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1《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课件(共27张PPT)+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1《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课件(共27张PPT)+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1 22:26:40

文档简介

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教学设计
课题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4节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以及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教材通过类比肾单位像精密的过滤器,形象地阐述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重要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让学生理解血液如何在肾脏中被净化以及尿液是如何产生的。同时,教材还强调了排尿对于人体排出废物、调节水盐平衡以及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整体而言,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健康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帮助学生建立人体排泄系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泌尿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现象的理解和尊重。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尿液形成的过程以及物质在肾单位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表格分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合理饮水、保护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不憋尿等)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正确理解尿液检测报告等。
教学重点 了解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理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生理机制,例如哪些物质能够通过滤过作用进入原尿,哪些物质会被重吸收以及重吸收的比例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人体排泄途径的示意图,包括呼气、出汗、排尿和排便,随后提问:“同学们,人体每天都会产生各种代谢废物,这些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体外。在这些排泄途径中,哪一种是由泌尿系统负责的呢?泌尿系统又是如何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 观察示意图,回顾已学知识,明确泌尿系统的排泄途径是排尿。在教师提问后,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泌尿系统通过肾脏和尿道等器官形成和排出尿液”等初步认识。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让学生明确泌尿系统在人体排泄中的作用,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授新课 1.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脏结构(10分钟)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介绍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负责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用于排出尿液。 展示肾脏的外形图片和结构示意图,介绍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红褐色。通过肾脏纵剖面图,展示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并解释皮质位于外周,毛细血管丰富,颜色较深;髓质位于内侧,颜色较浅;肾盂是肾脏中央的空腔,用于汇集尿液,与输尿管直接相通。 强调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利用肾单位结构模型或课件图示,详细讲解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解释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血液在肾小球中流动时发生滤过作用;肾小囊是双层壁的囊状结构,包围着肾小球,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负责重吸收作用。 提问:“肾单位的各个部分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肾单位的功能。 2. 尿液的形成过程(2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详细讲解尿液形成的两个主要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首先,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然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液。 展示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及含量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对比三者的成分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原尿中不含蛋白质但含有葡萄糖,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尿素和无机盐浓度较高等。通过数据表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物质的选择性。 结合尿液形成过程动画和对比表格,再次梳理尿液形成的具体路径:血液→肾小球(滤过)→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尿液。强调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作用是为重吸收过程提供能量和物质交换场所。 提问:“如果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尿液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肾脏疾病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如肾小球病变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管病变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等。 3. 尿液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5分钟) 展示泌尿系统中尿液排出途径的示意图,介绍尿液在肾脏形成后,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内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尿液后,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强调排尿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提问:“如果长时间憋尿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排尿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养成良好排尿习惯的意识。 观察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了解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做好笔记,记录下泌尿系统的基本组成。 观察肾脏的外形图片和结构示意图,认识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理解皮质、髓质和肾盂的功能特点。 结合肾单位结构模型或课件图示,学习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观看尿液形成过程动画,跟随教师讲解,逐步理解尿液形成的两个环节。重点标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关键点,如哪些物质被滤过、哪些物质被重吸收等。 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及含量对比表格,分析各成分的变化规律,记录下关键数据和结论,如原尿中不含蛋白质、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等。 观察尿液排出途径示意图,了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的流动路径,理解各器官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肾单位的功能,为后续讲解尿液形成过程做好铺垫。 通过动画演示和数据表格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和物质变化,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肾脏疾病与尿液成分变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医学常识。 通过示意图展示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尿液排出的过程和排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及肾单位的组成、尿液形成的过程以及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意义,利用课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尿液形成的两个环节、排尿的意义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二、肾脏的结构 外部形态: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形似蚕豆 内部结构: 皮质:外周,毛细血管丰富,色深 髓质:内侧,颜色浅 肾盂:中央空腔,汇集尿液 三、肾单位的结构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滤过作用 肾小囊:双层壁囊状结构,收集原尿 肾小管:细长曲折,重吸收作用 四、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 → 肾小球 → 原尿(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 → 肾小管 → 尿液(重吸收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五、尿液的排出 肾脏 → 输尿管 → 膀胱 → 尿道 → 体外 六、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水盐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课后作业 绘制一幅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形成和排出途径的示意图,标注各器官和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并简要说明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 收集一份尿液检测报告,分析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如尿液颜色、透明度、蛋白质、葡萄糖、尿素等),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份关于尿液检测结果的分析报告,说明各项指标正常或异常的意义。 调查自己和家人的日常饮水和排尿习惯,撰写一份关于合理饮水和及时排尿重要性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善饮水和排尿习惯的建议。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展示人体排泄途径的示意图和提出相关问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课讲解环节,泌尿系统组成及肾脏结构部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模型展示,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特点,但在肾单位结构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这提醒我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能量来源和物质交换的讲解,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动画演示或图示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形成过程部分的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和数据表格对比,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尿液形成的主要环节和物质变化,但在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时,部分学生对数据表格的分析不够细致,存在混淆某些成分含量变化的情况,这表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数据表格的引导分析,通过逐项对比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各成分的变化规律。尿液排出及排尿意义部分的教学,通过示意图展示和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排尿的重要性,但在讨论长时间憋尿的影响时,学生的回答较为表面化,缺乏对泌尿系统生理机制的深入分析,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理功能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泌尿系统疾病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潜在危害。整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数据表格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对泌尿系统生理机制的深入分析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学习目标
1
了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阐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1.肾单位
尿素
二氧化碳
多余的水
无机盐
粪便
呼气
出汗
排尿
排遗
排便
排泄
血液流经肾时,肾能将人体内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
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腹部背面、腰部脊柱两侧,左高右低,左、右侧各一个。
形似蚕豆,前后略扁,
表面光滑,呈红褐色。

皮质
髓质
肾盂
外周,毛细血管丰富,色深
内侧,颜色浅
肾脏中央的空腔,汇集尿液,与输尿管直接相通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体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壁
肾小囊腔
肾小囊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单位
分布在皮质
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1)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电镜下的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

血液在肾小球里是怎样流动的?
血液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动脉
动脉血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网

(2)肾小囊
肾小囊壁
双层壁的囊状结构,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肾小管
肾小管
肾小囊腔
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

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肾动脉
肾静脉
肾动脉
肾静脉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2.尿液的形成
肾就像精密的过滤器,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
肾单位茎流经的血液净化,同时产生尿液。
尿液的形成
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90-93 7-8 0.1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0.03 0.004 0.9
血浆的主要成份(克/100毫升)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97 微量 0.1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0.03 0.004 0.9
原尿的主要成份(克/100毫升)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95 0 0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1.8 0.05 1.1
尿液的主要成份(克/100毫升)
尿液的形成
血浆
原尿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
尿液的形成
肾单位
[水、无机盐、尿素]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
血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
尿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血液
[葡萄糖(全)、水(大部)、无机盐(部分)]
[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素
无机盐
葡萄糖
蛋白质
血细胞
有(1%部分)


有(全部)









微量




尿液(终尿)
原尿
血液
比较
成分
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比较
泌尿系统的组成

形成尿液的场所
输尿管
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排尿的通道
尿液的排出
集合管
肾盂
膀胱
尿道
体外
尿量:1.5升/天
尿液排出的途径
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排尿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尿液的形成
尿液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二、尿液的排出
排尿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巩固提高
1.人体内的血液能不停地循环流动,其动力来自(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C.正常人②中通常含有少量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④可以把所有葡萄糖重新吸收回①
C
巩固提高
2.下图是健康人尿液形成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4和结构5构成肾单位 B.结构1和2内均流动脉血
C.过程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结构5中的液体含葡萄糖和大分子蛋白质
C
3.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其中形成尿液和贮存尿液的器官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C
巩固提高
4.下图为人体肾单位结构结构示意图,表格是人体血浆、原尿和尿液三种液体中主要物质的浓度比较。
(1)图中流动脉血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丙液是图中[ ]__________中的液体,该液体是血液流经[ ]__________时,通过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表中甲液是图中[ ]_________末端流出的液体。该液体将通过输尿管流至__________暂时储存,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如果在此液体中检出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则病变的部位是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
③④⑤

肾小囊

肾小球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
膀胱

甲液(克/100毫升) 乙液(克/100毫升) 丙液(克/100毫升)
蛋白质 0 8 0
葡萄糖 0 0.1 0.1
无机盐 1.25 0.72 0.75
尿素 1.8 0.03 0.03
尿酸 0.05 0.004 0.00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