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内经》
新课导入
第三节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
学习目标
1
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
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血管
用湿纱布或脱脂棉包住小鱼的头部或躯干部
小鱼安静后进行观察
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观察小鱼尾鳍
观察血液的流动
湿棉絮
载玻片
培养皿
1.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2.实验结束后,将小鱼应怎样处理?
3.红细胞在最细的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
4.你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血管?血液在各种血管中流动的情况有何不同?
观察过程中,应该时常用滴管向纱布或脱脂棉中滴水,保持湿润,使小鱼少受伤害。
将小鱼放回鱼缸或放回大自然。
红细胞在最细的血管里是单行移动的。
能够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在小动脉中流动较快,小静脉中流动较慢,在毛细血管中最慢。
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
血管的类型
管壁厚;
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
管内血流速度快;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位置
动脉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
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
静脉瓣
(防止血液倒流和保证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
静脉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大,分布广;
管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毛细血管
人体内3种血管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血管种类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管壁___、管腔___、弹性____
静脉 管壁___、管腔___、弹性___
毛细血管 管壁由___层上皮细胞构成
薄
大
一
深
浅
全身各处
小
厚
小
大
血管
2.心脏
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
大小:本人的拳头那么大
功能: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像“泵”一样,昼夜不停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心脏
1. 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与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左心室与_________相连
右心室与________相连
左心房与_________相连
右心房与_____________相连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规律:心室连动脉,心房连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右心房
心脏
心脏
2. 左、右心房之间以及左、右心室之间被肌肉壁隔开,这有什么意义?
左、右心房之间以及左、右心室之间被肌肉壁隔开,使左、右两侧的腔互不相通。可防止两侧血液混合,有利于氧气的运输,满足身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心脏壁主要由_______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肌肉
心脏
3.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何不同?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
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所以________的壁最厚。
左心室
心脏
4.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有什么作用?
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1. 房室相通。
2. 瓣膜(房室瓣):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倒流.。
3. 瓣膜(动脉瓣):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而不倒流。
房室瓣
动脉瓣
心脏的跳动过程
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
肺动脉
主动脉
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
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
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有关
正常为60~100次/分
心率
知识梳理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种类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速
功 能
全身
较厚
小
大
快
运输血液
心脏
较薄
大
小
慢
运输血液
心脏
全身
非常薄
极小
极小
最慢
血液和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知识梳理
房室瓣
左心室
右心房
肺动脉
肺静脉
动脉瓣
心脏的结构
心壁
四个腔
瓣膜
防止血液倒流
左心房
右心室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
相通
相通
由心肌构成
——
巩固提高
1.人体内的血液能不停地循环流动,其动力来自( )
A.动脉收缩和舒张 B.心脏收缩和舒张
C.静脉收缩和舒张 D.骨骼肌收缩和舒张
2. 下列各图中,箭头表示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方向,能确定为动脉的是( )
A. B.
C. D.
B
C
巩固提高
3. 下列关于心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心脏内有四个腔,上面的两个腔叫心室。
B.心脏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右的腔不相通。
C.心房与动脉相连通,静脉与心室相连通。
D.心房的壁较厚,可将血液泵出心脏。
B
巩固提高
4. 以下是心脏的工作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心房收缩,心室舒张,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
B. 乙图中,心室收缩,心房舒张,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C. 丙图中,心房心室均收缩,血液充满四个心腔
D. 心脏工作过程中,心脏内的瓣膜总是交替开闭的
C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课题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第2小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血管的类型及其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教材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布和功能特点;通过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脏作为血液循环动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通过对血管和心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机制,增强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建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血管和心脏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理解和尊重。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血液运输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血管和心脏健康与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初步判断自己或家人的血管和心脏健康状况。
教学重点 能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理解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以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心室壁的厚薄差异与血液泵送距离的关系,瓣膜的作用与血液单向流动的机制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内经》中关于脉象的描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并解释古人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认识。随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的血管有哪些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相关知识。” 阅读《内经》中的描述,对古人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认识产生兴趣。在教师提问后,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血管有动脉和静脉”等初步认识。 通过引用经典文献中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血管和血液循环这一生命现象,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授新课 1. 血管的类型及特点(15分钟) 演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将小鱼放在培养皿中,用湿棉絮包裹小鱼头部和躯干部,将载玻片盖在小鱼尾鳍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实验结束后,将小鱼应怎样处理?”“红细胞在最细的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你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血管?血液在各种血管中流动的情况有何不同?” 在学生观察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管的类型及特点表格,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通过对比不同血管的管壁厚薄、弹性大小、血流速度等特征,详细讲解每种血管的特点和作用。强调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管径小、管壁薄、血流速度慢)使其成为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组织学生填写血管种类分布及结构特点表格,加深学生对血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示意图,介绍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当。提问:“心脏的大小为什么与拳头相似?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心脏作为血液循环动力器官的重要性和工作强度。 展示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以及与各腔相连的血管(肺静脉、上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通过动画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的适应性特点,如心室连动脉、心房连静脉的规律,左心室壁最厚以适应将血液泵向全身各处的需要等。提问:“左、右心房之间以及左、右心室之间被肌肉壁隔开,这有什么意义?”“心脏内的瓣膜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心脏结构的精妙设计,确保血液按照一定方向流动,提高氧气运输效率。 介绍心率的概念,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及正常心率范围(60~100次/分),强调心率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关系。提问:“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慢,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功能与身体适应能力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心脏结构模型拼装活动,每组发放一个心脏结构模型组件,让学生根据示意图拼装心脏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心脏结构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拼装。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认真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注意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的单行通过现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示意图,了解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和相对大小,思考心脏大小与工作强度的关系,认识到心脏作为血液循环动力器官的重要性。 结合心脏结构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和相连血管,理解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的适应性特点,如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心室壁的厚薄差异(左心室壁最厚)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表格总结,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血管的类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爱护生命的意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模型拼装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心脏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管的类型及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等,利用课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心脏的位置、大小、结构和功能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血管和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血管 血管类型: 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 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有静脉瓣,把血液从全身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管径小、管壁薄、血流速度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管功能:构成血液运输的管道系统,确保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二、心脏 心脏位置和大小: 位置: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大小:与本人拳头相似 心脏结构: 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连接血管: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最厚 心脏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为60~100次/分,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有关
课后作业 绘制一幅血管和心脏结构的知识思维导图,要求包含血管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心脏的四个腔及相连血管、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等内容,图文并茂,结构清晰。 收集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案例,分析其生活习惯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撰写一篇短文,介绍预防心脏疾病的方法和健康生活建议。 利用心率测量工具,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和运动后的即时心率,记录数据并分析心率变化的原因,撰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引用《内经》中的描述,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课讲解环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不同类型血管的分布和血液流动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效果,这提醒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血管类型及特点的讲解部分,通过对比表格和多媒体展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在区分血管功能与结构特点的对应关系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如为什么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而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等,这表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理的讲解,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类比或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结构与功能部分的教学,通过心脏结构示意图、动画演示和模型拼装活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心脏的四个腔、瓣膜作用以及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的适应性关系,但在讲解心室壁厚薄差异与血液泵送距离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能量消耗和血液流动阻力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心脏结构简图、增加一些数据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整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技能训练不足、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理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心脏结构细节理解不够透彻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