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单元测试·基础卷)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阙处(quē) 曦月(xī) 属引(zhǔ) 略无阙处(quē)
B.素湍(chuǎn) 飞漱(shù) 藻荇(xìng) 林寒涧肃(jiàn)
C.轩邈(miǎo) 横柯(kē) 戾天(lì) 千转不穷(zhuǎn)
D.缥碧(piāo) 桐庐(lú) 萋萋(qī) 沉鳞竞跃(lí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决。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良多趣味(良好)
B.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互相轩邈(高)
C.晓雾将歇(消散)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D.夕日欲颓(颓废)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其中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颈联和颔联必须对仗。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
D.吴均的山水小品文风格清新秀丽,语言生动形象,《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并称为“吴均三书”,对后世山水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山水散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山川景物的细致刻画,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②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借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③它不仅能让读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与秀丽,还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④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散文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佳作。
⑤这些作品或清新明快,或深沉厚重,风格各异,却都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⑤②
6.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填空。(8分)
(1)曹操《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两句是“ , 。”
(2)王维在《使至塞上》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高度概括山水特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绩在《野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7.“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学校正开展“家国情怀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7分)
(1)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2分)
(2)为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請你搜集中国古代体现家国情怀的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位置。(2分)
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
故事 岳飞精忠报国
②
(3)感悟家国情怀(3分)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研、教育等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请你对这种行为加以评论(100字左右,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二、阅读与理解(45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15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8.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注停顿(标一处)。(1分)
此 岩 既 高 加 以 江 湍 纡 回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 (4)径黄牛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江水,写法和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12.两文结尾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引用歌谣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11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吾昔自杭移高密①,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②,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③,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驾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昔游,真如梦尔。
(苏轼《书游垂虹亭》)
【注释】①高密:地名,今属山东。②湖:指湖州,今属浙江。③异物:指去世。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14.给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坐 客 欢 甚 有 醉 倒 者 此 乐 未 尝 忘 也
15.【甲】【乙】两文都写了苏轼的夜游经历,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3分)
16.如果要将这两篇文章推荐给以下一个栏目,最适合的是哪一项?请说明理由。(4分)
A.《文化中国》(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展现文人精神世界)
B.《自然探秘》(探索自然奥秘,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C.《美食寻味》(寻访各地美食,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
D.《科技前沿》(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展望科技发展未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②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注释】①玄灞:指灞水,因水色深绿而得名。②辋水: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南。③夜舂:夜晚用杵臼捣谷(的声音)。④曩昔:从前。⑤青皋:青草地。⑥朝雊:早晨野鸡鸣叫。
17.下列各组加点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故山殊可过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山僧饭讫而去
C.晓雾将歇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D.夕日欲颓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18.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足 下 方 温 经 猥 不 敢 相 烦 辄 便 往 山 中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在横线分别填上合适内容。(2分)
与山僧饭讫① ,② 憩感配寺。
备选项:A.后 B.前
20.陶弘景和王维在文中都描绘了自然之景,他们笔下的景物各有特点,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乙】文中王维邀请裴秀才迪春天同游,他是如何说服对方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四)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5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心境,“薄暮”营造出苍茫的氛围,“徙倚欲何依”表现出诗人孤独彷徨的状态。
B.颔联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图,“皆”“唯”二字,突出了秋色的浓重和夕阳余晖的萧瑟,画面感极强。
C.颈联转而描写人物活动,牧人驱犊、猎马带禽,动态的场景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周围人互不相识,只能借“长歌怀采薇”抒发对古代隐士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23.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4.作文
一句鼓励的话语,能让困境中的人重拾信心;一次温暖的陪伴,能让孤独的人感受到慰藉;一处美丽的风景,能让疲惫的人得到治愈……生活中,总有一些“馈赠”,悄悄改变着我们的心情,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请以“那份特别的馈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如写作需要,请使用化名;④力求内容具体,描写细致,感情真挚。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2分)A 【解析】B项“素湍”的“湍”应读“tuān”;C项“千转不穷”的“转”是通假字,应读“zhuàn”;D项“缥碧”的“缥”应读“piǎo”。
2.(2分)D 【解析】A项“夹岸高山”前缺少逗号(原文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B项“哀转久决”应为“哀转久绝”;C项“从流漂荡”应为“从流飘荡”。
3.(2分)C 【解析】A项“良多趣味”的“良”应解释为“甚,很”;B项“互相轩邈”的“轩”应解释为“向高处伸展”(“轩邈”为并列结构,均为动词);D项“夕日欲颓”的“颓”应解释为“坠落”。
4.(2分)A 【解析】B项“唐宋八大家”是散文流派,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属于词坛范畴,且选项未紧扣“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核心,逻辑偏移;C项《使至塞上》是五言律诗,并非七言律诗;D项“吴均三书”并非公认文学术语,属于过度概括,《与朱元思书》是其代表作,但“三书”并称无权威依据。
5.(2分)A 【解析】④句总起“山水散文的重要地位”,为首句;①句承接④句,解释山水散文的内容与主旨;③句进一步说明山水散文的作用;②句举吴均《与朱元思书》为例,印证前文;⑤句总结山水散文的风格与情感,为末句。
6.(8分,每空1分)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二者均为点明主旨的核心句)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7分)
(1)(2分)示例1:家国情怀是心中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家国担当是肩上的脊梁,扛起时代之责。(比喻、对偶)
示例2:以青春之名,赴家国之约;以赤子之心,筑复兴之梦。(对偶)
(2)(2分)①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②示例:文天祥抗元拒降/林则徐虎门销烟
(3)(3分)示例:这种“归国奉献”的行为值得高度赞扬。年轻人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体现——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先进技术与知识,更传递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国家需要人才的关键时期,这种选择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为祖国科研、教育事业注入动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二、阅读与理解(45分)
(一)(15分)
8.(1分)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
9.(4分,每空1分)
(1)阙:同“缺”,空隙、缺口
(2)溯:逆流而上
(3)奔: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
(4)径:经过,行经
10.(4分,每句2分)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非”“亭午”“曦”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南岸山峦重重叠叠,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人背着刀、牵着牛。(“重岭叠起”“负”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11.(4分)①写法上:【甲】文运用对比、夸张(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文运用比喻(如“色如人负刀牵牛”);②内容上:【甲】文侧重描写不同季节江水的特点(夏水湍急、春冬清澈、秋江凄寒),【乙】文侧重描写江水“纡回”的特点,以及江水与黄牛岩的关联(因江湍纡回,故“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2.(2分)①侧面烘托:【甲】文引用渔歌烘托三峡秋景的凄清悲凉,【乙】文引用行者谣烘托江水纡回的特点;②增强真实性与文学性:歌谣为民间流传,让描写更贴近生活,同时增添文章的韵律感与感染力。
(二)(11分)
13.(2分,每空1分)
(1)念:考虑,想到
(2)遂:于是,就
14.(2分)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15.(3分)【甲】文夜游承天寺,苏轼借“闲人”二字,抒发了贬谪后的豁达旷放(虽有孤寂,却能从月色中寻得乐趣);【乙】文回忆松江夜游,苏轼通过对比“昔游之乐”与“今人物皆非”(友人去世、亭台被毁),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与伤感。
16.(4分)选A。理由:两篇文章均为苏轼的经典散文,【甲】文借夜游赏月表达文人的精神境界,【乙】文通过回忆夜游抒发人生感悟,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人情怀;栏目《文化中国》“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展现文人精神世界”的定位,与两篇文章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而B(自然探秘)、C(美食寻味)、D(科技前沿)均与文章主题无关。
(三)(14分)
17.(2分)D 【解析】A项“之”:的(助词)/无实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动词)/和(介词);C项“歇”:消散(动词)/“不急之务”:不重要的事(名词短语);D项“欲”:将要(副词)/“可”:可以(副词),二者均表状态,用法一致。
18.(2分)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19.(2分)①A(后);②B(前)
【解析】原句逻辑:先在感配寺休息,再与山僧吃饭,饭后离开。故应为“与山僧饭讫后,前憩感配寺”。
20.(4分)①陶弘景笔下的景物:色彩鲜明(“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动静结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尽显山川之“奇”,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自得与惋惜;②王维笔下的景物:冬夜之景静谧清幽(“清月映郭”“寒山远火”“吠声如豹”),春日之景生机盎然(“草木蔓发”“轻鲦出水”“白鸥矫翼”),既表达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也暗含对友人同游的期盼。
21.(4分)①先述现状:说明自己因“足下温经”,未贸然打扰,显尊重;②再绘美景:详细描绘冬夜山中清幽之景与春日生机之景,以“深趣”吸引对方;③最后点出知己之谊:强调“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暗示只有裴秀才能懂此中乐趣,激发对方共鸣。
(四)(5分)
22.(2分)B 【解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的“皆”“唯”,突出的是秋色的“广阔”与夕阳余晖的“遍洒”,营造的是静谧苍茫的氛围,而非“萧瑟”。“萧瑟”是颈联后诗人因“无相识”产生的心境,并非颔联景物的特点。
23.(3分)①首联“徙倚欲何依”,写诗人徘徊无措,表达孤独彷徨之情;②颔联、颈联描绘秋日山林与农人归家之景,诗人沉浸于自然与生活气息中,心境稍缓;③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诗人与世人无共鸣,最终转向对古代隐士的向往,抒发隐逸之志与对现实的超脱。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4.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细节生动,能紧扣“特别”展开(如馈赠的特殊性、对成长的影响);语言流畅,有文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45-50分
二等 立意明确,中心较突出;内容较具体,有一定细节;语言通顺,偶有语病;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 40-44分
三等 立意基本明确,中心不突出;内容较空洞,细节不足;语言基本通顺,语病较多;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混乱。 35-39分
四等 立意模糊,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无细节;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30-34分
五等 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极不通顺;结构混乱。 30分以下
【说明】①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③未写标题扣2分;④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酌情扣1-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