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2: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山岗, 当西山落日的余huī 映在肩上, 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在田间, 在工厂, 在闹市, 在课堂……你们以最质朴的情感拥抱希望, 你们让世界照进劳动的光芒。劳动者, 让我们高声礼赞你们!
你们是大国工匠, 是科研新星, 更是平凡岗位上值得敬佩的劳动者。你们勤恳, 你们执着, 你们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凡的传奇。今天, 我们将在你们的引领和指点下, 循着你们的足迹, 不图安逸, 不惧困苦, 走过风雨, 和你们一起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体会劳动者的尊严与自豪。请接受我们的礼赞!让我们唱响豪迈激越、kēng 锵有力的劳动者之歌, 向你们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山岗 ( ) 穿梭 ( )
余huī( ) kēng( ) 锵有力
2、语段中加点的词若换成叠词形式, 句子的意思会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
A. 忙碌 忙忙碌碌 B. 勤恳 勤勤恳恳
C. 指点 指指点点 D. 风雨 风风雨雨
3.为确定短片题目, 小组成员展开讨论。请结合上面的语段, 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小安: 我们学过作家①________写的《白杨礼赞》, 我想给视频短片命名为《劳动者礼赞》。
小徽: 好主意!请看右边“礼” 字的义项。我认为“劳动者礼赞”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 一个生动传神的字词看似妙手偶得, 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 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 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了。
C. 老城区已经开始拆迁, 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 甚至垮塌了。
D. 我们眼前的草原辽阔无边、坦荡如砥, 让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愉快起来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959 年10 月25 日, 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几十年如一日, 生动地诠释了坚守的内涵【甲】_______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 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 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
他身上体现出的“铁人精神”, 彰显了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高炉卫士”孟泰【乙】_______ “‘两弹’元勋”邓稼先……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新时期各条战线上英雄辈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也群星灿烂。“蓝领专家”孔祥瑞、“马班邮路”忠诚信使王顺友等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 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就这样在一代代劳动者的手中巍然屹立起来。
5.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乙】,
C. 【甲】: 【乙】, D. 【甲】——【乙】、
6.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表中内容,回答问题。
分镜头 画面
(一) 采冰人的手 ①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忘忧湖上电锯的轰鸣声、钎子的咔嚓声、运冰车的马达声整日交织在一起, 人声鼎沸。②次日凌晨, 一双双红肿粗糙、充满力量的采冰人的手, 才终于从又硬又冷的手套中解放出来, 开始享受哈气的温暖。
(二) 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 ③这双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犹如上下翻飞的蝴蝶, 熟练地从熨烫机上取下列车床单, 将其对折, 抖动微调, 然后对折、对折、再对折, 最后码平放好。④由于长年累月地折叠高温卧具, 这双灵巧的手的指纹早已被高温卧具“熨平”了。
7.阅读分镜头画面中的语句, 其中修辞手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8.下面是三幅“手”字的书法作品。为了凸显劳动者的手的特点, 请你为分镜头(一) 或分镜头(二) 选择一幅字作为定格镜头, 并说明理由。
我为分镜头______选择书法作品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为分镜头_______选择书法作品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根据语境, 在横线处补全内容。
学生的劳动习惯, 应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养成, 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 只有不断实践, 才能终身以之。
劳动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 劳动能使我们变得强大。让我们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 在家里, 做点家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区里, 多做志愿服务!
10、学校举行“读《红岩》, 敬英烈”话剧展演活动, 如果你是前来报名的演员, 请你回答导演提出的三个问题。
(1) 话剧中的这三个角色, 你最想扮演哪一个 请说出人物的名字。
(2) 这段台词是角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
(3) 根据台词说说你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
角色一: (沉静、安宁地) 上级的姓名、住址, 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 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 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角色二: (无动于衷地笑了笑) 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 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 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 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 我感到满足。人生自古谁无死 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 那是无上的光荣!
角色三: (冷静地) 十五年前, 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牺牲的时候, 他给了我特殊任务, 让我利用陪杀场的机会, 装作吓疯了, 长期隐蔽下来, 等待机会, 和党建立联系, 完成越狱突围任务。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1、 文中作者是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品质的 请完成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白杨树的形貌, 突出其高大、挺直的特点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 烘托白杨树平凡但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12. 请结合下面第4 段和第6 段句子中的加点文字, 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第4 段句子: 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 段句子: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3. 请结合古人写白杨树的诗句, 具体分析本文在主题、写法上对古人作品的继承和开创之处。
(1) 荒草何茫茫, 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
(2) 玉局他年无限笑, 白杨今日几人悲。[杜甫《存殁口号二首》(其一)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物”“史”互证,是贯穿20世纪的理想。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经过艰辛掘进,将历史地层深处的物像一一揭露出来,渐次还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演进轨迹。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和表达,经历了民族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互证,不断走向纵深。尽管如此,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阐释,主要还是依靠文本来完成的;从“物”“史”互证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成因加以系统揭示,对古代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加以真切还原,进而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源流的完整物像叙事体系,依然还是一个理想。
有鉴于此,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阶段、分步骤完成这样一个严肃的文化使命:用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作为主要载体,以“物”“史”互证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文物谱系,完成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我们不仅需要探寻、梳理、分析那些对理解我国古代民族起源、迁徙、分化、融汇、共生的历史进程具有潜在实证价值的考古文物,凭借其蕴含的集体记忆和象征意义,来系统还原和深刻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进场景,还需要借鉴民族学、人类学关于夷、蛮、狄、戎等古代族系融入中华民族历史过程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承载中央与边疆、华夏与夷狄、农耕与游牧互动交融史实的民族学、人类学器物见证,揭示并阐释背后的商贸互市、婚姻盟誓、战争迁徙、文化传播等族际交往史,最后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物性话语链条。
在策划一个面对大众的展示体系时,我们选择了“一百件文物”的承载形式,用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去完成一次象征性的宏大历史叙事。如何阐释和讲述这一百件文物,也让我们探索良久。文物是点状的,而历史叙事需要绵密与连贯的形式。我们遴选一百件文物的真正目的,不是去孤立地呈现这些文物,而是要通过这些文物爬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事实上,要通过一百件文物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叙事功能,每件文物需要“扮演”三个角色——或者说,我们需要在每件文物之上,发掘出三层意义:第一层,着眼于文物本体,揭示这件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及其独特魅力;第二层,揭示这件文物在其时代所牵涉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性文化意义;第三层,揭示这件文物辐照和映射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宏大历史脉络,显示其在话语链条上的象征性意义。
(摘编自《<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前言》)
材料二: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战国两汉时期的衣带钩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结晶。这两件兽面纹鎏金带钩,青铜质地,琵琶形造型,钩长8.6厘米,钩宽4厘米,工艺设计精巧,雕琢细致。钩身宽平,整身平面浮雕长尾兽面纹,兽面刻画神秘、怪异、奇特,线条棱角分明,涡尾旋张有力,钩首高昂,钩背有圆形钮。钩面两侧的边沿和钩首颈背两侧的边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既对称得体又平整美观。钩身正面表层通体鎏金。虽年代久远,但包浆淳厚,红斑绿锈,美丽自然。
带钩始见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日常用品,其作用就是挂衣襟,避免骑马时下垂的长襟妨碍活动。因为赵武灵王效仿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力量加强,各国纷纷效仿,以至带钩在北方传开。
战国时期,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成为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器。这时带钩已进入了发展鼎盛期。
《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主人身份的标准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带钩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更是贵重无比,制作考究,镶金嵌玉,错金错银,雕刻铭文,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特别是佩用高贵的鎏金工艺制作的带钩,非富即贵,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依据文献记载,即为以火烤的镀金法。鎏金是一项极为复杂、成本昂贵的工艺,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水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然后文火烘烤,让整个抹金面的水银蒸发,使黄金附贴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金色璀璨、经久不褪。这二件鎏金带钩,应该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当属贵族使用无疑。
在中国的历史上,带钩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束带之物,还是华夏文明的灿烂之花,是古人精致生活的诗意表达。
(摘编自魏传来《淄川博物馆文物三赏》)
1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既需要依靠文本,也需要从“物”“史”互证的角度加以真切还原。
B.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是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载体,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C.历史叙事的物性话语链条的形成不能脱离文物考古,也要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及其实物见证。
D.面向大众展示“一百件文物”,要让点状的文物以连贯的形式,去完成象征性的宏大历史叙事。
15.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兽面纹鎏金带钩的设计和雕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从其鎏金工艺就能判定它们产于战国时期。
B.带钩发端于春秋时期,战国后在北方地区传开,主要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需求。
C.带钩成为判断主人身份的标准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
D.鎏金工艺复杂,制作出的带钩成本高昂,非普通人所能佩戴,并不具备日常生活的实用价值。
16.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追溯研究历程,交代遴选百件文物以构建文物谱系来描绘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背景。
B.材料二引用《淮南子》所记,强调了带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而且被古人普遍使用。
C.材料一侧重阐释构建“物”“史”互证文物谱系的原因、方法,材料二侧重说明带钩的形制及工艺。
D.材料二中介绍的带钩,可以作为材料一所提及的揭示农耕与游牧互动交融的族际交往的器物见证。
17.构建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面临哪些挑战?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18.材料二中的兽面纹鎏金带钩若入选材料一的文物谱系,请根据材料内容,阐述这一文物的意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沙岛上抗风桐
1 天是湛蓝的天, 海是碧澄的海, 地是透绿的地。【A】这里是海南省三沙市, 眼前的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踏上这片土地, 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2 然而, 三天两晚的三沙之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这里的碧海蓝天, 也不是这里的海鸟白沙, 而是一种树, 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乔木, 它叫抗风桐。
3 我第一次来三沙,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下飞机, 好友老冯就热情地领着我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 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 我坐在藤椅上, 海风吹过, 心中无比惬意。我高兴地看着眼前的树林, 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 树叶并不浓密, 树冠连成一片, 树干挺拔向上。
4 “它们叫抗风桐。这种树根系发达, 枝干粗大, 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老冯告诉我。
5 抗风桐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的树名。我起身走近一棵抗风桐, 好奇地打量它。它的枝干白中透灰, 胸径足有四五十厘米粗, 树高有十几米。叶对生, 呈椭圆形, 两面都覆有一层嫩绿而晶亮的薄蜡。
6 老冯告诉我, 2013 年9 月, 强台风“蝴蝶”袭击三沙, 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枇杷等, 有的被拦腰折断, 有的已然踪影全无, 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然它们有的枝干折断, 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 长出了嫩绿的新芽, 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7 听了老冯的介绍, 我不禁对眼前的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 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 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 【B】它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 任凭风雨的侵袭, 任凭海水的侵蚀, 任凭高温的烘烤, 展现着它们的倔强与从容。
8 第二天一大早, 我们乘坐冲锋舟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一到赵述岛码头, 渔民符名友便来迎接我们。他带我们来到一排树前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轻抚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 我心中充满了仰望和崇敬。
9 当初, 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 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 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 政府为渔民修建了码头, 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 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 渔民还拆旧房建新房, 全岛几十户渔民, 家家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 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 绿化美化, 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
10 符名友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 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 正好照在他胸前的党徽上, 那枚党徽显得分外醒目。
11 旁边的渔民告诉我, 符名友14 岁时就跟着爷爷从老家琼海迁到了赵述岛, 如今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三沙的人, 出海如同出征, 保家就是卫国。
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 还是南海前哨的一名警民联防志愿者。曾经有可疑人员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这片海域“捕鱼”。符名友时刻关注和警惕着海上的情况, 只要发现异常, 不管白天黑夜, 立刻向派出所报告。2019 年7 月1 日, 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2 在赵述岛, 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有十余人, 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 他们的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13 将要离开三沙的时候, 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这天一早, 朝霞映照下的抗风桐林就像镀上了一层金。它们不畏强暴, 台风刮不倒; 它们不怕艰苦, 贫瘠砂岩把根扎; 它们自强不息, 折断枝叶还发芽; 它们无私奉献, 甘洒绿荫护岛礁。
14 抗风桐, 我心中的英雄树。(有删改)
19. 以下对本文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海南风景画, 其作用主要是表现当地渔村的历史与变化。
B. 文章第⑨段写椰子树、木瓜、榄仁等树是为了体现政府和渔民在家园建设上所作的努力。
C. 文章第12 段中的“抗风桐林”象征着党员的团结与集体的力量, 表达了岛民对党员群体的敬意。
D. 作者写符名友的多重身份——渔民、警民联防志愿者、党员, 是为了表现他有事业心、上进心。
20. 随着对三沙抗风桐的不断了解, “我”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请结合文本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三沙岛上抗风桐
初识抗风桐 了解抗风桐 听说“抗风桐”的事迹 告别抗风桐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本文语言平实, 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请赏析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 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2.13. 本文主要写抗风桐, 为什么在第⑥段中还提到了椰子树、土麻黄、枇杷等树木 有什么作用
23.本文与《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 通过赞美抗风桐和白杨树, 两位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微写作
24. 运用象征手法时,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 也就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 如小草、松柏、春蚕、竹子等, 请你展开联想, 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 赞颂你喜欢的一种事物。(不少于150 字)
答案
1、gǎng suō 晖 铿 2.C 3.茅盾 示例:怀着敬意赞扬劳动者 4.C 5.A 6.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群星灿烂,新时期各条战线上也英雄辈出。7.A 8.示例一: (一) 甲 甲是隶书,扁平的字体与粗重的笔画表现了采冰人的手的力量 示例二: (二) 丙 丙是行书,流畅的字体表现了铁路洗衣厂女工的手的灵巧 9.示例:到田野里,干点农活儿
10、示例一:我最想扮演角色一,她叫江姐。这段台词是江姐在面对特务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时说的, 从中可以看出江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示例二:我最想扮演角色二,他叫许云峰。这段台词是许云峰在面对特务头子徐鹏飞时说的,从中可以看出许云峰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
示例三:我最想扮演角色三,他叫华子良。这段台词是华子良在与齐晓轩接头时说的,从中可以看出华子良忍辱负重、深谋远虑、信念坚定。
11、(1)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西北高原为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突出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2.由“那”到“这”,观察角度从远到近,白杨树的外形和神韵愈加清晰。由“实在是”到“决不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也加强了语气,进一步强化了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这两个句子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3、古代诗人借白杨树来渲染悲凉的氛围,多表达愁苦之情。《白杨礼赞》中作者没有回避白杨树的普通,但也肯定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仍然倔强挺立的品质。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歌颂了他们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14.B 15.C 16.B
17.①目前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阐释仍未实现“物”“史”互证,需要加强考古发掘。
②如何通过点状文物完成连贯的历史叙事是挑战。
18.①兽面纹鎏金带钩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系挂衣襟的日常用品,工艺设计精巧,雕琢细致。
②带钩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被各国效仿而流传开来,能象征身份地位。
③带钩辐照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华夏与夷狄、农耕与游牧文化互动交融的历史脉络。
19.C
20.(1)高兴 (2)肃然起敬 (3)充满敬意 (4)萌发眷恋
21.【A】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沙市”的景色比作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沙市环境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三沙市的热爱和初见时的惊喜。【B】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抗风桐的根系发达,表现了抗风桐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抗风桐的赞美和敬意。
22.第⑥段写椰子树、土麻黄、枇杷等树木在台风中的惨状, 是为了与抗风桐在台风中的傲然挺立形成对比,突出抗风桐不怕台风、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23.本文通过赞美抗风桐,表达了作者对三沙岛上的抗风桐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更赞美了像抗风桐一样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共产党员们,热情地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难、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 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