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国人的正常生活,白衣天使们奋斗在抗“疫”最前沿。对于没有特效药的新冠肺炎(NCP),最终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魔。相信疫情结束后,人们会更加关注健康,更加需要健康领域的专业从业者,给大家以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强化免疫系统。
新课导入
第二节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学习目标
1
能够说出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
能够说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
总结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什么是传染病?它和其他的疾病有什么不同呢?
1.传染病
疾病名称 能否传染 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蛔虫病
水痘
足癣
龋齿
区分下表列出的疾病,按要求进行填表。
能
能
能
能
能
能
飞沫、空气
饮水、食物
吸血动物
饮水、食物
饮水、食物
接触
否
表格中的疾病,根据是否能传染,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特点:
传染性
流行性
传染病的类型
体表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
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分类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的传染病
类型 寄生部位 传播途径 举例
______传染病 病原体侵入__________引起 _________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
______传染病 病原体侵入___________引起 _________ 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
______传染病 血液 吸血动物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
______传染病 病原体通过_____侵入人体引起 _________ 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癣、淋病
呼吸道
呼吸道黏膜
飞沫、空气
消化道
消化道黏膜
饮水和食物
血液
体表
接触
皮肤
传染病的类型
常见的传染病
2.流行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能够散播能散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人
病原体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传染源
空气、飞沫
饮水、食物
生物媒介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途径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切断
保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死的动物要深埋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不随地吐痰
生吃瓜果要洗净
经常消毒
开窗通风
按时做好预防工作
积极锻炼身体
保护易感人群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1.性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所有正常人
艾滋病患者(携带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
知识梳理
特点
环节
传染源
传染性
流行性
措施
传播途径
传染病及预防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巩固提高
1.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级世界级大奖。疟疾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
A.飞沫、空气 B.饮水和食物 C.吸血的节肢动物 D.接触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艾滋病 B.糖尿病
C.近视眼 D.地方性甲状腺肿
C
A
巩固提高
3.各种传染病能够在疫区流行,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
A.只要具有传染源
B.只要具有传播途径
C.需要同时具有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D.同时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4.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隔离传染病患者 B.实行计划免疫
C.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D.发现传染病患者早报告
C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教学设计
课题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第2小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并详细阐述了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材通过具体的传染病实例,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疟疾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同时,教材融入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强调了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的重大影响。整体而言,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帮助学生建立传染病防控的生命观念,认识到传染病对生命健康的威胁以及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预防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数据收集与处理、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防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如接种疫苗、讲究卫生、配合防疫等。
教学重点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这三个环节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2020年新冠疫情中人们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图片,随后提问:“同学们,这张图片让我们回忆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活。疫情期间,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病毒传播,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这些措施为什么能有效预防传染病呢?传染病又是如何传播和流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揭开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奥秘。” 观察图片,回顾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思考这些措施与传染病预防的关系。在教师提问后,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会提到“这些措施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等初步想法。 通过新冠疫情的真实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授新课 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0分钟)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列表(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水痘、龋齿等),引导学生根据是否能传染进行分类,并总结传染病的定义: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强调传染病的两个主要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通过实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染性(如一名流感患者可以传染给多名密切接触者)和流行性(如流感在冬季容易大规模流行),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展示传染病的分类表格,根据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四类。分别介绍每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寄生部位、传播途径和常见实例,如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如流行性感冒)、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如细菌性痢疾)、血液传染病通过吸血动物传播(如疟疾)、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如足癣)。 提问:“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之间的关系。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2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分别介绍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和作用: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飞沫、饮水、食物、生物媒介(蚊虫等)和接触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如何相互联系,如展示一张流感传播的示意图,说明流感患者(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途径)将病毒传播给周围未感染的人群(易感人群),从而导致流感在人群中传播。 强调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无法流行起来。提问:“在预防传染病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切断这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预防传染病的策略。 3.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3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预防传染病的三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并分别进行详细讲解: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对病死的动物要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饮食卫生,如喝开水、吃熟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虫;对公共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等。 保护易感人群:按时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必要时佩戴口罩等。 以艾滋病为例,详细讲解其病原体(HIV)、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易感人群(所有正常人),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强调艾滋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学校内流感爆发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卫生教师、患者、健康学生等角色,演示如何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来预防流感传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并演示预防措施。 观察课件中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列表,积极参与分类活动,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做好笔记,记录下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传染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认识到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 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学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做好笔记,记录下关键知识点。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流感等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机制,认识到三个环节在传染病流行中的关键作用。 观察课件中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了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方法,做好笔记,记录下每项措施的关键要点。 通过分类活动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建立传染病的概念,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分类依据,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的关系,为后续学习预防措施做好铺垫。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预防传染病的策略,为后续学习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通过详细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对预防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等,利用课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传染病的定义、三个流行环节、三大预防措施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一、传染病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 传染性 流行性 分类: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空气传播(如流行性感冒) 消化道传染病:饮水、食物传播(如细菌性痢疾) 血液传染病:吸血动物传播(如疟疾) 体表传染病:接触传播(如足癣)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 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三、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妥善处理病死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消灭媒介生物。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体质、减少暴露。
课后作业 制作一份传染病防控手册,内容包括常见传染病的类型、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向家人和同学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调查自己所在社区近年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主要的传染病类型和传播途径,撰写一份关于加强社区传染病防控的建议报告。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份传染病高发季节的健康生活计划,包括饮食、运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展示新冠疫情的图片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兴趣,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课讲解环节,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部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列表和示意图,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以及分类依据,但在解释传染病的流行性特点时,部分学生对流行性与传染性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这提醒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传染病流行规律的讲解,可以通过增加一些传染病流行曲线图或历史上的传染病大流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行性的含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部分的教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示意图展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三个环节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判断易感人群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这表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易感人群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部分的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了预防措施的应用,但在讲解艾滋病预防措施时,部分学生对母婴传播的预防方法理解不够全面,这提示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详细讲解,消除学生的误解和偏见。整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对传染病流行性特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易感人群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方法的认识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