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翰林( ) 题跋( )
田畴(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B.里应外合,国无宁日的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C.每年的今天,从全国各地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
D.冬天的海南,游人如织,彼此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4.文学常识填空。(8分)
(1)张择端, 字 ,中国 时期的画家。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 》.《 》等。
(2)《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 时期的 市,它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 , ,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5.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 ,
。 , , 。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概括其主要特征。(4分)
7.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8.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4分)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9.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可否去掉,为什么?(4分)
(1)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10.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的内涵是什么?(4分)
拓展阅读
汴河
①随着扫墓队伍踏青归来,便进入到汴河的漕运地区。眼前那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就是汴河。
②且说汴河又名汴水,是一条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早期的汴河,由河南省的旧郑州、开封、归德北境,流经江苏省的旧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后来淤塞。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疏通前代汴水故道至河南商丘县,改名为通济渠,并改道东南流向,汇入淮河。隋炀帝南巡江都,就是循此路线。到北宋建都开封,又以孟州河阴县南作为汴河的起点,受黄河之水,流向淮泗,成为从中原通往东南的水运要道。
③但黄河是一条水患频仍、流量多变的河流。有时候水量很小,难以行舟;有时候波涛汹涌,泛滥成灾。所以每年自春到冬,常常需要在汴河河口均调水势,约深六尺,最适宜重载行舟。如遇特大洪水,不但河口易地,甚至连汴京(今开封)都有被淹之虞。为此,宋王朝几乎每年都要调集州县数万乃至十几万之民,或疏浚,或固堤,或改道,或堵决。北宋京师一百多万军民依靠汴河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正是所谓“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所以不得不视汴河为生命线。
④其实,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曾把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作军粮。西汉以后,几乎历代都仰给东南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师及其他指定地方。从此就有“漕运”一称,并设有专官负责,成为民生大计中的第一要务。因为从运输条件看,陆路运输,即依靠牛马牲口驮车运粮,既费时又费力;如果依靠海运,则常有风浪倾覆之患。所以北宋时,内河仍作为漕运的主渠道。当时汴京有四条河流,即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都通漕运,但汴河担负的运输任务最重。太平兴国六年(981),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广济河票十二石……到至道初,汴河运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达到七百万石。也就是说,汴河运粮的任务占整个运粮任务的百分之七八十 ,而且都是京师官民口腹所欲的粳米、小麦等细粮,此外,诸州钱帛、百货、军器等上供之物也主要依赖汴河这一通道。当时,大批货物的分批起运,每批编立字号,分为若干组,一组称一纲,这种成批运输的做法叫“纲运”,如茶纲、盐纲等,但粮纲是主体,纲运的船只也称纲船。宋初,纲船从楚、泗到汴京约千里,原定来回最多不超过八十天,一年运三次。后因京师缺粮,储备甚少,增加一运,汴河改为一年四漕,立为永制。汴河每年十月闭河口,明年二月放水,引黄河入汴,约在清明前后启纲运粮,这也就是《清明上河图》突出清明节日的原因之一。张择端把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又把漕运纲船的启动着重描绘,都是有深意的。
⑤《清明上河图》是在书写母亲河汴河的颂歌。 北宋亡后,汴河干涸淤塞,至今在开封连它的故道遗址都难寻了。
11.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汴河?请简要概括。(3分)
12.分析第③段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简答张择端把汴河放在《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的原因。(2分)
《梦回繁华》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 hàn bá chóu qiú zhǒng yì
2. B
3.C(“伸出”的主语是“癌症患者”,动宾搭配不当)
4.(1)正道,北宋 《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
(2)北宋 开封市 汴梁,汴京
5.大海收容每一粒水滴,不论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高山收容每一粒石子,不论大小,所以高山巍峨无比。
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7.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8.(1)列数字,使用准确的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引用,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9.(1)不能去掉,“当时”表时间限制,说明了汴河当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如果去掉了,则变成了汴河一直都是如此重要,与事实不符。(2)“基本”在这里起限制作用,删去后就成了“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一致”,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10.《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期,正是北宋统治者覆灭前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这幅画在北宋遗民的眼中有特殊的意义,让他们回首故土,仿佛又回到北宋曾经的繁华,内心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沧桑之感。标题醒目,既能吸引读者,又准确地揭示出了《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11.汴河的历史,汴河在宋王朝漕运方面成为生命线的原因,汴河在宋王朝漕运方便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12.第③段加点的词语“常常”是指“时常,经常”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句中是说每年自春到冬,经常需要在汴河河口均调水势,但不表示总是需要,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3.作者通过举这些确切的数字,来直观准确地凸显在宋王朝汴河担负的运输任务最重,是漕运中的重中之重,增强了说服力。
14.一方面凸显了汴河在宋王朝漕运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赞美了汴河这条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