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6.1.5《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课件(共26张PPT)+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6.1.5《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课件(共26张PPT)+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1 22:37:2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五彩缤纷的美景,
沁人心脾的花香,
婉转动听的鸟语。
人体能不断感知的外界环境。人体是通过哪些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呢?
新课导入
第五节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学习目标
1
描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眼(看到)
耳(听到)
鼻(闻到)
舌(尝到)
皮肤(感到)
视觉器官
听觉器官
嗅觉器官
味觉器官
感觉器官
共同协作,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1.视觉
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视觉









10
角 膜
瞳孔
视神经
玻璃体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脉络膜
巩膜
虹膜
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有色素
透明有弹性、折射光线
无色、透明、聚光
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透光
感光
传导神经冲动
白色,坚韧保护
分布血管和黑色素细胞营养
视觉
眼球壁
内容物:晶状体(对光有折射作用)和玻璃体
外膜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的刺激,是视觉感受器
虹膜:有色素,俗称“黑眼球”中间有瞳孔
脉络膜:不透光,使眼球成为暗室
角膜:无色透明
巩膜:白色坚固,俗称“白眼球”
中膜
内膜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眼球
眼球的结构
眼球的结构
虹膜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视神经
玻璃体
睫状体
晶状体
角膜
瞳孔
环境中光线较强
瞳孔变_____
环境中光线较弱
瞳孔变______


瞳孔大小的调节
1.为什么有的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这是由眼球的什么结构决定的?
2.有人喜欢对别人“翻白眼”,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白”是什么结构?
3.眼睛里能够折射光线的是什么结构?
4.感光细胞存在于眼球的什么部位?
5.光线到达眼内的感光细胞,要经过哪些结构?
虹膜
巩膜
晶状体
视网膜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视觉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视觉 (正立像))
光线
角膜、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倒像)
有感光细胞
视觉神经
(折射)
形成物像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视觉中枢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视觉的形成
房水
睫状肌
晶状体
玻璃体
角膜
 正 常 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视觉
 正 常 眼
 远 视 眼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视觉
近视
正常眼
远视
凹透镜
凸透镜
视觉
预防近视眼,做到“三要”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视觉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预防近视眼,做到“四不要”
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视觉
2.听觉
耳廓
1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
(扩大声波并传到内耳)
听小骨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连通咽部和鼓室)
半规管
鼓膜
3
5
4
外耳道
2
耳蜗
6
咽鼓管
7
听觉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半规管
耳蜗
外耳
中耳
内耳
收集声波
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产生振动
把振动的声音传递、放大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把声音传到听神经
听觉
外界声波
通过外耳道
鼓膜
产生振动
听小骨
振动
耳蜗
神经冲动
听觉神经
大脑皮层与听觉有关的中枢
形成
听觉
感受器
听觉的形成过程
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3.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
4.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
5.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耳和听觉的保护
嗅觉
鼻腔内的嗅黏膜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
触觉
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味觉
酸(舌外侧)甜(舌尖)苦(舌根)咸(舌尖)
其他感觉
知识梳理
1.眼球的结构
眼球壁
内容物
外膜:角膜、巩膜
中膜:虹膜、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知识梳理
3.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4.听觉的形成
听神经→
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大脑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巩固提高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感觉器官和脑的活动,图1、图2、图3代表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红灯停,绿灯行”这是______反射,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图1的[ ]_________。
(2)在声波振动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图2的[ ]_______,听到的声音是在图3的[ ]___________形成的;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以防图2的[ ]_______破裂。
(3)图3是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组成其结构A、B、C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
条件

视网膜
d
耳蜗
A
大脑皮层
a
鼓膜
神经元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教学设计
课题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5小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体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结构和功能,重点阐述了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在视觉和听觉形成中的作用。教材通过详细的眼球和耳的结构图、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帮助学生理解感觉器官如何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从而形成相应的感知。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其他感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受机制,使学生对人体感觉器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整体而言,本节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建立人体与外界环境信息交流的生命观念,认识到感觉器官在人体适应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理解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的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感觉器官的结构模型、分析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以及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用耳习惯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部分的功能及光线在眼球内的传导路径。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机制,例如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线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对声波振动的转化机制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五彩缤纷的自然风景图片和一段鸟鸣声音频,随后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和动听的鸟鸣。我们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来感知这些外界信息的呢?人体共有多少种感觉器官?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观察图片,聆听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感知”“人体有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答案。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音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在获取外界信息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授新课 1. 视觉(1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图,详细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聚光)、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 中膜:虹膜(含色素,调节瞳孔大小)、脉络膜(含血管和黑色素细胞,营养视网膜)、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内膜:视网膜(含感光细胞)。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透明有弹性,折射光线)、玻璃体(透明胶状物,支撑眼球)。 展示瞳孔调节的示意图,解释瞳孔在光线强弱变化时的收缩和扩大机制,帮助学生理解眼睛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 展示视觉形成过程的动画,讲解外界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线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正立的视觉。强调视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信号转化和传递过程。 提问:“为什么有的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这是由眼球的什么结构决定的?”“眼睛里能够折射光线的是什么结构?”引导学生结合眼球结构知识回答问题,加深对眼球各部分功能的理解。 展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纠正示意图,讲解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和远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凹透镜和凸透镜进行纠正。强调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展示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要”原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 听觉(12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耳的结构图,介绍耳的三个部分及其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传递、放大)、鼓室(含空气,连通咽鼓管)。 内耳:耳蜗(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播放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详细讲解外界声波经过耳廓收集、外耳道传导,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并放大,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最终形成听觉。强调听觉形成过程中声波的机械振动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 展示耳和听觉保护的要点,如减少和消除噪声、不用尖锐物品挖耳朵、遇到巨大声响时的防护措施(张口或闭嘴堵耳)、预防耳部疾病等,引导学生珍惜听力健康。 3. 其他感觉(8分钟) 简要介绍皮肤在触觉形成中的作用,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压等刺激,帮助人体感知环境温度、物体硬度和疼痛程度等。 介绍鼻腔内的嗅黏膜作为嗅觉感受器,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使我们闻到各种气味,如花香、食物的香味等。 介绍味觉的形成与舌上的味蕾有关,味蕾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不同区域的味蕾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有所差异,如舌尖对甜和咸敏感,舌根对苦敏感。 观察眼球结构图,学习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做好笔记,记录下关键知识点。 结合瞳孔调节示意图,理解瞳孔在光线变化时的反应机制,认识到眼睛的自我调节能力。 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和功能,做好笔记,记录下耳的结构层次和听觉形成的传导路径。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皮肤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机制,认识到这些感觉器官在丰富生活体验中的作用。 通过直观的结构图、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眼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视力缺陷的纠正和预防原则讲解,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结构图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保护要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预防听力损伤。 通过对其他感觉的简要介绍,拓宽学生对人体感觉器官的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如何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的功能,利用课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眼球的结构层次、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关键步骤、感觉器官保护要点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一、视觉 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巩膜 中膜:虹膜、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的形成过程 角膜 → 瞳孔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 视神经 →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视力保护 “三要”“四不要”原则 矫正近视和远视的方法 二、听觉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觉神经 →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耳部保护 减少噪声、正确挖耳、防护巨大声响、预防耳部疾病 三、其他感觉 触觉: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 嗅觉:鼻腔内的嗅黏膜 味觉:舌上的味蕾(舌尖甜咸、舌根苦)
课后作业 绘制一幅眼球和耳的结构对比图,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并简要说明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收集身边的耳背或视力低下人群的生活案例,分析他们可能面临的生活挑战,撰写一份关于如何帮助特殊人群更好地获取外界信息的建议书。 利用家中的材料(如不同材质的布料、香料、调味品等),设计一个感觉体验小实验,邀请家人参与,感受不同感觉器官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并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展示自然风景图片和播放鸟鸣音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课讲解环节,视觉部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图和动画演示,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但在解释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线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的具体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一复杂生理过程的讲解,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动画分解或类比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觉部分的教学,通过结构图和动画展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但在介绍前庭和半规管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作用时,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这表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实例展示和讲解,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眩晕症或平衡失调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前庭和半规管的功能。其他感觉部分的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形成机制,但在讨论味觉区域敏感度差异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较为片面,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受器分布和神经信号传递的角度深入分析。整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对视觉形成机制中的信号转化理解不够深入、对前庭和半规管功能的认识不足、对味觉区域敏感度差异的分析不够全面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