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课件(共25张PPT)+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课件(共25张PPT)+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1 22:40:56

文档简介

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教学设计
课题 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以消化系统的功能为核心,系统讲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小肠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教材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斯帕兰札尼的经典实验等,引导学生理解酶的作用及科学探究方法。本节是学生理解人体营养吸收机制的基础,对培养健康生活观念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到消化系统各部分协同作用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支持。 科学思维: 在分析食物消化过程和小肠特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思维,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原理,学会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生物问题。 探究实践: 借助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学生可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设计简单对照实验,提高收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态度责任: 学生在学习消化和吸收知识后,能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饮食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倡导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教学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与作用。 食物消化的过程,区分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消化过程中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及其特异性。 小肠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西游记》中悟空进入铁扇公主体内的片段,提问:“悟空在‘黑洞’(口腔)、‘压碎机’(牙齿)、‘搅拌棒’(舌)中经历了什么?这些结构对应人体哪些器官?” 追问引导: “食物进入人体后如何被分解?最终又如何被吸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讨论“悟空之旅”对应的消化器官,初步联系生活经验。 通过趣味故事引发兴趣,初步建立消化系统的整体认知。
讲授新课 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 :展示消化系统组成图的课件,分别介绍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的结构和位置。结合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讲解各部分的功能,如口腔中的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等。引导学生观察消化道的形态特点,思考各部分如何协同完成食物的运输和消化。 2.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师活动 :播放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过程的动画视频,详细讲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和区别。以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例,介绍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再结合胃的蠕动、牙齿咀嚼等实例,说明物理性消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斯帕兰札尼的实验,推测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物质,理解化学性消化的实质。展示食物在小肠内消化的示意图,讲解胰液、肠液和胆汁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作用,强调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3.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教师活动 :展示小肠结构的放大图片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特点。提问学生:“这些结构特点对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合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解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的薄度以及消化液在小肠内的分布情况,使学生理解小肠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小肠长度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小肠重要性的认识。 4.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背景、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如温度、馒头大小、唾液和清水的量等)和操作要点(如试管的标记、水浴时间、碘液的滴加方法等)。发放实验器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认真观看课件,仔细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在课本上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观看动画视频,认真听讲,仔细观察食物在不同消化部位的变化,记录关键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的特点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利用直观的图片和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和详细讲解,将抽象的消化过程直观化,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变化和不同消化方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合作与实践能力,加深对唾液消化淀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证据推理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运用讲授、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的过程以及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探究实验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唾液消化淀粉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知识梳理和巩固练习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强化了知识记忆。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健康意识,为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板书设计 《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搅拌、胃肠蠕动等 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分解大分子物质 消化过程:淀粉 → 麦芽糖 → 葡萄糖;蛋白质 → 多肽 → 氨基酸;脂肪 → 脂肪微粒 → 甘油 + 脂肪酸 3.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增大消化吸收面积 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含多种消化液,消化能力强
课后作业 制作小肠模型
课后反思 整节课教学设计新颖,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紧密且富有层次感。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和动画直观呈现抽象的消化过程,学生参与度高,理解效果好。探究实验环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需进一步强化实验指导和训练。巩固练习环节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消化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和讨论环节,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总体而言,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个别环节还需优化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共25张PPT)
话说唐僧取经,路遇火焰山挡路。而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的事怀恨在心,不肯借芭蕉扇。于是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小虫,藏在她的茶杯里。铁扇公主端起茶,一口气喝了下去..............
想象一下悟空进入铁扇公主口后的所见所闻
漫话西游
悟空首先进入一处黑洞里,刚躲过一排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又被软软的搅拌棒搅动,身上还被淋了滑滑的液体;然后身体突然下降经过一段窄路到达了一处宽敞的口袋,在这里被酸酸的液体包围,他在这里折腾了一番,痛得铁扇公主直求饶,答应借给他芭蕉扇。
漫话西游
嫂嫂...,我已经在你身体里啦.....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阐述食物消化的过程。
3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哪些?
1.消化系统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糖类、脂肪
水、无机盐、维生素
纤维素
须消化后被吸收
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
不能被消化
大分子
小分子
消化和吸收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
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小肠
大肠
肛门
食道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
消化道的起始部位是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还有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消化系统的组成
肝脏
胰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分泌
唾液
分泌
胆汁
分泌
胃液
分泌
胰液
分泌
肠液
消化腺
消化腺分两类:
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面,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
小腺体:位于消化道壁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
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背景:将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你会感觉有甜味。馒头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而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馒头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材料器具:馒头;烧杯,量筒,试管,温度计,滴管,小刀;清水,碘液。
操作方案: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2块,分别用小刀细细地切碎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食物的消化
2.用清水漱口,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并做咀嚼动作。约3分钟后,将烧杯靠在下唇边缘,使唾液沿着下唇流入烧杯中。
3.取2支相同的试管,按图3.1-5所示的方法处理后,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
4.取出2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食物的消化
1号试管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振荡
2号试管
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充分振荡
图3.1-5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
实施计划:根据作出的假设和制订的操作方案,选取相应的材料器具,完成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
2.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37℃是接近人的口腔温度,酶的活性最强
1号试管滴加碘液后变蓝,2号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唾液含有消化淀粉的物质,水不能消化淀粉
食物的消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过程。(无酶的参与)
化学性消化:
消化酶将食物中的有机物分解的过程。
食物的消化
分析讨论:胃在消化中的作用。
200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胃只能磨碎食物,而不能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azzaro Spallanzani)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一块瘦肉放入一个小巧的金属笼子内,然后让鹰吞下笼子(图3.1-6)。这样,肉块就不会受到胃的摩擦,而胃液却可以流入笼子内。过一段时间后,他把笼子取出来,发现里面的肉块消失了。
根据斯帕兰札尼的实验,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物质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
胃的蠕动进一步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
01
化学性消化:
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部分蛋白质被消化为多肽
02
食物的消化
食道
胃壁
黏膜皱裂
小肠
图3.1-7 胃剖面结构图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
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胃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小肠
注意:
肝脏分泌的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中,最终将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的蠕动:进一步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胆汁、胰液、肠液混合。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脂肪
胆汁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食物的消化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淀粉酶
口腔
麦芽糖
麦芽糖酶
小肠
葡萄糖
蛋白质
蛋白酶
胃、小肠
麦芽糖
肽酶
小肠
氨基酸
脂肪
胆汁
小肠
脂肪微粒
脂肪酶
小肠
甘油 + 脂肪酸
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过程
3.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大肠
水和酒精
无机盐
葡萄糖
维生素
氨基酸
甘油
小肠
脂肪酸


无机盐
部分维生素
少量
大部分
少量
大部分
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约5-6米长。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增加了内表面面积。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 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
(消化 + 吸收)
(消化 + 吸收)
(消化)
(吸收)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一段小肠
小肠皱裂
小肠绒毛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消化系统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肪酸
甘油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胃液
胆汁
胰液
肠液
粪便
食物
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
氨基酸
胃液(胃)
肠液、胰液(小肠)
脂肪
胆汁
(小肠)
脂肪小颗粒
胰液、肠液
(小肠)
甘油+脂肪酸
糖类
葡萄糖
唾液(口腔)
肠液、胰液(小肠)
2.食物的吸收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知识梳理
巩固提高
1.人体内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2. 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①~⑤都含有消化酶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C
B
3.下面是探究漫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分析有关问题∶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将三只试管放入37°C温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请分别写出3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A滴加碘液变蓝,B试管理论上滴加碘液后________(变蓝/不变蓝),因为_____________
(4)如果B试管滴加碘液后呈现少许淡蓝色 ,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唾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能将淀粉初步分解成___________。
唾液能分解淀粉吗?
模拟口腔温度
不变蓝
唾液分解淀粉
水浴温度不够 或 搅拌不均匀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试管 实验材料 唾液 清水 处理方法
A 馒头碎屑2克 0毫升 2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
B 馒头碎屑2克 0毫升 0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