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跟踪学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跟踪学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1: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0分)
(1)池非不深也( )
(2)委而去之( )
(3)亲戚畔之( )
(4)岂不诚大丈夫哉(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6)往之女家( )
(7)曾益其所不能( )
(8)征于色( )
(9)入则无法家拂士( )
(10)国恒亡( )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14分)
(1)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 )( )
(2)戒:戒之曰/必敬必戒
( )( )
(3)之:往之女家/妾妇之道
( )( )
(4)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5)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6)士: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7)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 )( )
3.按要求填写课文。(6分)
(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所持的看法是: , 。
(2)面对挫折,我们可以牢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两句“ , ”,明白经历种种磨炼后的益处。
(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 。
课内精读
阅读《〈孟子〉三章》,回答问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4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3分)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一文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拓展阅读
(一)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服御无所增益
(2)国家亡事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召匠计之,直百金。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汉文帝的治国之道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什么主张?(4分)
(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决大河而放之海
(2)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5.请结合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分)
《〈孟子〉三章》跟踪学习
1.(1)护城河 (2)放弃 (3)同“叛”,背叛 (4)真正,确实 (5)怎么,哪里 (6)同“汝”,你 (7)同“增” (8)征验,表现 (9)辅佐君王的贤士 (10)常常
2.(1)有利的,优势/锋利 (2)告诫/谨慎 (3)动词,到/结构助词,的 (4)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 (5)违背/同“弼”,辅佐 (6)狱官/(辅佐君主的)贤士 (7)给/在
3.(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4)(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6)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7)(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5.不能。“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6.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
★7.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8.(1)增加 (2)同“无”,没有
9.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10.(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11.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做天下人的表率……之后七十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否则老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12.(1)黄河 (2)祸患
13.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4.有史以来凡是做大事的人,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5.示例:需要挫折和困难的磨炼使人性格坚韧;需要自身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临危不惧的勇气、从容不迫的态度。
【参考译文】
有史以来凡是做大事的人,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所以当祸患发生的时候就不会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