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22:5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 学 目 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取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我们的六朝古都,自古繁华。我沉醉在秦淮河的烟波里,我流连在夫子庙的人潮里。今天的南京,与世界共进,正在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和力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在那惨痛的岁月里,我们的同胞惨遭杀戮,我们的古老文明遭受蹂躏。我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 堂 导 入
课 堂 导 入
课 堂 导 入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作 家 作 品
文 题 解 读
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写 作 背 景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全国人大立法并按照国际惯例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设立国家公祭鼎。
这座公祭鼎外形的每一处都有特殊含义:仅以鼎身和底座为例,重达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达1213公斤。在我国使用鼎来纪念南京大屠杀,体现了国家的礼仪,庄重而肃穆。
写 作 背 景
由旅日华侨捐铸南京和平大钟委员会捐资,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设计、铸造。
钟体外形为仿明式青铜古钟,呈深古铜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独特的泥范工艺浮雕,完全由民间艺人手工铸就。
钟体高3米,钟纽蒲牢0.66米,采用醒狮造型。下摆口径为1.937米,钟体总重量为6.6吨。
钟名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写 作 背 景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文 体 常 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文 体 常 识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如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主要
内容
篇幅
表达
方式

一般
较弱(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故事,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记叙、议论为主
1、重点字音
基 础 积 累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dǐnɡ
shānɡ
zhōnɡ

cuàn

dùn
shǐ
mínɡ
miǎn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2、词语释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
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基 础 积 累
2、词语释义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基 础 积 累
2、词语释义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基 础 积 累
整 体 感 知
1、通读全文,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2.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阅读全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其思路。
引述新闻事件:国家公祭日
点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牢记历史
“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关系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历史不应该被扭曲
引述报道、权威人士言论
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
呈现观点
阐述观点
强化观点
3.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①):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
第二部分(②-④):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
第三部分(⑤-⑥):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的和平。
合 作 探 究
1、文章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感受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气氛的肃穆与庄严。
2、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4.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5.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结合第5段内容,说说“80年,沧海桑田”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①通过80年的不懈努力,南京已从“恐怖之城”变成了“和平之城”;②南京,始终热爱和平,追求和平,践行和平。
作用:①引出下文对南京今昔的对比;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南京的巨大变化。
7、第五段中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8、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②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9、读第⑥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0、谈谈你对结尾句“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样走”的理解。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昔日的中国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我们要明确今后的道路:永远不忘国耻,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
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行公祭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课 堂 总 结
写 作 特 色
1、运用对比。
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写 作 特 色
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拓 展 延 伸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背景】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振兴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国家公祭鼎为古鼎形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铭文采用骈文体,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拓 展 延 伸
【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拓 展 延 伸
【参考译文】气魄恢宏我华夏,千年文明灿如花。仁爱风仪传远方,威德教化如大道。延及近代苦难始,积贫积弱陷沼泽。天下九州俱动荡,光阴百年土沦丧。日寇侵华滔天罪,毁我南京金陵城。黎民百姓遭洗劫,无辜苍生被屠杀。三十余万死者冤,四十多天江城恨。日月悲光华惨淡,全世界为之震惊。侵略者残暴如兽,诸罪行闻所未闻。同胞们何罪之有,只在于国家多难。军与民奋起抵抗,拿起枪战鼓擂响。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御敌义无反顾。甘洒热血献生命,浩然正气冲云霄。多年硝烟终清扫,天地改变换新颜。一九四五胜利后,建立共和更制度。历史清晰且真切,警醒后人以为戒。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尊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永不忘记此誓言,全球和平是祈愿。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慰英灵。
拓 展 延 伸
2、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二〇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拓 展 延 伸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砥砺前行
板 书 设 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引出话题,表达观点: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引述事实,证明观点
总结全文,强化观点: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铭记历史 维护和平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
爱好和平的人们警惕日本右翼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