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6 18: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字词(如“户”“念”“遂”等),准确翻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叙事与写景的结合方式,探究作者情感的表达逻辑,培养分析与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等语句,感受月色之美与意境之妙,提升审美鉴赏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感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含义,把握文章写景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领悟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任务一:一寺夜月——解码月下心境
【学生活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笔下的承天寺夜月,是景语,更是心境语。请从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两个角度,分析你从中读出的苏轼心境。
【预设答案示例】
意象选取:文中选取了“月色”、“积水”、“藻荇”、“竹柏影”等意象。他将明澈的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之影比作“水中藻荇”,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空灵、澄澈、清冷。这并非热闹繁华之景,而是摒弃了一切色彩与喧嚣的至简、至净之景,反映出作者此时内心摒弃尘杂、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安宁。
意境营造:作者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的静态比喻,与“水中藻荇交横”的动态错觉,营造了一个静谧、空明、亦真亦幻的意境。这个世界小而精致,与世隔绝,它不属于白日的喧嚣,只属于两个不眠的“闲人”。此意境正是苏轼内心世界的投射:在政治生活的巨大阴影(“乌台诗案”的黑暗)之外,他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审美静观的精神净土,心境是复杂而超然的,其中混杂着被贬的孤寂,但更主导的是发现并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宁静与喜悦。
任务二:一生挚友——探究无言之境
【学生活动】
苏轼与张怀民在黄州期间交往甚密,关系笃厚,为何文中不录二人对话?是二人始终无言,还是苏轼有意不记?请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预设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是苏轼的艺术留白,意在创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
理由一:契合文意与心境。文章的核心是“闲”与“静”。任何具体的对话都会打破月夜的静谧与空灵之美。二人的默契已经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一个“亦未寝”,一个“相与步于中庭”,行动本身已是最好的交流,无需言语赘述。
理由二:强化情感共鸣。不记录具体对话,使得这份友情超越了具体事件,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情感象征。它让所有读者都能将自己的知己之情代入其中,而不被固定的对话内容所限制,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理由三:凸显主旨。文章的结尾要落在“闲人”的慨叹上。如果前面有大量对话,会分散文章的焦点。此时的“无言”,正为后文的“有声”(那一声轻叹)做了最好的铺垫,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集中、有力。
因此,这“无言”非无话可说,而是“不须说”,是艺术上的精心剪裁,是情感上的高度默契。
任务三:一声轻叹——品悟“闲人”三昧
【学生活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原文与助读资料,用以下句式,品析“闲人”一词中蕴含的多重情感。
(总)苏轼的“闲人”之叹,我认为既是 ______ 之叹,也是 ______ 之叹,还是 ______ 之叹。
(分)说“闲人”之叹是______ 之叹,是因为 ______ ;说“闲人”之叹是 ______ 之叹,是因为 ______ ;说“闲人”之叹是 ______ 之叹是因为 ______ 。
(总)因此,苏轼的“闲人”之叹,是______。
【助读资料】
1.背景概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形同流放。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是他贬谪的第四年。
2.名人评述: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王国维
“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东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思想变化:苏轼在黄州时期深度融合了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空静,形成其独特的“旷达”人生观。
【预设答案示例】
(总)苏轼的“闲人”之叹,我认为既是“自嘲”之叹,也是“自得”之叹,还是“自解”之叹。
(分)说“闲人”之叹是“自嘲”之叹,是因为 作为曾有济世之志的士大夫,却被投闲置散,无权参与政务,其中饱含着政治失意的无奈与苦涩;说“闲人”之叹是“自得”之叹,是因为 正是这种“闲”,让他摆脱了官场冗务,获得了审美自由,能欣赏到常人无暇顾及的美景,拥有了一份超脱功利的悠闲心境;说“闲人”之叹是“自解”之叹是因为 他通过这一声慨叹,将现实中的窘境转化为精神上的优越,完成了对自身困境的超越与和解,展现了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因此,苏轼的“闲人”之叹,是在一个不公平的境遇里,为灵魂寻找到尊严与快乐的一声复杂而智慧的宣言。
任务四:一次夜游——撰写黄州文案
【学生活动】
请整合前三项任务的探究成果,为“久仰了,苏东坡·黄州时期”展区撰写一段主题文案。要求:紧扣《记承天寺夜游》,融合苏轼心境、友人交往及“闲人”哲思,文笔优美,富有感染力,不少于600字。
【写作支架】
标题建议:《夜月·挚友·闲人:在黄州寻回自己》。
结构建议:
1.开篇:以“乌台诗案”的黑暗与黄州的偏僻作为对比,引出苏轼的困境。
2.承接:描绘承天寺夜游的场景,重点刻画空明的月色,点明这是苏轼在困境中开辟的精神净土。
3.深化:引入张怀民,论述知己在苦难中的意义;深入阐释“闲人”的三重内涵,展现苏轼如何完成从失意官员到旷达文人的蜕变。
4.结尾:联系苏轼在黄州的其他成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肉等),点明黄州如何从贬谪地变为其精神的故乡,并呼应展览主题,向观展的观众发出邀请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