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
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3单元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为此班级 将开展“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拥抱自然
(积累与运用 20分)
下面是小汉游览黄石后写下的内容,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传遍了大江南 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 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眼前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 歌创作的动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一 目了然。 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 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城在山里,水在城中,( ) , 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峰峦,以悬崖挺立 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 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肥”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的长江要 塞,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 。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 编与传唱《渔父词》,是文坛一道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 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不仅是长久的文化记忆,也是美丽 的乡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
①诞生( dàn ) ②矗起( chù ) ③要塞( sài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 )
A. 水绕山环 B. 山环水绕 C. 水秀山明 D. 山高水险
3.(3分)小汉准备在最后嵌入一副对联总结语段内容,上联是“西塞山中诗韵远”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 )
A. 燕舞花衣歌故里 B. 黄石水里歌故里
C. 黄石水里乡愁深 D. 燕舞花衣乡愁深
4.(3分)小汉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一_】重读_“争相_”_,强调后世文人对__《渔父词_》的喜爱和关_ 注_,体现__《渔父词_》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_,以及文人对其文_ 化价值的认可。
【示例二】重读“品鉴、改编与传唱” ,三个动词构成递进关系,“品鉴”侧重欣赏内涵,“改编”体现创作延续,“传唱”则突出传播广度。给这部分标注重音可清晰呈现《渔父词》从接受、再创作
到广泛流传的完整过程,强调其对黄石文化血缘的深远影响,也呼应后文提到的“文坛一道奇观” 。(3分,意对即可)
5.(8分)在学校组织的秋游研学活动中,小汉编写了下面这段话, 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美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 丽……均显造化之妙。人们深入其中,往往流连忘返。远赴边塞, 王维看到了“①_大漠孤烟直_,②_长河落日圆_”(《使至塞上》) 的雄奇壮丽之景;登临黄鹤楼,崔颢看到了“③_晴川历历汉阳树_, ④_芳草萋萋鹦鹉洲_”(《黄鹤楼》)的树繁草茂之景;东皋远望,王绩看到了“⑤_树树皆秋色_,⑥ 山山_唯落晖_”(《野望》)的山野秋意之景;在三峡,郦道元看到了“⑦ 两岸_ 连山,⑧ 略无阙处__”(《三峡》)的群山连绵不断之景。
活动二:品味闲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诉衷情·青垂柳线水平池
朱敦儒
青垂柳线水平池。芳径燕初飞。 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 箫鼓远,篆香迟。卷帘低。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
摘录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摘录三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① , 撑者百指② , 篙声石声荦然③。 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 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苏轼《书舟中作字》)
【注释】 ①欹侧:倾斜。②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
③荦(luò) 然:象声词。
6.(2分)【批注】诗中“_半床花影_,_一枕松风_”两句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影子来营造静谧的氛围。
7.(2分)【随感】结合全词,分析首句“青垂柳线水平池”的作用。
①奠定基调_:以_“青垂_”_“水平_”勾勒出春 日池塘边垂柳依依_、水波_ 平静的画面_,奠定清新静谧_、柔和舒缓的基调_。② 引出下文_:为_ 后文描写春 日场景作铺垫_,展现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_。③烘托情感_: 借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自得。(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念:_考虑_,_想到_ ②寝:__睡觉__
③至:_到_ ④皆:_全_,_都_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_?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_?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_ 闲人罢了_。___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置 笔 而 起 终 不 能 一 事 孰 与 且 作 字 乎
I答案] 置 笔 而 起/终 不 能 一 事/孰 与 且 作 字 乎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文中“将至曲江”表明事件发生在作者乘船接近曲江的途中。
B. 船夫们奋力撑船,篙与石头碰撞发出声响。
C. 舟中作字体现了苏轼在颠簸的船上仍坚持书写的从容态度。
D. 作者描写了曲江的春日美景,借景抒发写字时的心境。
I解析] D项,选文未提及“曲江的春日美景” ,选项内容属于无中 生有。
12.(3分)【反思】摘录二、三都体现了苏轼与他人不一样的心 境,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面对滩险舟危却“作字不少衰”的原因。
苏轼颠沛一生_,饱经宦_海风波,这种 自然波涛在他看来定是不如宦海 险恶可怕的_,何况身_处险境,害怕张皇也是无济于事_,倒不如安之若_ 素_,作_字_如_常_。__苏轼为人乐观豁达,能 自释常人不能忍受之苦_,洞识_ 常人无法觉察之乐,面对这样的险境便能泰然处之了。
(3分,意对即可)
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将要到达曲江,船只突然触滩倾斜。十个船工一起撑篙,听见一 片竹篙与石头的撞击之声。环顾四周都是激流浪花,船上其他人 都吓得面无人色,而我写字并不受影响,为什么呢?我一直以来 经历的变故也有很多,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最终也不能帮上什 么忙,还不如暂且写我的字呢。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游览三峡,感受自然之声。
三峡散记
宗 璞
①我所见的三峡,从中峡巫峡始。
②船从汉口开,次日中午过沙市,停四五小时又起锚。直到 黄昏,还是原野平间,江流浩荡,暮色中更显得浑重。我想不出 三峡是怎样开始的,便去问过来人。据说山势逐渐高起,过了宜昌才见分晓。 日程表上写明第三日七时左右到下峡西陵峡,尽可 放心休息。
③等我再出来时,两岸有丘陵起伏,满心以为要到三峡了, 不想伙伴们说:“西陵峡已经过了!屈原和昭君故里都过了!”
④我好懊恼。“ 百里西陵一梦中。”我说。
⑤天灰蒙蒙的,雨点儿在空中乱飞,据说这是标准的巫峡天 气。我们在云雾弥漫中向前行驶,忽然面前出现两座奇峰,布满树木,呈墨绿色。江水从两山间流来,两山后还有山,颜色淡得 多,披云着雾。江水在这山前弯过去了,真不知里面有多深多远! 这就是巫峡东口了,只觉得一派仙气笼罩着山和水。人们都很兴 奋,山水却显得无比的沉静,像一幅无言的画,等待人走进去。
⑥船进入巫峡,江流顿时窄了许多。两岸峭壁如同刀削,插 在水里。浑浊泥黄的江水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从船两边退去, 分不清究竟向哪个方向流。面前秀丽的山峰截断了江流,到山前才知道可以绕过去,绕过去又是劈开的两座结构奇特的山峰,峰 后云遮雾掩,一座座山峰颜色越来越淡,像是墨在纸上渗开来, 大家惊异慨叹,不顾风雨,倚在栏边,眼睛都不敢眨一眨。我望 着从船旁退去的葱葱郁郁的高山,真想伸手摸一摸。这山似乎并 不比船闸远多少。
⑦据说神女峰常为云雾遮蔽,轻易不肯露面,人们从上船起 便关心是否有缘得见。我看到了。我早就知道神女会见我的。
那山峰本来就峻峭秀奇,在云雾中似乎有飞腾之势。就在峰顶侧, 站着一个窈窕女子,衣袂飘飘,凝视远望,怎能相信她是块石头! 再一想,她本是块石头,多亏了人,才化为仙女,得万人瞻仰;才有她的事迹,得千古流传。薄薄的淡灰色的云纱缠绕着仙女和 峰顶,云和山一起移动,人们回头看,再回头看,看不见了。
⑧快到巫山时,一只货船自上游疾驶而下,船上人大声喊着, 听起来像歌一样萦绕在峡谷中,临近时才听清他喊的是:“道谢了!
道谢了!”原来是大船为免小船颠簸,放慢了速度。“道谢了!道 谢了!”喊声随着船远去了,忽然想起《水经注》上对巫峡的总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现在没有猿啼了,却有人 的喊声在峡谷中撞击,充满了和自然搏斗的欢乐。
⑨过了巫山县,驶过黛溪宽谷,便是上峡瞿塘峡,上峡只有 八公里,仍是高山重嶂,断岸千尺,很是雄浑壮伟,只是不如中 峡灵秀。出夔门时,据说滟滪堆就在脚下,还有传说是八阵图的 礁石也炸掉了。人,当然是要胜过石头的。
⑩五月四日上午到重庆。距一九四六年过此地,已是三十九 年了。这里不仅是物是人非,物也大大变迁了。夜晚在码头候船, 江中也有万家灯火,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好一派热闹气象。这晚 皓月当空,距上次见此山城月,已过许久了。
五日从重庆返回,顺江而下。次日上午到奉节停泊,由一 小汽船带一条座船,载我们到上峡中风箱峡看纤道。小船行驶在 长江里,两岸的山显得格外高,直插入云,水中旋涡急转,深不 可测。
小船正驶在江心,上游飞快地下来了一只货船。船上人高 声喊着,和唱歌一样。忽然一声巨响,小船猛地歪了一下,许多 人跌倒了,有的人头上碰出血来。两边船上的人都惊呼,又有人 喊话,寂静的江心一时好不热闹。原来那货船把小汽船和我们的 座船之间的缆绳撞断了。那货船仍在喊话,顺着急流转眼就不见 了,下水船是停不住的。我们的座船在江心滴溜溜乱转,我正奇 怪它到底要往哪边行驶,忽然发现它不能开,只能随旋转的水而
旋转,不免心向下一沉。幸亏小汽船及时抛过缆绳,很快调整好 了,我们的座船平安驶回“扬子江”号。回船后大家都有些后怕, 座船上没有任何工具,若冲下去,只有撞在礁石上粉身碎骨了。 想来江流吞没的英雄好汉,不在少数。
而吞没的尽管吞没了,几千万年如水流去。人们渐渐了解 了江河,然而究竟又了解多少呢?
⑩船过秭归、香溪,是屈原、昭君故里。滚滚长江,每一段 都有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遗迹。以“扬子江”号的速度,怀古 都来不及。而我们的绝才绝色都出于此,也是天地灵秀之所钟了。
船驶出西陵峡口,顿觉天地一宽。见峡口两峰并不很高大, 这是因为葛洲坝使水位提高了。峡口山上有亭台。众人如蚁行其 上,显然是一公园。远见大堤拦截,各种横杆竖线,我们又回到 了红尘。
⑩峡口两山老实地站在江中,船仍随水东流。我和我的记忆, 也随船漂远了……
(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删改)
13.(2分)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峡的经历。请梳理文章脉络, 依据作者的行踪,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船入巫峡 船至③_瞿塘峡_ 船出西陵峡
江流①_顿窄_ 高山重嶂 天地一宽
山峰② 陡峭_ 断岸千尺 山峰④_不很高大_
14.(3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神女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①把 自己对神女峰的期待移情于 自然_,写神女峰_“见我_”_,自然与_ 人形成互动_,更突出期待之情_。②描写神女峰云雾中峻峭秀奇的_ 景色_,表达赞美之情_。③写神女峰的事迹_,赋予其历史底蕴和人文 色彩_。___(每点1分_)
15.(2分)第⑧段和第 段写货船及船上人的喊声,各有什么用 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第⑧段写货船及船上人_“道谢了_” 的喊声_,表现了长江儿女的热情_、 豪气及与 自然搏斗的快乐__(1分_)__;第 段写上游飞快而下的货船_ 及船上人的高声喊叫_,表现三峡水流湍急_,充满惊险_,使读者深切 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1分)。
(三)小语想了解湖北历史学家的相关故事,体会其自然风骨。
握瑾怀瑜 成风化人
①终其一生,冯天瑜溯源中华元典、探寻文化生成,倾尽心 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人生。
(一)寸阴尺璧,惜时如金
②去过冯天瑜家的人,都对客厅悬挂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 陶分”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生命最后几年,冯先生也是清晨5点即 起,伏案写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冯天瑜的学生傅才 武说。
③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新忆起,有一次他去冯天瑜入住的 酒店拜访,“保洁阿姨好奇地向我打听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每天用 餐后就回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是个怪人……”
④冯天瑜曾在日本讲学研学5年,只要有空便扎进图书馆,成 为每天最先入馆、最后离馆的读者。冯天瑜回国前,图书馆工作 人员自发列队欢送,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刻苦的学者”。
⑤学者张薇回忆先生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为了啃下 这块“硬骨头” ,冯天瑜要求她抓紧时间不松懈,“写完一章交一 章” ,这令她丝毫不敢怠慢。“后来,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奖,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生的言传身教,让 我也养成了惜时敬业的习惯。”张薇说。
(二)专注执着,不改其志
⑥“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湖北大学教 授何晓明感慨。冯天瑜曾有多次进京任职、当大学校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任职当官亦可大有贡献,只是我一心做学术,故辞 谢之。”他一心学术,使研究广博深厚。课堂上的冯天瑜,汉学、 宋学、吐鲁番文书……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在学者姚彬彬看来,冯天瑜人生的最后10年,是又一个学术爆发期,“《周制与秦制》,初稿四五十万 字,先生每天写作8小时以上,一年半便完成了书稿。2022年年底 进重症监护室的头两天,先生还在修改书稿。这种工作强度,纵 然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三)淡泊达观,光风霁月
⑦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有些东西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一武汉大学学生曾走进冯天瑜的书房拍摄纪录短片,对他家里的陈设印象很深。“沙发非常硬挺,包括两边的竹椅,都不是坐着很舒服的 那种。坐在上面时,整个人会不自觉地挺拔起来。”她心生景仰, “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冯先生一样,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不为 奢靡浮华所惑。”
⑧冯天瑜家学深厚,父亲冯永轩师承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名家巨擘,毕生收藏了许多书画、钱币等文物,即便在 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舍得变卖一件。冯天瑜同样热爱这些“传家之宝” ,整理出版了文物图册“冯氏三藏”(《冯氏藏为宝贝找到了更好的归宿——2018年12月,冯墨》《冯氏藏札》 《冯氏藏币》),不少人欲高价收购这些宝贝,皆被他谢绝。他天瑜和其兄冯天瑾 教授将数百件家藏珍贵文物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冯氏捐 藏馆” 。此外,他还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湖北大学和家乡湖北红安县。 他说:“文物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的等价物!”
(四)心有大我,弘道天下
⑨“先生脾气随和,待人诚恳。住所‘门虽设而常开9 ,相识或 不相识者登门,他都热情接待。”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依旧记 得当年登门的情形,“先生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陋 室里,卧室和书房不分。我们几个少不更事,常去先生家请教,有时甚至三更半夜去敲门。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相迎, 悉心解答。”
⑩《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 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向冯天瑜求教的学生,往往有“小叩大 鸣”之感。临别之际,冯天瑜往往取出新作,问清姓名,工工整整 地在扉页写下“某某同志惠存”“某某君雅览”字样,馈赠一册。
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 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方学富曾是一名技术工人,后来担任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 他讲起当年慕名向冯天瑜求教的情景:“对几个年轻人的贸然造访, 先生没有摆名人架子,而是轻声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啊?我 说,碰见什么就看什么,侧重艺术、科学和文史哲之类。他说,年轻人看书不要过于狭窄,开始可以泛读,之后再精读。我和先 生交往半个世纪,终生难忘他的教诲。”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 ,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 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 生践行之。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7月14日,有删改)
16.(4分)选文第⑧段关于冯天瑜家学深厚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展示了冯天瑜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_,说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_ 仅源于个人努力_,也与家族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_,阐释了冯天瑜_ 淡泊达观的渊源_,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_。___(2分_)②展现 冯天瑜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家族传承的珍视_,为其后续的文化贡献_ 和人格魅力提供背景支持_,流露出作者对冯天瑜高尚人格的赞美_ 之情_。___(2分_)
17.(2分)根据选文内容简述“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 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 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的原因。
①冯天瑜待人诚恳和乐于助人_,使得求教者感受到他的学识和人_ 格魅力__(1分_)__;②冯天瑜学识渊博_、平易近人_,使得受教者受益 匪浅,心存感恩,因此自视为他的私淑弟子(1分)。
18.(3分)联系选文,简要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的字表达了哪些 情感。
_“绝不沉溺_”强调了冯天瑜不沉溺于书本而忽视现实的为学态度_,__ _“始终秉持_”表明他对_“修身以淑世_”等理念的执着与坚守_,__“一生践 行之_”则展示了他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和责任感__(1分_)__。这_ 些词语共同表现了冯天瑜作为学者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1分),表达了作者对冯天瑜的敬佩与赞美之情(1分)。
19.(3分)作者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冯天瑜,请分析这样写的 好处。
①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和权威性_,使读者更容易信服__(1分_)__;② 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观察_,使冯天瑜的形象更为全面立体_,让读者_ 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_,增强文章的感染力_ (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 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贺龙二三事(节选) “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 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 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 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 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 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 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节选)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 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 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 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 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 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 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 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 结。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0.(2分)下列事件不是关于贺龙的一项是( D )
A. 当过国民党将领 B. 背受伤的部下行军
C. 夺回被敌人俘虏的马 D. 领导平江起义
I解析] D项,领导平江起义的是彭德怀。
【精读文段,分析人物】
21.(2分)选文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请你据此赏析贺龙的形象。
【示例_】选段描写了贺龙的外貌_。通过写贺龙_“大个子_”_“强壮有__ 力_”_,表现了贺龙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红军将领形象_。___________ (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一节和《朝花夕拾》中 藤野先生一节有许多可以共同探究的地方。
22.(2分)《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与《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 的事迹,共同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 B )
A.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B. 关爱他人,平等待人
C. 英勇善战,不畏牺牲 D. 强壮有力,不知疲倦
[解析] B项,贺龙关爱部下,在行军途中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 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讲义、关心其学业,展现出关爱学生和毫无 民族偏见的师德。二者虽身份不同,但都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尊重 与关怀。A项仅符合藤野先生,C 、D项仅符合贺龙。
23.(2分)贺龙和藤野先生所展现的美好形象都对作者产生了影 响,请结合这两部作品,谈谈他们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贺龙的革命精神让斯诺看到了中国红军领导人的独特魅力和红军_ 的凝聚力_,坚定了斯诺对红军的认同_,让他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有_ 了新的认知_,也促使他更客观地向世界报道_“红色中国_”_。藤野先_ 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励鲁迅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认真严谨_;其真诚_ 无私的关爱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_,有勇气面对困难_,砥_ 砺前行_;同时_,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_,让鲁迅感受到人性的美_ 好_,对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_。___(2分_,意对即可_)_
活动三:传递清音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中,我们能感悟 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洒脱自得的人生乐趣。阅读下面材料,
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作为东道主,请你推介荆楚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美食。
【示例】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东汉。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墙_,为明清两代所修造_。砖墙逶迤挺_ 拔_、完整而又坚固_,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_。历史_ 上_“刘备借荆州_”_“ 吕蒙施计取荆州_”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_。__“ 禹划九 州_,始有荆州_。__”欢迎您来荆州_,感受瑰丽的金甲古城_,推开一扇 遥远的记忆大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旅程结束,请你作为游客代表,说一段结束语。
_【示例_】各位朋友_,金秋十月_,我们相聚圣地_,观光了江汉美景_, 品味了荆州美食_,了解了荆楚悠久历史_,看到了荆州的腾飞,__体味 了荆州人的热情与智慧_。这是一座古典又新活的城市_,愿荆州如_ 展翅金凤_,飞越楚天_!期待未来我们再次相聚于更美的荆州_。_____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黄山、泰山……都是自然界壮美秀丽的山;理想、 成就……都是人生要努力攀登的山;苦难、挫折……都是人生要 跨越的山。请以《面对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 海而暮苍梧。”请将《行走间,我发现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 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山,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怀?山,会激发你哪些思考? 人生中的山峰,你将如何攀登?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 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
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3单元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为此班级 将开展“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拥抱自然
(积累与运用 20分)
下面是小汉游览黄石后写下的内容,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传遍了大江南 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 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眼前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 歌创作的动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一 目了然。 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 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城在山里,水在城中,( ) , 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峰峦,以悬崖挺立 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 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肥”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的长江要 塞,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 。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 编与传唱《渔父词》,是文坛一道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 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不仅是长久的文化记忆,也是美丽 的乡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
①诞生( dàn ) ②矗起( chù ) ③要塞( sài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 )
A. 水绕山环 B. 山环水绕 C. 水秀山明 D. 山高水险
3.(3分)小汉准备在最后嵌入一副对联总结语段内容,上联是“西塞山中诗韵远”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 )
A. 燕舞花衣歌故里 B. 黄石水里歌故里
C. 黄石水里乡愁深 D. 燕舞花衣乡愁深
4.(3分)小汉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一_】重读_“争相_”_,强调后世文人对__《渔父词_》的喜爱和关_ 注_,体现__《渔父词_》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_,以及文人对其文_ 化价值的认可。
【示例二】重读“品鉴、改编与传唱” ,三个动词构成递进关系,“品鉴”侧重欣赏内涵,“改编”体现创作延续,“传唱”则突出传播广度。给这部分标注重音可清晰呈现《渔父词》从接受、再创作
到广泛流传的完整过程,强调其对黄石文化血缘的深远影响,也呼应后文提到的“文坛一道奇观” 。(3分,意对即可)
5.(8分)在学校组织的秋游研学活动中,小汉编写了下面这段话, 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美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 丽……均显造化之妙。人们深入其中,往往流连忘返。远赴边塞, 王维看到了“①_大漠孤烟直_,②_长河落日圆_”(《使至塞上》) 的雄奇壮丽之景;登临黄鹤楼,崔颢看到了“③_晴川历历汉阳树_, ④_芳草萋萋鹦鹉洲_”(《黄鹤楼》)的树繁草茂之景;东皋远望,王绩看到了“⑤_树树皆秋色_,⑥ 山山_唯落晖_”(《野望》)的山野秋意之景;在三峡,郦道元看到了“⑦ 两岸_ 连山,⑧ 略无阙处__”(《三峡》)的群山连绵不断之景。
活动二:品味闲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诉衷情·青垂柳线水平池
朱敦儒
青垂柳线水平池。芳径燕初飞。 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 箫鼓远,篆香迟。卷帘低。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
摘录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摘录三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① , 撑者百指② , 篙声石声荦然③。 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 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苏轼《书舟中作字》)
【注释】 ①欹侧:倾斜。②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
③荦(luò) 然:象声词。
6.(2分)【批注】诗中“_半床花影_,_一枕松风_”两句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影子来营造静谧的氛围。
7.(2分)【随感】结合全词,分析首句“青垂柳线水平池”的作用。
①奠定基调_:以_“青垂_”_“水平_”勾勒出春 日池塘边垂柳依依_、水波_ 平静的画面_,奠定清新静谧_、柔和舒缓的基调_。② 引出下文_:为_ 后文描写春 日场景作铺垫_,展现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_。③烘托情感_: 借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自得。(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念:_考虑_,_想到_ ②寝:__睡觉__
③至:_到_ ④皆:_全_,_都_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_?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_?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_ 闲人罢了_。___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置 笔 而 起 终 不 能 一 事 孰 与 且 作 字 乎
I答案] 置 笔 而 起/终 不 能 一 事/孰 与 且 作 字 乎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文中“将至曲江”表明事件发生在作者乘船接近曲江的途中。
B. 船夫们奋力撑船,篙与石头碰撞发出声响。
C. 舟中作字体现了苏轼在颠簸的船上仍坚持书写的从容态度。
D. 作者描写了曲江的春日美景,借景抒发写字时的心境。
I解析] D项,选文未提及“曲江的春日美景” ,选项内容属于无中 生有。
12.(3分)【反思】摘录二、三都体现了苏轼与他人不一样的心 境,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面对滩险舟危却“作字不少衰”的原因。
苏轼颠沛一生_,饱经宦_海风波,这种 自然波涛在他看来定是不如宦海 险恶可怕的_,何况身_处险境,害怕张皇也是无济于事_,倒不如安之若_ 素_,作_字_如_常_。__苏轼为人乐观豁达,能 自释常人不能忍受之苦_,洞识_ 常人无法觉察之乐,面对这样的险境便能泰然处之了。
(3分,意对即可)
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将要到达曲江,船只突然触滩倾斜。十个船工一起撑篙,听见一 片竹篙与石头的撞击之声。环顾四周都是激流浪花,船上其他人 都吓得面无人色,而我写字并不受影响,为什么呢?我一直以来 经历的变故也有很多,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最终也不能帮上什 么忙,还不如暂且写我的字呢。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游览三峡,感受自然之声。
三峡散记
宗 璞
①我所见的三峡,从中峡巫峡始。
②船从汉口开,次日中午过沙市,停四五小时又起锚。直到 黄昏,还是原野平间,江流浩荡,暮色中更显得浑重。我想不出 三峡是怎样开始的,便去问过来人。据说山势逐渐高起,过了宜昌才见分晓。 日程表上写明第三日七时左右到下峡西陵峡,尽可 放心休息。
③等我再出来时,两岸有丘陵起伏,满心以为要到三峡了, 不想伙伴们说:“西陵峡已经过了!屈原和昭君故里都过了!”
④我好懊恼。“ 百里西陵一梦中。”我说。
⑤天灰蒙蒙的,雨点儿在空中乱飞,据说这是标准的巫峡天 气。我们在云雾弥漫中向前行驶,忽然面前出现两座奇峰,布满树木,呈墨绿色。江水从两山间流来,两山后还有山,颜色淡得 多,披云着雾。江水在这山前弯过去了,真不知里面有多深多远! 这就是巫峡东口了,只觉得一派仙气笼罩着山和水。人们都很兴 奋,山水却显得无比的沉静,像一幅无言的画,等待人走进去。
⑥船进入巫峡,江流顿时窄了许多。两岸峭壁如同刀削,插 在水里。浑浊泥黄的江水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从船两边退去, 分不清究竟向哪个方向流。面前秀丽的山峰截断了江流,到山前才知道可以绕过去,绕过去又是劈开的两座结构奇特的山峰,峰 后云遮雾掩,一座座山峰颜色越来越淡,像是墨在纸上渗开来, 大家惊异慨叹,不顾风雨,倚在栏边,眼睛都不敢眨一眨。我望 着从船旁退去的葱葱郁郁的高山,真想伸手摸一摸。这山似乎并 不比船闸远多少。
⑦据说神女峰常为云雾遮蔽,轻易不肯露面,人们从上船起 便关心是否有缘得见。我看到了。我早就知道神女会见我的。
那山峰本来就峻峭秀奇,在云雾中似乎有飞腾之势。就在峰顶侧, 站着一个窈窕女子,衣袂飘飘,凝视远望,怎能相信她是块石头! 再一想,她本是块石头,多亏了人,才化为仙女,得万人瞻仰;才有她的事迹,得千古流传。薄薄的淡灰色的云纱缠绕着仙女和 峰顶,云和山一起移动,人们回头看,再回头看,看不见了。
⑧快到巫山时,一只货船自上游疾驶而下,船上人大声喊着, 听起来像歌一样萦绕在峡谷中,临近时才听清他喊的是:“道谢了!
道谢了!”原来是大船为免小船颠簸,放慢了速度。“道谢了!道 谢了!”喊声随着船远去了,忽然想起《水经注》上对巫峡的总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现在没有猿啼了,却有人 的喊声在峡谷中撞击,充满了和自然搏斗的欢乐。
⑨过了巫山县,驶过黛溪宽谷,便是上峡瞿塘峡,上峡只有 八公里,仍是高山重嶂,断岸千尺,很是雄浑壮伟,只是不如中 峡灵秀。出夔门时,据说滟滪堆就在脚下,还有传说是八阵图的 礁石也炸掉了。人,当然是要胜过石头的。
⑩五月四日上午到重庆。距一九四六年过此地,已是三十九 年了。这里不仅是物是人非,物也大大变迁了。夜晚在码头候船, 江中也有万家灯火,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好一派热闹气象。这晚 皓月当空,距上次见此山城月,已过许久了。
五日从重庆返回,顺江而下。次日上午到奉节停泊,由一 小汽船带一条座船,载我们到上峡中风箱峡看纤道。小船行驶在 长江里,两岸的山显得格外高,直插入云,水中旋涡急转,深不 可测。
小船正驶在江心,上游飞快地下来了一只货船。船上人高 声喊着,和唱歌一样。忽然一声巨响,小船猛地歪了一下,许多 人跌倒了,有的人头上碰出血来。两边船上的人都惊呼,又有人 喊话,寂静的江心一时好不热闹。原来那货船把小汽船和我们的 座船之间的缆绳撞断了。那货船仍在喊话,顺着急流转眼就不见 了,下水船是停不住的。我们的座船在江心滴溜溜乱转,我正奇 怪它到底要往哪边行驶,忽然发现它不能开,只能随旋转的水而
旋转,不免心向下一沉。幸亏小汽船及时抛过缆绳,很快调整好 了,我们的座船平安驶回“扬子江”号。回船后大家都有些后怕, 座船上没有任何工具,若冲下去,只有撞在礁石上粉身碎骨了。 想来江流吞没的英雄好汉,不在少数。
而吞没的尽管吞没了,几千万年如水流去。人们渐渐了解 了江河,然而究竟又了解多少呢?
⑩船过秭归、香溪,是屈原、昭君故里。滚滚长江,每一段 都有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遗迹。以“扬子江”号的速度,怀古 都来不及。而我们的绝才绝色都出于此,也是天地灵秀之所钟了。
船驶出西陵峡口,顿觉天地一宽。见峡口两峰并不很高大, 这是因为葛洲坝使水位提高了。峡口山上有亭台。众人如蚁行其 上,显然是一公园。远见大堤拦截,各种横杆竖线,我们又回到 了红尘。
⑩峡口两山老实地站在江中,船仍随水东流。我和我的记忆, 也随船漂远了……
(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删改)
13.(2分)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峡的经历。请梳理文章脉络, 依据作者的行踪,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船入巫峡 船至③_瞿塘峡_ 船出西陵峡
江流①_顿窄_ 高山重嶂 天地一宽
山峰② 陡峭_ 断岸千尺 山峰④_不很高大_
14.(3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神女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①把 自己对神女峰的期待移情于 自然_,写神女峰_“见我_”_,自然与_ 人形成互动_,更突出期待之情_。②描写神女峰云雾中峻峭秀奇的_ 景色_,表达赞美之情_。③写神女峰的事迹_,赋予其历史底蕴和人文 色彩_。___(每点1分_)
15.(2分)第⑧段和第 段写货船及船上人的喊声,各有什么用 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第⑧段写货船及船上人_“道谢了_” 的喊声_,表现了长江儿女的热情_、 豪气及与 自然搏斗的快乐__(1分_)__;第 段写上游飞快而下的货船_ 及船上人的高声喊叫_,表现三峡水流湍急_,充满惊险_,使读者深切 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1分)。
(三)小语想了解湖北历史学家的相关故事,体会其自然风骨。
握瑾怀瑜 成风化人
①终其一生,冯天瑜溯源中华元典、探寻文化生成,倾尽心 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人生。
(一)寸阴尺璧,惜时如金
②去过冯天瑜家的人,都对客厅悬挂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 陶分”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生命最后几年,冯先生也是清晨5点即 起,伏案写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冯天瑜的学生傅才 武说。
③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新忆起,有一次他去冯天瑜入住的 酒店拜访,“保洁阿姨好奇地向我打听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每天用 餐后就回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是个怪人……”
④冯天瑜曾在日本讲学研学5年,只要有空便扎进图书馆,成 为每天最先入馆、最后离馆的读者。冯天瑜回国前,图书馆工作 人员自发列队欢送,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刻苦的学者”。
⑤学者张薇回忆先生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为了啃下 这块“硬骨头” ,冯天瑜要求她抓紧时间不松懈,“写完一章交一 章” ,这令她丝毫不敢怠慢。“后来,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奖,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生的言传身教,让 我也养成了惜时敬业的习惯。”张薇说。
(二)专注执着,不改其志
⑥“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湖北大学教 授何晓明感慨。冯天瑜曾有多次进京任职、当大学校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任职当官亦可大有贡献,只是我一心做学术,故辞 谢之。”他一心学术,使研究广博深厚。课堂上的冯天瑜,汉学、 宋学、吐鲁番文书……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在学者姚彬彬看来,冯天瑜人生的最后10年,是又一个学术爆发期,“《周制与秦制》,初稿四五十万 字,先生每天写作8小时以上,一年半便完成了书稿。2022年年底 进重症监护室的头两天,先生还在修改书稿。这种工作强度,纵 然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三)淡泊达观,光风霁月
⑦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有些东西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一武汉大学学生曾走进冯天瑜的书房拍摄纪录短片,对他家里的陈设印象很深。“沙发非常硬挺,包括两边的竹椅,都不是坐着很舒服的 那种。坐在上面时,整个人会不自觉地挺拔起来。”她心生景仰, “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冯先生一样,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不为 奢靡浮华所惑。”
⑧冯天瑜家学深厚,父亲冯永轩师承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名家巨擘,毕生收藏了许多书画、钱币等文物,即便在 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舍得变卖一件。冯天瑜同样热爱这些“传家之宝” ,整理出版了文物图册“冯氏三藏”(《冯氏藏为宝贝找到了更好的归宿——2018年12月,冯墨》《冯氏藏札》 《冯氏藏币》),不少人欲高价收购这些宝贝,皆被他谢绝。他天瑜和其兄冯天瑾 教授将数百件家藏珍贵文物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冯氏捐 藏馆” 。此外,他还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湖北大学和家乡湖北红安县。 他说:“文物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的等价物!”
(四)心有大我,弘道天下
⑨“先生脾气随和,待人诚恳。住所‘门虽设而常开9 ,相识或 不相识者登门,他都热情接待。”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依旧记 得当年登门的情形,“先生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陋 室里,卧室和书房不分。我们几个少不更事,常去先生家请教,有时甚至三更半夜去敲门。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相迎, 悉心解答。”
⑩《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 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向冯天瑜求教的学生,往往有“小叩大 鸣”之感。临别之际,冯天瑜往往取出新作,问清姓名,工工整整 地在扉页写下“某某同志惠存”“某某君雅览”字样,馈赠一册。
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 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方学富曾是一名技术工人,后来担任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 他讲起当年慕名向冯天瑜求教的情景:“对几个年轻人的贸然造访, 先生没有摆名人架子,而是轻声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啊?我 说,碰见什么就看什么,侧重艺术、科学和文史哲之类。他说,年轻人看书不要过于狭窄,开始可以泛读,之后再精读。我和先 生交往半个世纪,终生难忘他的教诲。”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 ,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 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 生践行之。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7月14日,有删改)
16.(4分)选文第⑧段关于冯天瑜家学深厚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展示了冯天瑜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_,说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_ 仅源于个人努力_,也与家族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_,阐释了冯天瑜_ 淡泊达观的渊源_,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_。___(2分_)②展现 冯天瑜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家族传承的珍视_,为其后续的文化贡献_ 和人格魅力提供背景支持_,流露出作者对冯天瑜高尚人格的赞美_ 之情_。___(2分_)
17.(2分)根据选文内容简述“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 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 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的原因。
①冯天瑜待人诚恳和乐于助人_,使得求教者感受到他的学识和人_ 格魅力__(1分_)__;②冯天瑜学识渊博_、平易近人_,使得受教者受益 匪浅,心存感恩,因此自视为他的私淑弟子(1分)。
18.(3分)联系选文,简要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的字表达了哪些 情感。
_“绝不沉溺_”强调了冯天瑜不沉溺于书本而忽视现实的为学态度_,__ _“始终秉持_”表明他对_“修身以淑世_”等理念的执着与坚守_,__“一生践 行之_”则展示了他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和责任感__(1分_)__。这_ 些词语共同表现了冯天瑜作为学者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1分),表达了作者对冯天瑜的敬佩与赞美之情(1分)。
19.(3分)作者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冯天瑜,请分析这样写的 好处。
①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和权威性_,使读者更容易信服__(1分_)__;② 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观察_,使冯天瑜的形象更为全面立体_,让读者_ 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_,增强文章的感染力_ (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 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贺龙二三事(节选) “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 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 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 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 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 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 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节选)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 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 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 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 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 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 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 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 结。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0.(2分)下列事件不是关于贺龙的一项是( D )
A. 当过国民党将领 B. 背受伤的部下行军
C. 夺回被敌人俘虏的马 D. 领导平江起义
I解析] D项,领导平江起义的是彭德怀。
【精读文段,分析人物】
21.(2分)选文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请你据此赏析贺龙的形象。
【示例_】选段描写了贺龙的外貌_。通过写贺龙_“大个子_”_“强壮有__ 力_”_,表现了贺龙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红军将领形象_。___________ (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一节和《朝花夕拾》中 藤野先生一节有许多可以共同探究的地方。
22.(2分)《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与《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 的事迹,共同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 B )
A.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B. 关爱他人,平等待人
C. 英勇善战,不畏牺牲 D. 强壮有力,不知疲倦
[解析] B项,贺龙关爱部下,在行军途中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 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讲义、关心其学业,展现出关爱学生和毫无 民族偏见的师德。二者虽身份不同,但都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尊重 与关怀。A项仅符合藤野先生,C 、D项仅符合贺龙。
23.(2分)贺龙和藤野先生所展现的美好形象都对作者产生了影 响,请结合这两部作品,谈谈他们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贺龙的革命精神让斯诺看到了中国红军领导人的独特魅力和红军_ 的凝聚力_,坚定了斯诺对红军的认同_,让他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有_ 了新的认知_,也促使他更客观地向世界报道_“红色中国_”_。藤野先_ 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励鲁迅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认真严谨_;其真诚_ 无私的关爱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_,有勇气面对困难_,砥_ 砺前行_;同时_,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_,让鲁迅感受到人性的美_ 好_,对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_。___(2分_,意对即可_)_
活动三:传递清音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中,我们能感悟 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洒脱自得的人生乐趣。阅读下面材料,
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作为东道主,请你推介荆楚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美食。
【示例】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东汉。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墙_,为明清两代所修造_。砖墙逶迤挺_ 拔_、完整而又坚固_,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_。历史_ 上_“刘备借荆州_”_“ 吕蒙施计取荆州_”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_。__“ 禹划九 州_,始有荆州_。__”欢迎您来荆州_,感受瑰丽的金甲古城_,推开一扇 遥远的记忆大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旅程结束,请你作为游客代表,说一段结束语。
_【示例_】各位朋友_,金秋十月_,我们相聚圣地_,观光了江汉美景_, 品味了荆州美食_,了解了荆楚悠久历史_,看到了荆州的腾飞,__体味 了荆州人的热情与智慧_。这是一座古典又新活的城市_,愿荆州如_ 展翅金凤_,飞越楚天_!期待未来我们再次相聚于更美的荆州_。_____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黄山、泰山……都是自然界壮美秀丽的山;理想、 成就……都是人生要努力攀登的山;苦难、挫折……都是人生要 跨越的山。请以《面对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 海而暮苍梧。”请将《行走间,我发现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 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山,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怀?山,会激发你哪些思考? 人生中的山峰,你将如何攀登?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 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八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为此班级
将开展“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拥抱自然
(积累与运用 20分)
下面是小汉游览黄石后写下的内容,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传遍了大江南
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
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眼前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
歌创作的动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一目了然。
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
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城在山里,水在城中,
( ),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峰峦,以悬崖挺立
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
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肥”,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的长江要
塞,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
编与传唱《渔父词》,是文坛一道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
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不仅是长久的文化记忆,也是美丽
的乡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1.1.4
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
①诞生( ) ②矗起( ) ③要塞( )
dàn
chù
sài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
B
A. 水绕山环 B. 山环水绕 C. 水秀山明 D. 山高水险
3.(3分)小汉准备在最后嵌入一副对联总结语段内容,上联是
“西塞山中诗韵远”,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
C
A. 燕舞花衣歌故里 B. 黄石水里歌故里
C. 黄石水里乡愁深 D. 燕舞花衣乡愁深
4.(3分)小汉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重读“争相”,强调后世文人对《渔父词》的喜爱和关
注,体现《渔父词》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及文人对其文
化价值的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重读“品鉴、改编与传唱”,三个动词构成递进关系,
“品鉴”侧重欣赏内涵,“改编”体现创作延续,“传唱”则突出传播
广度。给这部分标注重音可清晰呈现《渔父词》从接受、再创作
到广泛流传的完整过程,强调其对黄石文化血缘的深远影响,也
呼应后文提到的“文坛一道奇观”。(3分,意对即可)
5.(8分)在学校组织的秋游研学活动中,小汉编写了下面这段话,
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美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
丽……均显造化之妙。人们深入其中,往往流连忘返。远赴边塞,
王维看到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的雄奇壮丽之景;登临黄鹤楼,崔颢看到了“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的树繁草茂之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东皋远望,王绩看到了“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野望》)的山野秋意之景;在三峡,郦道元看到了“⑦______
____,⑧___________”(《三峡》)的群山连绵不断之景。#5.1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活动二:品味闲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诉衷情·青垂柳线水平池
朱敦儒
青垂柳线水平池。芳径燕初飞。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
箫鼓远,篆香迟。卷帘低。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
摘录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摘录三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 。
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
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苏轼《书舟中作字》)
【注释】 ①欹侧:倾斜。②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
③荦(luò)然:象声词。
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记承
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影子来营造静谧的氛围。
半床花影
一枕松风
7.(2分)【随感】结合全词,分析首句“青垂柳线水平池”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奠定基调:以“青垂”“水平”勾勒出春日池塘边垂柳依依、水波
平静的画面,奠定清新静谧、柔和舒缓的基调。②引出下文:为
后文描写春日场景作铺垫,展现自然与生活的融合。③烘托情感:
借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自得。
(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念:____________ ②寝:________
③至:____ ④皆:________
考虑,想到
睡觉
到
全,都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置 笔 而 起 终 不 能 一 事 孰 与 且 作 字 乎
[答案] 置 笔 而 起/终 不 能 一 事/孰 与 且 作 字 乎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 文中“将至曲江”表明事件发生在作者乘船接近曲江的途中。
B. 船夫们奋力撑船,篙与石头碰撞发出声响。
C. 舟中作字体现了苏轼在颠簸的船上仍坚持书写的从容态度。
D. 作者描写了曲江的春日美景,借景抒发写字时的心境。
[解析] D项,选文未提及“曲江的春日美景”,选项内容属于无中
生有。
12.(3分)【反思】摘录二、三都体现了苏轼与他人不一样的心
境,请结合两文分析苏轼面对滩险舟危却“作字不少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颠沛一生,饱经宦海风波,这种自然波涛在他看来定是不如宦海
险恶可怕的,何况身处险境,害怕张皇也是无济于事,倒不如安之若
素,作字如常。苏轼为人乐观豁达,能自释常人不能忍受之苦,洞识
常人无法觉察之乐,面对这样的险境便能泰然处之了。
(3分,意对即可)
[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将要到达曲江,船只突然触滩倾斜。十个船工一起撑篙,听见一
片竹篙与石头的撞击之声。环顾四周都是激流浪花,船上其他人
都吓得面无人色,而我写字并不受影响,为什么呢?我一直以来
经历的变故也有很多,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最终也不能帮上什
么忙,还不如暂且写我的字呢。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游览三峡,感受自然之声。
三峡散记
宗 璞
①我所见的三峡,从中峡巫峡始。
②船从汉口开,次日中午过沙市,停四五小时又起锚。直到
黄昏,还是原野平间,江流浩荡,暮色中更显得浑重。我想不出
三峡是怎样开始的,便去问过来人。据说山势逐渐高起,过了宜
昌才见分晓。日程表上写明第三日七时左右到下峡西陵峡,尽可
放心休息。
③等我再出来时,两岸有丘陵起伏,满心以为要到三峡了,
不想伙伴们说:“西陵峡已经过了!屈原和昭君故里都过了!”
④我好懊恼。“百里西陵一梦中。”我说。
⑤天灰蒙蒙的,雨点儿在空中乱飞,据说这是标准的巫峡天
气。我们在云雾弥漫中向前行驶,忽然面前出现两座奇峰,布满
树木,呈墨绿色。江水从两山间流来,两山后还有山,颜色淡得
多,披云着雾。江水在这山前弯过去了,真不知里面有多深多远!
这就是巫峡东口了,只觉得一派仙气笼罩着山和水。人们都很兴
奋,山水却显得无比的沉静,像一幅无言的画,等待人走进去。
⑥船进入巫峡,江流顿时窄了许多。两岸峭壁如同刀削,插
在水里。浑浊泥黄的江水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从船两边退去,
分不清究竟向哪个方向流。面前秀丽的山峰截断了江流,到山前
才知道可以绕过去,绕过去又是劈开的两座结构奇特的山峰,峰
后云遮雾掩,一座座山峰颜色越来越淡,像是墨在纸上渗开来,
大家惊异慨叹,不顾风雨,倚在栏边,眼睛都不敢眨一眨。我望
着从船旁退去的葱葱郁郁的高山,真想伸手摸一摸。这山似乎并
不比船闸远多少。
⑦据说神女峰常为云雾遮蔽,轻易不肯露面,人们从上船起
便关心是否有缘得见。我看到了。我早就知道神女会见我的。
那山峰本来就峻峭秀奇,在云雾中似乎有飞腾之势。就在峰顶侧,
站着一个窈窕女子,衣袂飘飘,凝视远望,怎能相信她是块石头!
再一想,她本是块石头,多亏了人,才化为仙女,得万人瞻仰;
才有她的事迹,得千古流传。薄薄的淡灰色的云纱缠绕着仙女和
峰顶,云和山一起移动,人们回头看,再回头看,看不见了。
⑧快到巫山时,一只货船自上游疾驶而下,船上人大声喊着,
听起来像歌一样萦绕在峡谷中,临近时才听清他喊的是:“道谢了!
道谢了!”原来是大船为免小船颠簸,放慢了速度。“道谢了!道
谢了!”喊声随着船远去了,忽然想起《水经注》上对巫峡的总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现在没有猿啼了,却有人
的喊声在峡谷中撞击,充满了和自然搏斗的欢乐。
⑨过了巫山县,驶过黛溪宽谷,便是上峡瞿塘峡,上峡只有
八公里,仍是高山重嶂,断岸千尺,很是雄浑壮伟,只是不如中
峡灵秀。出夔门时,据说滟滪堆就在脚下,还有传说是八阵图的
礁石也炸掉了。人,当然是要胜过石头的。
⑩五月四日上午到重庆。距一九四六年过此地,已是三十九
年了。这里不仅是物是人非,物也大大变迁了。夜晚在码头候船,
江中也有万家灯火,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好一派热闹气象。这晚
皓月当空,距上次见此山城月,已过许久了。
五日从重庆返回,顺江而下。次日上午到奉节停泊,由一
小汽船带一条座船,载我们到上峡中风箱峡看纤道。小船行驶在
长江里,两岸的山显得格外高,直插入云,水中旋涡急转,深不
可测。
小船正驶在江心,上游飞快地下来了一只货船。船上人高
声喊着,和唱歌一样。忽然一声巨响,小船猛地歪了一下,许多
人跌倒了,有的人头上碰出血来。两边船上的人都惊呼,又有人
喊话,寂静的江心一时好不热闹。原来那货船把小汽船和我们的
座船之间的缆绳撞断了。那货船仍在喊话,顺着急流转眼就不见
了,下水船是停不住的。我们的座船在江心滴溜溜乱转,我正奇
怪它到底要往哪边行驶,忽然发现它不能开,只能随旋转的水而
旋转,不免心向下一沉。幸亏小汽船及时抛过缆绳,很快调整好
了,我们的座船平安驶回“扬子江”号。回船后大家都有些后怕,
座船上没有任何工具,若冲下去,只有撞在礁石上粉身碎骨了。
想来江流吞没的英雄好汉,不在少数。
而吞没的尽管吞没了,几千万年如水流去。人们渐渐了解
了江河,然而究竟又了解多少呢?
船过秭归、香溪,是屈原、昭君故里。滚滚长江,每一段
都有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遗迹。以“扬子江”号的速度,怀古
都来不及。而我们的绝才绝色都出于此,也是天地灵秀之所钟
了。
船驶出西陵峡口,顿觉天地一宽。见峡口两峰并不很高大,
这是因为葛洲坝使水位提高了。峡口山上有亭台。众人如蚁行其
上,显然是一公园。远见大堤拦截,各种横杆竖线,我们又回到
了红尘。
峡口两山老实地站在江中,船仍随水东流。我和我的记忆,
也随船漂远了……
(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删改)#1.1.17
13.(2分)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峡的经历。请梳理文章脉络,
依据作者的行踪,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船入巫峡 船至③________ 船出西陵峡
江流①______ 高山重嶂 天地一宽
山峰②______ 断岸千尺 山峰④__________
瞿塘峡
顿窄
陡峭
不很高大
14.(3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神女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把自己对神女峰的期待移情于自然,写神女峰“见我”,自然与
人形成互动,更突出期待之情。②描写神女峰云雾中峻峭秀奇的
景色,表达赞美之情。③写神女峰的事迹,赋予其历史底蕴和人文
色彩。(每点1分)
15.(2分)第⑧段和第 段写货船及船上人的喊声,各有什么用
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段写货船及船上人“道谢了”的喊声,表现了长江儿女的热情、
豪气及与自然搏斗的快乐(1分);第 段写上游飞快而下的货船
及船上人的高声喊叫,表现三峡水流湍急,充满惊险,使读者深切
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1分)。
(三)小语想了解湖北历史学家的相关故事,体会其自然风骨。
握瑾怀瑜 成风化人
①终其一生,冯天瑜溯源中华元典、探寻文化生成,倾尽心
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人生。
(一)寸阴尺璧,惜时如金
②去过冯天瑜家的人,都对客厅悬挂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
陶分”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生命最后几年,冯先生也是清晨5点即
起,伏案写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冯天瑜的学生傅才
武说。
③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新忆起,有一次他去冯天瑜入住的
酒店拜访,“保洁阿姨好奇地向我打听里面住的是什么人,每天用
餐后就回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是个怪人……”
④冯天瑜曾在日本讲学研学5年,只要有空便扎进图书馆,成
为每天最先入馆、最后离馆的读者。冯天瑜回国前,图书馆工作
人员自发列队欢送,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刻苦的学者”。
⑤学者张薇回忆先生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为了啃下
这块“硬骨头”,冯天瑜要求她抓紧时间不松懈,“写完一章交一
章”,这令她丝毫不敢怠慢。“后来,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奖,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生的言传身教,让
我也养成了惜时敬业的习惯。”张薇说。
(二)专注执着,不改其志
⑥“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湖北大学教
授何晓明感慨。冯天瑜曾有多次进京任职、当大学校长的机会,
但都放弃了:“任职当官亦可大有贡献,只是我一心做学术,故辞
谢之。”他一心学术,使研究广博深厚。课堂上的冯天瑜,汉学、
宋学、吐鲁番文书……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在学者姚彬彬看来,冯天瑜人生的最
后10年,是又一个学术爆发期,“《周制与秦制》,初稿四五十万
字,先生每天写作8小时以上,一年半便完成了书稿。2022年年底
进重症监护室的头两天,先生还在修改书稿。这种工作强度,纵
然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三)淡泊达观,光风霁月
⑦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有些东西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一武汉
大学学生曾走进冯天瑜的书房拍摄纪录短片,对他家里的陈设印
象很深。“沙发非常硬挺,包括两边的竹椅,都不是坐着很舒服的
那种。坐在上面时,整个人会不自觉地挺拔起来。”她心生景仰,
“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像冯先生一样,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不为
奢靡浮华所惑。”
⑧冯天瑜家学深厚,父亲冯永轩师承黄侃、梁启超、王国维、
陈寅恪等名家巨擘,毕生收藏了许多书画、钱币等文物,即便在
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舍得变卖一件。冯天瑜同样热爱这些“传家之
宝”,整理出版了文物图册“冯氏三藏”(《冯氏藏墨》《冯氏藏札》
《冯氏藏币》),不少人欲高价收购这些宝贝,皆被他谢绝。他
为宝贝找到了更好的归宿——2018年12月,冯天瑜和其兄冯天瑾
教授将数百件家藏珍贵文物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冯氏捐
藏馆”。此外,他还将部分藏品捐赠给湖北大学和家乡湖北红安县。
他说:“文物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的等价物!”
(四)心有大我,弘道天下
⑨“先生脾气随和,待人诚恳。住所‘门虽设而常开’,相识或
不相识者登门,他都热情接待。”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依旧记
得当年登门的情形,“先生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陋
室里,卧室和书房不分。我们几个少不更事,常去先生家请教,
有时甚至三更半夜去敲门。先生毫无责怪之意,总是热情相迎,
悉心解答。”
⑩《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
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向冯天瑜求教的学生,往往有“小叩大
鸣”之感。临别之际,冯天瑜往往取出新作,问清姓名,工工整整
地在扉页写下“某某同志惠存”“某某君雅览”字样,馈赠一册。
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
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方学富曾是一名技术工人,后来担任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
他讲起当年慕名向冯天瑜求教的情景:“对几个年轻人的贸然造访,
先生没有摆名人架子,而是轻声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啊?我
说,碰见什么就看什么,侧重艺术、科学和文史哲之类。他说,
年轻人看书不要过于狭窄,开始可以泛读,之后再精读。我和先
生交往半个世纪,终生难忘他的教诲。”
冯天瑜倾心与历史“对话”,却绝不沉溺在故纸堆里不问世
事。他始终秉持“修身以淑世”“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理念,并以一
生践行之。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7月14日,有删改)#1.5.6
16.(4分)选文第⑧段关于冯天瑜家学深厚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展示了冯天瑜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说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
仅源于个人努力,也与家族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阐释了冯天瑜
淡泊达观的渊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分)②展现
冯天瑜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家族传承的珍视,为其后续的文化贡献
和人格魅力提供背景支持,流露出作者对冯天瑜高尚人格的赞美
之情。(2分)
17.(2分)根据选文内容简述“很多人并未受教于冯天瑜门下,却
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自视为先生的私淑弟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冯天瑜待人诚恳和乐于助人,使得求教者感受到他的学识和人
格魅力(1分);②冯天瑜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使得受教者受益
匪浅,心存感恩,因此自视为他的私淑弟子(1分)。
18.(3分)联系选文,简要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的字表达了哪些
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不沉溺”强调了冯天瑜不沉溺于书本而忽视现实的为学态度,
“始终秉持”表明他对“修身以淑世”等理念的执着与坚守,“一生践
行之”则展示了他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和责任感(1分)。这
些词语共同表现了冯天瑜作为学者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1分),表达了作者对冯天瑜的敬佩与赞美之情(1分)。
19.(3分)作者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冯天瑜,请分析这样写的
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使读者更容易信服(1分);②
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观察,使冯天瑜的形象更为全面立体,让读者
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
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贺龙二三事(节选)
“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
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
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
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
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
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
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
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
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节选)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
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
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
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
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
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
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
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
结。#4.3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5
20.(2分)下列事件不是关于贺龙的一项是( )
D
A. 当过国民党将领 B. 背受伤的部下行军
C. 夺回被敌人俘虏的马 D. 领导平江起义
[解析] D项,领导平江起义的是彭德怀。
【精读文段,分析人物】
21.(2分)选文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请你据此赏析贺龙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选段描写了贺龙的外貌。通过写贺龙“大个子”“强壮有
力”,表现了贺龙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红军将领形象。
(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一节和《朝花夕拾》中
藤野先生一节有许多可以共同探究的地方。
22.(2分)《红星照耀中国》中贺龙与《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
的事迹,共同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 )
B
A.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B. 关爱他人,平等待人
C. 英勇善战,不畏牺牲 D. 强壮有力,不知疲倦
[解析] B项,贺龙关爱部下,在行军途中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
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讲义、关心其学业,展现出关爱学生和毫无
民族偏见的师德。二者虽身份不同,但都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尊重
与关怀。A项仅符合藤野先生,C、D项仅符合贺龙。
23.(2分)贺龙和藤野先生所展现的美好形象都对作者产生了影
响,请结合这两部作品,谈谈他们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龙的革命精神让斯诺看到了中国红军领导人的独特魅力和红军
的凝聚力,坚定了斯诺对红军的认同,让他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有
了新的认知,也促使他更客观地向世界报道“红色中国”。藤野先
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励鲁迅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认真严谨;其真诚
无私的关爱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有勇气面对困难,砥
砺前行;同时,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让鲁迅感受到人性的美
好,对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2分,意对即可)
活动三:传递清音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中,我们能感悟
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洒脱自得的人生乐趣。阅读下面材料,
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作为东道主,请你推介荆楚的一处景点或一种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东汉。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墙,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墙逶迤挺
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历史
上“刘备借荆州”“吕蒙施计取荆州”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禹划九
州,始有荆州。”欢迎您来荆州,感受瑰丽的金甲古城,推开一扇
遥远的记忆大门。
任务二:旅程结束,请你作为游客代表,说一段结束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各位朋友,金秋十月,我们相聚圣地,观光了江汉美景,
品味了荆州美食,了解了荆楚悠久历史,看到了荆州的腾飞,体味
了荆州人的热情与智慧。这是一座古典又新活的城市,愿荆州如
展翅金凤,飞越楚天!期待未来我们再次相聚于更美的荆州。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黄山、泰山……都是自然界壮美秀丽的山;理想、
成就……都是人生要努力攀登的山;苦难、挫折……都是人生要
跨越的山。请以《面对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
海而暮苍梧。”请将《行走间,我发现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
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山,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怀?山,会激发你哪些思考?
人生中的山峰,你将如何攀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1.2.4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