②那晚,在剧场看戏,遇见了周同志,他告诉我,茅盾先生的健康情况很不好。这一夜,我十分不安。
③第二天,我忙到北京医院看望。茅盾先生闭着眼睛,似乎睡着。床边立着氧气罐,他的儿子韦韬同志告诉我,他已是整日整夜地吸氧了。
④我默默在床边望着。我只想不要惊动先生,但韦韬一定要唤醒茅盾先生。我急忙阻拦,没有来得及,茅盾先生已经睁开眼睛。我赶快上前,还没等我唤出声,就听见茅盾先生微弱的声音:“曹禺,……”下面他还在说,但我实在听不清,只有最后两个字,我听出了,他说:“谢谢!”
⑤我告诉韦韬,我是在茅盾先生熏陶下的后辈,我来探望先生,同时也代表多少想来而没能来的人,先生精神好点时,请一定告诉我。告别时,茅盾先生已经又慢慢地沉睡了……
⑥第二天,我正在写稿子,得到消息,茅盾先生故去了。
⑦他离开我们了。我再也写不下去什么。我和同志们沉默着,流下热泪。我重又想看到他,虽然他昨天就已不在了。但,我还是要去看他。
⑧我依旧到了北京医院,又走到 119 病室。房间里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那张床上空荡荡的,铺着雪白的床单。不在了,是不在了。我深切地感到一个可亲可敬的灵魂去了。
⑨对茅盾先生,我不知有多少次想探望他,甚至想和先生长谈几次。我知道他平易近人,也很健谈。然而,大约我总觉得他是前一辈的作家,共同的经历和话头不多吧,我没有决心闯过我自己设的难关,没有单独访问他。我羞涩,我见生朋友和师辈常发怵,怕给他添麻烦,终于未能和先生畅叙几次。现在他故去了,我悲痛,还深感对不起茅盾先生,因为我竟然忘记他是乐于见友朋的,从不把自己当作大人物看。我错过了求教的机会。
⑩一九三七年,大公报举办文艺奖,其中有《日出》。大公报副刊主编办了一版副刊专为介绍《日出》,巴金、靳以、荒煤、朱光潜等朋友都写了文章。那充满最恳切的鼓励的头一篇文章,是茅盾先生写的。尽管那时,我还没有与茅盾先生相识。我一点不了解他的为人,想不到他竟是这样的热情洋溢。
在长沙时,曾经得到他的一封信,约我为刊物写文章。当时忙于搞宣传,还要教书,匆匆之中竟没顾上及时复信。至今想起都很抱愧。而那封笔迹秀劲的来信,也流失了。
在重庆的一段日子,常常能与茅盾先生见面。每次见他,听他谈话都那样娓娓动听,教益是不能忘怀的。
一九四六年,我去国外讲学之前,曾拜访茅盾先生。他约我到他家里吃饭。先生平时自奉甚俭,当时,他的生活也不宽裕。他的爱人却亲自为我准备了一顿极其丰富的饭菜。饭间,我请教茅盾先生几个问题。记得他亲切、从容地指出两点:一定要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告诉世界;再有,便是要讲讲文学的社会意义。后来,在国外的一年里,我确是这样做了。
在四届文代会上,我见到他,那次真是下了决心,当面请他为我写一幅字。很快,我就收到了。他的字苍劲方正。我立即送到荣宝斋裱好,今天,这成了多么珍贵的手迹。
近日,我重读了茅盾先生的《回忆录》。他勤奋一生,持重、公允。他的文章言论都充溢着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我深深地崇敬他。
茅盾先生故去了,老一辈的遗爱在哪里呢?我想,是在我们心中无限的怀念。我怀念茅盾先生,这绝不仅是悲痛,更是奋发。我仍然听得到茅盾先生在病床上的声音,“曹禺……谢谢。”中间他说的是什么呢?我没有能听见。但我觉得,那是他还在像过去那样亲切勉励着我这个后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1981年4月16日,有删改)
14.请根据文章内容,任意概括出作者与茅盾先生之间发生的三件事。(3分)
15.请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3分)
那张床上空荡荡的,铺着雪白的床单。不在了,是不在了。
16.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盾先生的人物形象。(3分)
17.【勾连课本】阅读本文后,同桌推荐将其收录为教材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下表中的单元导读与目录,帮助同桌撰写推荐理由。(3分)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藤野先生/鲁迅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问题。(14分)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应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仅蹿到一米七三。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③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
④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⑤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⑥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孩子哭哭啼啼回家找大人诉苦,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①,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视若无睹,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⑦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摸摸头,拍拍肩,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知子莫若父”,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争强好胜,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知羞耻,识好歹——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⑧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
⑨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⑩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出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注释】①踅回:折回、回转。
18.作者开篇从哪些方面叙述自己与父亲的“不像”?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文中为什么要特别写父亲的礼帽?(3分)
20.请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析下列语句。(4分)
(1)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2)“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分析画线句的含义)
21.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三、写作(50分)
22.按要求作文。(50分)
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刻,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我们无尽的力量与勇气。这可能是初次独立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敢,可能是与亲人朋友共渡难关时的温暖与慰藉,抑或是独自静观日出时的宁静与淡然……这些时刻会塑造我们的性格,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成长和蜕变,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请以“最 的时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第二单元自我评估(一)
1.(1)jiě pōu ān wèi (2)和蔼 教诲
2.C(“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句中应用“不以为意”。)
3.D(“增添”和“增加”的位置调换。)
4.(1)山山唯落晖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柴门何萧条 (5)松柏有本性
5.(1)①巧渡金沙江 ②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2)“红军告诉我”“毛泽东笑着告诉我”说明斯诺的信息来源于红军和红军将领的口述,真实可靠,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6.(1)同“缺”,空隙,缺口 (2)甚,很 (3)停止,消失 (4)冲刷
7.A(A.结构助词,的;B.好像/如,比得上,多用于否定;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D.代词,这/代词,他们的。)
8.(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9.示例: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乙】文参考译文: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床(因为水流)冲涮而变得深广,(水被)两岸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河水)自高崖(临空)倾泻,(飞流直下,)(河水)回旋(激荡),撼动(山岩),巨大的岩石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鼓荡像山腾起一样,大的波浪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10.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的艰难与漫长。
11. “工作月”“工作年”突出了此次科研工作的难度之大、时间之长。工作的难度超出了预期,工作时间不断延长,但对科学的热爱使得居里夫妇沉醉其中。
1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镭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镭的提炼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3. “美丽的颜色”表层意思是指居里夫妇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色彩;深层意思是指居里夫妇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贵品质和美丽的人格魅力。
14. “我”得知茅盾先生健康状况不好,前往医院探望,茅盾先生被儿子唤醒,在病床上向“我”表示感谢;“我”在长沙时收到茅盾先生的来信,约“我”为刊物写文章,但由于忙于工作未能及时回复;“我”在重庆时常常能与茅盾先生见面,每次见面都受到他的教益;“我”在一九四六年拜访茅盾先生,他的爱人为“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我”聆听并遵从了茅盾先生的教诲;在四届文代会上,“我”向茅盾先生请教,并请他为自己写一幅字,茅盾先生很快就写了,“我”将字裱了起来。(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5. 这两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茅盾先生的离去是如此的真实和无法挽回,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和遗憾之情。
16. 茅盾先生是一位勤奋、持重、公允、简朴、思想坚定、有力量的作家,他平易近人、乐于见友朋,对后辈慈爱关怀,拥有可亲可敬的灵魂。
17.示例:该单元的文章均运用了以事写人的方法,展现了大家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了解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萌生敬佩之情。而本文通过作者与茅盾先生相交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茅盾先生的人物形象和思想特点。因此,我推荐本文作为该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
18.作者从身高、长相、脾性方面叙述自己与父亲的“不像”,这样的叙述其实运用了伏笔的手法,为下文叙述进入老年之后,先是发现“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现在则“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为突出“本色”的相同埋下伏笔。由此表达对父亲的敬仰之意。
19.描写礼帽,运用工笔细致描绘,表现它的外形特点,表明这是当年父亲闯上海的“行头”,以此也可以想象出身材魁梧的父亲,戴着这样的礼帽是多么威风,表现了父亲年轻时的风采。
20.(1)“蹑手蹑脚踅回”,形象地描写出四弟因为在外犯错后害怕父亲的状态。“蹑手蹑脚”表现动作之轻,生怕发出响声让父亲发现。“踅回”,表现弟弟的机智,出去了再回来,从侧面表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威严。(2)只有学会承受生活中的苦难,经受起磨砺才能走出困境。
21.①父亲为人和善。对家人不发脾气,对外人笑颜相对。②对子女教导有方。对顽皮的儿子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身处困境中的儿子进行鼓励,引导他走出困境。③性格诙谐幽默,谈吐充满了人生智慧。
22.作文示例:
最难忘的时刻
文/一考生
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古代士子最难忘的时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漂泊游子最难忘的时刻;“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戍边征人最难忘的时刻。最难忘的时刻,是镌刻在我们心底的澎湃记忆。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难忘的时刻藏在诗句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央视专题片《记住乡愁》中看到有关革命老区百色的一集节目,家乡的亲人得知随着红军北上的哥哥已经为国捐躯,便拿起毛笔,笔走龙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电视里的人泪如雨下,电视机外的我也红了眼眶。林则徐虎门销烟却遭贬谪,一路西行受到沿途官民热烈欢迎,行至新疆留下一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时刻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铭记着先辈置生死于度外,一心为国的崇高精神和品质。
“长风破浪会有时”,最难忘的时刻蕴在画面里。福建舰下水,许多人泪眼朦胧,因为甲午海战的惨烈历历在目;北京奥运,健儿们的拼搏和大气留给世人最美模样;紫荆花盛放,香江春暖,百年梦圆,昂船洲驻港官兵的坚毅脸庞就是中国的模样。这些时刻至今难忘,因为它们再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意志和行动,信仰和力量。
夜穿窗扉出光芒,最难忘的时刻映在行动里。在全国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时,西昌航天人的歌声分外嘹亮;北斗引路,天和璀璨,强国有我,舍我其谁?这些时刻至今难忘,因为它们再现了我们青年一代对千千万万前辈的回应和传承,接续和发扬。
最难忘的时刻藏在诗句里,蕴在画面里,映在行动里。最难忘的时刻,是个人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那一刻!青年人啊,让我铭记这些最难忘的时刻,笃定志向,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