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我评估检测(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1 21: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自我评估(一)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9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6分)
在生活的战场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强者,有时也会面临kuìtuì的境地。他们的骄傲和自信在现实的残酷面前,迅速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低谷时刻,一些真正的      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人并非出身名门,他们往往白手起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胜利,更是对      的坚守和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即使面临挫折,也能重新站起来,língkōng飞翔。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毅力。在他们的带领下,使我们相信世界将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信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1)kuìtuì( ) (2)língkōng(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瓦解 新秀 初衷
B.分解 精英 初衷
C.瓦解 精英 衷心
D.分解 新秀 衷心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相信世界将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信念。
B,在他们的带领下,使我们相信世界将充满希望和更加美好的信念。
C.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相信世界将充满希望和更加美好的信念。
D.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相信世界将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
4.请你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中新网北京4月9日电 (记者邢蕊)《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8日晚公布,泳坛名将张雨霏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
给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沉沦。哪吒,就是要脱胎换骨;蝶后,一定是蝶变之后。探索运动的极限,收割青春的金牌,冠军是胜者,更是逆境中崛起的人。”对于张雨霏而言,过去的2023是收获和突破的一年。在多个国际大赛上,张雨霏摘金夺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游泳的实力和水平。
二、综合性学习(7分)
校团委拟开展以“榜样之光照奋进之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5.【撰写标语】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6.【了解事迹】下面是老师在活动中和大家分享的一则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陈景润的人物事迹,你认为他可以作为你的榜样吗?为什么?(3分)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数学界的著名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陈景润也向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发起了冲击。他不顾重病缠身,每天点着煤油灯,趴在用砖头支撑的铺板上进行演算推导。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轰动,这一结果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1996年,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作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7.【采访人物】假如你穿越到了陈景润所处的时代,你有哪些问题想向他提问?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问题一:
问题二:
三、阅读与鉴赏(54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5分)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8.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9.第⑤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3分)
10.结合第⑤段内容,说说“80年,沧海桑田”一句的含义和作用。(4分)
11.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6分)
守渡四十二载,方便乡亲出行
原韬雄
一个渡口,一叶舟,一个人。
这个渡口在陕西省兴平市汤坊镇龙兴村,名曰渡口,其实只是一对木桩,用来系住小船,小船的船头用红漆写着“龙兴渡口”四个大字,船尾两面彩旗,随河风招展。
见着了尹会元,一握手,便知这是一双撑篙的手,他的手心很硬,有厚厚的老茧。
“尹叔!尹叔!”过河人的呼喊打破了河滩的寂静。“来喽!来喽!”尹会元答应着,抬了木板抵住岸边,一名叫作张行的本地居民推着摩托车上了船。尹会元解了拴船的绳索,麻利地挑起4米长的船篙,沉沉地往水底一扎,船便离了岸。
正值枯水期,到对岸不过50米。撑船不用篙,尹会元徒手拉着架在河面上的钢索,船便缓缓移动,“这得用巧劲,浑身发力,载重3吨的船一个人就能拉动。”
张行每周要在家和上班的工厂间往返两次,她说:“要是没有尹叔的渡船,我得多跑七八十里路。”龙兴渡口处于两座渭河桥的正中间,因为有老尹在,许多本地居民才有了这个便利。
河对岸放着块木板,尹会元在上面手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现在方便多了,一个电话,我就过来接人。以前叫船都靠吼,河滩风大,怕听不见,晚上从来不敢睡得太沉。”尹会元说。
“热不过河滩,冷不过河滩。就说那根行船的钢索,夏天热得发烫,冬天冰得刺骨。”尹会元笑笑,“这活儿总要有人干啊,干久了也不觉得累。”67岁的尹会元,已经在龙兴渡口撑船42年,从未中断过。
上了河滩,便是老尹居住的地方。一个简易的活动板房内,一张床便占去了大半的空间,转身都难。外面搭了个小棚子,除了锅碗瓢盆,还有一方桌、几把椅,旁边有台电风扇。“到了丰水期,河面就得有200多米宽,有时候水急行不了船,这儿就能给人休息用。”
在老尹小时候,龙兴渡口很热闹,种地的、做买卖的、运粮的都从这里过。1982年,他被选上做了摆渡的艄公。尹会元说:“以前,过河都得排队。现在大桥多了,摆渡过河的人少了,每天最多二十来人,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
粗略一算,42年来,他摆渡往返十几万次,用掉船篙200多根。老尹的船篙只用槐木,篙头套着个“铁尖帽”,“渭河底都是石头,槐木硬,再套上这‘铁尖帽’才能把篙插进去。”以前,这种“铁尖帽”能买得到,如今很难找到做这东西的人,老尹只得捡来废弃的钢管自己制作。
船篙倒好解决,麻烦的是现在连造船的师傅都寻不见了。“我的上一艘铁船用了10年,3年前才废弃。我自己画了图纸,寻遍了十里八乡都没人愿意做这样的船。好不容易寻到了一家,又要价太高,根本出不起。”
最后还是乡亲们帮忙解决了难题。“尹大哥几十年如一日给乡亲们摆渡,再难也要帮忙啊!”龙兴村村民岳根团有一手电焊手艺,老尹买来钢板、三角铁、焊条,俩人又叫上七八位同乡,一周就打好了现在这艘铁船。不光这艘船,行船的钢索也是乡亲们一起帮忙架设的。
去年,尹会元的船上添了个发动机,遇到湍急的水流,他再也不用费劲撑篙了。
这几年,渭河水越来越清,岸边越来越绿,以前光秃秃的河滩已经消失不见,老尹越干越有劲头,“到了周末,还有外地游客来岸边玩,搁以前这都是稀罕事。”
今年过年,老尹给自己染了头发,看起来稍显年轻。“乡亲们离不开我,我还要继续干。”老尹笑着说。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09日)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13.分析下面句子中的数字的表达作用。(4分)
粗略一算,42年来,他摆渡往返十几万次,用掉船篙200多根。
1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尹会元解了拴船的绳索,麻利地挑起4米长的船篙,沉沉地往水底一扎,船便离了岸。
15.本文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尹会元的形象和文章的中心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7分)
新闻一:
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以无限可能。通过游戏引擎技术还原的长城,画面清晰度可以达到毫米级;拥抱数字技术的莫高窟,已完成近290个洞窟、44身彩塑的数字化采集,还有170多个洞窟的虚拟漫游数据采集;北京人艺采用8K技术录制直播经典话剧《茶馆》,在网络平台均获得超百万人次的观看。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新鲜感,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众传播语境,也让数字文化创新成为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数字文化经济是“两创”的重要支撑。众多民间手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与文化传承人缺乏丰厚的收入有关。即便以外部力量进行保护性抢救,往往也只是将其“标本化”,难以恢复其原生活力。只有文化消费市场活跃,传统文化创作才能有动力。比如,《中国通史》等纪录片在视频平台上收费观看,使传统文化释放出可观的商业价值,纪录片创作方、版权方、播出方实现商业共赢;有花丝镶嵌技艺非遗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一年多来售出超20万件工艺产品。目前“文化+短视频”“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游戏”“文化+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收益转化为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的内驱力,形成文化创作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1日)
新闻二:
春暖花开,北京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地下一层展厅里,四周墙壁与偌大地面通过数字技术融为一个沉浸式的光影世界,引得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美妙时刻。
走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地下一层的壁画厅,映入眼帘的是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像,她是法海寺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昏暗条件下,很难看清这幅画像的面部细节,但是经过3D建模后投影在4K高清显示屏上,端庄慈祥的面容清晰可见,披纱薄如蝉翼,似有若无,极富美感。
“水月观音像之所以看起来仙袂飘飘,是因为披纱上缀有一朵朵六菱花,每个花瓣均由40多根细如蛛丝的金线组成,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讲解人员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操控展示屏,选取画面一角,放大分离图层,使得画师精致的笔法一览无余。
“法海寺壁画经过数字化还原后显得尤为震撼,壁画里的人物、走兽、花鸟仿佛从历史中走到现实里,我深深感受到古代画师的智慧巧思和精湛技艺。”观众刘女士连声感叹。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馆长刘晓波说:“数字化展示的好处就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的精彩细节,并逐一介绍壁画内容,让观众有充足时间了解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摘自“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03月03日)
新闻三:
主人公身着宇航服,在月球飞奔,身后尘土飞扬。为模拟月球表面的真实物理属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剧组找来科学顾问,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铺了200吨沙石,还原出月面的坑洼凹陷和尘埃岩屑。
为让袋鼠造型和动作更加逼真,主创团队钻研特效制作,查资料、探实物,研究动物骨骼、肌肉、脂肪及习性,8个月设计,11个月数字化制作,才有了举手投足充满喜感的袋鼠“刚子”。
电影《独行月球》的拍摄过程,反映了当下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观众的审美水平日渐提升,对文艺作品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想经得住观众和市场的检验,文艺创作生产的各环节各要素都得做到极致。
“选题是决定作品成败的第一关。”如今,网络文艺创作者策划选题有了新利器:视听平台积累的大数据。相较于以往从有限的个人经验出发找选题,今天借助更“懂”观众的大数据,创作者的选题“嗅觉”更加灵敏。
当然,只靠大数据还远远不够。没有扎实的内容、充沛的情感,再好的选题也无法落地。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至少在今天,人工智能依然无法替代人类去切身深入生活,感受人间烟火,体味真情涌流。创作者和读者观众的良性互动,是文艺精品问世的重要推动力。这也折射出在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的当下,创作者只有拿出工匠精神,打磨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匹配读者、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03日)
下面是小语、小文和小八对这三则新闻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16.(新闻·标题)(3分)
小语:我把这三则新闻的内容复制到电子文档的时候,不小心把标题搞混了。三个标题是这样的:A.繁荣文艺创作 推动文艺创新;B. 数字技术“激活”北京明代珍贵壁画;C. 用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新能。它们分别对应哪则新闻呢?
小文:这个不难分辨。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准确概括,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找到主要信息。
小八:是的,据此可以推断新闻一的标题是(__________),新闻二的标题是(__________),新闻三的标题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17.(消息·结构)(5分)
小语: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我记得叫“倒金字塔结构”。
小文:那这种结构在上面三则消息中有体现吗?
小八:有的。
小文:你能简要说明一下吗?
小八:比如在消息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闻·内容)(4分)
小文:读了以上新闻,我发现“数字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真大。
小语:数字技术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文艺作品要深得民心,还得
19.(新闻·作用)(5分)
小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阅读了以上新闻作品后,我觉得应该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播红色文化。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八:我们应该
(四)名著阅读,回答后面问题。(6分)
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在此以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以上文段选自《        》,文中的“我”是指        (人名)。(2分)
21.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请参与探究,分享你的发现。(4分)
“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 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 我选择探究【专题      】,发现: 。
四、写作(50分)
22.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以“记忆中的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第一单元自我评估(一)
1(. 1)溃退 (2)凌空
2.A(“瓦解”指像瓦器碎裂一样崩溃或分解;使对方的力量崩溃或分裂。“分解”指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化瓦解。此处应用“瓦解”。“新秀”指新出现的优秀人才。“精英”指出类拔萃的人。从“崭露头角”可以看出,这里应填“新秀”。“初衷”指最初的心愿。“衷心”指忠诚的心。根据“坚守和执着”可以看出,这里应填“初衷”。)
3.D
4.示例:张雨霏获得“感动中国 2023 年度人物”荣誉
5.示例:学习榜样精神,争做文明少年
6.示例:可以。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无私忘我,用毕生精力摘得数学明珠,激励青年人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奋斗才是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
7.示例:问题一:人们都说您是奇才、天才,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问题二:陈老师,您想对当代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8.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迭戈市、加利福尼亚州采取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先叙后议的形式,让“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议论更加有形有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做铺垫。
10.含义:通过80年的不懈努力,南京已经从“恐怖之城”变成“和平之城”;南京,始终热爱和平,追求和平,践行和平。作用:引出下文南京今昔的对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南京变化的巨大。
11.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12.尹会元四十多年来坚守在龙兴渡口摆渡,方便了人民群众。
13“. 42 年”“十几万次”“200 多根”等词语,强调了尹会元四十多年如一日摆渡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1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尹会元撑篙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15. 本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全面展示了尹会元默默摆渡,方便人民群众的事迹,表现了他坚守和奉献的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6.C B A
17.二 就采用了“倒金字塔”的结构,导语部分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法海寺壁画与偌大地面通过数字技术融为一个沉浸式的光影世界。在正文部分先详细介绍了法海寺壁画通过数字化还原的效果,再依次写了观众的感叹、馆长对数字化好处的介绍。正文部分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主次分明。
18. 创作者切身深入生活,感受人间烟火,体味真情涌流;和读者观众良性互动;拿出工匠精神,打磨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匹配读者、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1)运用数字技术,赋予红色文化时代感、新鲜感,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大众传播语境,也让数字文化创新成为赓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2)用数字技术推动红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收益转化为创作和传播的内驱力,形成文化创作与收益的良性循环。(3)让大数据成为红色文化创作者的利器,借助更“懂”观众的大数据,让创作者的选题“嗅
觉”更加灵敏,更好地打造精品。(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5分)
20.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21.示例一: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们虽然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如出身官僚家庭的周恩来、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彭德怀、出身佃农家庭的朱德等,但是他们都成为拥有坚定意志的革命者,并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示例二:二 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长征途中经历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事件,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成功会师。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2.作文示例:
记忆中的温暖
文/一考试
记忆里总存着这样一个身影。
每至傍晚,太阳已半遮了面,空中隐约着月的踪影,巷口高大的老树下,她佝偻着身子,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她的手掌很粗糙,指腹和掌心有很厚的老茧,她总爱用这刻满了岁月沧桑的手抚摩我的脸颊,双目中含着满满的怜爱。
那时我顽皮,放学后往往要与同学玩闹上许久,夜色将近才记得归家,她便在那棵树下,一直等很久,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她掌心的温度,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记忆里,也总有这样的一个声音。
“奶奶,你看,这棵桃树怎么总不开花啊?”她的大手按在我的头顶,轻轻揉了几下,脸上的笑意极淡又极远,她指着一根枯瘦的枝桠,道:“你看,那不是吗。”我凑近去看,上面的一点粉红娇弱却倔强地挺立在枝头,已是欲绽之势。
“孩子记住,没有一棵桃树是不开花的。”
她的声音微微沙哑,并不是特别动听,可是每晚伴我入眠的,便是这永远都带着慈爱的声音。
记忆里,还有这样的一种目光。
我爱闹,衣服遭殃便成了常事。偶尔梦醒,看到她坐在陈旧的木桌前,一针一线缝得很仔细,眉头微蹙,努力睁大眼睛试图看清楚,却不愿开灯惊扰我,蜡烛的火苗晃呀晃,将我晃入了梦乡。
清晨,我抚摩着床头叠的整齐的衣服,桌上的蜡烛只剩了一小半,而她依旧挂着笑,将早饭端上了桌,看着我一口一口吃得香甜,眼底不自觉加深了笑意。那目光,是树对叶的目光,是天空对翱翔在自己怀中的鸟儿的目光,满满的全是爱,挡不住。
她送我出了门,我走出几步,见她依然在门口,忍不住说道:“奶奶,回去吧,天冷。”
她“嗯”了一声,我转过身,却仿佛仍能感到那抹温柔的目光,直到走出很远,在路口拐弯时,我回头,她小小的身影伫立在寒风中,已经看不清面容,而那份沉甸甸的关心,我知道。
听妈妈说,她年轻时很漂亮,可爷爷去世的那年,她逐渐衰老,往日明亮的眼睛蒙上了雾,背一天天弯下去,瘦削得让人心疼。
可是,她却从未在目光中带给我一丝忧愁。
太阳又渐渐地落了,而她依旧在。
我微笑着,迎向了我生命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