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10:10:52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八上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2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通过阅读名人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
我,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名人,好好生活”主题学习活动,快来
参与吧!
活动一:向榜样学习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湖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鲁迅曾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提醒自己珍惜时间。这种
自律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早
读时专注背诵,课堂上积极思考,做作业时一丝不苟。
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历经数万次实验,最终发现镭元
素。她曾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面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
服。”学习亦是如此,遇到难题时,与其抱怨“太难了”,不如像居
里夫人那样,静心推演步骤,反复尝试解法。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前,曾被当作“笨小孩”,但他始终保持
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他提醒我们:“不要停止提问,好奇心自有其
存在的理由。”我们学习时若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就能像爱
因斯坦一样,在平凡中发现非凡的真理。
这些名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凭借( ),在平凡中铸就伟
大。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让我们
一起向他们学习,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1.4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自律( ) ②步骤( ) ③铸就( )

zhòu
zhù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
D
A. 好奇、坚持与自律 B. 自律、好奇与坚持
C. 坚持、自律与好奇 D. 自律、坚持与好奇
3.(3分)小湖准备在第四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名人典故彰
显榜样力量”,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B
A. 人物逸事涵养生活品性 B. 贤哲事迹蕴含生活启迪
C. 人物逸事蕴含生活品性 D. 贤哲事迹涵养生活启迪
4.(3分)小湖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重读“始终”,强调爱因斯坦对事物保持好奇的时间具
有持续性,与前文“曾被当作‘笨小孩’”形成对照,突出其不被外
界评价动摇的坚定品格。
【示例二】重读“好奇心”,这既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
是语段倡导的学习态度,能让读者快速捕捉到“好奇心是成功的重
要因素之一”的主旨。(3分,意对即可)
5.(8分)中国文化辉煌灿烂,古代文化名人多如繁星。小湖同学
编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随郦道元来到三峡,我们可以尽情欣赏“重岩叠嶂,①______
_____”(《三峡》)的雄奇景色;随吴均行船在富春江上,我们
又能领略到“②__________,千丈见底。游鱼细石,③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的美丽景色;随王绩来到东皋,我们能欣赏
到“树树皆秋色,④____________”(《野望》)的山野秋景;
隐天
蔽日
水皆缥碧
直视无碍
山山唯落晖
随李白泛舟荆门山,我们可以观赏到“⑤____________,⑥______
_______”(《渡荆门送别》)的江上美景;随崔颢登上黄鹤楼,
我们可以饱览“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的明丽之景。#5.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活动二:品诗文力量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北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 忆叩门。
高柳簇 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 黄昏。
摘录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摘录三
夜登华子冈,辋水 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
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 清妙
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 ①浆:茶水。②簇:聚集。③耿:照。④辋
(wǎnɡ)水:河水名。⑤村墟:村庄。⑥舂(chōnɡ):用杵臼
捣去谷类的壳。⑦静默:这里指已入睡。⑧皋:水边高地。⑨雊
(ɡòu):野鸡鸣叫。⑩天机:天性。
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视听结
合写景。
茂林风送幽禽语
坏壁苔侵醉墨痕
7.(2分)【随感】山水田园诗多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本诗尾联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山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意对即可)
8.(4分)【圈点】小北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交:______ ②四时:______
③如:__________ ④朝:_________
交相
四季
像,如同
早上
9.(3分)【释义】小北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10.(2分)【句读】小北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当 待 春 中 草 木 蔓 发 春 山 可 望
[答案] 当 待 春 中/草 木 蔓 发/春 山 可 望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北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细腻地刻画了月影随水波起伏的动态景
象,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B.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以动衬静,突出山中夜晚的幽寂。
C.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是实写眼前与友人同游的情景。
D. 作者邀请裴秀才春日同游,是因对方“天机清妙”,能领悟山水
之趣。
[解析] C项,作者在回忆往昔与友人同游的场景,是虚写,而非
眼前实景。
12.(3分)【反思】摘录三说“是中有深趣”,请你分别说说摘录
二、三的“深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录二中,作者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抒发了自己的隐
逸情怀(1分);摘录三中,作者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并委婉表
示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2分)。
[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
深巷中寒冷的狗,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
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
睡,想起很多从前你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
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
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
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
(游山玩水的闲事)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二)小北邀请你一起阅读人物传记,在实践中感悟可贵精神。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
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
变幻的局势,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清
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一九五七年进入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
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
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
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
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
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
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
不只一两个星期啰。#1.2.3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
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
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
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
的!”在那个年代,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
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
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
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
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
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
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
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
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
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
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
候了。#1.3.3
(三)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
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
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
奋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
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
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
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愤怒的
‘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
‘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
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
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
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
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
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
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
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
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
了。
(选自《陈望道先生纪念集》,有删改)#1.4.6
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来组织材料。
B.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C. 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D.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解析] C项,由本文记叙“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自始至终
都表达了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并没有思想感
情的变化,“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说法有误。
14.(2分)本文写了陈望道先生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胆有识
(三) 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 (2)__________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治学严谨
15.(3分)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
容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
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
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
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
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
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
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
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
续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物传记要真实。本文的三个典型事件都是“我”和先生的真实
交往经历,事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都是准确具体的。②
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文章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刻画先
生的高贵品质。如通过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的言行,表现先生的
教学有方。③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文章
多次引用先生的话。如“你读书……你可说是进步了”“我们这里是
讨论学术的”等。(每点1分)
(三)小北想和你静下心来领略学者风采,获得人生启迪。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①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
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②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
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
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
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
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
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③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
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
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座椅,面对一台电脑,
四周摞满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
景。
④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
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日,先生看到小
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
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
师,就叫她“陈老师”。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
就叫‘小平’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
是在讲“礼”,让人欲拒不能。
⑤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
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
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
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⑥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
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
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
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
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
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
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克逊人,属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
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⑦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一个“玩”字,可见
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
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
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⑧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
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
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
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
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
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⑨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
的便是先生和师母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
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⑩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
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
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
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
(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
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
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
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
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
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
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
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今年96周岁,也
算是百岁老人了。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
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
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
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1.2.14.1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 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搭配自然合理。
B. 第⑥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
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 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 文中多处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
研精神。
[解析] B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17.(3分)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一台”用来形容座椅和电脑,从数量上凸显出刘先生书房
陈设的简单,衬托出刘先生生活朴素(1分),“摞满”则从数量上
强调了书籍的繁多(1分),此处的“满”与前面的“一”从数量上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对物质生活追求
简单、超脱坦然,对学术极力探索、孜孜不倦(1分)。
18.(3分)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相关内
容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待客热情周到。由“我”和荣声均偕夫人去看望刘先生,先生身
体不便,还让陪护扶着在走道上迎接可以看出。②谦逊讲礼。由
刘先生始终称呼荣声教中学的夫人为“陈老师”可以看出。③生活
俭朴。由刘先生拿水和糖招待“我们”,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
吃饭,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可以看出。④热爱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由刘先生把学英语说成是“玩英语”,晚年时还想学开车可以看出。
⑤乐观旷达。由因手抖洒了汤,被郭先生开玩笑,两人相视一笑,
虽有疾在身,却旷达以对可以看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9.(3分)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简要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且应当一心钻研,淡
泊名利;②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应当像刘先生一样,礼貌待人,
谦逊有礼;③要积极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始
终怀揣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每点1分,意对即可)
(四)小北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西游记》
和《红星照耀中国》。
【甲】西游记(节选)
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
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
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
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
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
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
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
御马监中顽耍。只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
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
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
与他做马夫?”
……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
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
“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
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1.1.1
【乙】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
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
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
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
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
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
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
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
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
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
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
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2.1.2
20.(2分)《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斯诺在陕北采
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下列不属于斯诺直接采访的人
物是( )
D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徐海东 D. 贺龙
[解析] D项,《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贺龙的故事是由红军指挥
员李长林讲述给斯诺的。
21.(2分)【甲】选段中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请结合选段说
说他回到花果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认为玉皇大帝不会用人,觉得玉皇大帝封给他的“弼马温”
官职太小,是未入流品。(2分,意对即可)
22.(2分)结合选段【乙】说说你对“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
没有希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青少年勇于担当,他们有活力、不知倦怠;②有乐观、坚忍、
苦干的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③他们可塑性强,是建造新世界
的主力军。(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23.(2分)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后,同学们就孙悟空的形
象和少年先锋队队员的群像特点展开了讨论。小林认为孙悟空和
少年先锋队队员都是“觉醒者”,小雅觉得有道理,但又觉得两者
有区别。请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认为他们都是“觉醒者”:孙悟空反抗不公,竖起“齐
天大圣”的旌旗,是觉醒的表现;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觉醒表现在接
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从混沌无知到自觉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我认为他们都是觉醒者,但又有一些区别。孙悟空的
反抗和觉醒是出于自负,认为位不配能,关注的是自我,体现的
是个人英雄主义;少年先锋队队员是自觉加入集体,接受革命教育,
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信念。(2分,意对即可)
活动三:抒心中之情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小传记述较简略,
往往把笔墨集中在记叙传主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你为你的榜样鲁迅先生写一则人物小传。
(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他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回国后以“鲁迅”为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先后
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多
部杂文集,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鲁迅因此被
誉为“民族魂”。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精
神上的引路人;于孩子们而言,张桂梅不仅是慈爱又严厉的“张妈
妈”,更是引领他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请以《我的
引路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浓浓秋意中,一片枫叶,一缕菊香……总能引起你
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回忆。请将《回忆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
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记忆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当时只道是
寻常,成长之后才明白这些寻常的珍贵。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2.4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
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2单元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通过阅读名人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 我,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名人,好好生活”主题学习活动,快来 参与吧!
活动一:向榜样学习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湖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鲁迅曾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提醒自己珍惜时间。这种 自律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早 读时专注背诵,课堂上积极思考,做作业时一丝不苟。
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历经数万次实验,最终发现镭元 素。她曾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面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学习亦是如此,遇到难题时,与其抱怨“太难了” ,不如像居 里夫人那样,静心推演步骤,反复尝试解法。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前,曾被当作“笨小孩” ,但他始终保持 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他提醒我们:“不要停止提问,好奇心 自有其 存在的理由。”我们学习时若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或许就能像爱 因斯坦一样,在平凡中发现非凡的真理。
这些名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凭借( ),在平凡中铸就伟 大。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让我们 一起向他们学习,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自律( lǜ ) ②步骤( zhòu ) ③铸就( zhù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D )
A. 好奇、坚持与自律 B. 自律、好奇与坚持
C. 坚持、 自律与好奇 D. 自律、坚持与好奇
3.(3分)小湖准备在第四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名人典故彰 显榜样力量”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B )
A. 人物逸事涵养生活品性 B. 贤哲事迹蕴含生活启迪
C. 人物逸事蕴含生活品性 D. 贤哲事迹涵养生活启迪
4.(3分)小湖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一_】重读_“始终_”_,强调爱因斯坦对事物保持好奇的时间具_ 有持续性_,与前文_“ 曾被当作‘笨小孩9 ”形_成_对_照_,__突_出_其_不_被外 _ 界评价动摇的坚定品格_。
【示例二_】重读_“好奇心_”_,这既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关键因素_,也_ 是语段倡导的学习态度_,能让读者快速捕捉到_“好奇心是成功的重 要因素之一”的主旨。(3分,意对即可)
5.(8分)中国文化辉煌灿烂,古代文化名人多如繁星。小湖同学 编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随郦道元来到三峡,我们可以尽情欣赏“重岩叠嶂,① 隐天蔽日_”(《三峡》)的雄奇景色;随吴均行船在富春江上,我们 又能领略到“②_水皆缥碧_,千丈见底。游鱼细石,③_直视无碍_” (《与朱元思书》)的美丽景色;随王绩来到东皋,我们能欣赏
到“树树皆秋色,④ 山山_唯落晖_”(《野望》)的山野秋景;
随李白泛舟荆门山,我们可以观赏到“⑤_月下飞天镜_,⑥ 云生_ 结海楼_”(《渡荆门送别》)的江上美景;随崔颢登上黄鹤楼,
我们可以饱览“⑦_晴川历历汉阳树_,⑧_芳草萋萋鹦鹉洲_” (《黄鹤楼》)的明丽之景。
活动二:品诗文力量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北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 忆叩门。
高柳簇②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③黄昏。
摘录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摘录三
夜登华子冈,辋水④ 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⑤夜舂⑥ , 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⑦ ,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 白鸥矫翼,露湿青 皋⑧ , 麦陇朝雊⑨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⑩ 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 ①浆:茶水。②簇:聚集。③耿:照。④辋
(wǎnɡ) 水:河水名。⑤村墟:村庄。⑥舂(chōnɡ) :用杵臼 捣去谷类的壳。⑦静默:这里指已入睡。⑧皋:水边高地。⑨雊 (ɡòu):野鸡鸣叫。⑩天机:天性。
6.(2分)【批注】诗中“_茂林风送幽禽语_,_坏壁苔侵醉墨痕_”
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视听结合写景。
7.(2分)【随感】山水田园诗多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本诗尾联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山村_、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_。___(2分_,意对即可_)__
8.(4分)【圈点】小北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交:_交相_ ②四时: 四_季_
③如:_像_,_如同_ ④朝: 早上___
9.(3分)【释义】小北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_,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_。__
10.(2分)【句读】小北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当 待 春 中 草 木 蔓 发 春 山 可 望
[答案] 当 待 春 中/草 木 蔓 发/春 山 可 望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北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细腻地刻画了月影随水波起伏的动态景 象,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B.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以动衬静,突出山中夜晚的幽寂。
C.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是实写眼前与友人同游的情景。
D. 作者邀请裴秀才春日同游,是因对方“天机清妙” ,能领悟山水 之趣。
[解析] C项,作者在回忆往昔与友人同游的场景,是虚写,而非 眼前实景。
12.(3分)【反思】摘录三说“是中有深趣” ,请你分别说说摘录二、三的“深趣”。
摘录二中_,作者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_,抒发了 自己的隐_ 逸情怀__(1分_)__;摘录三中_,作者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_,并委婉表 示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2分)。
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 深巷中寒冷的狗,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 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 睡,想起很多从前你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 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 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 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二)小北邀请你一起阅读人物传记,在实践中感悟可贵精神。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 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 变幻的局势,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清 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一九五七年进入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 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 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 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 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 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 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 不只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 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 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 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 的!”在那个年代,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 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 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
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 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9 ,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 白话文不够‘白’ ,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 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 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 候了。
(三)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 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 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 奋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 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 ,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 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 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愤怒的 ‘愤9和奋发的‘奋9 ,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 ‘愤9 ,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 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 发的‘奋9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 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 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 ,而与“卧薪尝胆” 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 , 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 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 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 了。
(选自《陈望道先生纪念集》,有删改)
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来组织材料。
B.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C. 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D.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I解析] C项,由本文记叙“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自始至终 都表达了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并没有思想感 情的变化,“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说法有误。
14.(2分)本文写了陈望道先生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二) (1)_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_ 有胆有识
(三) 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 (2)_治学严谨_
15.(3分)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 容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 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 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 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 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 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
①人物传记要真实_。本文的三个典型事件都是_“我_”和先生的真实_ 交往经历_,事件中涉及的时间_、地点等信息都是准确具体的_。②_ 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_。文章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刻画先_ 生的高贵品质_。如通过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的言行_,表现先生的_ 教学有方_。③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_,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_。文章_ 多次引用先生的话_。如_“你读书_…_…你可说是进步了_”_“我们这里是 讨论学术的_”等_。___(每点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北想和你静下心来领略学者风采,获得人生启迪。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①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 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②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 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
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 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 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 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③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 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 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 座椅,面对一台·· 电脑,
四周摞满·· 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 景。
④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 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 日,先生看到小 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 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 师,就叫她“陈老师” 。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就叫‘小平9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 是在讲“礼” ,让人欲拒不能。
⑤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 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 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 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 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⑥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 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 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 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 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 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克逊人,属 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⑦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一个“玩”字,可见 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 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 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⑧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 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
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 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 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⑨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 的便是先生和师母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 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⑩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 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 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9(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 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 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 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 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 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 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 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⑩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今年96周岁,也 算是百岁老人了。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 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 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 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搭配自然合理。
B. 第⑥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 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 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 文中多处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 研精神。
I解析] B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17.(3分)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一把_”_“一台_”用来形容座椅和电脑_,从数量上凸显出刘先生书房_ 陈设的简单_,衬托出刘先生生活朴素__(1分_)__,__“摞满_”则从数量上 强调了书籍的繁多__(1分_)__,此处的_“满_”与前面的_“一_”从数量上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对物质生活追求简单、超脱坦然,对学术极力探索、孜孜不倦(1分)。
18.(3分)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相关内 容简析。
①待客热情周到_。由_“我_”和荣声均偕夫人去看望刘先生_,先生身_ 体不便_,还让陪护扶着在走道上迎接可以看出_。②谦逊讲礼_。由_ 刘先生始终称呼荣声教中学的夫人为_“ 陈老师_”可以看出_。③生活_ 俭朴。由刘先生拿水和糖招待“我们” ,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可以看出。④热爱生活。
由刘先生把学英语说成是_“玩英语_”_,晚年时还想学开车可以看出_。 ⑤乐观旷达_。由因手抖洒了汤_,被郭先生开玩笑_,两人相视一笑_, 虽有疾在身_,却旷达以对可以看出_。___(每点1分_,答出三点即可_)
19.(3分)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简要谈一谈。
①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_,活到老_,学到老_,且应当一心钻研_,淡_ 泊名利_;②在生活和学习中_,也应当像刘先生一样_,礼貌待人_,__ 谦逊有礼_;③要积极发现学习中的乐趣_,发现生活中的美好_,始_ 终怀揣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_。___(每点1分_,意对即可_)
(四)小北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西游记》 和《红星照耀中国》。
【甲】西游记(节选)
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 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 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 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 日,就是下界一年哩。
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 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 马温9 ,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 御马监中顽耍。只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 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
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 与他做马夫?”
……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 做个‘齐天大圣9 ,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 圣9四大字,立竿张挂。 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
【乙】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 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 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 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 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 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 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 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 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 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 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 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20.(2分)《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斯诺在陕北采 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下列不属于斯诺直接采访的人 物是( D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徐海东 D. 贺龙
I解析] D项,《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贺龙的故事是由红军指挥 员李长林讲述给斯诺的。
21.(2分)【甲】选段中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请结合选段说 说他回到花果山的原因。
孙悟空认为玉皇大帝不会用人_,觉得玉皇大帝封给他的_“弼马温_”_ 官职太小_,是未入流品_。___(2分_,意对即可_)___
22.(2分)结合选段【乙】说说你对“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 没有希望”的理解。
①青少年勇于担当_,他们有活力_、不知倦怠_;②有乐观_、坚忍_、__ 苦干的精神_,有强烈的求知欲_;③他们可塑性强_,是建造新世界_ 的主力军。(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23.(2分)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后,同学们就孙悟空的形 象和少年先锋队队员的群像特点展开了讨论。小林认为孙悟空和 少年先锋队队员都是“觉醒者” ,小雅觉得有道理,但又觉得两者 有区别。请发表你的看法。
_【示例一_】我认为他们都是_“觉醒者_”_:孙悟空反抗不公_,_竖起“齐_ 天大圣_” 的旌旗_,是觉醒的表现_;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觉醒表现在接_ 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从混沌无知到自觉革命。
_【示例二_】我认为他们都是觉醒者_,但又有一些区别_。孙悟空的_ 反抗和觉醒是出于 自负_,认为位不配能_,关注的是 自我_,体现的_ 是个人英雄主义_;少年先锋队队员是 自觉加入集体_,_接受革命教育, 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信念。(2分,意对即可)
活动三:抒心中之情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小传记述较简略,
往往把笔墨集中在记叙传主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你为你的榜样鲁迅先生写一则人物小传。 (120字左右)
_【示例_】鲁迅_,原名周樟寿_,后改名周树人_,文学家_、思想家_、__ 革命家_。他1902年去 日本留学_,后弃医从文_,回国后以_“鲁迅_”为_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狂人 日记_》__。他先后_ 出版了小说集__《呐喊_》___《彷徨_》__,散文集__《朝花夕拾_》__,以及多_ 部杂文集_,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_,鲁迅因此被_ 誉为_“ 民族魂_”_。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精 神上的引路人;于孩子们而言,张桂梅不仅是慈爱又严厉的“张妈 妈” ,更是引领他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请以《我的 引路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浓浓秋意中,一片枫叶,一缕菊香……总能引起你 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回忆。请将《回忆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 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记忆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当时只道是 寻常,成长之后才明白这些寻常的珍贵。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I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
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2单元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通过阅读名人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 我,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名人,好好生活”主题学习活动,快来 参与吧!
活动一:向榜样学习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湖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鲁迅曾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提醒自己珍惜时间。这种 自律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早 读时专注背诵,课堂上积极思考,做作业时一丝不苟。
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历经数万次实验,最终发现镭元 素。她曾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面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学习亦是如此,遇到难题时,与其抱怨“太难了” ,不如像居 里夫人那样,静心推演步骤,反复尝试解法。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前,曾被当作“笨小孩” ,但他始终保持 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他提醒我们:“不要停止提问,好奇心 自有其 存在的理由。”我们学习时若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或许就能像爱 因斯坦一样,在平凡中发现非凡的真理。
这些名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凭借( ),在平凡中铸就伟 大。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让我们 一起向他们学习,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自律( lǜ ) ②步骤( zhòu ) ③铸就( zhù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D )
A. 好奇、坚持与自律 B. 自律、好奇与坚持
C. 坚持、 自律与好奇 D. 自律、坚持与好奇
3.(3分)小湖准备在第四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名人典故彰 显榜样力量”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B )
A. 人物逸事涵养生活品性 B. 贤哲事迹蕴含生活启迪
C. 人物逸事蕴含生活品性 D. 贤哲事迹涵养生活启迪
4.(3分)小湖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一_】重读_“始终_”_,强调爱因斯坦对事物保持好奇的时间具_ 有持续性_,与前文_“ 曾被当作‘笨小孩9 ”形_成_对_照_,__突_出_其_不_被外 _ 界评价动摇的坚定品格_。
【示例二_】重读_“好奇心_”_,这既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关键因素_,也_ 是语段倡导的学习态度_,能让读者快速捕捉到_“好奇心是成功的重 要因素之一”的主旨。(3分,意对即可)
5.(8分)中国文化辉煌灿烂,古代文化名人多如繁星。小湖同学 编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随郦道元来到三峡,我们可以尽情欣赏“重岩叠嶂,① 隐天蔽日_”(《三峡》)的雄奇景色;随吴均行船在富春江上,我们 又能领略到“②_水皆缥碧_,千丈见底。游鱼细石,③_直视无碍_” (《与朱元思书》)的美丽景色;随王绩来到东皋,我们能欣赏
到“树树皆秋色,④ 山山_唯落晖_”(《野望》)的山野秋景;
随李白泛舟荆门山,我们可以观赏到“⑤_月下飞天镜_,⑥ 云生_ 结海楼_”(《渡荆门送别》)的江上美景;随崔颢登上黄鹤楼,
我们可以饱览“⑦_晴川历历汉阳树_,⑧_芳草萋萋鹦鹉洲_” (《黄鹤楼》)的明丽之景。
活动二:品诗文力量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北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 忆叩门。
高柳簇②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③黄昏。
摘录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摘录三
夜登华子冈,辋水④ 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⑤夜舂⑥ , 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⑦ ,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 白鸥矫翼,露湿青 皋⑧ , 麦陇朝雊⑨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⑩ 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 ①浆:茶水。②簇:聚集。③耿:照。④辋
(wǎnɡ) 水:河水名。⑤村墟:村庄。⑥舂(chōnɡ) :用杵臼 捣去谷类的壳。⑦静默:这里指已入睡。⑧皋:水边高地。⑨雊 (ɡòu):野鸡鸣叫。⑩天机:天性。
6.(2分)【批注】诗中“_茂林风送幽禽语_,_坏壁苔侵醉墨痕_”
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视听结合写景。
7.(2分)【随感】山水田园诗多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本诗尾联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山村_、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_。___(2分_,意对即可_)__
8.(4分)【圈点】小北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交:_交相_ ②四时: 四_季_
③如:_像_,_如同_ ④朝: 早上___
9.(3分)【释义】小北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_,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_。__
10.(2分)【句读】小北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当 待 春 中 草 木 蔓 发 春 山 可 望
[答案] 当 待 春 中/草 木 蔓 发/春 山 可 望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北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细腻地刻画了月影随水波起伏的动态景 象,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B.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以动衬静,突出山中夜晚的幽寂。
C.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是实写眼前与友人同游的情景。
D. 作者邀请裴秀才春日同游,是因对方“天机清妙” ,能领悟山水 之趣。
[解析] C项,作者在回忆往昔与友人同游的场景,是虚写,而非 眼前实景。
12.(3分)【反思】摘录三说“是中有深趣” ,请你分别说说摘录二、三的“深趣”。
摘录二中_,作者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_,抒发了 自己的隐_ 逸情怀__(1分_)__;摘录三中_,作者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_,并委婉表 示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2分)。
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 深巷中寒冷的狗,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 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 睡,想起很多从前你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 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 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 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二)小北邀请你一起阅读人物传记,在实践中感悟可贵精神。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 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 变幻的局势,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清 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一九五七年进入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 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 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 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 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 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 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 不只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 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 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 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 的!”在那个年代,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 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 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
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 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9 ,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 白话文不够‘白’ ,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 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 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 候了。
(三)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 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 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 奋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 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 ,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 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 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愤怒的 ‘愤9和奋发的‘奋9 ,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 ‘愤9 ,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 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 发的‘奋9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 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 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 ,而与“卧薪尝胆” 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 , 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 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 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 了。
(选自《陈望道先生纪念集》,有删改)
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来组织材料。
B.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C. 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D.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I解析] C项,由本文记叙“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自始至终 都表达了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并没有思想感 情的变化,“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说法有误。
14.(2分)本文写了陈望道先生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二) (1)_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_ 有胆有识
(三) 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 (2)_治学严谨_
15.(3分)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 容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 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 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 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 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作细致入微的描摹,往往记录典型 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
①人物传记要真实_。本文的三个典型事件都是_“我_”和先生的真实_ 交往经历_,事件中涉及的时间_、地点等信息都是准确具体的_。②_ 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_。文章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刻画先_ 生的高贵品质_。如通过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的言行_,表现先生的_ 教学有方_。③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_,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_。文章_ 多次引用先生的话_。如_“你读书_…_…你可说是进步了_”_“我们这里是 讨论学术的_”等_。___(每点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北想和你静下心来领略学者风采,获得人生启迪。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①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 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②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 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
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 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 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 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③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 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 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 座椅,面对一台·· 电脑,
四周摞满·· 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 景。
④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 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 日,先生看到小 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 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 师,就叫她“陈老师” 。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就叫‘小平9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 是在讲“礼” ,让人欲拒不能。
⑤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 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 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 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 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⑥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 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 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 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 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 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克逊人,属 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⑦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一个“玩”字,可见 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 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 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⑧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 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
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 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 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⑨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 的便是先生和师母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 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⑩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 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 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9(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 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 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 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 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 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 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 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⑩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今年96周岁,也 算是百岁老人了。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 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 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 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搭配自然合理。
B. 第⑥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 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 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 文中多处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 研精神。
I解析] B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17.(3分)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一把_”_“一台_”用来形容座椅和电脑_,从数量上凸显出刘先生书房_ 陈设的简单_,衬托出刘先生生活朴素__(1分_)__,__“摞满_”则从数量上 强调了书籍的繁多__(1分_)__,此处的_“满_”与前面的_“一_”从数量上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对物质生活追求简单、超脱坦然,对学术极力探索、孜孜不倦(1分)。
18.(3分)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相关内 容简析。
①待客热情周到_。由_“我_”和荣声均偕夫人去看望刘先生_,先生身_ 体不便_,还让陪护扶着在走道上迎接可以看出_。②谦逊讲礼_。由_ 刘先生始终称呼荣声教中学的夫人为_“ 陈老师_”可以看出_。③生活_ 俭朴。由刘先生拿水和糖招待“我们” ,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可以看出。④热爱生活。
由刘先生把学英语说成是_“玩英语_”_,晚年时还想学开车可以看出_。 ⑤乐观旷达_。由因手抖洒了汤_,被郭先生开玩笑_,两人相视一笑_, 虽有疾在身_,却旷达以对可以看出_。___(每点1分_,答出三点即可_)
19.(3分)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简要谈一谈。
①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_,活到老_,学到老_,且应当一心钻研_,淡_ 泊名利_;②在生活和学习中_,也应当像刘先生一样_,礼貌待人_,__ 谦逊有礼_;③要积极发现学习中的乐趣_,发现生活中的美好_,始_ 终怀揣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_。___(每点1分_,意对即可_)
(四)小北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西游记》 和《红星照耀中国》。
【甲】西游记(节选)
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 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 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 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 日,就是下界一年哩。
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 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 马温9 ,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 御马监中顽耍。只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 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
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 与他做马夫?”
……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 做个‘齐天大圣9 ,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 圣9四大字,立竿张挂。 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
【乙】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 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 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 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 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 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 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 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 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 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 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 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20.(2分)《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斯诺在陕北采 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下列不属于斯诺直接采访的人 物是( D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徐海东 D. 贺龙
I解析] D项,《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贺龙的故事是由红军指挥 员李长林讲述给斯诺的。
21.(2分)【甲】选段中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请结合选段说 说他回到花果山的原因。
孙悟空认为玉皇大帝不会用人_,觉得玉皇大帝封给他的_“弼马温_”_ 官职太小_,是未入流品_。___(2分_,意对即可_)___
22.(2分)结合选段【乙】说说你对“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 没有希望”的理解。
①青少年勇于担当_,他们有活力_、不知倦怠_;②有乐观_、坚忍_、__ 苦干的精神_,有强烈的求知欲_;③他们可塑性强_,是建造新世界_ 的主力军。(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23.(2分)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后,同学们就孙悟空的形 象和少年先锋队队员的群像特点展开了讨论。小林认为孙悟空和 少年先锋队队员都是“觉醒者” ,小雅觉得有道理,但又觉得两者 有区别。请发表你的看法。
_【示例一_】我认为他们都是_“觉醒者_”_:孙悟空反抗不公_,_竖起“齐_ 天大圣_” 的旌旗_,是觉醒的表现_;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觉醒表现在接_ 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从混沌无知到自觉革命。
_【示例二_】我认为他们都是觉醒者_,但又有一些区别_。孙悟空的_ 反抗和觉醒是出于 自负_,认为位不配能_,关注的是 自我_,体现的_ 是个人英雄主义_;少年先锋队队员是 自觉加入集体_,_接受革命教育, 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信念。(2分,意对即可)
活动三:抒心中之情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小传记述较简略,
往往把笔墨集中在记叙传主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你为你的榜样鲁迅先生写一则人物小传。 (120字左右)
_【示例_】鲁迅_,原名周樟寿_,后改名周树人_,文学家_、思想家_、__ 革命家_。他1902年去 日本留学_,后弃医从文_,回国后以_“鲁迅_”为_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狂人 日记_》__。他先后_ 出版了小说集__《呐喊_》___《彷徨_》__,散文集__《朝花夕拾_》__,以及多_ 部杂文集_,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_,鲁迅因此被_ 誉为_“ 民族魂_”_。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精 神上的引路人;于孩子们而言,张桂梅不仅是慈爱又严厉的“张妈 妈” ,更是引领他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请以《我的 引路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浓浓秋意中,一片枫叶,一缕菊香……总能引起你 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回忆。请将《回忆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 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记忆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当时只道是 寻常,成长之后才明白这些寻常的珍贵。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I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