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基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溃退(kuì) 要塞(sài) 仲裁(zhōng) 锐不可当(dāng)
B. 桅杆(wéi) 浩瀚(hàn)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
C. 翘首(qiào) 酷似(kù) 悄然(qiǎo) 屏息敛声(bǐng)
D. 颁发(bān) 凛冽(lǐn) 着陆(zháo) 眼花缭乱(liáo)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泄气 督战 建树 摧枯拉朽
B. 潇洒 轻盈 新秀 如梦初醒
C. 咆哮 紧绷 默契 一丝不苟
D. 遗嘱 娴熟 凛洌 震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观看《一着惊海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的艰辛与荣耀。
B.为了防止这类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C.我国自主研制的歼-20隐身战斗机,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卓越实力。
D.能否熟练运用新闻体裁写作,是衡量八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注重“瞬间”的捕捉,常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事件的精彩片段,如《“飞天”凌空》。
B.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
C.通讯比消息更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表达,可完整展现事件过程或人物精神,如《一着惊海天》。
D.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指正文按照“背景—主体—导语”的顺序展开,越往后内容越重要。
5.关于新闻体裁特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以“快”“准”“简”为特点,主要报道事件的核心信息,不追求细节描写。
B.新闻特写聚焦事件中的某一场景或瞬间,通过生动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事件通讯以报道人物事迹为主,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其精神品质,与人物传记完全相同。
D.新闻花絮多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趣味或温情片段,能丰富新闻的内容与感染力。
6.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命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东舰”的命名,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寄托着对海军发展的期许。
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就是齐国、鲁国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③从历史角度看,山东沿海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海防的重要地带,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
④此外,山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我国海防的关键区域。
⑤近代以来,山东人民也在海防斗争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为保卫国家主权作出贡献。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⑤④① C.②③⑤④① D.②③④⑤①
7.阅读下面新华社新闻,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5分)
①新华社2025年5月18日电 5月18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从海南三亚启航,奔赴南海某海域执行深海科考任务。
②“本次科考聚焦南海深海生态系统与矿产资源勘探,计划下潜20次,最大下潜深度将突破4500米。”“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周智强介绍,“为应对深海高压、低温等复杂环境,我们对潜水器的耐压壳体、生命保障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确保科考安全高效。”
③据悉,“深海勇士”号自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下潜150余次,获取了大量深海生物样本与地质数据,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2分)
(2) 任务二:若你是新华社记者,准备采访周智强总设计师,请根据新闻内容拟写3个采访问题。(3分)
二、阅读与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甲】
我国“深海勇士”号完成今年首次深海科考
新华社三亚5月28日电 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于5月28日上午完成今年首次深海科考任务,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母港①。本次科考历时10天,“深海勇士”号共完成12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4632米,创下今年以来该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纪录②。科考团队在南海冷泉区发现了3种新型深海生物,采集了近百份岩石、沉积物样本,并拍摄了大量深海生态视频,为研究南海深海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数据③ 。 “此次科考不仅突破了技术难点,更填补了我国南海冷泉区研究的部分空白。”科考团队负责人李教授表示,后续将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推动深海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④ 。
【乙】
“深海勇士”号:中国深海科考的“钢铁卫士”
新华社三亚5月28日电 随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稳稳停靠在三亚母港,我国今年南海深海科考任务圆满收官①。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深海勇士”号过硬的技术实力与科考团队的不懈努力。“深海勇士”号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钛合金耐压壳体,可承受4500米深海的高压环境,比国际同类潜水器重量轻30%,灵活性更强②。其搭载的高清摄像系统、机械臂等设备,能精准完成生物采集、样本获取等任务,曾多次在深海科考中“立下战功”③。自2020年服役以来,“深海勇士”号已累计下潜162次,足迹遍布南海、太平洋等海域,获取了大量珍贵数据④。“它就像深海里的‘钢铁卫士’,带着我们探索未知的深海世界。”潜水器驾驶员王师傅的话语中满是自豪⑤ 。
8.两则短文均属于______(填“广”或“狭”)义的新闻;【甲】文的导语是第______句,结语是第______句;【乙】文中介绍“深海勇士”号技术特点的句子是第______句。(4分)
9.两则短文开头的黑体字部分(“新华社三亚5月28日电”)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10.【甲】文导语中“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1.【甲】文中“本次科考历时10天,‘深海勇士’号共完成12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4632米”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2.【乙】文中称“深海勇士”号为“钢铁卫士”,请结合文本说说原因。(2分)
(二)阅读《“飞鲨”击空——歼-15舰载机空中演练纪实》,完成下面小题。(14分)
①渤海某海域,晨曦微露。辽宁舰甲板上,身着橙色马甲的地勤人员来回穿梭,检查设备、调试参数,为歼-15舰载机的空中演练做最后准备。停机坪上,5架银灰色的歼-15战机如蓄势待发的猎鹰,机翼下的导弹泛着冷光。
②“起飞!”上午8时整,塔台指令传来。第一架歼-15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海天,尾焰将甲板烤得发烫。战机缓缓滑向跑道尽头,猛地加速,瞬间离地,像一道银色闪电刺破晨雾,直冲云霄。甲板上,地勤人员挥舞着绿色旗帜,目送战机远去。
③空中演练随即展开。只见歼-15战机在蓝天中灵活翻转,时而爬升,时而俯冲,时而以“编队队形”掠过海面。阳光洒在机身上,勾勒出流畅的线条;机翼划过空气的“呼啸声”,在海天间回荡。其中一架战机突然加速,机身与水平面呈45度角,完成了难度极高的“俯冲射击”模拟动作,精准锁定“目标”后迅速拉升,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④“好!漂亮!”塔台内,指挥员紧盯屏幕,忍不住赞叹。雷达显示,5架歼-15的飞行轨迹精准无误,彼此间距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展现出高超的协同作战能力。
⑤上午10时30分,演练进入返航阶段。第一架歼-15调整姿态,缓缓降低高度,对准辽宁舰的甲板。随着“咚”的一声轻响,战机后轮稳稳触地,机身微微震动后迅速滑行,最终停在指定位置。地勤人员立刻围上前,检查战机状态,为下一轮演练做准备。
⑥“此次演练检验了舰载机的空中作战能力与甲板保障效率。”演练总指挥张将军表示,“每一次起飞与降落,都是对飞行员技术与勇气的考验,更是中国海军实力的展现。”
13.这则新闻特写用“‘飞鲨’击空”为题,有何用意?(4分)
14.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写“准备—起飞—演练—返航”,脉络清晰。
B.第①段对甲板环境与战机的描写,为下文演练的展开做了铺垫。
C.第③段通过动作描写与听觉描写,展现了歼-15演练的精彩与惊险。
D.文章仅通过指挥员的赞叹侧面烘托演练成功,未直接描写飞行员的表现。
15.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战机缓缓滑向跑道尽头,猛地加速,瞬间离地,像一道银色闪电刺破晨雾,直冲云霄。(赏析加点的比喻句)
(2)甲板上,地勤人员立刻围上前,检查战机状态,为下一轮演练做准备。(描写地勤人员的动作有什么作用?)
16.歼-15空中演练从起飞到返航仅2个多小时,作者却能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全过程,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通讯,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深海“探宝人”——记“深海勇士”号科考团队
①2025年5月的南海,波涛汹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舱门缓缓关闭,驾驶员陈明深吸一口气,按下下潜按钮。舱外,海水从湛蓝逐渐变为深蓝,最后陷入一片漆黑——这里是4500米深的深海,压力相当于450个大气压,足以将钢铁压变形。
②“目标冷泉区,还有50米到达预定位置。”陈明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到甲板指挥台。屏幕上,潜水器搭载的机械臂灵活转动,像一只精准的“手”,缓缓靠近一块覆盖着白色生物的岩石。
③“发现未知生物!”当机械臂将一只通体透明、长着细长触手的生物放入样本箱时,甲板上的科考团队爆发出小声的欢呼。这是本次科考发现的第二种新型深海生物,对研究冷泉区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④“深海科考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科考团队负责人李教授说。去年一次下潜中,潜水器的机械臂突然故障,陈明凭借多年经验,手动操控设备,最终成功取回样本,避免了数据丢失。“每一次下潜都有未知风险,但我们从没想过放弃。”
⑤为了这次科考,团队准备了整整半年。他们查阅了近30年的南海地质资料,多次模拟深海环境测试设备,甚至在陆地上反复演练样本采集流程。“深海环境复杂,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教授指着桌上的厚厚的科考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⑥当“深海勇士”号完成第12次下潜,带着近百份样本返回母港时,陈明的脸上满是疲惫,却难掩兴奋:“每次从深海回来,都像带了一份‘深海宝藏’。这些样本背后,是中国深海科学的新可能。”
⑦如今,“深海勇士”号的科考数据已被用于3项国家级研究项目,而陈明和团队又开始筹备下一次深海之旅。“只要能为国家的深海研究多做一点贡献,再苦再累都值得。”陈明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深海科考人的心声。
17.请从新闻语言“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这是本次科考发现的第二种新型深海生物,对研究冷泉区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8.文章多次引用科考人员的话语,有什么用意?(至少答出3点)(3分)
19.文章第④段回忆去年机械臂故障的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
20.结合全文,说说“深海探宝人”这个标题的含义。(4分)
三、写作与表达(40分)
2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新闻体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体裁,记录学校或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某件事、某个精彩瞬间(如运动会夺冠、科技节展示、社区志愿服务等)。
要求:①自拟标题(消息需包含“何人+何事”要素);②符合所选体裁特点(消息需有导语、主体,特写需聚焦瞬间,通讯需展现事件或人物精神);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B(3分) 解析:A项“仲裁”的“仲”读“zhòng”;C项“翘首”的“翘”读“qiáo”;D项“着陆”的“着”读“zhuó”;B项注音均正确。
2. D(3分) 解析:D项“凛洌”应为“凛冽”,“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A、B、C项书写均正确。
3. C(2分) 解析: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D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C项无语病。
4. D(2分) 解析:新闻“倒金字塔结构”指正文按照“导语—主体—背景”的顺序展开,越靠前内容越重要,D项表述错误;其余选项均符合文学文化常识。
5. C(2分) 解析:事件通讯以报道事件为主,通过事件展现人物精神,与以记录人物生平为主的“人物传记”不同,C项表述错误;其余选项均符合新闻体裁特点。
6. C(3分) 解析:先追溯山东的历史文化(②),再从历史角度说明山东的海洋文化与海防地位(③⑤),接着补充地理位置的重要性(④),最后总结命名的意义(①),逻辑顺序为②③⑤④①,故选C。
7. (1) 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5月18日从三亚启航执行南海深海科考任务(2分,包含“主体(深海勇士号)+时间(5月18日)+地点(三亚)+事件(启航执行南海科考任务)”,语句通顺即可。)
(2) 示例:①周总设计师,本次科考聚焦南海深海生态与矿产资源勘探,您认为这两项任务对我国深海研究有什么特殊意义?②为应对深海复杂环境,团队对潜水器的耐压壳体和生命保障系统做了哪些具体升级?③“深海勇士”号已累计下潜150余次,未来它还将在哪些领域继续发挥作用?(3分,每问1分,围绕新闻内容设计问题,符合采访语境即可。)
二、阅读与理解(42分)
(一)两则消息阅读(13分)
8. 广;①;④;②③(4分,每空1分。解析:两则短文包含消息、特写元素,属于广义新闻;【甲】文导语概括核心事件(①),结语交代后续计划(④);【乙】文②③句介绍潜水器的技术特点。)
9. 是“电头”(1分);作用:标明新闻的发布机构(新华社)、发布时间(5月28日)和地点(三亚),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与权威性(2分)。(3分,明确电头概念,结合新闻特点分析作用即可。)
10. 不能删去(1分);“我国自主研发的”强调了“深海勇士”号的国产属性,体现我国深海科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删去后无法突出这一重要信息,不符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1分)。(2分,从“体现自主创新”“保证语言准确”角度分析,逻辑清晰即可。)
11.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通过“10天”“12次”“4632米”等具体数据,准确直观地展现本次科考的时长、下潜次数与深度,体现科考任务的艰巨与成果显著(1分)。(2分,说明方法判断准确,作用分析贴合文本即可。)
12. ①“深海勇士”号采用自主研发的钛合金耐压壳体,能承受深海高压,技术过硬;②搭载高清摄像系统、机械臂等设备,可精准完成科考任务;③服役以来多次下潜,获取大量珍贵数据,为深海研究保驾护航(答出两点即可,2分)。
(二)新闻特写《“飞鲨”击空》阅读(14分)
13. ①“飞鲨”是歼-15舰载机的昵称,“击空”概括了战机空中演练的核心事件,标题简洁明了,点明特写对象与内容(2分);②运用比喻,将歼-15比作“飞鲨”,生动形象地突出战机的迅猛与威力,吸引读者兴趣(2分)。(4分,从“点明内容”“修辞效果”两方面分析,语句通顺即可。)
14. D(2分) 解析:文章第②段“第一架歼-15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海天……瞬间离地”、第⑤段“战机后轮稳稳触地……最终停在指定位置”均直接描写飞行员的操作与战机表现,D项“未直接描写飞行员的表现”表述错误。
15. (1) 将“歼-15离地瞬间”比作“银色闪电”(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战机起飞时的速度之快、姿态之迅猛,凸显其强大的爆发力与威慑力(1分)。
(2) 通过“围上前”“检查”等动作描写(1分),展现地勤人员工作的及时、细致,侧面烘托演练组织有序、保障高效,也体现团队协作精神(1分)。(共4分,每小题2分,赏析结合语句内容与表达效果即可。)
16. ①写作时可按时间顺序梳理事件,如文中“准备—起飞—演练—返航”,脉络清晰;②聚焦关键环节,对重要场景(如起飞、俯冲、返航)进行细致描写,次要内容简要带过;③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视觉、听觉、动作),让读者如临其境;④适当引用人物语言(如指挥员赞叹、总指挥总结),丰富内容,增强真实性(答出两点即可,4分)。
(三)通讯《深海“探宝人”》阅读(15分)
17. ①“第二种”明确了新型深海生物的发现数量,准确说明本次科考的成果,避免歧义(2分);②“重要意义”精准概括该生物对冷泉区生态研究的价值,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符合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2分)。(4分,从“数量准确”“程度恰当”角度分析,结合语境即可。)
18. ①引用科考人员的话,增强通讯的真实性与现场感;②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与精神品质(如陈明的兴奋、李教授的严谨);③补充事件细节(如机械臂故障的应对),丰富内容;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故事更具感染力(答出三点即可,3分)。
19. ①通过回忆机械臂故障的往事,补充交代深海科考的风险,体现任务的艰巨(2分);②突出陈明的经验丰富与沉着冷静,以及团队“不放弃”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2分)。(4分,从“补充背景”“塑造人物”两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20. ①表层含义:科考团队驾驶“深海勇士”号下潜深海,采集生物样本、地质数据等“深海宝藏”(2分);②深层含义:团队探索深海未知领域,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挖掘“知识宝藏”,体现他们对科学的执着与为国家贡献的精神(2分)。(4分,结合“探宝”的“物质宝藏”与“精神/知识宝藏”两层含义分析,贴合文本即可。)
三、写作与表达(40分)
评分标准
优秀(34-40分) 1. 标题恰当(消息含“何人+何事”,特写/通讯贴合主题);2. 符合所选体裁特点(消息有完整的导语、主体;特写聚焦瞬间,细节生动;通讯展现事件或人物精神);3. 内容具体,情感真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4. 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字数≥5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良好(28-33分) 1. 标题较恰当;2. 基本符合体裁特点,核心要素完整;3. 内容较具体,有一定情感,有简单描写;4. 语句基本通顺,结构较完整,字数达标,无真实信息泄露。
合格(22-27分) 1. 标题基本恰当;2. 体裁特点不明显,核心要素有缺失;3. 内容简略,情感表达模糊,描写少;4. 语句基本通顺,结构不够完整,字数接近5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待改进(22分以下) 1. 标题不恰当或无标题;2. 偏离所选体裁,内容混乱;3.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4. 字数<450字,或泄露真实信息。
范文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