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5 17: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是______(朝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有一定影响。
2.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诗人,其诗作以慷慨豪迈、意境雄浑著称。
3.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_______”。他的诗画被苏轼评价为“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4.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朝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渡荆门送别》展现了他青年时期的豪迈气概。
5.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_______(朝代)现实主义诗人,主张“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是他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名作,语言通俗易懂。
(二)解释词语
1. 东皋薄暮望(薄:______)
2. 徙倚欲何依(徙倚:______)
3. 树树皆秋色(皆:______)
4. 山山唯落晖(唯:_______;落晖:_______)
5. 牧人驱犊返(犊:______)
6. 猎马带禽归(禽:______)
7. 相顾无相识(相顾:______)
8. 长歌怀采薇(采薇:______)
9. 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______)
10. 黄鹤一去不复返(复:______)
11. 白云千载空悠悠(千载:_______;空悠悠:_______)
12. 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川:_______;历历:_______)
13. 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______)
14. 日暮乡关何处是(乡关:______)
15. 烟波江上使人愁(烟波:______)
16. 单车欲问边(问边:______)
17. 属国过居延(属国:_______;过:_______)
18. 征蓬出汉塞(征蓬:______)
19. 归雁入胡天(胡天:______)
20. 大漠孤烟直(孤烟:______)
21. 长河落日圆(长河:______)
22. 萧关逢候骑(萧关:_______;候骑:_______)
23. 都护在燕然(都护:_______;燕然:_______)
24. 渡远荆门外(渡远:______)
25. 来从楚国游(从:_______;游:_______)
26. 山随平野尽(平野:_______;尽:_______)
27. 江入大荒流(大荒:______)
28. 月下飞天镜(飞天镜:______)
29. 云生结海楼(海楼:______)
30. 仍怜故乡水(怜:______)
31. 万里送行舟(万里:_______;送:_______)
32. 孤山寺北贾亭西(贾亭:______)
33. 水面初平云脚低(初平:_______;云脚:_______)
34. 几处早莺争暖树(早莺:_______;暖树:_______)
35. 谁家新燕啄春泥(新燕:_______;啄:_______)
36.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_______;渐欲:_______;迷:______)
37. 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_______;没:_______)
38. 最爱湖东行不足(行不足:______)
39. 绿杨阴里白沙堤(阴:_______;白沙堤:_______)
(三)翻译句子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诗歌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中的“驱”“返”“带”“归”等动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诗歌开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反复出现“黄鹤”“空”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诗写景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千古名句,请从抒情方式和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单车”一词有什么含义?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句,请从意境营造和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何作用?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诗交代了哪些信息?对全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怜”字有何表达效果?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诗歌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了哪些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早莺”“新燕”“争”“啄”等词语有何妙处?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拓展题
1. 比较阅读《野望》和《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所写景色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阅读《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两首诗都涉及到“思乡”这一主题,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使至塞上》一诗,回答问题。
材料:王维早年有积极的入世精神,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出使边塞,亲身经历了边塞的征战生活,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至塞上》便是他出使边塞途中所作。
(1)结合材料和诗歌内容,分析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展现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塞诗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除了《使至塞上》,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请写出一首,并简要分析其与《使至塞上》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唐诗五首》中任选一首,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唐诗五首》更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请你围绕“唐诗的魅力”这一主题,结合《唐诗五首》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诗五首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答案
1. 初唐
2. 唐人七律第一;盛唐
3. 盛唐;王右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 盛唐;诗仙
5. 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解释词语答案
1. 接近
2. 徘徊
3. 全,都
4. 只;落日余晖
5. 小牛
6. 鸟兽的总称
7. 相视,互看
8. 代指隐居生活(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9. 指传说中骑鹤登仙的仙人
10. 再,又
11. 千年;形容白云飘荡的样子
12. 晴朗的江面;分明的样子
13. 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14. 故乡
15. 烟雾笼罩的江湖
16. 慰问边关守军
17. 汉代官名,这里指诗人自己;经过
18. 飘飞的蓬草,这里比喻远行的诗人
19. 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天空
20. 指边疆报警的燧烟
21. 指黄河
22.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23. 唐朝在边疆设立的最高军事长官;这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大破匈奴,刻石记功而还。这里代指前线战场。
24. 远渡
25. 往;游览
26. 平坦广阔的原野;消失,尽头
27. 辽阔无际的原野
28. 月亮倒映在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
29.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变幻多姿
30. 喜爱
31. 形容路程遥远;护送
32. 即贾公亭,唐代贞元年间,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
33. 刚刚与堤岸齐平;古人称下垂的云气为云脚
34. 初春早来的黄莺;向阳的树
35.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取
36. 纷繁的花;渐渐将要;使……迷乱
37. 刚生长出来的草;淹没
38. 走不够,形容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39. 树荫;指西湖的白沙堤,又称白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筑的。
(三)翻译句子答案
1.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3. 晴朗的江面上,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得十分茂盛。
4. 夕阳西下,不知故乡在何处?江面上烟波浩渺,使人不禁生出无限的愁绪。
5.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柱燧烟直插云天,黄河奔腾,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6. 在萧关遇到了负责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7. 山峦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奔流入辽阔无际的原野。
8.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护送着我的行舟。
9.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忙着啄取春泥筑巢。
10.纷繁的花朵渐渐将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淹没马蹄。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答案
1. 《野望》答案
(1)首联点明了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和人物的动作(望),“徙倚欲何依”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彷徨,为全诗奠定了孤寂、惆怅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秋景的描写。
(2)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余晖的画面。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沉浸在秋的氛围中,营造出萧瑟、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3)“驱”“返”生动地写出了牧人驱赶牛群回家的情景,“带”“归”则形象地刻画了猎人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这些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富有动态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气息,但在这看似热闹的场景中,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因为诗人与这一切格格不入,无人相识。
(4)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采薇”借用伯夷、叔齐隐居不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感到孤独无依,渴望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的思想感情。
2. 《黄鹤楼》答案
(1)反复出现“黄鹤”,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意境,既写了黄鹤楼的传说,又突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与沧桑变化。“空”字的反复使用,强调了空间的空旷和时间的漫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2)这两句诗写景层次分明,“晴川历历”写远景,清晰可辨;“芳草萋萋”写近景,生机勃勃。诗人选取了汉阳树、鹦鹉洲等典型景物,描绘出一幅晴朗、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
(3)抒情方式上,此句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结合的手法。“日暮”点明时间,黄昏时分本就易引发愁思,“烟波江上”以浩渺迷蒙的江景为背景,将“愁”具象化;炼字上,“何处是”以疑问语气,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寻觅与迷茫,“愁”字直接点出情感核心,精准传达出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苦,让情感表达既浓烈又深沉。
(4)全诗先借黄鹤楼的传说,抒发对岁月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后描绘登楼所见的江景,由“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开阔之景,过渡到“日暮乡关”的寻觅,最终落脚于“烟波江上使人愁”,将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人的思乡之情交融,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3. 《使至塞上》答案
(1)“单车”指随从较少,并非大规模使团。这一词语既体现出此次出使任务的轻简,也暗示诗人当时仕途失意、被排挤出朝廷的处境,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得志。
(2)将“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征蓬”漂泊无依,“归雁”虽有方向却入胡天,既写出了出使边塞的漂泊之感,又暗含被排挤出京的愤懑与抑郁,以自然景物自喻,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复杂的心境。
(3)意境营造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建出雄浑壮阔、苍凉孤寂的边塞意境,展现出边塞独有的磅礴气势;炼字上,“直”字写出孤烟垂直上升的挺拔姿态,凸显边塞无风时的静谧与肃穆;“圆”字描绘落日的饱满圆润,与“长河”的绵延形成呼应,两字精准传神,让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成就“千古壮观”。
(4)尾联交代了出使的终点,“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暗示边塞战事顺利。作用上,既收束全诗,又与首联“问边”呼应;情感上,诗人虽有孤寂失意,但看到前线军情顺利,也暗含一丝对边塞战事的关切与欣慰,情感由抑郁转向开阔。
4. 《渡荆门送别》答案
(1)交代了出行目的(楚国游)、出发地(荆门)与行程状态(渡远)。作用上,开篇点题,点明“送别”的背景是诗人离开故乡,开启漫游之旅,为下文描绘沿途景色、抒发情感做铺垫。
(2)描绘了诗人乘船出荆门后,两岸山峦逐渐消失,眼前呈现出平坦广阔的原野,江水奔腾着流入辽阔荒原的景象。“随”“尽”“入”“流”等字,展现出景色由狭窄到开阔的变化,体现出诗人初离故乡时,对新世界的好奇、憧憬,以及内心的豪迈与洒脱。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月下飞天镜”将江面月影比作从天上飞落的明镜,写出月光下江面的澄澈明净;“云生结海楼”将江上云霞变幻比作海市蜃楼,展现出云霞的奇幻绚丽。两句诗描绘出夜晚与白天江上的不同奇景,充满浪漫色彩。
(4)“怜”是“喜爱、眷恋”之意,直接点出诗人对故乡水的情感。明明是诗人离开故乡,却写“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人的情感,仿佛故乡水不舍诗人离去,一路相伴,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不舍。
5. 《钱塘湖春行》答案
(1)交代了游览地点(孤山寺北、贾亭西)、初春湖景特点(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初平”写出冬去春来,湖水上涨与堤岸齐平的状态,“云脚低”描绘出云层低垂,与湖面相连的景象,营造出宁静、柔和、充满生机的氛围,奠定全诗轻松愉悦的基调。
(2)原句应为“几处早莺争暖树”,结构上,此句承接首联的写景,由整体湖景转向局部的禽鸟动态,是写景的过渡与深入;情感表达上,“早莺”点明时节之早,“争暖树”生动描绘出莺鸟的活泼灵动,“几处”体现出初春景物的稀疏与珍贵,暗含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欣喜之情,让情感与景物交融。
三、综合拓展题答案
1. 《野望》与《钱塘湖春行》比较阅读答案
(1)景色特点:《野望》写的是秋日黄昏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画面萧瑟、静谧,充满苍凉感;《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早春之景,“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画面鲜活、灵动,满是生机。
情感表达:《野望》中,诗人面对秋景,“相顾无相识”,抒发了孤独落寞、渴望归隐的情感;《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漫步春日西湖,“最爱湖东行不足”,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愉悦,以及闲适的心境。
(2)相同点: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野望》中,“树树”“山山”的静景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动景结合;《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的静景与“早莺争”“新燕啄”的动景结合,让画面更鲜活。
不同点:《野望》以白描为主,直白勾勒秋景,语言质朴,如“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直接描绘场景;《钱塘湖春行》运用细节描写与拟人,“争暖树”“啄春泥”细致刻画莺燕动作,赋予其灵性,“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字,将花的生长状态写活,更显生动形象。
2. 《黄鹤楼》与《渡荆门送别》比较阅读答案
(1)表达思乡情感的方式:《黄鹤楼》由景及情,借历史传说与眼前江景触发思乡,先写黄鹤楼的沧桑变迁,再登楼望“晴川”“芳草”,直至“日暮”,自然引出“乡关何处是”的疑问,情感由含蓄到浓烈;《渡荆门送别》借故乡水抒情,以拟人手法表达眷恋,不直接说思乡,而是写“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思乡之情寄托于故乡水。
情感程度:《黄鹤楼》的思乡之情更浓烈、更沉重,“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接点出“愁”,融入了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情感复杂深沉;《渡荆门送别》的思乡之情更轻柔、更含蓄,诗人虽眷恋故乡,但初入楚地的好奇与豪迈冲淡了愁绪,情感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2)语言风格差异:《黄鹤楼》语言雄浑苍凉,兼具古朴与抒情性。“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句式整齐,“不复返”“空悠悠”等词,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与苍凉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情直白又深沉,极具感染力;《渡荆门送别》语言豪放飘逸,充满浪漫色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入”等动词运用精妙,展现出开阔的意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喻奇特,充满想象力,体现出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风格。
3. 结合材料分析《使至塞上》答案
(1)情感变化:①开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暗示诗人失意、孤寂的初始心境,暗含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②中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归雁”自喻,进一步强化漂泊无依、愤懑落寞之情;③见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象后,诗人的心境逐渐开阔、释然,边塞的雄浑气势冲淡了内心的失意;④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得知战事顺利,诗人心生关切与欣慰,情感从个人失意转向对边塞战事的关注,实现情感的升华。
(2)示例: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内容异同:相同点,都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使至塞上》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凉州词》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均展现边塞的雄浑与苍凉;不同点,《使至塞上》侧重记录出使经历,融入个人行程与心境,《凉州词》聚焦边塞孤城,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更多展现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情感异同:相同点,都暗含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不同点,《使至塞上》情感复杂,有失意、孤寂,也有见到壮阔景色后的释然与对战事的欣慰;《凉州词》情感更集中,借“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将士身处边塞的孤寂、思乡,以及对朝廷不关心边塞将士的幽怨。
4. 赏析文章示例:《大漠孤烟处,诗意满边塞——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边塞佳作,寥寥四十个字,却如一幅意境雄浑的边塞画卷,让人沉醉其中。
诗的开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看似平淡的叙事,实则暗藏深意。“单车”二字,极简练地交代了诗人此次出使的轻简,却也暗示了他当时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处境。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众多的随从,诗人带着几分孤寂,踏上前往边塞的路途,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抑郁的情感基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诗人情感的含蓄表达。他将自己比作“征蓬”与“归雁”,“征蓬”随风漂泊,无依无靠,恰如诗人此刻远离朝堂的境遇;“归雁”本应南飞,却“入胡天”,方向的错位,暗含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愤懑。这两句没有直白的抱怨,却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将复杂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尽显诗人“诗中有画”之外的含蓄才情。
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唐诗中描绘边塞景色的千古绝唱。诗人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边塞最壮阔的景象:浩瀚无垠的大漠上,一柱孤烟笔直地冲向天际,没有一丝弯曲;奔腾不息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硕大而圆润,悬挂在天边。“直”与“圆”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却极具表现力。“直”字,写出了孤烟在无风的大漠中挺拔、肃穆的姿态,透着一股雄浑的力量;“圆”字,描绘出落日的饱满与温暖,在苍凉的大漠背景下,增添了一丝柔和。这两句诗,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构建出一个雄浑、壮阔、苍凉又不失静谧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独有的壮美,也难怪王国维会将其赞为“千古壮观”。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则为全诗画上一个开阔的句号。诗人到达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燕然”二字,借用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刻石记功的典故,暗示边塞战事顺利。此刻,诗人之前的失意与孤寂,在边塞的壮阔景象与战事顺利的消息中,逐渐消散,心中生出几分对边塞战事的关切与欣慰,情感从个人的抑郁转向对家国的关注,让全诗的意境得以升华。
《使至塞上》,不仅是一首记录出使经历的诗,更是王维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以简洁的语言、精妙的写景、含蓄的抒情,将边塞的壮美与个人的心境完美融合,成为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失意之时,王维依然能从自然与家国中,寻找到诗意与力量。
5. 议论文:《唐诗的魅力,在经典中流淌》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唐诗五首》,便是这座巅峰上几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或描绘自然之美,或抒发真挚之情,或感慨历史沧桑,尽显唐诗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唐诗的博大精深。
唐诗的魅力,在于精准传神的语言,寥寥数语便能勾勒万千景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短短十四字,便将西湖早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早莺”“新燕”点明时节,“争暖树”“啄春泥”细致刻画禽鸟的动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如一幅鲜活的春日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将语言的精妙发挥到极致。“直”与“圆”两个简单的形容词,精准描绘出孤烟的挺拔与落日的饱满,构建出雄浑壮阔的边塞意境,让人身临其境。唐诗的语言,便是如此,以最简洁的笔墨,传递最丰富的内涵,这正是其魅力的根基。
唐诗的魅力,在于情景交融的意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情景交融的典范。“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借黄鹤楼的传说,将历史的沧桑与空间的空旷交织,“空悠悠”的白云,不仅是眼前之景,更是诗人内心孤独与惆怅的写照;而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出晴朗开阔的江景,可这开阔之景,却为下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做铺垫,江景越美,思乡之情越浓。景与情相互映衬,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既写出景色由窄到阔的变化,也暗含诗人初离故乡的豪迈与憧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更是将对故乡的眷恋,融入故乡水中,景中有情,情因景生,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
唐诗的魅力,还在于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为之动容。王绩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面对秋景,孤独无依,渴望归隐的情感,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让现代读者感受到那种迷茫与落寞;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苦,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远离故乡的人,读到这句诗,都会心生共鸣;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对故乡的眷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对自然美景的喜爱,皆是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唐诗所传递的,不仅是彼时彼地的情景,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正因如此,它才能跨越时空,感染一代又一代读者。
《唐诗五首》虽只是唐诗宝库中的冰山一角,却已然展现出唐诗的无限魅力。它以精准的语言、交融的情景、共通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品读这些经典诗作,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诗意中,寻找到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唐诗的魅力,便在这一首首经典之作中流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能在时光的沉淀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