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背影》跟踪学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背影》跟踪学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1: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7分)
那些年,我们 ,满怀憧憬地追求梦想。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免不了遭遇挫折,留下 的伤痕。那些chùmù-shānghuái的日子,仿佛仍在眼前。那时的我们,面对困境,曾一度犹豫不决,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正是那些tuítáng的时光,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地面对生活的 。当我们再次回首,那些lángjí的岁月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无论美好和痛苦与否,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chùmù-shānghuái( )
tuítáng( )
lángjí( )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义薄云天 艰苦卓绝 千难万险
B.意气风发 刻骨铭心 千难万险
C.意气风发 刻骨铭心 栉风沐雨
D.义薄云天 艰苦卓绝 栉风沐雨
3.下列各项是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无论美好和痛苦与否,都是我们成长的证明。
B. 不管美好和痛苦与否,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C. 无论美好和痛苦,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D. 无论痛苦和美好与否,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课内精读
阅读《背影》,回答问题。
4.文章的第二、三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两段的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3分)
5.“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踌躇”“终于”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6.“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心理?(3分)
7.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3分)
★8.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6分)
拓展阅读
遥远的葵花地
李 娟
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 虫卵没法冻死。
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赶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
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 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3分)
10.自选角度,品析下列句子。(6分)
(1) 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2)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11.文章多次运用对比,请你找出一处,概括并分析其作用。(3分)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3分)
《背影》跟踪学习
1.触目伤怀 颓唐 狼藉
2.B
3.C
4.不是。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两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5.用“踌躇”“终于”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6.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7.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8.(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其实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该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忏悔,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9.①勤劳,从母亲种两百亩向日葵、搬家、搭地窝子可见;②坚忍,从她四个月坚守在无比艰苦的向日葵地可见;③有生活情趣,从她为“我”采来野花可见。
10.(1)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准确地描写了人们播种时的艰难,并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衬托,以环境的空旷突出了人们的凄凉无助。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大地对正在孕育生命的种子的呵护和期待。
11.示例:我们一家初到时荒野的荒凉、无助,地窝子的简陋与后文中动物们带来的生机、五星级地窝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
★12.①葵花地离“我”家很遥远。②“我”离开了那片荒野,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没有看到种子的生长和长成的葵花地,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③“葵花地”象征理想(或“丰收”“期待”),但众多像“我”母亲一样的人还在荒野中艰难地挣扎,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④“我”离开了那片荒野,逃避了艰难,也抛弃了大地给“我”的深厚的馈赠;“我”生于这片土地,却远离了它,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