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21: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______,号___________,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散文家、诗人。他与他的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都是文学名士,世称“_______”。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韩柳欧王曾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艺全才
明月皎皎,情愫万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夜不能寐,于是循着皎皎月光,与友人怀民漫游承天寺中,好不惬意。假如他有朋友圈,他会发什么呢?
苏轼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写景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
(重点)
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事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资料助读
承天寺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通读文本,
明夜游之事

听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bǎ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要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
院子里
一起,共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处所、地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承天寺
苏轼、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与怀民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下赏景
整体感知,梳理夜游事件
研读文本,赏月色之美

赏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将月色和盘突出。历来被人称为“天成佳句,美妙绝伦”。请大家从多角度(修辞、表现手法、用词等)进行赏析。
赏月色美景
月光 → 积水
比喻
竹柏的影子 → 水中交横的藻、荇
空灵皎洁
清澈透明
清丽淡雅
疏影摇曳






新奇的比喻 奇特的想象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借助文本,悟
“闲人”心境
高兴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失落、孤独
念无与为乐者
心有灵犀的惊喜
怀民亦未寝
喜悦、闲适
相与步于中庭
感慨万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
庭下如积水空明……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政敌欲置他于死地,经苏辙、张方平等人多方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无住所,无薪俸。
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找张怀民呢?他们的遭遇是否相同?
张怀民:
苏轼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张怀民和苏轼两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都是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同为品格清高洒脱之人。可谓是人生知己。
(1)领悟“闲”之意:
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的妙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领悟“闲”之情:“闲人”二字表现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赏月的欣喜:月光如水,空明澄澈,赏月之乐溢于言表。
漫步的悠闲:与知音共赏美景,是何等的安闲自适!
人生的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如此良辰美景的慨叹。
贬谪的悲凉: 被贬的惆怅、悲哀。
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苦闷不得志,却豁达乐观赏月景。
情境诵读,悟心境
一个“闲”字看似信笔拈来,实则道尽了苏轼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情感。
情境诵读,悟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情雅致之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壮志难酬之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从容豁达之人,如吾两人者耳。
>
>
读出欣喜闲适
>
>
读出惆怅悲苦
>
>
读出豁达乐观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都会变成一片晴空。当我们遇到人生的不顺与失意时,我们不妨也像他一样,活得明亮、豁达,不为外在的得失而困惑,但求内心的宁静与坦然。
拓展:悟诗人情怀
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苏轼,你会发怎样的朋友圈呢?你会配上什么照片?发挥联想和想象,为苏轼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朋友圈。
必 做
课后阅读苏轼的《定风波》,上网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更加深刻地读懂诗人的人生态度。
选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