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单元测试·基础卷)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的老井旁,几棵参(cān)天的古槐依旧挺立,树皮皲裂如老人的皱纹,却始终守护着一方水土。
B.秋风掠过田野,稻穗沉甸甸地弯下腰,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是农人种(zhǒng)植的希望。
C.他总爱在闲暇时翻阅古籍,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承载(zài)着千年的智慧,让人心生敬畏。
D.暮色四合,巷口的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yūn)笼罩着青石板路,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渐渐消散在晚风里。
2.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①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②我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旧书,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纸页。③听着墙外传来的蝉鸣,混着远处小贩的吆喝声,让人心生宁静。④这样的时光,没有喧嚣,没有匆忙,只有岁月的温柔与惬意。
A.第①句中的“秋日”“午后”是名词,“斑驳”“泛黄”是形容词。
B.第②句画线句子中“我”作主语,“坐在”“捧着”“摩挲”作谓语。
C.第③句有语病,可删去“听着”,让“蝉鸣”“吆喝声”作句子主语。
D.第④句的主干是“时光没有喧嚣,没有匆忙,有温柔与惬意”。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爷爷总爱提起年轻时的往事,那些艰苦却充满温情的岁月,让他触目伤怀,眼角泛起泪光。
B.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大家众志成城,共同筑起抗疫防线,真是祸不单行。
C.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话语情真意切,同学们听得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
D.他对自己的错误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4.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乡愁是心底最深沉的眷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是老屋后那棵歪脖子的枣树,每到秋天,总结满酸甜的回忆。
②它藏在舌尖的味道里,藏在耳畔的乡音中,藏在眼底的风景间。
③因为那是我们成长的根,是灵魂的归宿。
④乡愁如果有形状,会不会像老家屋檐下挂着的那串红辣椒,热烈而温暖?
⑤无论走多远,乡愁始终牵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在漂泊中不忘归途。
A.②④①⑤③ B.⑤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③⑤②④①
5.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轻轻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比喻、拟人)
B.难道你不曾被那平凡日子里的温暖瞬间打动过吗?(反问)
C.山间的小溪欢快地奔跑着,唱着清脆的歌,奔向远方。(拟人)
D.他的脚步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格外吃力。(比喻、夸张)
6.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代代相传。班级开展了“传承文化薪火·守护精神家园”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成果汇报的内容。
【知礼小组——解读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沉淀的文化瑰宝,涵盖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传统文学等多个领域。它不仅是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民族的精神气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之所以愈发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找到宁静,在迷茫中寻得方向。其蕴含的“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理念,正是当代人需要传承的精神内核。
【探究小组——调查青少年认知】
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调查表
能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85.6%
认为传统技艺值得学习与传承 78.2%
觉得传统文学能提升个人素养 63.5%
愿意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42.7%
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无关 2.8%
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来源情况调查表
短视频平台 88.3%
学校课程 75.1%
家庭熏陶 56.4%
博物馆参观 38.9%
书籍阅读 32.6%
【践行小组——传承文化行动】
近日,“指尖上的非遗”传统技艺展在市文化中心开展,展览涵盖剪纸、皮影、陶艺、刺绣等20余项非遗技艺。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手把手教观众制作简单的非遗作品。
市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技艺产生兴趣,此次展览旨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剪纸传承人李奶奶说:“我教过很多孩子剪纸,他们学得认真,还会把现代元素融入作品,这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讲解传统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义。许多参与的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今后会更主动地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
(1)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状况如何?请结合成果汇报的内容,加以概括。(2分)
(2)活动结束时,请你作为主持人进行总结性发言,从时代和个人角度谈谈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4分)
写作提示:①发言主题为“传承文化薪火·守护精神家园”;②结合成果汇报内容;③不少于150字。
二、阅读与理解(53分)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外婆的蒲扇
李汉荣
①我时常想起外婆的蒲扇,那把磨得有些发白的蒲扇,藏着我整个童年的夏天。
②小时候,我总爱黏着外婆。每到夏夜,外婆就会搬出竹椅,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我则依偎在她身旁。外婆手里的蒲扇轻轻摇动,“哗啦,哗啦”,风里带着淡淡的草木香,驱散了夏夜的燥热,也抚平了我心头的烦躁。
③外婆的蒲扇是手工编的,扇面是深绿色的蒲草,边缘用布条细细缝过,防止磨破。扇柄处缠着一圈蓝布条,那是外婆怕我握着手疼,特意缠上的。有一次,我调皮地拿着蒲扇追蝴蝶,不小心把扇边的布条扯破了,我急得快哭了。外婆却笑着说:“没事,外婆再缝补下就好。”她连夜找出针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把破口缝好,还在旁边绣了一朵小小的栀子花。
④那年夏天,我生了一场病,夜里总睡不着。外婆就坐在我的床边,整夜握着蒲扇给我扇风。她的动作很轻,生怕惊扰了我,可我还是醒了。我看见外婆的额头渗着汗珠,眼睛里满是疲惫,可手里的蒲扇却从没停下。“外婆,您歇会儿吧。”我小声说。外婆摸了摸我的额头,温柔地说:“没事,外婆不困,扇着风你能睡得安稳些。”那夜的风,带着外婆的体温,格外温柔,我在蒲扇的“哗啦”声里,渐渐进入了梦乡。
⑤后来我上了小学,不能天天待在外婆身边。每次放假去看外婆,她总会把那把蒲扇递给我:“拿着,夏天热,扇着凉快。”我接过蒲扇,扇面上的栀子花依旧清晰,只是蒲草的颜色更浅了,扇柄的蓝布条也磨得有些起毛。我坐在老槐树下,学着外婆的样子摇动蒲扇,风里似乎还带着外婆的气息。
⑥去年夏天,外婆走了。整理外婆的遗物时,我又看到了那把蒲扇。它被整齐地叠放在衣柜的最底层,扇面上的栀子花依旧鲜艳,只是再也没有人会用它为我扇风了。我把蒲扇紧紧抱在怀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夜,外婆坐在我身旁,蒲扇“哗啦,哗啦”地响,风里满是草木香和外婆的温柔。
⑦如今,家里有了空调和电扇,可我还是时常拿出外婆的蒲扇。每当我摇动它,就像听到了外婆的叮咛,感受到了她从未离开的温暖。那把蒲扇,早已不是普通的纳凉工具,而是外婆的爱,是我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7.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外婆“额头渗着汗珠”是因为天气太热,“眼睛里满是疲惫”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与给“我”扇风无关。
B.外婆“动作很轻”是怕扇出的风太大冻着“我”,“蒲扇从没停下”是因为外婆精力充沛,不觉得累。
C.外婆的动作和神态,体现了她对“我”的疼爱,即使自己疲惫,也想让“我”睡得安稳,展现了深沉的祖孙情。
D.“我”醒后让外婆歇会儿,外婆却说不困,这是外婆在逞强,其实她已经非常疲惫了。
8.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句子。(4分)
9.文章以《外婆的蒲扇》为题,“蒲扇”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0.本文的语言质朴而饱含深情,请以以下句子为例加以分析。(4分)
每次放假去看外婆,她总会把那把蒲扇递给我:“拿着,夏天热,扇着凉快。”我接过蒲扇,扇面上的栀子花依旧清晰,只是蒲草的颜色更浅了,扇柄的蓝布条也磨得有些起毛。
(二)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银杏礼赞
郭沫若
①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②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③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④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⑤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⑥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⑦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⑧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华盖,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⑨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⑩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重庆的新华日报馆的院子里就有两株,一株在东边,一株在西边,都不算小。看吧,你若是从延安到重庆去,你定会看见的。但你,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而今而后,我是更其喜欢你了。
11.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④段写日本的银杏,可以删去,不如直接赞美中国的银杏。请谈谈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⑥段的作用?(4分)
1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3分)
14.有同学阅读本课时,有一处疑惑:第③段已经称银杏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为什么第 段还要重复?请你为他解惑。(4分)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北平的秋(节选)
郁达夫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②在北平,中秋前后的蚊子,也似乎特别可爱,虽然是蚊子,可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天还没完全黑透以前,透过高楼上的玻璃,看见它们在空中飞着,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金色的精灵,在跳舞,在歌唱。它们的数目也不多,不像夏夜那样成群结队地来扰人,只在微风里,轻轻地飞着,好像是来给北平的秋添一点诗意。
③说到北平的秋,就不能不提到北平的果子。那时候,市场上的水果种类最多,也最甜。苹果有红香蕉、青香蕉、国光、金帅等好几种,都长得特别大,特别甜。咬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甜到心里。柿子也熟了,有盖柿、铜盆柿、火晶柿,挂在树上,像一个个红灯笼,好看极了。还有葡萄,一串串挂在架子上,有紫的、绿的、红的,晶莹剔透,摘一颗放在嘴里,又酸又甜,让人回味无穷。
④北平的秋,还离不开那些小小的胡同。胡同里的槐树叶子开始变黄,一阵风吹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铺在地上,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胡同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摆上几盆菊花,有黄的、白的、紫的,开得正艳。老人们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在胡同里追逐嬉戏,笑声传遍整个胡同。偶尔会有卖糖葫芦的小贩经过,“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清脆而悠长,让人听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⑤我最喜欢的,是北平秋天的傍晚。吃过晚饭,我会沿着护城河散步。河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树木和远处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云朵也被镶上了金边,慢慢地飘着。岸边的柳树,叶子已经有些发黄,随风轻轻摆动,像一位位温柔的少女。偶尔会有几只鸭子在河里游过,留下一道道涟漪。远处传来几声鸽子的哨声,悠扬而空灵,让整个北平的秋都变得宁静而美好。
⑥北平的秋,是画,是诗,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它不像春天那样娇媚,不像夏天那样热烈,不像冬天那样寒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温柔与宁静,让人忍不住爱上它,想念它。
15.本文充满诗意和美感,有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请仿照例句写出其他的三种美。(6分)
例:景物美——夕阳下镶着金边的云朵。
16.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1)“咬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甜到心里。”“摘一颗放在嘴里,又酸又甜,让人回味无穷。”(两句都写味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老人们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在胡同里追逐嬉戏,笑声传遍整个胡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7.分析文章结尾第⑥段的作用。(4分)
18.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平凡的事物展现北平秋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4分)
(四)小宋同学制作了《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卡片,请帮他完善。(6分)
人物卡片——彭德怀
人物形象 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说话做事干脆利落,身上有着军人的硬朗气质,生活朴素,常与士兵同甘共苦。
主要经历 ◇出身贫寒,少年时因反抗地主压迫离家; ◇加入红军,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屡立战功; ◇在长征中带领部队突破敌人封锁,英勇作战; ◇与战士们一起行军,亲自背干粮、挖野菜; ◇① ;(1分)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精神品质 ② (2分)
在表格内的①②处填写相应内容。(3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0.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写作。
看到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的瞬间,老舍的心被触动了,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母爱;看到街头艺人专注表演的瞬间,汪曾祺的心被触动了,体会到小人物的坚守与热爱;听到父亲沙哑却坚定的鼓励的瞬间,史铁生的心被触动了,重拾面对困境的勇气……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或许平凡,却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记。
请以“那个瞬间,触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突出重点,不少于600字。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2分)C 【解析】A项“参天”的“参”应读“cān”(正确,但需注意其他选项错误);B项“种植”的“种”应读“zhòng”;C项注音与字形均正确;D项“光晕”的“晕”应读“yùn”(“yūn”用于“头晕”“晕厥”)。
2.(2分)B 【解析】A项“秋日”“午后”为名词,“斑驳”(形容光影)、“泛黄”(形容纸页颜色)为形容词,正确;B项第②句画线句“我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旧书,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纸页”中,“坐在”“捧着”“摩挲”是谓语,但“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为动宾结构,“手里捧着一本旧书”中“手里”是状语,并非所有动词均直接作谓语,表述错误;C项第③句“听着……让人心生宁静”缺少主语,删去“听着”后“蝉鸣、吆喝声”作主语,正确;D项第④句提取主干为“时光没有喧嚣,没有匆忙,有温柔与惬意”,正确。
3.(2分)B 【解析】A项“触目伤怀”指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符合爷爷回忆往事的语境;B项“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而句中“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是积极的抗疫行动,并非“不幸的事”,运用不当;C项“热泪盈眶”形容因感动而流泪,符合毕业典礼上的情境;D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符合“他不重视自己错误”的语境。
4.(3分)A 【解析】②句“它藏在……”中“它”指代首句“乡愁”,承接首句;④句“乡愁如果有形状”承接②句“藏在眼底的风景间”,用比喻具象化乡愁;①句“乡愁是老屋后的枣树”举例说明乡愁的形状,承接④句;⑤句“无论走多远”总结乡愁的作用;③句“因为”解释乡愁重要的原因,收尾。故顺序为②④①⑤③。
5.(2分)D 【解析】A项把“春风”比作“母亲”(比喻),“唤醒沉睡的万物”(拟人),正确;B项用反问语气表肯定,正确;C项“欢快地奔跑”“唱着歌”(拟人),正确;D项“脚步像灌了铅”(比喻),但“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是客观描述,未夸大程度,无“夸张”手法,错误。
6.(6分) (1)(2分)示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高(仅少数认为与生活无关),认知来源以短视频平台和学校课程为主,主动参与度较低。
【解析】从“认同度调查表”看,85.6%、78.2%等数据体现认同度高,仅2.8%认为无关;“认知来源表”中短视频平台(88.3%)、学校课程(75.1%)占比高;“愿意主动参与”仅42.7%,主动参与度低,据此概括。
(2)(4分)示例:
各位同学,今天“传承文化薪火·守护精神家园”活动即将落幕。从时代角度看,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的理念,能为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注入宁静与方向,就像“指尖上的非遗”展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从个人角度看,它能提升我们的素养——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学习传统技艺,不仅能丰富生活,更能让我们在浮躁中沉淀自我。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说,青少年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作品,正是传承的希望。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让千年智慧照亮成长之路!
二、阅读与理解(53分)
(一)《外婆的蒲扇》(14分)
7.(2分)C 【解析】A项“与给‘我’扇风无关”错误,外婆的疲惫正是因为整夜给“我”扇风;B项“精力充沛,不觉得累”错误,外婆是强忍疲惫,想让“我”睡好;C项准确体现外婆的疼爱与祖孙情,正确;D项“外婆在逞强”表述片面,外婆的“不困”更多是出于对“我”的关爱,而非单纯“逞强”。
8.(4分)示例: ①“连夜”“一针一线”“绣”等词语,写出外婆为“我”缝补蒲扇的用心与急切——连夜行动怕“我”担心,一针一线体现细致,还绣上栀子花,既展现外婆的手巧,更藏着对“我”的偏爱,让祖孙情更真挚。
②“紧紧抱”这一动作,写出“我”看到外婆遗物时的珍视与悲痛,“哗啦,哗啦”的拟声词,唤起对童年夏夜的回忆,虚实结合,让“我”对外婆的思念更具体可感。
9.(4分)①线索作用:“蒲扇”贯穿全文,串联起外婆缝补蒲扇、整夜扇风、寄蒲扇等事件,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象征作用:蒲扇不仅是纳凉工具,更象征外婆的爱与陪伴,如扇柄的蓝布条、扇面的栀子花,都承载着外婆的温柔;③情感载体:通过蒲扇,凸显祖孙间的深厚情感,也寄托“我”对外婆的思念。
10.(4分)句子用质朴的语言还原生活场景:“总会把那把蒲扇递给我”中的“总会”,体现外婆对“我”的牵挂从未改变;“拿着,夏天热,扇着凉快”是简单的叮嘱,无华丽辞藻,却满含外婆的体贴;“蒲草颜色更浅”“蓝布条磨得起毛”等细节,既写出蒲扇的使用痕迹,暗示时光流逝,又暗含“我”对与外婆相处时光的珍视,语言平淡却情感浓厚。
(二)《银杏礼赞》(15分)
11.(4分)不能删去。第④段写日本的银杏是“华侨”,说明日本的银杏源自中国,通过对比,突出银杏“只有中国才有”的独特性,强调银杏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关联;同时,以“文化侨居”类比,暗示银杏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为后文称其为“中国人文的纪念塔”铺垫,使赞美更有依据,避免直接赞美中国银杏的突兀。
12.(4分)①内容上:转折过渡,否定“因银杏是中国特产而喜欢”,提出“因银杏美、真、善而喜欢”,深化对银杏的赞美,从“地域独特性”上升到“品质内涵”;②结构上:承接前文对银杏“中国特产”的描述,引出下文对银杏株干、叶片、品格的具体描写,使行文逻辑更清晰。
13.(3分)运用对比手法,将银杏与梧桐、白杨对比——梧桐有“端直”却无“坚牢”,白杨有“葱茏”却无“庄重”,突出银杏兼具端直、坚牢、葱茏、庄重的独特品质,表达对银杏的高度赞美,使银杏的形象更鲜明。
14.(4分)第③段首次称银杏为“东方的圣者”“纪念塔”,是基于银杏的历史价值(最古的有花植物、中国特有);第 段再次重复,是在提及“新华日报馆的银杏”后,将银杏与中国革命历程(延安到重庆)关联,赋予其“见证革命、象征民族精神”的新内涵;重复称呼既强化银杏的文化意义,又使情感层层递进,从对自然植物的赞美,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歌颂,突出“更其喜欢”的原因。
(三)《北平的秋》(18分)
15.(6分)示例:
①滋味美——咬一口甜到心里的北平苹果;②人情美——胡同里老人们聊天、孩子们嬉戏的场景;③氛围美——护城河旁宁静悠远的秋日傍晚。
【解析】结合文本,“滋味美”可从第③段水果的味道提取;“人情美”从第④段胡同里的人际互动提取;“氛围美”从第⑤段傍晚的宁静场景提取,格式与例句一致。
16.(4分)
(1)“甜到心里”直接抒发苹果的甜带来的内心愉悦,侧重甜的程度深、感染力强;“又酸又甜,让人回味无穷”则写出葡萄味道的层次,“回味无穷”强调味觉体验的持久,引发读者对北平秋果的向往。
(2)运用场景描写(或“动作、声音描写”),“坐、摇、聊”刻画老人们的闲适,“追逐嬉戏、笑声传遍”展现孩子们的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呈现胡同里的生活气息,体现北平秋的“人情美”,让读者如临其境。
17.(4分)①内容上:用“画、诗、歌”比喻北平的秋,突出其“温柔与宁静”的独特魅力,对比春、夏、冬,强调对北平秋的喜爱与思念,升华主旨;②结构上:呼应首段“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完整;③情感上:以“让人忍不住爱上它,想念它”收束,直接抒发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18.(4分)文章通过“小事物”展现北平秋的“大特点”:①以“金色的蚊子”“各类水果”“胡同里的槐树、菊花”等平凡事物,展现北平秋的“美丽”“丰硕”“闲适”;②以“护城河散步”“鸽子哨声”等日常场景,体现北平秋的“宁静与温柔”;③不直接描写北平秋的整体风貌,而是通过这些细微的人、事、物,让读者从具体体验中感知北平秋的独特气质,以小见大,更显真实可感。
(四)《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卡片(3分)
19.①示例:在抗日战争中,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重创日军(或“与战士同甘共苦,亲自参与体力劳动”);②示例:热爱人民、平易近人(与士兵同甘共苦),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突破封锁),生活朴素、坚韧不拔。
【解析】①处需补充彭德怀在红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符合史实即可;②处结合“出身贫寒反抗压迫”“与士兵同甘共苦”“英勇作战”等经历,提炼精神品质。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0.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45-50分) 立意深刻,紧扣“瞬间”与“触动”,能挖掘瞬间背后的情感或道理(如母爱、坚守、勇气);内容具体,细节生动(如动作、神态、环境描写),清晰展现“瞬间”的过程与“触动”的原因;语言流畅优美,有感染力;结构严谨,开头点题,结尾升华情感或引发思考。 45-50分
二等(40-44分) 立意明确,能体现“瞬间”带来的“触动”;内容较具体,有基本细节,能完整叙述事件;语言通顺,偶有语病;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40-44分
三等(35-39分) 立意基本明确,对“触动”的体现较浅显;内容较空洞,细节不足,“瞬间”的过程叙述简略;语言基本通顺,语病较多;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混乱。 35-39分
四等(30-34分) 立意模糊,偏离“瞬间触动”的主题;内容空洞,无具体“瞬间”或“触动”的描写;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30-34分
五等(30分以下) 完全偏离题意;无具体内容,仅为空洞抒情;语言极不通顺;结构混乱,无法成篇。 30分以下
【说明】①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③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酌情扣1-3分;④抄袭本卷材料或其他文章,视情节轻重扣10-3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