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课题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第3小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教材通过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疾病的实例引入,强调了血液循环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利用示意图详细展示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有序流动的过程,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此外,教材还介绍了血压和脉搏的形成原理、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使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指标有初步认识。整体而言,本节课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人体生理知识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途径,帮助学生建立物质运输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理解和尊重。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血压和脉搏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血液循环途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健康与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正确测量血压、关注心血管健康等。
教学重点 详细叙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并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机制,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医生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药物的视频片段,随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医生给患者‘打吊瓶’,药物进入血液后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病灶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揭开药物运输到病灶的神秘面纱。” 认真观看视频,对静脉滴注药物的过程产生直观认识。在教师提问后,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药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病灶”等初步想法。 通过视频导入和实际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血液循环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授新课 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血液循环途径(1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强调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运输的管道,血液则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详细讲解体循环的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以及肺循环的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通过动画演示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流动过程,强调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汇合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结合示意图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例如在体循环中,血液从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循环中,血液从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通过对比表格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异同点,包括起止点、路径、血液成分变化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提问:“为什么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配合?”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2. 血压与脉搏(20分钟) 展示血压计,介绍血压的概念,即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并解释血压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通过示意图展示血压的形成原理,包括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冲击力(收缩压)和心脏舒张时动脉壁的回弹力(舒张压),强调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展示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 12~18.7 千帕,舒张压 8~12 千帕)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的标准,结合实例讲解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低血压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强调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 介绍脉搏的概念,即动脉的搏动,通过动画演示脉搏的形成过程: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又恢复原状,这种交替的扩张和回缩形成脉搏。指出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常在桡动脉处测量脉搏。提问:“如果一个人的血压正常,但脉搏微弱,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心血管系统的综合健康状况。 组织学生分组实践,使用血压计测量同组成员的血压,并互相感受桡动脉的脉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血压计和测量脉搏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的环境安静和被测者的情绪稳定,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观察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做好笔记,记录下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结合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跟随教师讲解,逐步理解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方向,重点标记血液成分的变化环节。 观察血压计,学习血压的概念和形成原理,了解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含义,做好笔记,记录下血压的相关知识。 了解正常血压范围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的标准和影响,认识到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总结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协调机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动画演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健康意识。通过小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状况。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等,利用课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及特点、血压和脉搏的形成原理及正常范围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心脏: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管:血液运输的管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血液:物质运输的载体 二、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 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 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 特点: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三、血压与脉搏 血压: 概念: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形成原理:心脏的泵血作用 正常范围:收缩压 12~18.7 千帕,舒张压 8~12 千帕 高血压与低血压的影响 脉搏: 概念:动脉的搏动 形成原理:心脏收缩与舒张引起动脉的弹性扩张与回缩 测量部位:桡动脉 脉搏与心跳的关系:次数一致
课后作业 绘制一幅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主要路径及血液成分变化,并简要说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调查自己和家人的血压情况,了解血压正常范围及测量频率,撰写一份关于家庭血压监测的小报告,包括血压测量的重要性、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编写一份关于“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方面的建议,向家人和朋友宣传心血管健康知识。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播放静脉滴注药物的视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课讲解环节,血液循环途径的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但在对比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异同点时,部分学生对血液成分变化的机制理解不够深入,例如为什么在体循环中血液会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物质交换过程的详细讲解,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呼吸和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血压与脉搏部分的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动画演示和实践操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形成原理及测量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血压计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表明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练习时间、提供更详细的使用说明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测量血压和脉搏。整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对血液成分变化机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共19张PPT)
患有疾病时,医生常常用静脉滴注药物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药物进入血液后,通过心脏和遍布全身的血管运输到病灶处,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新课导入
第三节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学习目标
1
概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2
说出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
1.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概念:
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功能:
实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途径:
体循环和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氧和营养物质
组
织
细
胞
二氧化碳和废物
上、下腔静脉
作用: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等废物
氧、营养
动脉血 静脉血
体循环途径
作用:
血液
肺泡
二氧化碳
氧气
静脉血 动脉血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二氧化碳
肺
泡
氧气
肺静脉
肺循环途径
A
B
上腔静脉回流的是身体上部的血液。
下腔静脉回流的是身体下部及腹腔器官的血液。
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是 同时 进行的,在心脏 处汇合的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压与脉搏
血压
概念: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产生:主要是有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
常说的血压为动脉血压。
血压与脉搏
收缩压: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成年人:12~18.7千帕
舒张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
常年人:8~12千帕
血压的表示方法:
收缩压/舒张压
高血压:>18.7/12千帕
低血压:<12/6.7千帕
血压与脉搏
脉搏
概念:动脉的搏动。
产生:主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又恢复原状。
常在桡动脉处感受到桡动脉的搏动
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
血压与脉搏
知识梳理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
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
肺动脉
肺部毛
细血管
肺静脉
肺循环
体循环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各级静脉
气体交换
物质交换
巩固提高
1.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以及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哪一个系统?( )
A.消化系统 B.血液循环系统 C.呼吸系统 D.内分泌系统
2. 你体验过吗?在医生“打吊瓶”时嘴里会感觉发苦,这是因为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舌上刺激味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并在大脑皮层开形成苦的感觉。下列关于药物首次到达味觉感受器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次经过心脏 B.通过静脉进入体内
C.经过两次体循环和一次肺循环 D.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B
D
巩固提高
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凝结为血块 ,阻塞血管。若血块脱落,可能会运动至肺动脉引起栓塞,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肢静脉中的血液含氧量较低,颜色暗红
B. 下肢静脉中有静脉瓣,保证血液不会倒流
C. 下肢静脉脱落的血块经上腔静脉到达左心房
D. 肺动脉栓塞会影响肺部血液供应导致人体缺氧
C
巩固提高
4. 在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后,同学们都积极发首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 甲同学: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
B. 乙同学:肺循环中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 丙同学:体循坏和肺循环是两条完全独立的途径
D. 丁同学:体循环比肺循环需要的动力大
C
5. 小强足部受伤发炎,医生在其左臂静脉滴注抗生素,药物到达足部的途径是( )
①左心房 ②右心房 ③右心室 ④主动脉 ⑤肺动脉
⑥肺静脉 ⑦上腔静脉 ⑧下腔静脉 ⑨下肢(股)动脉 ⑩左心室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⑦②③⑤⑥①⑩④⑨
C. ⑦②③⑤⑥①⑧⑨④
D. ⑦②③⑥⑤①⑩④⑨
B
巩固提高
巩固提高
6. 血液中的氧气通过( )回到心脏
A.主动脉 B.肺动脉 C.上腔静脉 D.肺静脉
7. 人体某血液循环路线为: 右心室→①→②→③→左心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肺静脉 B.③代表肺部毛细血管
C.这是体循环的路线 D.在流经②时,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8.下列结构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
A.左心室 B.肺动脉 C.主动脉 D.左心房
D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