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1: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默写填空。(4分)
(1)《与朱元思书》中的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领。
(2)《与朱元思书》中的“ , ”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天山共色 共色:
(2)从流飘荡 从:
(3)皆生寒树 寒树:
(4)争高直指 直指:
(5)泉水激石 激:
3.解释下列通假字。(4分)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4.解释下列加点词。(8分)
(1)绝
①天下独绝
②哀转久绝
③绝 多生怪柏
④沿溯阻绝
(2)净
①风烟俱净
②亭亭净植
(3)自
①自富阳至桐庐
②自非亭午夜分
5.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4分)
(1)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 )
(2)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 )
(3)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 )
(4)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 )
课内精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21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分)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分)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分)
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请分析好在哪里?(4分)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4分)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第①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拓展阅读
(一)
余年二十有五,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召,由武林下“江山船”,过富春山,登子陵①钓台。台在山腰,一峰突起,离水十余丈。岂汉时之水竟与峰齐耶?月夜泊界口②,有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景宛然。黄山仅见其脚,惜未一瞻面目。
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弹丸小邑,民情淳朴。近城有石镜山。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俗传能照前生。黄巢至此,照为猿猴形,纵火焚之,故不复现。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注释】①子陵:东汉隐士严光的字。②界口: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也。
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惜未一瞻面目( )
(2)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
1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
★13.本文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作者在描绘其特点时运用了不同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
(二)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之,谓为“吴均体”。
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卒,时年五十二。
(选自《梁书·吴均传》)
【注释】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
14.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生寒树 家世寒贱
B.好事者或敩之 好鸟相鸣
C.引兼记室 下车引之
D.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 使撰《通史》
1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梁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
17.结合选文,评价吴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
1.(1)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2)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2.(1)同样的颜色 (2)跟、随 (3)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4)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5)冲击,撞击
3.(1)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同“返”,返回
4.(1)①独一无二 ②声音停止,消失 ③极
④断绝 (2)①消失 ②洁净 (3)①从 ②如果
5.(1)向东或向西 (2)飞奔的马 (3)使……平息 (4)高
6.(1)(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2)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而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7.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却有运动感;山本无生命,却像有了争胜之心。这样不但写出了山之多、山之高,突出了山之奇,也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8.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B(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辨,表现出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
10.(1)看、观赏 (2)表示约数,大概、左右
11.亭子左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就像一扇屏风,发出的青光润滑细腻,可以照见人影。
12.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
★13.《与朱元思书》中的山高而奇,文章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山人格化,写其争着向高远处伸展。本文的山重点表现其高,主要通过直接描写,写山离水面高出十多丈。
【参考译文】我二十五岁那年,接受徽州绩溪县克县令的聘任,从杭州(杭州旧称武林)乘坐“江山船”(旧时的花船),经过富春山的时候,我登上了子陵钓台。钓台建在半山腰,一峰突起,距离水面约十多丈。难道在汉代,江水竟与山峰是平齐的吗?在一个月夜,我们的船停泊在了浙江与徽州的交界地带,界口设了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仿佛是吟咏当时的意境。只从黄山脚下经过,可惜没能一睹全貌。
绩溪县城坐落在群山之中,弹丸小城,民风淳朴。县城附近有一座石镜山。沿着弯曲的山道曲曲折折行走一里左右,就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流水,山中林木湿润,草叶青翠欲滴。继续向高处走直至山腰,有一座方形石亭,石亭四面皆是悬崖峭壁。亭子左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就像一扇屏风,发出的青光润滑细腻,可以照见人影,传说可以照出人前世的模样。黄巢到此地,石屏照出一副猿猴的嘴脸,他一怒之下放火焚烧,石屏显形的传说再不复现。
14.D(A.使人心生寒意/贫寒;B.喜爱/美丽的;C.引荐/拉;D.派人做事,差遣,指派。)
15.梁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16.高祖认为此书不符合事实,派中书舍人刘之遴责问他数十条,他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17.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社会底层。其诗文工于写景,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文风。
【参考译文】吴均的字叫叔庠,是浙江吴兴故鄣人。家里世代贫寒低贱,到吴均爱好学习有卓越的才能。沈约曾经见到吴均写的文章,相当地称颂赞赏。天监初年,柳恽作吴兴太守,招他为文官,每天请他作诗。吴均文体清拔有古人之气,很多人效仿他,称为“吴均体”。
建安王伟为扬州刺史,提拔吴均兼记室,掌管文书之事。王伟迁任江州刺史,吴均补任国侍郎,兼任府城局。吴均回京城后被除授为奉朝请。在这以前,吴均上表请求编撰《齐春秋》。书写成后进呈给高祖,高祖认为此书不符合事实,派中书舍人刘之遴责问他数十条,他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高祖下命令把书交尚书省焚毁,吴均也因此而被免职。不久高祖又下命令召见吴均,派吴均撰写《通史》,起自三皇,讫于齐代,吴均起草本纪、世家已经完毕,只有列传还未完成。吴均去世时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