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8: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八上统编版教材
王宏甲
字音字形
潜质( ) 尴尬( ) 筛选( )浸染(jìn)
篝火( ) 目睹( ) 严丝合缝( ) 剔刺(tī)
瞠目结舌( ) 热泪盈眶( ) 一览无余( )
朝气蓬勃( ) 咆哮( ) 熔岩( )
大窝凼( ) 天穹( ) 广袤( ) 浩瀚(hàn)
人迹罕至(hǎn) 筛选(shāi) 炫丽(xuàn) 尴尬(ɡān ɡà)
严丝合缝(fènɡ)
qián
ɡān ɡà
shāi
ɡōu

fènɡ
chēnɡ
kuànɡ
lǎn
pénɡ
páo xiào
rónɡ
dànɡ
qiónɡ
mào
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
著有报告文学《新教育风暴》《智慧风暴》《人民观》等,尤以长篇纪实文学为读者喜爱。
写作背景
2016年,“中国天眼”在贵州落成启用。王宏甲接受中宣部给他的创作任务,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该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本文系作者根据其中相关章节改写而成。
相关人物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 定义 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特点 真实性;典型性;历史性;文学性 常识 分类 按叙述人称,主要分为自传与他传。
选材 选取典型事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
描写 运用细节描写,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等,让人物鲜活起来。
结构 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重要程度来安排事件。
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
文章选取了他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依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从少年时的求学、青年时的成长,到主持的伟大工程落成启用,着重展现南仁东为建成“中国天眼”付出的巨大努力。
自主阅读课文,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概括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和特定年龄的主要事件,填写表格。
人生阶段/时间点 事件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18岁(1963年)
青年时期
33岁(1978年)
中年时期
62岁 (2007年7月10日)
晚年时期 (2011年开始)
71岁 (2016年9月25日)
喜欢看星星,追问老师关于南半球观星情况的问题
老师和南仁东畅谈未来和理想
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在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2.在别人认为不可能时,挑战研制电视发射机并成功
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提出争取由中国作为国际射电望远镜台址
2.历经十余年在贵州进行选址研究
开始主持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
担任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落成
年代和年龄构成时间主线
“18岁”“33岁”“62岁”“71岁”,作者专门列出的年龄节点,有何特别之处
这些年龄节点都是南仁东人生旅程的重要时刻,也是与“天眼”有关的重要转折点。
18岁是他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科研能力的起始点,为他日后投身天文学研究作铺垫。
33岁是他正式开始天文学领域学习的年龄,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62岁是“天眼”工程立项,他立志推动中国独立建造,为后面叙写自主研发“中国天眼”项目的振奋人心铺垫、蓄势。
71岁是“天眼”工程落成时间,在本该退休的年纪,南仁东毅然承担起这一重任,用多年时间引领团队建成“天眼”,为此耗尽余生,令人感动于他为祖国、为科学而奉献生命的精神。
作者所选的南仁东各人生阶段的事件有何重要性 前后是否有关联
从事天文学研究之前的岁月里,作者所选的事件展现出南仁东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少年时期的志向与行动力、青年时期的严谨认真和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都为后来他主持“天眼”项目作铺垫、打基础,也说明了他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内在原因。
而中年以后,作者主要写的是“天眼”项目相关的工作,这是文章的重点,全面展现了南仁东的远见、坚毅、刻苦和奉献精神。
课文从“看星星”写起,并多处与此呼应,展现了一个爱看星星的少年,发展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历程。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2: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8: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9: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
13:夜宿山乡,点起篝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他们都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42: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南仁东深知科研既要“仰望星空”,怀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去探索实践,为后面叙写自主研发“中国天眼”项目的振奋人心铺垫、蓄势。
第1段
开篇以对星空的感悟引入,营造出神秘而充满想象的氛围,为后文南仁东与星空的不解之缘埋下伏笔,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介绍南仁东的出生及少年经历,通过看星星、提问等细节,展现其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与标题相呼应,暗示其一生与星空的紧密关联。
儿时记忆的重现,暗示其对星空的热爱从未改变,为下文投身“看星星”的国际前台研究作铺垫。
第2段
第8段
第42段
结尾回扣标题,照应开头,将南仁东的个人经历与精神品质升华为一种象征,宣告南仁东的巨大贡献和科学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不会被遗忘,将在宁宙中永远闪耀,照亮后来者不断探索前行之路。
“看星星”贯串了南仁东的一生,是贯串全文的暗线。
第13段
赏析形象
阅读提示
作者以“看星星”串起全文,展现了一个爱看星星的少年是怎样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自然呈现他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可贵品格。
跳读课文,结合教材旁批,赏析传主精神,体会其形象“立”起来,“活”起来的鲜明特点。
提示:可以聚焦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语言描写
2: 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展现童年时期的南仁东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 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10:“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怎么不可能!”反复出现,形成人物精神的核心符号,体现南仁东坚定的信念和开拓创新的勇气。
“必须抓住”,看出他对建成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
语言描写
19: 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寥寥数语,简洁有力,表现了南仁东责任担当、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自信,充满力量,鼓舞人心。
29: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一定”“!”是对学生的殷殷嘱托,是对科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也表现了南仁东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精神。
17: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面对外国专家的质疑,体现南仁东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甘落后、坚持理想、自信坚定的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让我自己过去看。
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天文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语言描写
22: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通过学生之口,凸显了科研攻坚的紧迫感,侧面烘托南仁东对工作的极度专注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25:“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
26:“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这一语言是南仁东确诊肺癌晚期后出现的,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工程建设,体现了南仁东在工作中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凸显了科研攻坚的紧迫感,侧面烘托对工作的极度专注态度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环境描写
13: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贵州地势险峻,表现南仁东在选址过程中经历了艰险的环境,侧面烘托了南仁东在科研中亲力亲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严谨务实、坚毅执着的科学探究精神,表达敬重之情。
34: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 “中国天眼” 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营造出庄严肃穆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南仁东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令人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南仁东的无限敬仰与赞美之情。
场景描写
28: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馈源舱升空时的“军礼式”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南仁东在这一重要时刻的庄重态度,体现了他对“天眼”即将建成的期待,对科学事业的尊重和敬意。
胡子颜色变化这一细节,写出了南仁东对“天眼”倾注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
场景描写
33:有人跑过去拿来他的安全帽,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
39: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
夕阳下独行观镜的泪眼特写,是基于事实,展开想象,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南仁东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无私、忘我、投入、敬业的精神和卓越的贡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南仁东在实现梦想那一刻的激动与欣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与崇敬。
细节描写
12: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干部都认识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13: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从林中劈出一条路来……
“穿短裤的天文学家”“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柴刀劈路”等外貌、动作细节,勾勒出南仁东率队踏遍贵州百余处山体、克服自然艰险与国际竞争压力,潜心实地考察选址的画面,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南仁东为了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定意志。
对比手法
11: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非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文中将美国、联邦德国的射电望远镜与中国当时的射电望远镜进行对比,用建造时间和口径的鲜明差距,突出当时中国在该领域的落后地位和科研水平亟待提高的紧迫感,从而凸显南仁东争取国际项目和推动中国独立建造大射电望远镜的决心与意义。反衬南仁东眼光的长远,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勇挑重担的品质。
对比手法
6: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15:有人说:“南仁东疯了!”
16:“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17:“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21:他们的科研激情与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瞬间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绪舌。
将否定的声音与南仁东坚定的发声进行对比,将心存疑虑者的预期和工程建设速度进行对比,反衬了南仁东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坚定意志,以及科研团队的刻苦钻研和高效的执行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对比手法
36:从这里往下看有多高 “中国天眼”从底部到顶部垂直高度138米,是国家体育场“巢”垂直高度的两倍,也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现在的高度——约137米。胡夫金字塔底座边长约230米:“中国天眼”的口径500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
“中国天眼”之巨大与“鸟巢”、金字塔作对比,体现出“天眼”世界性、历史性地位,反衬南仁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表达了对国之重器落成的自豪,对南仁东所取得的成就的赞美。
品析语言
阅读提示
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融入了深沉的情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更能激发读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
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39: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这段文字,基于事实,展开想象,于事实骨架外增添血肉,将情感自然而然地注入场景之中;通过“群山看见”“宇宙听见”的宏大视角,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精神共鸣,恢宏悲壮,感人肺腑。
传记写法
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传主的年龄顺序。
选择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典型事件,详略得当。
基于事实,展开合理想象,于事实骨架外增添血肉。
以概括式的叙述为主,采用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让传主“立”起来,“活”起来。
明暗双线,串联多个事件,突出作品主题。
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融入情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理解题目
文章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好在哪里?
1.客观描述了一次富有纪念意义的小行星命名。从南仁东小时候对星星的热爱开始,到他成为天文学家,再到他主持建造“中国天眼”,最后以“南仁东星”的命名结束,围绕着“星星”这一元素展开。
2.对南仁东一生贡献的高度凝练,带有象征意味,宣告南仁东的巨大贡献和科学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不会被遗忘,将在宁宙中永远闪耀,照亮后来者不断探索前行之路,是对文章主题的呼应与升华。
3.是贯穿全文的暗线,与主线一致,照应了南仁东毕生致力于天文科学研究这一事实,与内容形成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南仁东的人物传记。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南仁东从小的“星空”梦,少年时立下报国之志,青年时勇于挑战、奋勇争先,中年与老年阶段全力投人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事业中的故事。文章内容丰富,详略有序,描绘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科学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