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16 白杨礼赞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新课导入
4
探究新知
6
课堂练习
5
7
布置作业
白杨挺劲节 正气颂英魂
课堂小结
8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
01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02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03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基
调。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任务群
任务一
致敬白杨·牢记字词文常
任 务 群
任务二
朗读课文·理清情感脉络
任务三
理解象征·领悟赞美意图
任务四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表达
白杨礼赞
第 一 课 时
白杨挺劲节 正气颂英魂
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任务一:致敬白杨·牢记字词文常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开垦( )
kěn
主宰( )
zǎi
倦怠( )
dài
丫枝( )
yā
倔强( )
jué jiànɡ
婆娑( )
pó suō
虬枝( )
qiú
伟岸( )
àn
傲然( )
ào
宛然( )
wǎn
鄙视( )
bǐ
妙手偶得( )
ǒu
坦荡如砥( )
dǐ
潜滋暗长( )
chāi
恹恹欲睡( )
yān
旁逸斜出( )
yì
秀颀( )
qí
不折不挠( )
náo
无垠( )
yín
楠木( )
nán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
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
(2)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
(3)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
(4)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
(5)指树枝从树干上斜着伸出来。( )
(6)形容枝叶茂盛,高下疏密有致。( )
(7)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8)美而高。颀,修长。( )
(9)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婆娑
纵横决荡
秀颀
虬枝
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完成下列文学常识填空。
茅盾(1896—1981), 、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 》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 》《春蚕》等。
作家
雁冰
蚀
子夜
林家铺子
沈德鸿
预习中留了一个任务你完成了吗: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曾说:“《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
1938年底,茅盾应友人之邀,赴新疆任教。1940年4月,离开乌鲁木齐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应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期间,茅盾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火热、沸腾的生活状态,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深受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第二次反共高潮喧器一时。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汪精卫公开投降日寇,而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坚持抗战,并取得了节节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萌发了歌颂抗战军民、歌颂民族解放伟大精神意志的强烈愿望,于1941年3月写成《白杨礼赞》。
探究新知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清情感脉络
预习提示说:这篇文章感情充沛,文气酣畅,特别适合朗读。请同学们先听读名家诵读,边听读边作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些句子的情感表达有何差别。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9段)
实在是
绝不是
赞美
高声赞美
赞美、崇敬之情:层层深入,越来越强
那
这
观察视角:从远及近
朗读设计 设计说明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
作者开篇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朗读时可以重读“实在是”“赞美”,读出作者对白杨树情真意切的赞叹,在“我”字后稍作停顿,以突出“我”对白杨树由衷的喜爱。
请为这些句子作朗读设计,在班内交流、展示。
朗读设计 设计说明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
···
“那”表示远指,结合第2、3段的描写,可知这是作者在对高原景色感到倦息而从远处看到白杨树时,不由自主发出的赞叹。联系上文中的“刹那间”“猛抬眼”,朗读时可重读“那就是”,声音可以稍微提高并读得快一些,传达出作者初遇白杨树时被震撼的惊奇与激动。此外,重读“不平凡”,以彰显白杨树“傲然挺立”“像哨兵似的”外形特点。
朗读设计 设计说明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喜爱、深情)
·
···
“这”是近指,不仅照应了第5段对白杨树工笔细描般的近观描写(形),也暗示“我”与白杨树情感距离拉近;同时,这个句子也为下文第7、8两段所象征的北方军民及其抗战的精神与意志(神)的赞美蓄势,因此在朗读时可以通过重读与短暂的停顿来传达“我”对白杨树的喜爱。“决不是”变肯定为否定,加强了语气,可以适当重读来表现“我”对白杨树坚定而热烈的赞美。
朗读设计 设计说明
(4)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直抒胸臆。结合第8段,可在“我”后作短暂的停顿,强调“我”与“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不同。“高声”重读,并且要适当提高音量,读出作者对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的高亢而热烈的赞美。
这几个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语句,与标题有着怎样的关系?
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9段)
这几个直接抒情句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串联在了一起。请研读每个抒情句引领的内容,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关键语句 赞美方面
“黄绿错综”(色彩分明)、“望不到边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辽阔坦荡)、“雄壮”“伟大”(气象雄伟)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
生长环境不平凡
(境美)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自身形貌不平凡
(形美)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力求上进”。
内在气质不平凡
(神美)
白杨礼赞
第 二 课 时
白杨挺劲节 正气颂英魂
探究新知
任务三:理解象征·领悟赞美意图
本文如七年级所学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一样使用了象征手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段,圈画出概括白杨树形貌特点的词语以及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抒情句、议论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完成表格内容,理解自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生成的。
白杨树的形貌特点 象征意义
枝干笔直,参天耸立
在风雪中保持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
质朴、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
枝叶一律向上,努力向上发展
力求上进的精神
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团结一致的精神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人地把这种象征意义揭示出来的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文章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的品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点明白杨树的“傲然挺立”,象征敌后“广大土地上”的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四个“难道”,由浅及深,用同中有异、富于变化的语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而在第8段,用更为直接的语言,再次概括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文章的写作意图。
结合教材中“预习”提示的写作背景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是什么?
【预习提示】本文写于 1941 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曾说:“《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链接材料】在抗日战争中,文艺战线也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我们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我们要用它来描绘抗日战士的英姿,用它来喊出四万万同胞保卫国土的决心,也用它来揭露汉奸、亲日派的丑恶嘴脸。总之,我们要趁这大时代的洪流,把文艺工作深入到大众中去,提高大众的抗战觉悟,开创出一个抗战文艺的新局面来。(茅盾《烽火连天的日子》)
文章借赞美白杨树,热情讴歌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团结一致的抗日军民,并以此提高大众的抗战觉悟,动员更多的民众加入抗战的队伍。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联系《金色花》《荷叶·母亲》和本课所学,你能说说象征手法的特点和如何解读象征手法吗
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象征手法的解读思路是:把握物象特点——结合背景分析——关联相似性——解读象征意义。
探究新知
任务四: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表达
作者为了礼赞白杨树,除了使用象征手法,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这里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又用“单调”略作摇曳,为后文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1)烘托、铺垫
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
(2)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作对比。两种树的外形有相似处,都是“直挺秀颀的,然而其内在的品格和所象征、所代表的人却有很大不同。白杨树“极普通”而又蕴含着“不平凡”,楠木则是“贵族化”的;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而楠木则代表着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用茅盾先生自己的话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3)对比
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从白杨树本身看,说它“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不被人重视;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朴、坚强不屈等,让它区别于其他的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第二个层面,从白杨树的内在象征看,“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也象征着敌后广大土地上的抗战军民,他们都是最广大的人民中的一员,是中国大地上极普通的民众;然而他们质朴严肃,坚韧顽强,团结上进,表现出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意志,他们是守卫家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挺立的民族脊梁,因而实在是“不平凡”。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引导读者深人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点符号和句式的巧妙使用在表情达意上会有特别的效果。请从标点符号和句式两个角度圈画出你认为情感表达最巧妙的句子,再和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示例一: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第3段)
使用叹号的句子看起来是一个陈述句,似乎不应该使用叹号。但是由于整段话都是作者在对读者表达从“恹恹欲睡”到“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情感变化,在这种类似对话的语境中,作者借助叹号,突破了陈述句式的限制,更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惊喜,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作了铺垫。
示例二: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第5段)
此处用叹号,不仅陈述事实,更在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此句所在的段落,侧重表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在特征,描绘了其干的笔直,丫枝的紧紧靠拢,叶子的向上,皮的淡青色,之后用这句话来议论抒情,鲜明地表达对白杨树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品质的赞叹。
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这篇散文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以《白杨礼赞》为例,归纳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1)往往使用象征手法,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
(2)细致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从而与被象征的事物建立起某种关联。
(3)有时因写作时限于某种特定的背景,所以才使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含义。
课堂练习
听歌曲《红梅赞》,说说歌曲中的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江雪琴。《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狱中地下革命斗争,而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战斗,虽然这些共产党人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这些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梅的特点——不惧严寒、昂首怒放。
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英勇无畏。
象征意义:红梅象征着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试选取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作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境美
形美
神美
衬托对比
抑扬变化
象征
托物言志:赞美抗战军民及其精神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这里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又用“单调”略作摇曳,为后文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作对比。两种树的外形有相似处,都是“直挺秀颀的,然而其内在的品格和所象征、所代表的人却有很大不同。白杨树“极普通”而又蕴含着“不平凡”,楠木则是“贵族化”的;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而楠木则代表着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用茅盾先生自己的话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从白杨树本身看,说它“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不被人重视;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朴、坚强不屈等,让它区别于其他的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第二个层面,从白杨树的内在象征看,“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也象征着敌后广大土地上的抗战军民,他们都是最广大的人民中的一员,是中国大地上极普通的民众;然而他们质朴严肃,坚韧顽强,团结上进,表现出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意志,他们是守卫家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挺立的民族脊梁,因而实在是“不平凡”。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引导读者深人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带着感情反复朗诵课文第5—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参见“整体把握”)文章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的品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点明白杨树的“傲然挺立”,象征敌后“广大土地上”的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由浅及深,用同中有异、富于变化的语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而在第8段,用更为直接的语言,再次概括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文章的写作意图。
四、带着感情反复朗诵课文第5—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章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的品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点明白杨树的“傲然挺立”,象征敌后“广大土地上”的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由浅及深,用同中有异、富于变化的语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而在第8段,用更为直接的语言,再次概括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文章的写作意图。
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提示:一个事物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积淀有某些较固定的意义,如梅花凌霜傲雪,莲花淡雅脱俗,牡丹富贵荣华等;另一方面是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可能赋予这一事物某种特定含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的,但茅盾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和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就是要学会挖掘一些普通事物中可能具有的精神、意蕴等,学会思考,并借助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示例:泥土,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调的颜色,它是那么地不起眼,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它用养分哺育世间万物,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勤耕种,用粮食养育我们。我赞美泥土,赞美它的博爱无私,赞美它的朴质坚强,赞美和它一样的辛勤劳动的农民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谢谢观看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