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提升卷)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提升卷)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0 17: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测试·提升卷)
(建议用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得分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本单元我们走进新闻世界,透过文字触摸时代脉搏:从神舟飞船升空的震撼瞬间,到平凡人坚守岗位的温暖日常,新闻用真实记录历史,用细节传递力量。请和小语一起完成以下任务,夯实新闻知识基础。
一、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太空完成多项实验,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被精准记lù(______),这些珍贵数据将永远juān(______)刻在航天事业的史册上;国行公祭日当天,警报长鸣,让所有罪恶灵魂无处dùn(______)形,也让我们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二、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阅读《“飞天”凌空》,让我们感受到了跳水运动员吕伟的轻盈与力量。
B. 202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日子。
C. 新闻特写不仅要报道事件全过程,还要放大最具价值的片段。
D. 能否重视消防安全,是避免火灾事故不再发生的关键。
三、 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阅读新闻作品时,我们的情感常常随之起伏:看到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心中满是______;回顾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油然而生______;见证消防员逆行救灾的身影,又燃起______。
A. ①自豪与骄傲 ②悲痛与警醒 ③敬佩与感动
B. ①悲痛与警醒 ②自豪与骄傲 ③敬佩与感动
C. ①敬佩与感动 ②自豪与骄傲 ③悲痛与警醒
D. ①自豪与骄傲 ②敬佩与感动 ③悲痛与警醒
四、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核心部分。
B. 消息需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强,通常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不加入主观评价。
C. 新闻特写注重捕捉事件中的精彩瞬间,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米字旗降落”的场景。
D. 通讯比消息更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可报道事件全貌,也可聚焦人物事迹。
五、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新闻特写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体”,它有独特的表达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不像消息那样客观陈述事件,而是通过描写、抒情等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②比如《“飞天”凌空》中对吕伟跳水动作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完美的一跃
③它会截取事件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片段,进行放大和细致描绘
④同时,它又保留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不虚构情节、不夸大事实
⑤因此,新闻特写既有新闻的“骨”,又有文学的“肉”
A. ③①④②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③②①④⑤ D. ①④③②⑤
六、 学校将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7分)
1.【新闻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2025年5月20日,某市交警支队走进第三中学,开展“交通安全第一课”活动。交警通过播放事故案例视频、讲解交通规则、演示安全手势等方式,向师生普及过马路、骑电动车、乘车等场景的安全知识,现场发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手册》200余册。
2.【劝说引导】放学时,你看到同学小明骑着共享单车在人行道上快速穿行,还单手扶车把,你会如何劝说?(3分)
3.【标语设计】请为活动设计一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张贴在校园门口(2分)
七、完成下面小题(8分)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6月12日14时30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期间,完成了20余项科学实验,采集了多项空间环境数据。17时45分,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
1.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2.若你有机会采访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完成下面的采访提纲(2分)
采访对象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
采访目的 了解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与感受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科技社团计划举办“航天梦·我的梦”征文活动,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存在多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征稿启事
全体同学:
为激发大家对航天事业的热爱,科技社团决定举办“航天梦·我的梦”征文活动。请同学们围绕主题写作,字数不少于600字,投稿邮箱:hkmt2025@。
2025年9月10日
学校科技社团
阅读与理解(38分)
八、新闻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11分)
材料一:
从“个人缅怀”到“全民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方式的变迁
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周欣)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从20世纪80年代的“家祭”“馆祭”,到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日确立,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已从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记忆。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每年12月13日,遇难者遗属会带着鲜花、祭品来此缅怀亲人,这是最初的“馆祭”。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从此有了国家层面的规格:降半旗、鸣警报、全城默哀,这些仪式让更多人意识到,铭记这段历史,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材料二:
南京公祭日:跨国追思,共守和平
《人民日报》南京12月13日电 12月12日晚,“和平烛光祭”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10余个国家的300余名代表,手持烛光,在“万人坑”遗址前默哀。
“我爷爷曾是侵华日军士兵,他临终前让我一定要来南京道歉。”日本友人高桥哲哉说,他已连续15年参加烛光祭,“承认历史才能面向未来,这是爷爷教会我的道理。”活动现场,中韩志愿者共同朗诵《和平宣言》,烛光映着“珍爱和平”的横幅,成为冬夜最温暖的光。
材料三:
纽约华人举办“南京祭”,海外华人共缅历史
人民网纽约12月13日电(记者 王珏)12月13日,纽约华人社团在曼哈顿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活动”,近200名华人华侨、留学生到场参与。活动现场展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播放了幸存者口述视频。
“虽然身在海外,但我们从不敢忘记历史。”活动组织者陈女士说,今年他们特意邀请了10余名美国学生参加,“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纽约市议员马克·莱文也到场致辞,呼吁“以史为鉴,反对战争”。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纪念方式的变迁,体现了从个体记忆到民族记忆的升华。
B. 材料二中日本友人高桥哲哉的经历,说明承认历史、追求和平是跨越国界的共识。
C. 材料三通过纽约华人的纪念活动,表明海外华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
D. 三则材料均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报道了国内的纪念活动,突出全民参与的特点。
2. 结合材料二,概括“和平烛光祭”活动的特点(4分)
3. 习近平总书记说:“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新闻特写,完成小题(13分)
全红婵:10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
(记者 李晴)
①“砰!”10米跳台边,全红婵双脚蹬离跳板,身体像一支笔直的箭,扎进泳池——水面几乎没有泛起涟漪。裁判给出9.8分,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②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14岁的全红婵用一场“教科书级”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
③决赛前,没人敢说全红婵一定能夺冠。作为中国跳水队最年轻的选手,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对手中不乏曾获世锦赛冠军的老将。但从预赛开始,全红婵就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一路以第一名晋级决赛。
④决赛第三轮,全红婵迎来“杀手锏”——207C动作(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站在跳台上,她深吸一口气,双臂伸直上举,身体微微前倾。起跳、翻腾、抱膝、打开……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像机器校准过,入水时,水花仿佛被“吸”进泳池,裁判给出满分10分!这是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的第一个满分动作。
⑤第四轮,全红婵再次选择207C。这一次,她的动作更完美,入水角度几乎与水面垂直,水花依旧“消失”不见。又是一个满分!现场解说激动地喊道:“全红婵把跳水变成了艺术!”
⑥最后一轮,全红婵顶住压力,以86.40分收官。最终,她以466.20分的总分夺冠,打破奥运会纪录。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这个平时腼腆的小姑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⑦“我也没想到能拿冠军,就是跳好每一个动作。”赛后采访中,全红婵的话简单却真诚。教练何威仪透露,全红婵每天要练400多次跳水,手上的茧子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磨,“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堆出来的。”
⑧如今,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她是“天才少女”,但更多人知道,所谓天才,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专注。正如全红婵自己所说:“练得多了,就熟了,熟了就不难了。”
(来源:新华社东京8月5日电)
1. 下列对新闻特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水花消失术”为线索,串联起全红婵决赛中的关键表现,生动有趣。
B. 第④段对全红婵207C动作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新闻特写“放大精彩瞬间”的特点。
C. 教练何威仪的话,从侧面烘托全红婵的刻苦,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D. 文章最后一段升华主题,强调“天才源于勤奋”,脱离了新闻的客观性。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特写的主要内容(2分)
3. 分析标题“全红婵:10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的妙处(4分)
4. 结合全红婵的经历,谈谈这则特写带给你的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新闻,完成小题(14分)
高空抛物:悬在城市上空的“炸弹”
记者 张悦 通讯员 刘阳
①“砰!”一声闷响,家住某市22楼的王女士家阳台玻璃被砸裂——罪魁祸首是楼上抛下的一个空花盆。“幸好当时没人在阳台,不然不堪设想!”王女士至今心有余悸。
②高空抛物,这个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炸弹”的陋习,正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记者从该市公安局了解到,2025年1-5月,全市接到高空抛物报警127起,其中造成人员受伤的有15起,财产损失超10万元。
【探访:触目惊心的“高空隐患”】
③5月20日上午,记者在该市阳光小区看到,居民楼楼下的草坪上散落着塑料袋、饮料瓶,甚至还有破碎的瓷碗。“上周有个啤酒瓶掉下来,砸在楼下的石桌上,桌子都裂了。”小区居民李大爷指着草坪上的警示标语说,“物业贴了好多‘禁止高空抛物’的牌子,但还是有人不听。”
④小区保洁员陈阿姨告诉记者,每天清理垃圾时,都会从楼下捡到从高空抛下的物品:“最危险的是烟头,有的还带着火星,差点引燃楼下的电动车。”她曾试图劝说楼上住户,却遭到反驳:“扔点垃圾怎么了,你管得着吗?”
【实验:小小的物品,大大的危害】
⑤高空抛物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记者联合市消防支队做了一组实验:
⑥从10楼(约30米高)抛下一个500毫升的矿泉水瓶,撞击力相当于20公斤的重物砸向地面;从20楼抛下一个鸡蛋,能砸破汽车挡风玻璃;从30楼抛下一块巴掌大的砖头,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⑦“很多人觉得‘扔个小东西没关系’,却不知道哪怕是一个苹果,从高空落下也会变成‘凶器’。”市消防支队工程师赵亮说。
【追问:为何屡禁不止?】
⑧记者采访发现,高空抛物屡禁不止,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居民安全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认为“不会那么巧砸到人”;二是取证难,高空抛物多发生在瞬间,监控盲区多,难以锁定责任人;三是处罚力度不足,根据《民法典》,高空抛物者需承担民事责任,但多数情况下仅需赔偿损失,威慑力有限。
【建议:多方合力,守护“头顶安全”】
⑨“要遏制高空抛物,需要居民、物业、政府共同努力。”市人大代表林芳建议,物业应完善监控设施,实现“高空全覆盖”;社区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同时,应加大处罚力度,将严重高空抛物行为纳入失信名单,形成长效机制。
(选自《城市晚报》2025年5月25日)
1. 下列对新闻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闻开头用王女士的事例,是为了引出“高空抛物危害大”的主题,增强可读性。
B. “探访”部分通过描写小区环境,说明高空抛物仅存在于老旧小区。
C. 实验数据表明,只有重物从高空抛下才会造成严重危害。
D. 新闻认为,只要加强监控,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空抛物问题。
2. 新闻第⑥段列举实验数据,有何作用(3分)
3. 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真实性”和“时效性”的(4分)
4. 结合新闻内容,提出两条遏制高空抛物的具体建议(4分)
写作与表达(56分)
九、新闻写作(56分)
1. 【微写作】(6分)
2025年9月1日,某市实验小学一名学生在上学途中,因边走路边看手机,未注意红绿灯,险些被电动车撞倒。针对这一事件,从“文明出行”的角度写一段评论,100字左右,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2. 【大作文】(50分)
在“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中,你可能采访过社区志愿者、校园保安、环卫工人……第一次采访时的紧张、受访者的话语、现场的细节,或许仍历历在目。请以《第一次采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提升卷)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一、 录;镌;遁(2分,每空0.5分,“记录”指记载,“镌刻”指雕刻,“遁形”指隐藏身形,均符合语境,错字不得分)
二、B(2分,A项“通过……让……”缺少主语,删去其一;C项新闻特写不报道“事件全过程”,侧重放大精彩片段;D项“能否”与“避免不再”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或“不再”)
三、 A(2分,“航天员返回”对应“自豪与骄傲”,“南京大屠杀历史”对应“悲痛与警醒”,“消防员逆行”对应“敬佩与感动”,情感匹配合理)
四、 C(2分,《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并非新闻特写,其聚焦“米字旗降落”是消息对核心事件的呈现,而非特写的“放大片段”)
五、 A(3分,先讲新闻特写“截取片段”的特点(③),再对比消息说明其文学性(①),接着强调真实性(④),用例子佐证(②),最后总结(⑤),逻辑连贯)
六、1.2025年5月20日某市交警支队走进三中开展交通安全活动(2分,含时间、主体、事件,不超25字)
2.示例:小明,在人行道骑车且单手扶车把很危险,容易撞到行人或摔倒,咱们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骑车好不好?(3分,语气委婉,点明危险,提出建议)
3.示例:遵守交通规则,守护平安校园(2分,简洁有力,贴合“交通安全进校园”主题)
七、1.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2分,含主体、事件,不超20字)
2.示例:①在空间站完成科学实验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②此次任务让您对航天事业有了哪些新的感受?(2分,问题贴合“工作与感受”,合理即可)
3.①缺少征文截止日期,应补充“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0月10日”;②“全体同学”后缺少冒号;③落款应先写“学校科技社团”,再写日期;④未说明文体要求,可补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分,每点1分)
八、新闻阅读(共38分)
(一)多材料阅读(11分)
1. D(3分,材料三报道的是海外华人的纪念活动,并非“国内”)
2. ①参与人员广泛,来自10余个国家;②形式庄重,手持烛光默哀、朗诵《和平宣言》;③具有跨国性,体现国际对和平的共同追求;④有情感温度,烛光与横幅营造温暖氛围(4分,每点1分)
3. 示例:和平需争取,如南京大屠杀纪念从“家祭”到“国祭”,让更多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和平需维护,如中外人士跨国追思、海外华人缅怀历史,以行动守护和平,警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捍卫和平(4分,结合材料,围绕“争取”“维护”展开)
(二)新闻特写阅读(13分)
1. D(3分,最后一段基于全红婵的经历提炼“天才源于勤奋”,未脱离事实,符合新闻客观性)
2. 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出色表现夺冠并打破纪录(2分,含时间、事件、结果)
3. ①用“水花消失术”比喻全红婵跳水入水时水花极小的特点,生动形象;②突出全红婵技艺高超,吸引读者;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决赛关键场景(4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4. 示例:全红婵每天练400次跳水,告诉我们成功源于坚持与勤奋,平时学习中,我们也应像她一样,专注目标、刻苦努力,才能实现梦想(4分,结合经历,谈启示,言之有理)
(三)新闻阅读(14分)
1. A(3分,B项“仅存在于老旧小区”错误,文中未限定小区类型;C项“只有重物”错误,鸡蛋等轻物也有危害;D项“只要加强监控”绝对化,需多方合力)
2. 用具体数据直观展现不同高度、不同物品高空抛下的危害,打破“小东西无害”的误区,增强说服力(3分,点明“数据作用”“内容效果”)
3. 真实性:引用王女士事例、公安数据、保洁员与工程师的话,用事实支撑观点;时效性:报道2025年1-5月的数据及5月20日的探访,体现新近发生的事件(4分,每点2分)
4. 示例:①物业安装高空监控,消除监控盲区;②社区定期开展高空抛物危害的宣传讲座(4分,每点2分,具体可行)
九、新闻写作(56分)
1. 微写作(6分)
示例:边走路边看手机是危险的出行习惯,实验小学学生险些被撞就是警示。文明出行需专注,过马路时应放下手机,观察路况,遵守红绿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守护。(100字左右,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2. 大作文(50分)
评分标准
一等 43-50分 内容具体,详写第一次采访的过程(如紧张的心理、受访者的细节、对话),情感真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二等 35-42分 内容较具体,有采访过程的基本描写,情感较真实,结构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 27-34分 内容简略,采访过程不完整,情感平淡,结构基本完整,语言有少量语病
四等 26分及以下 内容空洞,脱离“第一次采访”主题,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
示例范文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