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分)
(1)东皋薄暮望 薄:
(2)徙倚欲何依 徙倚:
(3)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历历:
(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
(6)长河落日圆 长河:
(7)来从楚国游 从:
(8)仍怜故乡水 怜:
(9)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
(10)几处早莺争暖树 暖树: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两人都是唐代诗人。
B.律诗一般为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依惯例要求对仗。
C.唐代诗人中,“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甫。
D.“日暮乡关何处是”中的“乡关”指家乡。
3.默写。(10分)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写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 ”。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4.下列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2分)
A.萧关逢候骑 B.长歌怀采薇
C.月下飞天镜 D.属国过居延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12分)
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3分)
6.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7.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颈联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首联“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10分)
9.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就其中的“景”与“情”作简要赏析。(4分)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旷荡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诗中的“芳草”不光是自然界中的“芳草”,它已经成为经典的文学意象,古诗词中一提到“芳草”往往和离愁别绪有关。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10分)
12.“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3.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也有人认为它描写的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14.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路上所见景物很多,为什么偏要写“蓬”“雁”?(4分)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10分)
1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除”,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4分)
★16.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云生结海楼”中的“生”写成“升”,请向他们解释这里为什么用“生”。(4分)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10分)
18.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颔联。(4分)
19.尾联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4分)
2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都突出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中的“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湖东”点明诗人所处位置,与首联呼应。
拓展阅读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1.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2.本诗为“盛唐绝作”,展现出诗人“俱臻绝顶”的艺术表现力,试从炼字的角度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
《唐诗五首》跟踪学习
1.(1)接近 (2)徘徊 (3)飘飘荡荡的样子 (4)分明的样子 (5)草木茂盛的样子 (6)指黄河 (7)往 (8)喜爱 (9)刚刚 (10)向阳的树
2.C(“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3.(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3)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B(“采薇”意为“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5.“望”既写出了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6.这两句诗化用了伯夷和叔齐的典故,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惆怅、孤寂的情怀。
7.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8.B(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出诗人郁闷、孤单的心情,而不是“喜悦的心情”。)
9.“历历”是分明的样子,“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描绘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象。两个叠词,声调铿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用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11.B(颈联中“芳草萋萋”并不是指“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指草木茂盛。)
12.“单”字写轻车简从,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寂之情。
13.示例一:同意“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因为诗人此次出使的心情孤寂难言,广阔沙漠中的“孤烟”和“落日”让人更加孤独,让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
示例二:同意“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诗人看到大漠的孤烟直上,长河落日的浑圆,孤寂的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
14.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诗人的漂泊不定,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5.不同意,“送别”二字不可删。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同。常见的送别诗多以友人送别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构思巧妙,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16.①“生”意为“产生,发生”,写出诗人仰望天空,看到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②“升”意思是“由低往高移动”,不能展现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诗人在长江两岸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特有景色。
17.C(“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有误,诗人并未直接抒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18.“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暖树”对“春泥”,由此可知,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图。
19.“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胜收。
20.C(“白沙堤”不能体现西湖早春特点。)
★21.王维这首《观猎》,以一个“猎”字贯串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这组将军狩猎图又分为出猎图和猎归图。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心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2.示例一:“疾”,敏锐、锐利。青草枯黄使得老鹰目光更为锐利,写出了老鹰发现猎物的敏捷,衬托了将军打猎时矫健豪迈的形象,暗示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轻”,轻快。冰雪融化后追击猎物,战马奔驰格外轻快,形象地刻画出将军打猎时矫健豪迈的英姿,表现了将军打猎时轻松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