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 写作写得深刻(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缘事析理 写作写得深刻(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6:06:1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缘事析理的习惯,使文章达到深刻的要求。
2、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分析事例。
2、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围绕典型片段及案例,对片段和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的是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也就是有价值的文章。”2·1·c·n·j·y
——程福宁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感叹作文素材的匮乏其实,大千世界,万象世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平淡,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依据事例分析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写出深刻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二、学会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71--72页相关内容,思考你读到了什么?
1、通过对“话题探讨”部分的学习,请说说什么是缘事析理呢?
明确: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2、那么,读了“写法借鉴”,课本中阐明了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试举出几种方法。
明确:前人的经验有很多,课本上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由表及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下面片段欣赏中会结合课文和片段讲解这些方法。)
三、赏析经典篇章,感悟交流心得
要求:学生先自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得出心得,最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阅读以下几个片段,结合缘事析理这一个话题,讨论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片段一:
在《韩非子·喻老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 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琬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芦苇屋子吗?必然要盖阁楼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21·cn·jy·com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思考结论:这一片段我们得出“欲壑难填”“贪婪亡国”的道理。故事中箕子是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这一现象预见商朝的灭亡。而这种道理的悟出是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法得出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方法总结: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2-1-c-n-j-y
片段二: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差别 雷抒雁 )
“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思考结论: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诗歌运用对比,凸显深刻主旨。21·世纪*教育网
片段三: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到一家店铺工作,并且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以后,叫阿诺德的小伙子几次提薪,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拿原来的薪水。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  21*cnjy*com
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什么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从早晨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四十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结果,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做。”
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集市上看看有卖什么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共有四十袋。”接着,他介绍了土豆的价钱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土豆让老板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筐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里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现在,那个农民正在外面等回话呢。”www.21-cn-jy.com
听完阿诺德的介绍,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了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读完这篇课文,你对文中两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这种按照什么方法来安排文章的?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思考结论:文章通过布鲁诺和阿诺德的语言和动作行为的对比表现两个人的差别。布鲁诺办事敷浅、简单、粗心,缺乏商业眼光和相应的素质;阿诺德精细、深入、办事周密,富有商业眼光和快速反应的素质。最终阿诺德的薪水比布鲁诺高的原因也正是老板通过比较鉴别得出结论的。21cnjy.com
方法总结:片段二、片段三都运用了比较鉴别的方法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也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样的道理。【来源:21cnj*y.co*m】
片段四:
回顾学过的课文《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处:21教育名师】
思考结论:《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记了两件事:一是阐明德考证。从残存的碑文里考证出后人所谓“华山”,实为“花山”,是读音之误。二是游花山洞。前洞地势平坦,游人甚众;后洞窈然,游人渐少。上面两段文字就是作者的慨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作者由“花山”谬传为“华山”,悟出深思慎取的治学之道;由“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生活现象,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21*cnjy*com
方法总结:缘事析理,这是运用了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当然这里还用了比较的方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还用了探究因果的方法,分析了人们为什么“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四、分析典型案例,展开思维训练
典型案例: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分析方法:
1、以小见大、揭示本质
问: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性质?
引导并明确: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由此及彼,横向拓展
问: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呢?
外来饮食: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
外来服饰:耐克、阿迪达斯等;
外来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外来影视:好莱坞大片、韩剧日剧等;
……
3、纵向延伸,探究原因
问:确实,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以上大家所说的外来饮食、服饰、节日、影视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外国文化在我国为什么会如此风行 (学生讨论并归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
●外来服饰、饮食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国人追求时尚、享受品位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更适应现代社会紧张高速的生活节奏。
●……
4、辩证说理,预测结果
(1)外来文化的涌入,看来已不可避免,你觉得外来文化涌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对外来文化应持一种什么态度?请大家来结合你熟悉的外来文化涌入的实例,谈一谈外来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引导并明确:对外来文化大量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我们理应持欢迎态度。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强有力的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
(2)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欢迎,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老师概括为以下两种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会逐渐走向消亡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不但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甚至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扩大自己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
(3)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其影响也许我们还无法预见,其利弊也很难判断那么,在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入侵”现象呢?生物入侵又会带来怎样的的影响呢?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食人鲳入侵:原产于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鱼类食人鲳,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启示: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鲶鱼效应:挪威渔民在装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入一条鲶鱼,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可以避免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去启示:外来文化的涌入,带来了良性竞争的机制,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www-2-1-cnjy-com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毫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版权所有:21教育】
六、写作实践
1、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中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
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21教育网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么?请以“石头与山头”写一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的是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也就是有价值的文章。”
程福宁告诉你
话题探讨
什么是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是指
依据事例分析
它所蕴含的道
理。
话题探讨
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以小见大
比较鉴别
探究因果
由表及里
赏析经典篇章,感悟交流心得
结合缘事析理这一个话题,讨论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 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琬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芦苇屋子吗?必然要盖阁楼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这一片段我们得出“欲壑难填”“贪婪亡国”的道理。故事中箕子是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这一现象预见商朝的灭亡。而这种道理的悟出是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法得出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诗歌运用对比,凸显深刻主旨。
运用了比较鉴别的方法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也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样的道理。
赏析经典篇章,感悟交流心得
结合缘事析理这一个话题,讨论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到一家店铺工作,并且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以后,叫阿诺德的小伙子几次提薪,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拿原来的薪水。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
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什么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从早晨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四十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结果,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做。”
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集市上看看有卖什么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共有四十袋。”接着,他介绍了土豆的价钱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土豆让老板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筐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里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现在,那个农民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听完阿诺德的介绍,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了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文章通过布鲁诺和阿诺德的语言和动作行为的对比表现两个人的差别。布鲁诺办事敷浅、简单、粗心,缺乏商业眼光和相应的素质;阿诺德精细、深入、办事周密,富有商业眼光和快速反应的素质。最终阿诺德的薪水比布鲁诺高的原因也正是老板通过比较鉴别得出结论的。
运用了比较鉴别的方法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也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样的道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记了两件事:一是阐明德考证。从残存的碑文里考证出后人所谓“华山”,实为“花山”,是读音之误。二是游花山洞。前洞地势平坦,游人甚众;后洞窈然,游人渐少。上面两段文字就是作者的慨叹。
作者由“花山”谬传为“华山”,悟出深思慎取的治学之道;由“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生活现象,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
缘事析理,这是运用了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当然这里还用了比较的方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还用了探究因果的方法,分析了人们为什么“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分析典型案例,展开思维训练
典型案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以小见大、揭示本质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由此及彼,横向拓展
外来饮食: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
外来服饰:耐克、阿迪达斯等;
外来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外来影视:好莱坞大片、韩剧日剧等;
……
分析方法
纵向延伸,探究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
●外来服饰、饮食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国人追求时尚、享受品位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更适应现代社会紧张高速的生活节奏。
●……
分析方法
辩证说理,预测结果
●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我们理应持欢迎态度。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强有力的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会逐渐走向消亡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不但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甚至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扩大自己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
……
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其影响也许我们还无法预见,其利弊也很难判断那么,在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入侵”现象呢?生物入侵又会带来怎样的的影响呢?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分析方法
食人鲳入侵:原产于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鱼类食人鲳,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启示: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鲶鱼效应:挪威渔民在装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入一条鲶鱼,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可以避免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去启示:外来文化的涌入,带来了良性竞争的机制,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辩证说理,预测结果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析例,以小见大)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毫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
写作实践
1、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中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
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么?请以“石头与山头”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