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昆明的雨》跟踪学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昆明的雨》跟踪学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1: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5分)
乍( ) 鲜腴( )  篱笆( ) 扳尖( )??? 缅桂( )?
?绿釉( )? 青头菌( ) 辟邪( )? 八卦( )? 吆喝( )
?暮年( )?一碟( )??? 饱涨( )? 苔痕( )?密匝匝( )?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
B.他讲起话来总是连绵不断的,让人无法插上一句。
C.一声巨响,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据调查,我国超 80%左右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 B 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地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4.文学常识填空。(7分)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 . . 。代表作品有 等。
本课中的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分别出自 的 《 》和 的《 》。
5.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4分)
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课文题目是“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4分)

7.赏析下列句子。(4分)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 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8.“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了课文第3段和第12段,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吧。(4分)


9.作者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能说说“那天的情味”指什么吗?(4分)

10.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昆明的雨”为题,是否怀念的就是昆明的雨?(2分)

11.《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始何体现“以小见大”的。(3分)

拓展阅读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得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原文有删改)
12.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3.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在本文中,作者写了哪些事物?(3分)

14.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本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品赏作者的散文的独特韵味。(4分)

《昆明的雨》跟踪学习
1. zhà yú lí ba bān miǎn yòu jūn bì?ɡuà yāo mù diézhǎnɡ hén zā?
2.B(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多用来形容山脉、河流、雨雪等,不能形容人讲话。)
3.B(A.前后矛盾,可删去“超”或“左右”;C.缺少主语,可去掉“通过” 或“使”;D.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可删去“但”。)
4.(1)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受戒》《大淖纪事》
(2)杜甫的《春望》和陶渊明的《读<山海经>》
5.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使我们只是一片树叶, 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
6.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1)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2)“爬”“遮 ”等动词,将木香拟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第3段从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9.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10.“昆明的雨”是作者对昆明的爱的感情寄托载体。作者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11.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12.①翠湖给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②作者在翠湖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生活态度;③分别三十八年,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
13.①翠湖给昆明人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②翠湖的大小、深浅、水清,堤上的垂柳,湖中的水浮莲、红鱼等;③作者去翠湖图书馆看书,这里有古老有趣的借书手续和以意为之的管理员。
14.示例:“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作者自己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个比喻俗,却仍用它比喻翠湖,一句“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透着无奈,又有一丝俏皮,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