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唐诗五首》通过五位唐代诗人的经典律诗,以凝练的诗性语言展现了山水的壮阔、隐逸的孤怀、边塞的雄浑与春日的生机,学生将在格律的韵律中感受语言的精致,在意象的叠加中触摸诗人的心灵,在群诗的对比中建构文化的关联。作为律诗的典型代表,《唐诗五首》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诗歌格律和技法的绝佳素材。律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对仗、押韵、平仄等方面。通过学习这五首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律诗的格律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律诗的整齐美和韵律美。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基础和课内单元整合教学理念,笔者拟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按照“形式—内容—文化”的思维脉络,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感受唐律的独特风韵。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诵千古名篇 感唐韵铿锵”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聚焦“韵”之一字,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五首诗歌韵律美,解析诗歌意象,初步了解律诗结构方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的抑扬缓急。
2.描述意象,学习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的抑扬缓急。
教学难点
描述意象,学习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无数古代诗歌,回忆一下,老师是如何带领我们学习这些诗歌的。
二、知“韵”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标注生字读音。
2.讨论:从形式上看,这五首诗有什么共同特征?
预设——
句式:常为八句(排律除外),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字数: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
对仗: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其余两联可对可不对。
声韵: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上下句讲究平仄相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想要完整总结出律诗的这些特点颇有难度,因此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教者需要适当给以提示,如提示学生“观察每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看看每首诗的韵脚字都在哪个位置,他们的声调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者可选取一两句诗进行举例,分析其平仄相对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他诗句是否符合这一特点。)
3.根据已有阅读经验,尝试划分《野望》和《黄鹤楼》的朗读节奏,小组展示后全班汇报,并说说划分依据。
预设——
五言律诗在朗读时一般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奏,七言律诗则大体按照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来读。
同一首诗歌中,节奏的变化,往往是由诗意决定的。
而同一联诗,也可以根据理解,在情感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有不同的读法。
4.学生根据此前学到的方法,划分另外三首诗的朗读节奏,并读出来。
5.全班齐读。
三、感“韵”
1.朗读诗歌的时候,除了要读出节奏之外,还要读出抑扬,请以《野望》为例,读出抑扬的语调,并说明这样处理的理由。
预设——
朗读《野望》时,整体语调宜“先平后抑,尾收沉郁”。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平起,语调平稳舒缓,“欲何依”稍顿,带迷茫感;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语调略抑,“皆”“唯”重读,突出秋景萧瑟;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稍扬,语调轻快些,以牧猎动态反衬生机;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幅抑调,“无相识”低缓沉重,“长歌怀采薇”收束于深沉喟叹,凸显诗人孤独无依、追慕隐逸的复杂心绪。抑扬处理贴合由景入情、情感深化的层次。
2.除了抑扬,朗读诗歌的时候,还需要读出缓急,请以《黄鹤楼》为例,读出平缓与急切两种语调,并说说这么设计的原因。
预设——
朗读《黄鹤楼》时,整体需“前急后缓,以急衬缓”,凸显时空辗转与乡愁沉淀的层次。
前四句(急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语速稍快,“已乘”“不复返”重读且连贯推进,模拟传说消逝的迅疾感;“空余”“空悠悠”重复“空”字时稍顿,但节奏仍紧凑,突出仙人离去的缥缈与岁月流逝的急迫,强化楼阁承载的沧桑变迁。
后四句(平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语速放缓,“历历”“萋萋”轻读拉长,描绘清晰明丽的近景;“日暮”“乡关”“愁”逐字下沉,尾句“烟波江上”语气绵长,似雾气弥漫,“使人愁”低回收束,将急切的时空追问沉淀为深沉的乡愁,与急切的前四句形成张力,更显羁旅孤怀的厚重。
四、析“韵”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一首律诗的内部,不仅有抑扬的变化,还有缓急的不同,这一切都因为律诗的每一联,都有着不同的作用,请反复朗读《野望》,看看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有着什么作用?
预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薄暮”点明时间,“徙倚欲何依”直抒彷徨,平缓语调奠定全诗孤寂基调,引出后文对秋景与心境的刻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紧承首联“望”字,以“皆”“唯”强化秋色与落晖的普遍性,平缓中略抑的语调,为画面铺陈萧瑟底色,承接并延伸首联的迷茫情绪。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视角转向人间活动,“驱”“带”赋予动态,语调稍扬,以牧猎归家的烟火气打破前两联的沉寂,形成“景中有人”的转折,为尾联情感升华蓄势。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由景及情,“无相识”低缓沉重,“长歌怀采薇”收束于深沉喟叹,急转直下地将孤独感升华为对隐逸精神的追慕,呼应首联的“欲何依”,完成从“望景”到“言志”的完整抒情闭环。
2.小结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首联,破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承接上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化,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别开生面,曲折有致;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结尾,使结构严谨完整。
五、小结
今天,我们以诵读为舟,畅游唐诗之海:在抑扬顿挫里,触摸了律诗的声韵脉搏;在急缓相间中,感知了诗情的起伏波澜;在起承转合间,厘清了结构的精巧编排。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循着“象”与“意”的足迹,探寻五首诗里或孤傲,或壮阔,或灵动的意象群,解码诗人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思,从“读懂结构”走向“读通心灵”,深化对唐诗内涵的领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标注《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的抑扬缓急。
2.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分析另外四首诗每一联的内容和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的抑扬缓急。
2.描述意象,学习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的抑扬缓急。
教学难点
描述意象,学习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无数古代诗歌,回忆一下,老师是如何带领我们学习这些诗歌的。
二、知“韵”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标注生字读音。
2.讨论:从形式上看,这五首诗有什么共同特征?
预设——
句式:常为八句(排律除外),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字数: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
对仗: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其余两联可对可不对。
声韵: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上下句讲究平仄相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想要完整总结出律诗的这些特点颇有难度,因此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教者需要适当给以提示,如提示学生“观察每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看看每首诗的韵脚字都在哪个位置,他们的声调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者可选取一两句诗进行举例,分析其平仄相对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他诗句是否符合这一特点。)
3.根据已有阅读经验,尝试划分《野望》和《黄鹤楼》的朗读节奏,小组展示后全班汇报,并说说划分依据。
预设——
五言律诗在朗读时一般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奏,七言律诗则大体按照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来读。
同一首诗歌中,节奏的变化,往往是由诗意决定的。
而同一联诗,也可以根据理解,在情感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有不同的读法。
4.学生根据此前学到的方法,划分另外三首诗的朗读节奏,并读出来。
5.全班齐读。
三、感“韵”
1.朗读诗歌的时候,除了要读出节奏之外,还要读出抑扬,请以《野望》为例,读出抑扬的语调,并说明这样处理的理由。
预设——
朗读《野望》时,整体语调宜“先平后抑,尾收沉郁”。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平起,语调平稳舒缓,“欲何依”稍顿,带迷茫感;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语调略抑,“皆”“唯”重读,突出秋景萧瑟;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稍扬,语调轻快些,以牧猎动态反衬生机;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幅抑调,“无相识”低缓沉重,“长歌怀采薇”收束于深沉喟叹,凸显诗人孤独无依、追慕隐逸的复杂心绪。抑扬处理贴合由景入情、情感深化的层次。
2.除了抑扬,朗读诗歌的时候,还需要读出缓急,请以《黄鹤楼》为例,读出平缓与急切两种语调,并说说这么设计的原因。
预设——
朗读《黄鹤楼》时,整体需“前急后缓,以急衬缓”,凸显时空辗转与乡愁沉淀的层次。
前四句(急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语速稍快,“已乘”“不复返”重读且连贯推进,模拟传说消逝的迅疾感;“空余”“空悠悠”重复“空”字时稍顿,但节奏仍紧凑,突出仙人离去的缥缈与岁月流逝的急迫,强化楼阁承载的沧桑变迁。
后四句(平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语速放缓,“历历”“萋萋”轻读拉长,描绘清晰明丽的近景;“日暮”“乡关”“愁”逐字下沉,尾句“烟波江上”语气绵长,似雾气弥漫,“使人愁”低回收束,将急切的时空追问沉淀为深沉的乡愁,与急切的前四句形成张力,更显羁旅孤怀的厚重。
四、析“韵”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一首律诗的内部,不仅有抑扬的变化,还有缓急的不同,这一切都因为律诗的每一联,都有着不同的作用,请反复朗读《野望》,看看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有着什么作用?
预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薄暮”点明时间,“徙倚欲何依”直抒彷徨,平缓语调奠定全诗孤寂基调,引出后文对秋景与心境的刻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紧承首联“望”字,以“皆”“唯”强化秋色与落晖的普遍性,平缓中略抑的语调,为画面铺陈萧瑟底色,承接并延伸首联的迷茫情绪。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视角转向人间活动,“驱”“带”赋予动态,语调稍扬,以牧猎归家的烟火气打破前两联的沉寂,形成“景中有人”的转折,为尾联情感升华蓄势。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由景及情,“无相识”低缓沉重,“长歌怀采薇”收束于深沉喟叹,急转直下地将孤独感升华为对隐逸精神的追慕,呼应首联的“欲何依”,完成从“望景”到“言志”的完整抒情闭环。
2.小结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首联,破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承接上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化,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别开生面,曲折有致;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结尾,使结构严谨完整。
五、小结
今天,我们以诵读为舟,畅游唐诗之海:在抑扬顿挫里,触摸了律诗的声韵脉搏;在急缓相间中,感知了诗情的起伏波澜;在起承转合间,厘清了结构的精巧编排。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循着“象”与“意”的足迹,探寻五首诗里或孤傲,或壮阔,或灵动的意象群,解码诗人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思,从“读懂结构”走向“读通心灵”,深化对唐诗内涵的领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标注《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的抑扬缓急。
2.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分析另外四首诗每一联的内容和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唐诗五首》中的五首律诗,正好对应了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野望》作为初唐较早的五言律诗典范,标志着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田园的转型;《黄鹤楼》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奠定了盛唐诗歌雄浑浪漫的基调;《使至塞上》将边塞风光提升至哲学审美高度,拓展了律诗的表现领域;《渡荆门送别》展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浪漫气质,为盛唐诗歌的青春气息定格;《钱塘湖春行》对仗工稳而不失灵动,体现了中唐诗人对律诗形式的极致追求。从王绩略带古风的早期律诗,到白居易严守格律的成熟七律,展现近体诗规范的确立过程;贯穿在这些诗歌中的孤独意识、英雄情怀、青春激情与生活情趣,折射出唐代社会从动荡到鼎盛再到转型的精神轨迹。因此,第三课时的教学,笔者拟在前两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字斟句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感受近体诗的发展轨迹,探究时代风云在诗歌作品中的投影。
教学目标
1.字斟句酌,体会诗歌用词之妙。
2.对比鉴赏,学习诗歌鉴赏之法。
3.拓展探究,感受时代背景之影。
教学重点
1.字斟句酌,体会诗歌用词之妙。
2.对比鉴赏,学习诗歌鉴赏之法。
教学难点
拓展探究,感受时代背景之影。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唐代的律诗数以万计,但是教材却选编了这五首,不仅因为这五首诗厚重的感情,更因为这五首诗高超的技艺和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节课我们将以艺术手法为突破口,继续解码唐诗的奥秘。
二、聚焦一个字
1.《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绝唱千古”,诗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圆”“直”两字用得好,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几何构图的视觉张力:“直”字以刚性线条勾勒狼烟的坚挺,与“圆”字柔性勾勒落日的浑圆形成几何反差,在无垠大漠中构建出“直线与弧线”的经典对比,暗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刚柔并济”的美学原则。
色彩光影的感官冲击:“直”字强化狼烟在澄澈天际的清晰轮廓(青白色烟气与湛蓝天色形成明暗对比),“圆”字捕捉落日浸染长河的暖色调(橙红色夕阳与苍茫暮色构成冷暖交织),两字浓缩了塞外光影的瞬息万变,堪称“诗中有画”的视觉特写。
情感表达的双重意蕴:“直”暗含诗人对边塞军旅刚毅精神的礼赞(狼烟笔直向上象征戍边意志),“圆”则流露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落日圆满象征生命轮回),刚柔并济的意象选择,巧妙调和了“单车问边”的孤寂与“长河落日”的壮美,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豁达胸襟。
2.像这样精准的用词,本课五首律诗每一首都有,请找出每首诗中你认为用的最好的词语,批注其妙处。
示例——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空”字三重意蕴:一写仙人乘鹤后楼阁空荡,二叹岁月流逝后遗迹空留,三寓诗人登临时心境空茫。叠字“悠悠”延长了“空”的回响,使抽象的时间之思具象化为苍茫云海,堪称唐人炼字“羚羊挂角”之典范……
追问:这些炼字有什么共性?
预设——
动态与静态交织、物理与心理互渗、具象与抽象转化
三、品析一类景
1.如果要你对教材所选的五首诗进行分类,你打算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2.五首诗中,有四首都写到了水,请找出相关诗句,看看这四首诗中的“水”有何不同(从景物特征、艺术手法和在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切入)?
预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烟波”摹写江面朦胧的水汽,与“日暮”昏黄天色相融,形成苍茫水域。借“烟波”之虚(水雾弥漫)写愁绪之实,以“江”之广阔反衬个体渺小。水作为情感载体,将乡愁从空间(“乡关何处”)延展至时间(“烟波”永恒),成为千古愁思的具象化符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长河”勾勒黄河奔涌的动态曲线,与“大漠”横亘的静态线条形成张力。以“直”与“圆”的几何反差,赋予水流金属般的冷峻质感;“长河”作为视觉中轴线,平衡画面构图。水成为边塞壮美的见证者,既暗示行程艰险(“长河”暗含跋涉之意),又以“落日圆”的圆满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句写江水奔涌的磅礴(“入大荒”),后句以“故乡水”拟人化,赋予柔情。前联用“随”“入”动态描写展现空间转换,后联以“送”字逆转视角,将江水人格化。水作为情感纽带,前写壮游豪情(江流奔涌象征人生进取),后写乡愁绵长(故乡水万里相送暗含对蜀地的深情回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以“水面初平”捕捉春水初涨的微妙动态,与“云脚低”形成天地相接的视觉平衡。白描手法勾勒西湖早春的静谧,以“平”字凸显水面如镜的澄澈。水作为自然生机的载体,既暗示季节更迭(冰雪消融),又以“云脚低”的低垂姿态烘托诗人俯瞰春光的闲适心境。
3.整体来看,五首诗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技巧?
预设——
《野望》——白描勾勒秋色,动静相生
《黄鹤楼》——虚实相生时空,俯仰交错
《使至塞上》——几何构图造境,对比反差
《渡荆门送别》——移步换景绘卷,虚实相映
《钱塘湖春行》——工笔细描早春,色彩点染
四、触摸一个时代
文学作品不仅是诗人感情的抒发,更是时代背景的投影,如果不看注释,你能猜出这五首诗分别写于唐朝的那个阶段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野望》——初唐:诗中“徙倚欲何依”的彷徨与“采薇”的典故,暗含隋唐易代之际士人的精神迷惘。王绩作为初唐隐逸诗人代表,其诗风质朴疏淡,尚未脱尽南朝余韵,折射出初唐文学从六朝向盛唐过渡的痕迹。
《黄鹤楼》——盛唐:崔颢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瑰丽想象与“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工笔写实并存,体现盛唐诗歌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诗中“乡愁”与“盛世”的矛盾张力,恰是开元盛世文人复杂精神世界的缩影。
《使至塞上》——盛唐:“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意象与“都护在燕然”的军旅书写,彰显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象。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的经历,印证了盛唐文人“功名万里外”的集体精神追求。
《渡荆门送别》——盛唐:李白“山随平野尽”的壮游豪情与“月下飞天镜”的浪漫想象,完美诠释了盛唐文人“仗剑去国”的青春气质。诗中“故乡水”的拟人化手法,暗含盛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钱塘湖春行》——中唐: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细腻观察与“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市井视角,展现中唐诗歌从盛唐气象向市井生活的转向。诗中“早莺新燕”的微观意象,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文人对日常之美的重新发现。
五、小结
字斟句酌,我们品出“直”与“圆”的几何美学;移步换景,我们赏见“江入大荒”的壮阔胸襟;虚实相生,我们触摸“烟波江上”的千古乡愁;知人论世,我们读懂“采薇”典故里的时代隐喻。炼字炼意,方见文字精微;品景品史,方能贯通文脉。愿我们我们以诗为舟,溯流而上,在字词的褶皱里打捞文明的光芒,在时空的经纬中丈量诗心的温度。
六、布置作业
1.从本课中选择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并说出比读的角度。
2.“思考·探究·积累”第五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