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5: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1)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 。著有 、 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2)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 和 。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被授予 。被称为 。
阅读文段, 完成练习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重要的不是目的地, 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的过程。在人生的征途中, 我们兴味渐浓, 一天天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 经过世事的洗dí, 我们再也不是初生的牛dú。追逐梦想的道路上, 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 终会拨云见日, 踏入新的人生境界, 也会离成功更近一步。我们应该眼有星辰大海, 胸有丘壑万千, 心有繁花似锦, 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一起加油努力!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兴味( ) 星辰大海( )
洗dí( ) 牛dú( )
3、画线的“流逝”一词在语段中的意思是( )
A. 消散 B. 消退 C. 逝世 D. 消逝
4、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的定语是( )
A. 人生 B. 就是 C. 一场 D. 旅行
5.语段表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精神。下列诗句中, 没有表现出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B.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C.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D.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7.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于2024 年11 月24 日去世, 享年100岁。斯人已逝, 精神永存。学校号召大家缅怀叶嘉莹先生, 学习叶先生的生命观、人生观。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 同学们非常敬仰叶嘉莹先生, 纷纷收集她的事迹材料, 并撰写对联表达对叶先生的敬意,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下联。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诗词熏陶, 涵养心性, 叶嘉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 呕心沥血写成了多部关于诗词的著作, 这些作品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叶嘉莹先生不看重名利, 她捐资设立了“迦陵基金”, 支持南开大学的古典文化研究。
上联: 呕心沥血著书传经典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学校小记者模拟访谈叶嘉莹的对话, 请根据叶嘉莹的回答, 补充小记者的提问, 注意语意连贯。
小记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嘉莹: 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 很早以前就是伴随着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 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 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 或者写得不够好, 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 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小记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嘉莹: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 但是在外人看来, 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 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8. 以下是某民宿内的摆件图片, 请任选一幅, 仿照示例, 为它撰写一则“民宿物语”。要求: 贴合该摆件的特点, 体现某种哲思。
陶罐 小鸟 草编盘
示例: 我选择陶罐。
民宿物语: 一个“珠圆玉润”, 一个“高挑颀长”, 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各美其美。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迹印。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掉许许多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摘自《北京晚报》)
9.《永久的生命》一文从三个方面谈生命,一是______ _____,二是_____ ______,三是_______ ________。
10、《永久的生命》中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说明了什么?
11、读了这篇文章,感受到作者的豁达胸怀和崇高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12、《永久的生命》以睿智的语言,讲述人生哲理,意蕴深 刻,文采斐然,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请结 合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
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失。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在网络上、社会上经常看到以虚假、情绪和忽悠来代替理性思考和实证实践的现象。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这个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认识。
在最近这几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没有理性根基和内容,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现有的观察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摘编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B. 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C. 材料二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D.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5. 下列的说法中,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A. 某著名导演对一些当红情感剧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剧盲目跟风、胡编乱造,低俗化倾向十分严重。
B.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产生兴趣,对旧说进行质疑和反驳,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
C. 朋友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缺乏了解,小潘老师从网络搜集了权威专家的论述对他进行“科普”。
D.屈原《天问》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所提问题有明知故问的,但许多还是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的。
16.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中国学生,它们的关注点和表达意图有何不同?
17. 材料二指出:“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有哪些举措?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生命
冰 心
1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2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 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 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 向下奔注, 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 冲倒了层沙积土, 挟卷着滚滚的沙石, 快乐勇敢地流走, 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 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怒吼着, 回旋着, 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 直到冲倒了这危崖, 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 斜阳芳草里, 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 他快乐而又羞怯, 静静地流着, 低低地吟唱着, 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这激电, 这迅雷, 使他的心魂惊骇, 疾风吹卷起他, 大雨击打着他, 他暂时混浊了, 扰乱了, 而雨过天晴, 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 向他照耀, 向他投影, 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 这时他只想休憩, 只想睡眠, 而那股前进的力量, 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 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 这大海, 使他屏息, 使他低头。大海多么辽阔, 多么伟大!多么光明, 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 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 归化了, 说不上快乐, 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 他再从海上的雨点中升起, 飞向西来, 再形成一道江流, 再冲倒两旁的石壁, 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 也不敢信来生!
3 生命像一棵小树, 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 在冰雪下欠伸, 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 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 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 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 承受日光, 在雨中吟唱, 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 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 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 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 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 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 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 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 他会听见黄莺清吟, 杜鹃啼血, 也许还会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 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 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他结出累累的果实, 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 将他的叶子, 由浓绿吹到绯红, 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 不是开花的骄傲, 也不是结果的快乐, 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 冬天的朔风, 把他的黄叶干枝, 卷落吹抖, 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 在根下呻吟, 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 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 归化了, 说不上快乐, 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 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 再穿过丛莽的严遮, 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 也不敢信来生!
4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我们是宇宙大气风吹草动之一息。江流入海, 叶落归根, 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 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 我们是多么卑微, 多么渺小, 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 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 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有删改)
18.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B. 第①段中的“是什么”是要对生命下定义, 而“像什么”则是要对生命进行文学性描述。
C. 本文语言清新, 感情真挚, 描写细腻, 形象鲜明, 但没有直抒胸臆的说理。
D. 第④段中的“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道出了“小生命”与“大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哲理。
19. 阅读哲理散文要善于透过具体物象去理解哲理。
(1) 本文描绘了哪两个具体物象
(2) 本文通过这两个具体物象, 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深刻认识
20. 阅读哲理散文要从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加点文字, 品味语句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 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怒吼着, 回旋着, 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 直到冲倒了这危崖, 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结合语境, 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深层含义。
阅读哲理散文要善于分享。有同学认为, 文中两次出现的句子“然而我不敢说来生, 也不敢信来生”充分流露出作者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案
1.(1)著名儿童文学家 《南南和胡子伯伯》 《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 (2) 思想家 社会活动家 诺贝尔文学奖 “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xìng chén 涤 犊 3.D 4.C 5.B
6.B 7.(1)示例:淡名弃利捐资助研究 (2)①请问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您为什么要
强调吟诵?②从您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古典诗词为您带来了什么?
8.示例一:我选择小鸟。一个“翘首远望”,一个“默默守 望”,但丝毫不影响它们母子情深。示例二:我选择草编盘。它默默地在桌上注视着你,静静地体现自然之美。
9.谈时光易逝、生命有限 谈生命的神奇 高度赞美生命
10.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11.示例:人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命首先应该有追求,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追求目标,然后去努力实现它,从而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
12.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 实则充满哲理。“生命自身”是神奇和不朽的,它 能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作者将生命具体化,用浅 显的语言诠释了生命的伟大,乐观、豁达的观点给 人以无限的启迪。
13. B 14. C 15. B
16.①材料一关注的是中国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是“如何”而很少“为何”的现状,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②材料一是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思维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材料二是为了解释我国高端产业落后的原因,从而证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17. ①继续进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让广大师生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等思维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取批判性思维能力;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通过感悟、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思维心态、思维习惯。
18.C
19.(1)不断奔流的一江春水和不断生长的一棵小树。(2)本文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老的曲折过程和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永远相生相伴,反映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与豁达乐观的精神。
20.加点文字“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冲倒了”写出了一江春水在遇到巉岩前阻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磅礴力量和坚强意志,礼赞了生命的顽强。
21、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坎坷和不如意之事,经历得越多,你会变得越坚强,你的生命会越美丽。
22.不赞同。两个“不敢”表明了作者对“来生”的否定,作者坚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恰好表明了作者要珍惜生命, 活出精彩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